三 現當代時期的政治
馬來亞在英國政府的殖民統治下,邁入了現當代時期。其間,馬來亞遭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在日本戰敗后,馬來亞又重新回到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經過馬來亞各族人民的不斷抗爭,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最終從英聯邦獨立出來。1963年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但是獨立后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先經歷了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后馬來西亞聯邦國內種族矛盾以及政治矛盾不斷,馬來西亞政治在曲折中緩慢發展。
(一)二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馬來亞政治
1941年日本以襲擊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不久也對英屬馬來亞發起進攻。由于武器裝備相對落后、準備不足等原因,英軍節節潰敗,1942年1月30日馬來半島淪陷,同年2月15日,新加坡的英國守軍投降,馬來亞全境淪陷。馬來亞由此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日本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才宣告結束。
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后,迅速設立軍部展開其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3月7日任命昭南特別市(新加坡)市長以及馬來亞10州知事以管理各州事務,但軍政部長始終掌握著最高權力。日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掠奪當地資源、控制當地經濟并鞏固其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是對居民實行“大驗證”制度,將各地的居民集中起來,逐個檢查鑒別,一旦被認為是抗日分子則直接槍殺,據戰后統計,因這一舉措而慘遭殺害的無辜百姓達萬人之多。二是推行安居證和連坐制度,成立警察局,招募大量警察以幫助日軍鎮壓人民反抗。三是向馬來亞人民灌輸“大東亞共榮圈”思想,該舉措與在中國臺灣所推行的政策相似,為此重新開辦小學等基礎教育,推廣學習日語活動,強迫當地居民接受日本文化。[23]
日本在馬來亞各州事務方面,繼承和發展了英國在馬來亞殖民時期“分而治之”的政策,繼續承認馬來亞各州蘇丹的特殊地位以獲得各州蘇丹的支持,招募馬來人為各級官員和警察,成立各式各樣的馬來人社會宗教組織,以發展伊斯蘭教的方式獲得當地馬來人的支持。積極在馬來當地的印度人中宣傳反英民族主義,促進反英民族主義的誕生。一方面釋放被俘虜的印度軍人,倡導建立印度獨立聯盟、印度民族軍以及自由印度政府,另一方面又征集印度人修建泰緬公路,殘暴對待修路工人致使修路工人死傷無數。日本始終將各地的華人視為敵人,不僅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馬來亞也采用血腥鎮壓的方式對待華人,同時在英國殖民主義的基礎上有意挑撥馬、華兩大民族的關系,一邊散布華僑掠奪馬來人財富等言論,一邊專門用馬來人警察部隊血腥鎮壓以華僑為主的抗日武裝,導致馬來亞馬、華兩大民族矛盾越來越尖銳。日軍在馬來亞的殘暴行為以及極端統治激起了以馬來亞華人為主的馬來亞人民的反抗。由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組成的“馬來亞抗日人民軍”,在雪蘭莪、森美蘭、北柔佛、南柔佛、霹靂、西彭亨、東彭亨等地積極抗擊日本侵略者,成為馬來亞抗日戰爭的主力。同時,還有中國國民黨的武裝以及自發組建的隊伍加入抵抗日軍統治的運動中。
日本雖對馬來亞只統治了短短三年,但是對二戰后馬來亞的政治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是促使馬來亞當地反英情緒高漲。日軍在投降前期許諾馬來亞可在“大印尼”內獨立,激發了馬來亞人民的反英情緒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的民族主義意識。另一個是策劃了馬來亞馬、華兩族的矛盾,為至今還未解決的馬、華兩族的民族矛盾埋下禍根。此外,促進了馬來亞當地人政治意識的提高,華人政治力量逐漸壯大。日本侵略者對待馬來亞華人一系列的舉措,遭到當地華人的積極反抗。馬來亞共產黨快速壯大,成為當時最大的政黨。
