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言
-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
- 孟飛
- 1777字
- 2025-04-01 11:31:11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指以奧托·鮑威爾、麥克斯·阿德勒、魯道夫·希法亭、卡爾·倫納、弗里德里?!ぐ⒌吕諡榇淼膴W地利社會主義傾向。奧地利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在歐洲社會主義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首先對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背景和思想淵源進行考察。地處中歐的奧地利在19世紀末正經歷多民族國家的瓦解,作為社會新興力量的工人階級,其訴求在理論上缺乏支持,也被社會掌權派排擠。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在這種現實的掙扎和磨礪中逐漸沖破衰微的封建勢力與大資產階級政黨的合圍,獨立登上政治舞臺。此時,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思想綱領不僅迎合了工業化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工人隊伍,也在激進思潮影響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傳播開來。圍繞在維也納大學周圍的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團體恰恰成為奧地利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傳播者。
就思想淵源來說,雖然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團體是在馬克思主義內部形成的學術集團,但該學派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區別于第二國際的第一代思想家,也異質于與他們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受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維也納學派、邊際效用學派等思潮的沖擊,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進行重新解釋和擴展。他們主張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來研究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從中得出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來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哲學上,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著作家都以馬克思主義需要補充為借口,建構自己的哲學觀念。他們認為只有將新康德主義和馬赫主義的認識論與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結合才能完成所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處在資本主義發展重要轉折時期的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以往的舊哲學感到不滿,又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尚未解決當今時代的全部問題。于是,無論麥克斯·阿德勒還是弗里德里?!ぐ⒌吕斩剂D掙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窠臼,開創一種超越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新意涵。不過從理論成果來看,他們最終歸于失敗,非但沒有完成對舊哲學的批判,反而把馬克思主義的要義篡改得面目全非。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至多是一種對各色觀念的捏合和折中,從外觀上看,它們更類似于改良主義。正是在哲學趨向上致力于社會改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延伸出了對政治經濟學、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改良主義中派傾向。
經濟學上,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完全基于他們的哲學研究理路。希法亭的理論基礎是從維也納時期開始的方法論一致性,即類似于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驗的經驗主義”,在形式上追求邏輯演繹,而在內容上強調經驗事實。希法亭維護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金融資本》通過對資本主義最新發展階段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分析,提出了對社會主義危機理論的修訂。另外,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屬于最先系統地考察“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團體,也由此走上了改良道路。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剖析其實映射了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的探索,他們的中派政治規劃正以此為契機。
政治學上,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學術旨趣基本植根于本國重大現實社會問題:如何面對馬克思主義正統派和修正路線的分裂,多民族國家如何實現群眾的文化自治,國家建構中的民主和專政,等等?;貧w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語境的現實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地利馬克思主義雖然分裂為左、中、右三派,不過它們的主要政治理念都是折中主義的。很多西歐的改良思想特征突出地體現在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其政治學說發展了在哲學和經濟學上的改良主義思想脈絡。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對現實政治的共同特征大概是妥協的趨向,即一種“第三條道路”的觀點,既反對“修正派”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否棄,又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實踐中,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希望往往訴諸左派話語,卻較少采取決定性的行動,左派話語甚至已經準備好的行動都會由于和機會主義相聯系而被廢止。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明確展示自己特點的時期,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站在“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中間的位置,開啟了“紅色維也納”的社會主義試驗,并且用中派政治的思維模式主導了“第二半國際”。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被定義為中派理論和中派政治的范本,甚至直接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開拓者。時至今日,歐洲信奉“第三條道路”的左翼政黨不斷回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不過,本書最后梳理了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折中路線的失誤,我們應該警惕那些非馬克思主義的替代模式與資本主義的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