(二)戰后獨立前夕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國軍隊再次迅速占領馬來半島、沙巴以及沙撈越并取得了統治權。英國人應當地人的要求于1946年1月22日正式提出“馬來亞聯邦”計劃,企圖將馬來亞變成直接殖民地,其發布的《馬來亞和新加坡關于未來的憲法的聲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加坡和馬來亞分離,新加坡成為單獨的英國皇家殖民地,其余地區包括原馬來聯邦、馬來屬邦和檳榔嶼、馬六甲等地合并組成中央集權的“馬來亞聯邦”,以總督為最高行政官員,下設行政和立法兩個議會,各州設州議會。二是“馬來亞聯邦”的公民權將授予所有在聯邦境內或在新加坡出生的人,以及在這里居留了20年的移民。今后的外來移民只要居留5年之后即可獲得公民的資格。這些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權利,包括可以進入行政機關工作的權利,且不受種族或信仰歧視。三是各邦的蘇丹除保留王位外,將戰前的一切地方統治權移交英國政府。在總督管理下,蘇丹主要負責主持處理宗教事務的各邦的協商委員會。[24]從上述聲明中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賦予了華人以及印度人平等的權利,并削弱了馬來亞各邦蘇丹的權力,同時分離新加坡與馬來亞,保持當地馬來人在馬來亞聯邦中對華人以及印度人的人口比例優勢。
由于馬來人占馬來亞聯邦人口的大多數,而華人在人口數量上占少數,但其在馬來亞聯邦經濟中占優勢地位,又擁有了與當地馬來人平等的權利,馬來人擔心馬來亞聯邦中的華人會影響到馬來人對馬來亞的統治,因此不斷向英國政府抗議。馬來人于1946年3月1日建立“馬來民族統一組織”(簡稱巫統),積極反抗英國人建立“馬來亞聯邦”的要求,英國人最終順應了馬來人的要求,提出建立“馬來亞聯合邦”的想法。
1946年12月23日,英國政府頒布《馬來亞政制建議書》,主要內容是以“馬來亞聯合邦”代替“馬來亞聯邦”。馬來亞聯合邦仍實行馬來亞與新加坡分離政策,但由高級專員代替總督。在中央除行政、立法議會外,增設蘇丹議會,規定蘇丹是各州名義上的州長,任州行政議會主席,允許蘇丹宮廷統治繼續存在。自動獲得公民資格的人除了馬來人外,還有在聯合邦境內出生的第二代印度人和英籍華裔,其他人要獲得公民權需住滿15年以及符合語言等有關條件。[25]建立“馬來亞聯合邦”期間,馬來人獲得了特殊權利,蘇丹地位及權力得到恢復。由此“馬來民族統一組織”深受馬來人的歡迎并得到廣泛支持,使巫統能夠長期在馬來西亞政壇占據主導地位。建立“馬來亞聯合邦”政策提出后,除了馬來亞蘇丹和當地大資產階級表示支持外,其他各族人民皆表示反對。馬來人激進派和華人反對派都進行了強烈抵制,并成立“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但并未達到效果。1942年12月初,英國國會通過了《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協定》,1948年2月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成立。
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統治,遭到了馬來亞共產黨的強烈反抗。為了削弱馬共的力量,殖民政府解散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和馬共在各地建立的行政機構,襲擊馬共機關并逮捕馬共成員,后來更是于1948年6月展開了一場長達12年之久的“剿共”戰爭。1949年英國政府為了爭取在馬來亞的華人支持并且削弱馬共的力量,一方面推行“移民新村”活動,另一方面,支持華人成立政黨和倡導種族協調,以減緩馬來亞當地馬、華兩族的矛盾。這促使華人在1949年2月建立馬華公會,最終馬華公會發展成為馬來西亞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時英國殖民當局的親華政策也使巫統內部意見不統一,部分黨員不滿巫統主席提出的吸收非馬來人加入巫統的建議,退出巫統另建伊斯蘭教黨,而巫統創始人拿督·翁最終也于1951年9月退出巫統,另建獨立黨。
隨著戰后馬來亞以及新加坡民眾獨立意識的覺醒,馬來亞成立了許多具有強烈民族性質的政黨組織。英國殖民政府被迫做出讓步。1951年4月,馬來亞聯合邦設立行政部門,實行部長制和議會制。高級專員任立法議會議長,并任命11名政府部長。當時的前巫統主席拿督·翁等5人分別擔任內政、教育等部門的部長。他們是非官方部長,只對高級專員負責。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殖民當局在聯合邦部分地區舉行了地方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在選舉中以拿督·翁退出巫統后成立的獨立黨呼聲最高,馬華公會因華人數量有限而處于下風,巫統也因拿督·翁的退出而實力受損,因此馬華公會與巫統為了在議會選舉中獲勝于1952年2月暫時結盟并參選,最終獲得勝利。隨后巫統與馬華公會正式組成聯盟,1954年12月印度人國大黨加入巫統與馬華公會的聯盟,馬華印聯盟黨正式成立。從此,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馬來亞的政治舞臺。
聯盟黨的成立,有力地沖擊了英國政府的殖民統治,重新整合了馬來亞各派的政治力量。迫于馬來亞各地人民以及各政黨掀起的民族獨立運動的一波波高潮,英國殖民政府在1955年7月舉行了馬來亞聯合邦的立法會議選舉。在這次普選中,聯盟黨大獲全勝,成為聯合邦的執政黨。1955年8月4日聯盟黨組建了新政府,享有自治權。聯盟黨領袖及巫統主席東姑·拉赫曼出任馬來亞聯合邦首席部長兼內政部長。雖然馬來亞并未從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正式獨立,但是自治政府的成立使馬來亞聯合邦的各族人民看到了獨立的曙光。
新政府成立后不久,聯盟黨立即提出兩年內獨立的主張,并于1955年12月至1957年5月不斷派代表團前往倫敦,與英國政府就獨立、獨立后制憲以及馬來亞與英國關系等相關事宜進行談判。最終,1956年3月6日,英國政府同意了馬來亞聯合邦于1957年8月31日在英聯邦內獨立。1957年8月27日正式發布了馬來亞聯合邦的新憲法。憲法規定,聯合邦為議會君主制國家,由選舉產生的聯合邦最高元首作為國家政治、軍事和宗教的最高領袖。最高元首由“統治者議會”(相當于蘇丹議會)從9個州的蘇丹中根據資歷挑選,任期為5年,不得連任。最高元首應按內閣的意見行事,同時還應保障馬來人的特殊地位。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國會,由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出任總理,組織政府。參議院設38名議員,其中22人由11個邦的議會選舉產生,另外16人由最高元首任命。參議員任期6年,每三年有半數離任。眾議院由各個選區選出的100名議員組成,其權力與英國的下議院類似。司法系統由1名首席法官和最高法院、經議會確認的各級法院組成。最高法院的權力包括解釋憲法和處理州與州之間的爭端。各州首腦是蘇丹或州長(檳榔嶼、馬六甲、沙巴、沙撈越),各州的行政長官由州務大臣或首席部長擔任,兩次大選間隔不得超過5年。憲法還規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以馬來語為國語。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在英聯邦內獨立。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之后并不意味著英國殖民者對馬來群島的統治結束,新加坡、沙巴、沙撈越和文萊還處于英聯邦的統治之下。
新加坡自從1948年與馬來亞分離直接成為英國皇家殖民地之后,基本保持當初的政治結構,最高執政者為英王委任的總督。1951年,新加坡設市,在民選委員逐漸增加的同時市政委員由選舉產生的市參議員組成。1953年由英國政府任命的喬治·雷德爾主持的委員會制定出“雷德爾憲制”,其要點如下:設立由32名議員組成的立法議會,其中25名議員由選舉產生;成立民選政府,原來的行政議會改為部長會議,會議主席由英國總督擔任,部長會議包括3名對英國總督負責的“當然部長”和對議會負責的部長,其中首席部長由多數黨或黨派聯盟的領袖擔任。“當然部長”負責財政、外交、國防和國內治安等事務。雷德爾憲制并未改變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的性質。[26]1956年,新加坡與英國政府就自治問題展開談判,但雙方并未達成一致。1957年新加坡又接受了一部同意新加坡自治的憲法,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議會53個席位中的13席,最終成立了以李光耀為總理的新政府,新加坡宣布在英聯邦內自治。李光耀上臺后致力于推動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合并,與馬來亞聯合邦、沙巴、沙撈越和文萊合并成立馬來西亞聯邦。1961年9月新加坡就此問題舉行了公民投票,半數以上選民贊成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自1946年7月,英國政府宣布沙撈越、沙巴與新加坡一樣都為英國直轄殖民地,設總督進行殖民統治。但隨著馬來西亞聯邦計劃的提出,沙撈越、沙巴和文萊在50年代先后開始了向民選自治政體過渡的發展階段。當時的沙巴并沒有政黨和選舉制度,處于家長式的統治之下,致力于發展經濟,到1961年官方委員會仍然控制著沙巴的立法機構和行政機構。沙撈越直到1959年12月才舉行首次普選,甚至在議會45名議員中有24名是由殖民政府指定的。文萊蘇丹則在1958~1959年才獲得英國殖民當局移交的權力。1959年文萊頒布憲法,規定立法會議的33名議員中須有16名由選舉產生,這16個議員席位由阿扎哈里所領導的人民黨全數獲得。雖然文萊蘇丹贊成文萊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但是文萊的人民黨堅決反對。婆羅洲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發展水平遠遠低于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在1961年7月召開的婆羅洲政治領導人第一次會議(亞庇會議)上,馬來西亞計劃被全盤否決。
在馬來亞聯合邦的多方努力下,1962年7月31日馬來亞聯邦政府和英國政府簽訂了一個協定,規定英國在北婆羅洲、沙撈越和新加坡的權力于1963年8月31日新的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時移交完成。鑒于東馬與西馬之間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發展上還是在教育水平發展上均存在顯著差別,協定還同意成立一個雙邊政治委員會,保障婆羅洲各州的特殊利益。根據協定,沙巴、沙撈越和新加坡均以州的名義和馬來亞聯合邦合并,稱為“馬來西亞”。英國政府撤銷了英國女王在沙巴、新加坡以及沙撈越的宗主權以及司法權。但英國政府仍繼續使用新加坡軍事基地,協定于1963年8月31日生效。而由于文萊蘇丹不愿意別人分掉他豐厚的石油收入,同時未獲得與馬來半島的蘇丹同等的政治地位,最終文萊放棄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聯邦最終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其成員包括馬來半島上的11個州以及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3個州。以原馬來亞聯合邦的領導人拉赫曼為總理,他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的“國父”。
(三)獨立以來的政治發展
馬來西亞獨立后,馬來人與華人由于經濟政治等原因,始終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種族沖突也時有發生,馬來西亞的政治特點也因此呈現出族群政治的特點。
1.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自英國進入馬來地區時便與馬來亞分離,雖然于1963年9月16日正式并入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中的一個州,但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具有十分嚴重的政治、經濟方面的矛盾。政治上,英國對馬來半島“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在其社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導致馬來西亞各民族之間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李光耀不僅與主席拉赫曼領導的馬來人有摩擦,其與聯盟黨的馬華公會的華人也有摩擦,拉赫曼無法完全滿足李光耀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拉赫曼極力勸說新加坡并入馬來西亞是因為希望通過新加坡的加入,馬來西亞各族人民之間的矛盾能夠得到緩和,最終使馬來西亞的政治更加穩定。雖然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后其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穩定,但李光耀的政治訴求反而造成了馬來西亞政局的動蕩。印尼不滿周邊成立一個“巨大”的國家,便在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之時宣布與其斷交,并停止與馬來西亞聯邦一切的經濟往來,同時由于領土問題馬來西亞總理拉赫曼也宣布同菲律賓斷交,這嚴重阻礙了新加坡地區的經濟發展,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以上矛盾與摩擦不僅無法通過協商來解決,反而有擴大之勢。在權衡利弊之后,馬來西亞聯邦總理拉赫曼最終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議會通過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草案,與此同時,李光耀也別無選擇地宣布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同年9月新加坡加入聯合國,并成為英聯邦的一員。
2.獨立以后的政治發展
新加坡的獨立,并未解決馬來西亞社會中各民族以及各階級之間的矛盾。新加坡獨立后,人民行動黨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發展組織,稱為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該黨以城市工人以及職員為主,華人占黨員比例的70%左右。由于該黨的政治主張是建立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提倡政治民主、社會工業民主、經濟文化民主,奉行議會民主,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最終成為馬來西亞主要的華人反對黨之一。華人反對黨還有由原“統一民主黨”和部分“馬來亞勞工黨”黨員聯合組成的“馬來西亞民政運動黨”(簡稱“民政黨”),主張建立為全體人民服務,民主、和睦、團結的馬來西亞,其綱領強調非種族性、溫和社會主義、憲政民主三項基本原則,在檳城有較大的勢力與影響。與此同時,從巫統分裂出來的“泛馬伊斯蘭教黨”(現改稱伊斯蘭教黨),也越來越受馬來人的支持。該黨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其黨章規定只有伊斯蘭教徒才能入黨,主張“以伊斯蘭教義為原則,政教合一”,要在馬來西亞“建立伊斯蘭教國,為馬來人利益而奮斗”。其領導人多為阿訇、伊斯蘭教師、官僚政客等,同馬來西亞上層階級的蘇丹、地主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該黨在西馬北部各州均有一定勢力。
20世紀60年代后期,馬來西亞的種族矛盾愈發尖銳,馬來人怨恨華人,認為華人在文化上自高自大,蔑視馬來人的文化語言、服飾、宗教,在經濟上有優越地位,在教育上有穎悟能力;而華人由于一直沒有獲得同馬來人一樣的公民地位,要求實行民族政治平等。這些尖銳的矛盾在1969年5月馬來西亞舉行獨立后的第三次大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以巫統為首的馬華印聯盟黨失利,由于其所占席位數量超過半數,故馬華印聯盟黨仍可以組織中央政府。但是在此次大選中華人反對黨力量的顯著增強使馬來人充滿危機感。5月13日民主行動黨與民政黨的華人青年支持者在吉隆坡舉行勝利游行,與憤怒的馬來人發生沖突,并發展成為持續4天的騷亂,局勢失去控制,華人的店鋪和住宅遭到縱火和搶劫,并且騷亂持續蔓延,局勢不斷惡化。相關數據顯示,在1969年5月13日至7月31日的沖突中,各族共死亡196人,受傷367人,被警方拘捕及被法庭起訴的共9143人,失蹤37人,這場性質惡劣的沖突事件被稱為“5·13”種族沖突事件。
在“5·13”種族沖突事件爆發的第三天,總理東姑·拉赫曼在巫統激進派的壓力下宣布成立以敦·拉扎克為主任的全國行動理事會,負責全國行政事務,拉扎克實際接管了全國權力,并且馬來人開始轉向全面控制政權。1970年8月31日,最高元首公布國家原則,重申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要求人民效忠元首,維護憲法,不議論敏感話題。1970年9月21日,總理拉赫曼正式下臺,敦·拉扎克成為繼任者。其正式上臺后結束了全國行動理事會的非常時期統治,恢復民選議會,但堅持立即通過憲法修正案。1971年2月國會重開,憲法修正案通過。該修正案規定:禁止在議會內外公開討論可能引起種族沖突,或對政府的意圖不信任的問題,否則作為非法煽動罪處理。同時規定,禁止質詢1957年憲法中有關國語、馬來族特殊地位、馬來統治者地位和主權及公民權等條文,取消議員在議會內的言論不受司法管轄的權力,賦予最高元首權力,以直接諭令大專院校給馬來人和土著一定比例的名額。該項修正法案的通過,從法律上確認和擴大了馬來人的特權,并影響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由于馬華印聯盟黨在1969年的大選中失利,總理敦·拉扎克提出由各政黨組成“國民陣線”(簡稱“國陣”)共同管理國家的一切問題。其主要包括巫統、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伊斯蘭教黨、民政黨、人民進步黨等10個政黨。其中巫統占首要地位。其政治主張為:消除貧窮,在種族和諧、團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和平、廉潔、公平和繁榮的馬來西亞。其組織方式是,各成員黨平時獨立存在,以由各成員黨主席組成的國民陣線最高理事會為最高執行機構。國陣設主席與秘書長,由巫統主席和巫統署理主席分別擔任。
國民陣線的成立,鞏固了執政黨的地位,控制了全國的局勢,保障了馬來西亞政局的基本穩定。20世紀80年代,由于巫統一黨獨大的局面已經形成,因此巫統領導層之間的斗爭取代了馬華之間的斗爭成為馬來西亞政壇的主要矛盾。1976年1月敦·拉扎克病逝,其繼任者敦·奧恩也于1981年因健康原因辭去職務,最終由其副手馬哈蒂爾擔任馬來西亞的總理、國防部長、巫統主席、國陣主席。馬來西亞由此進入了長達22年的馬哈蒂爾時代。
80年代,受經濟衰退以及一連串金融丑聞的影響,巫統領導層的斗爭也日趨白熱化,馬哈蒂爾的領導地位遭到一系列挑戰,政局穩定也受到威脅。1988年2月4日,巫統因少數基層組織未經注冊參加選舉而觸犯社團注冊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判為非法組織。執政黨被判為非法組織,這也是馬來西亞獨立后所遇到的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但以馬哈蒂爾為首的主流派立即以“新巫統”為名重新申請注冊,2月15日獲準,并正式成立了“新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新巫統”)。馬哈蒂爾繼續擔任新巫統主席、國民陣線主席以及政府總理。他以果斷措施解決了這場政治危機,維護了政權穩定。以拉沙里為首的原巫統內部反對派領導人則重新成立了一個名為“四六精神黨”的新政黨,由此,巫統正式分裂。但拉沙里成立的“四六精神黨”并未對國陣以及新巫統一黨獨大的局面產生實質性影響。在政權穩定后,馬來西亞政府成功瓦解了馬來西亞共產黨。國陣的執政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馬來西亞的政治進入了順利發展時期。8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政局穩定,總理馬哈蒂爾和國民陣線的威信持續提高。新巫統的地位不斷加強,同時其黨員群體也不斷壯大。為提高新巫統的工作效率和增加內部團結,新巫統建立健全了內部組織機構。為了保持中央領導層的穩定性,新巫統成立不久便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將以馬哈蒂爾為首的最高理事會的任期延長至1990年2月,其間不搞選舉。1990年12月1日,新巫統舉行了建立以來的第一次中央機構改選,馬哈蒂爾獲得連任。
馬哈蒂爾獲得連任的同時,一大批年輕人也進入新巫統的領導層,為新巫統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新巫統將來的交班奠定了基礎。1996年10月,巫統舉行三年一屆的換屆選舉,馬哈蒂爾繼續獲得連任,署理主席則由其副手安瓦爾擔任,同時國民陣線的執政地位更加鞏固,馬來西亞國內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政治穩定。但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打破了馬來西亞在90年代政治經濟發展上的良好態勢。1998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安瓦爾事件”,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將馬來西亞國內原有的政治改革呼聲轉化為實際且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運動,后來甚至提出了要求馬哈蒂爾下臺的口號,而政改運動最為重要的結果之一是以安瓦爾妻子旺·阿茲莎為首的“國家公正黨”的建立。該黨勢力迅速壯大,短短半年間發展了40萬黨員,他們長期進行街頭抗議示威活動,并且國家公正黨與馬來西亞的其他反對黨即馬來人的伊斯蘭教黨、華人的民主行動黨和印度裔的人民黨組成了“替代陣線”,全面沖擊國陣的執政地位。要求實行“馬來西亞兩線制”(即西方國家的兩黨制)。馬來西亞自此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中,其政局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中。
“安瓦爾事件”引起的政治危機以及經濟危機對馬來西亞造成深刻影響,1999年11月30日馬來西亞第十屆大選結果公布,雖然國陣再次獲勝,但是該屆大選卻是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分水嶺”。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巫統失去馬來人的絕對支持。相關數據表明,巫統僅獲得47%的馬來人選票,而反對黨所獲得的馬來人選票卻超過50%。馬來人不再像以往那樣一邊倒地支持巫統,巫統的執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002年6月22日,馬哈蒂爾突然宣布辭去巫統主席和國陣主席的職務,但巫統最終決定其于2003年10月正式退休,繼任者為任巫統署理主席、內閣副總理的巴達維。自此馬來西亞政治發展進入“后馬哈蒂爾時代”,而這一時期的馬來西亞國內政治也呈現出變幻莫測的特點。
2004年馬哈蒂爾的繼任者巴達維贏得大選,其延續了馬哈蒂爾的既定內外政策,同時加強了對政府機構的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贏得民眾的普遍支持。對內順應民意,懲治腐敗,革除司法舞弊并提出建立“溫和穆斯林與多元種族民主國家”的思想。對外強化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促進馬中戰略合作關系的長足發展,同時改善馬美關系,穩定了馬來西亞的國際環境。但是2008年大選國陣慘敗,其直接結果是導致馬來西亞政局再次動蕩。一方面,馬來人反對黨以安瓦爾為首伺機干擾政權,并企圖東山再起。另一方面,馬來人明顯出現分裂,相當一部分馬來人倒向反對黨。巫統內部也開始出現嚴重分裂,一方面是以前總理馬哈蒂爾和前財長東姑·拉沙里為首的反巴達維派;另一方面是巴達維派系的巫統勢力極力抵抗,企圖延續巴達維的政治生命,堅決維護巴達維。國陣成員黨也出現分裂,沙巴進步黨宣布退出國陣。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三大在野黨馬來人的人民公正黨、華人的民主行動黨、馬來人的伊斯蘭教黨組建“人民聯盟”(簡稱民聯),對國陣的政治地位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針對國內政局的變幻莫測,巴達維在2008年10月宣布交權給納吉布,但其要在2009年3月底退位之前完成三項改革。一是成立遴選法官委員會。二是成立以香港廉政公署和澳大利亞反貪污委員會為藍本的“反貪污委員會”。該委員會委員長由總理推薦,并由國家元首委任。三是成立特別投訴委員會。由于總理府主管法律的部長再益涉及種族問題被開除巫統黨籍,巴達維上述三項改革陷入僵局,最終不了了之。2008年3月副總理納吉布不戰而勝當選巫統主席,并于4月3日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六任總理。納吉布臨危受命,處境十分艱難。他不僅面臨著反對派領導人安瓦爾的“逼宮”,同時也要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再次爆發,以及國內政治危機和種族危機頻發的壓力。在此情況下,納吉布提出的具體改革措施如下:一改巫統獨大格局,建立高效、親民政府;設立經濟顧問理事會,推出刺激經濟配套網站等一系列措施應對經濟衰退;在國內緩和民族情緒以及種族矛盾的同時,積極處理南海問題,推進中馬關系。
2013年5月5日,馬來西亞第十三屆選舉落下帷幕,連續執政56年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雖守住了政權,但在國會222個席位中其僅獲133席,為有史以來最低,其全國得票率僅為47.42%,而在野黨人民聯盟獲得高達50.83%的支持率,首次超過國民陣線得票率。國民陣線建立以來,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局面,馬來人政權也幾經磨難,各個種族間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馬來西亞反對黨勢力也在不斷壯大,馬來西亞人民也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國家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政府。2018年5月,馬來西亞舉行了第七屆全國大選。前總理馬哈蒂爾重返政壇,帶領反對黨陣營希望聯盟取得了國會222個席位中的113席,贏得首次大選,獲得組閣權。馬哈蒂爾再次就任總理一職。國民陣線僅獲79個席位,失去了連續執政61年的政權。大選后,國陣主席納吉布辭去國陣和巫統主席一職。在此情況下,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總體態勢仍不是十分明朗,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最終會在曲折中緩慢前進。
[1]亦稱更新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質年代為第四紀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相似,顯著特征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此時,歐洲出現過五大冰期:多腦冰期、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2]《馬來西亞森林及綠化覆蓋率高達7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2008年9月18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0809/20080905787672.html。
[3]《馬來西亞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5年7月,http://www.fmprc. 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16/1206x0_676718/。
[4]《馬來西亞人口破3000萬,華族2040年料下跌至18%》,中國新聞網,2014年2月28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2-28/5894070.shtml。
[5]Karl Von Vorys,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406.
[6]Government of Malaysia,Second Malaysia Plan (1971-1975),the Outline Perspective Plan (1971-1990).
[7]《馬來西亞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5年7月,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16/1206x0_676718/。
[8]《馬來西亞預計2020年服務業將貢獻60%國內生產總值》,〔馬〕《南洋商報》2014年4月17日。
[9]《宏觀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2014年7月2日,http://my.mofcom.gov.cn/article/ddgk/201407/20140700648581.shtml。
[10]《馬來西亞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5年7月,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16/1206x0_676718/。
[11]《旅游業成為馬來西亞第六大經濟支柱》,〔馬〕《南洋商報》2015年8月5日。
[12]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0頁。
[13]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1頁。
[14]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4頁。
[15]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4頁。
[16]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7頁。
[17]錢文寶、林伍光:《馬來西亞簡史》,商務印書館,1990,第7頁。
[18]錢文寶、林伍光:《馬來西亞簡史》,商務印書館,1990,第8頁。
[19]龔曉輝等編著《馬來西亞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第49頁。
[20]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98頁。
[21]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05頁。
[22]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07頁。
[23]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08頁。
[24]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11頁。
[25]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12頁。
[26]馬燕冰、張學剛、駱永昆編著《馬來西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