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南宋浙學研究的現代意義

南宋浙江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思想文化成就對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浙江又素稱“文物之邦”,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思想學術傳統,尤其是南宋的事功之學對于形成浙學傳統和浙江精神乃至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南宋浙學研究對南宋時期浙東事功之學的形成發展及其基本精神對整個浙學傳統和浙江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以及它對當代浙江及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思想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無疑也是當代浙江學者應該自覺擔當的歷史使命,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新文化,促進當代的經濟社會發展。

然而,從以往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來看,人們對南宋浙學的認識和評價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而且普遍對南宋浙學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意義認識不夠,具體體現為:一是認為它只是一種非主流的、邊緣化的思想學說,僅僅具有地區性的意義,其地位和重要性難以與同時期的朱陸諸學相提并論;二是雖然大多數人都承認陳亮、葉適等的浙學與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的分歧乃至對立,卻又大多認為其沒有超出儒學的范圍,把南宋浙學簡單地歸入宋代儒學至少是傳統儒學系統中去,從而看不到浙學思想所具有的獨特性質和意義。顯然,這些觀點所體現出的處理思想史的方法實有簡單化和非歷史主義之嫌,既沒有充分考慮到南宋浙學在思想史上作為一個獨特個案所具有的復雜性,又沒有把它放在一個具體的歷史性的情景和過程中去加以把握,因而無法解讀出其所具有的豐富蘊涵和思想特質,更難以理解其對浙學傳統和當代浙江精神的形塑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實際上,我們如果從具體的歷史的視角出發,真正深入探討南宋浙學思想的特質及其意義,是不難發現其新的思想史價值和意義的。

從思想史上看,南宋浙學的價值和意義首先就在于它們超越了傳統儒家泛道德主義的化約論立場,開創了在宋儒注重道德心性修養的價值關懷之外,構建新的政治、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在從北宋到南宋的思想文化傳承演變中,由于受北宋熙寧改革失敗及后來宋室滅亡的影響,南宋社會的主流思潮開始拒斥一切改革而逐漸轉向保守和封閉,尤其是宋代理學所倡導的注重道德教化的性理之學一步步成為在社會現實中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話語。南宋理學雖然有朱陸之別,但那主要是理學內部的區別,它們的總體特征還是一致的,即都嚴分理欲、崇尚修養,“皆談性命而辟功利”(黃宗羲語),強調性命義理之學的優先地位,以修身內圣作為重建社會人心秩序的根本。而陳亮、葉適等事功之學強調經世致用、力辟空談,反對將理欲、公私、義利切割為絕對對立的“兩截”,主張以實事實利、治世事功、制度建設作為評判倫理德性價值和挽救社會現實危機,重建政治、社會秩序的根本依據,從而開創了在宋儒思想的主流話語之外,把知識分子的知識關懷與現實事功、道德修養與制度建設緊密地貫通起來的新的政治、社會秩序構建的根本途徑。這種貫通內圣外王的新的思想范式,從思想特征來說,屬于事功主義的“經制之學”,與宋儒的道德中心主義相對立;從學派屬性上說,屬于“浙學”,與朱陸的“閩學”“江西之學”相對應。與長期以來偃武修文、崇理尚德的內在化思潮在客觀上往往導致保守、消極的社會影響相比,南宋浙學以其事功主義、“經制之學”有力地顛覆了原有的社會發展模式,以一種更切實、可行和有效的方式引導了具有新的近世化色彩的政治、社會秩序的創建路徑。

其次,南宋浙學在開創構建新的政治、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的同時,也開辟了一片完全不同于宋儒及一切傳統學術的新的研究領域,構建了一條新的思想學術路徑,具有自己鮮明的思想特色和創新性。實際上,南宋浙學把思想學術的主要興趣轉向了傳統所謂外王之道的探討研究,對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問題、歷史價值觀問題、具體的財政稅收等民生問題都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對經濟、政治、軍事等各種問題的一系列主張和見解。最具有意義的是他們敏銳地發現了制度因素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十分重視對歷代各種制度的研究,力圖通過對歷史上各種制度的研究探討“可措之于用”的制度建設路徑。這就是南宋浙學不同于宋儒及傳統學術的創新性。從思想史上看,不少學者還是認識到南宋浙學的這種創新性的。宋代陳振孫認為葉適的《習學記言序目》“務為新奇,無所蹈襲”。[12]全祖望認為:“東萊之文獻,艮齋止齋之經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連珠合璧,自來儒林所未有。”[13]近人錢穆指出:“水心論學,實在要軼出當時正統理學之軌轍,另來一套新花樣。”[14]他們也正是在肯定了南宋浙學的創新性基礎上,承認浙學是可以與朱學、陸學鼎足而立的重要思想學說。全祖望認為:“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間,遂稱鼎足。”[15]其實,正如黃百家指出的,葉適、陳亮兩派的思想最為接近,“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黜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故同被稱為“浙學”。[16]以至就連南宋浙學的主要論敵朱熹也一再地表示陳亮的思想“新論奇偉不常,真所創見”,“縱橫奇偉,神怪百出,不可正視,雖使孟子復生,亦無所容其喙”。[17]葉適在評論陳亮時也說:“其說皆今人所未講,朱公元晦意有不與而不能奪也。”[18]這樣看來,學術界長期以來把南宋浙學的思想屬性歸入傳統的儒學系統中去,從而在實際上有意無意地抹殺了南宋浙學所具有的獨特性質和意義,這是有簡單化和非歷史主義嫌疑的處理思想史的方法。盡管南宋浙學不同于宋儒及傳統學術的創新性思想學術體系還不夠系統完備,也不夠深刻并且大多未能付諸實踐,但是它已經是代表著傳統學術思想向近代學術思想轉換的范式,已具備近現代學科化、專業化學術思想的初步形態,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根本轉型提供了可貴的探索。而與此同時,我們也應以一種多元的、開放的學術史觀重新解讀和梳理浙學史,恢復其作為中國思想史上十分輝煌而獨特的、富有光彩的思想學說的本來面目和應有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一些傳統的說法、“定論”的突破,對于重新理解中國哲學史、思想史,重新梳理、系統總結浙學史,發展當代浙學,都有重要的意義。

再次,通過研究南宋浙學可以進一步對浙學傳統和當代浙江精神的形塑和發展加深認識,并且予以積極的推進。南宋浙學作為扎根于浙江這塊大地上的思想學說,是真正來自草根的一種平民哲學,它充滿了求真務實、講求功利的實踐理性追求,也富有傳統文化中稀缺可貴的獨立自主精神和包容開放精神。的確,在浙學歷史上,這類浙江精神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浙學中的許多杰出人物往往都無所師承、不傍門戶、異軍突起、自致通達。他們不怕孤立,敢于突破傳統、批判權威,雖處非主流、非正統,甚至被視為“異端”、怪物,也仍然能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的豪杰氣概和“狂者氣象”,堅持創新,特立獨行,提出了一系列新知卓識,從而形成一種可貴的浙學傳統。[19]而當代浙江的經濟社會的較成功發展所展示出來的獨立自主、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等浙江精神,不能不說正是這種浙學傳統的一種繼承和體現。由此也可見,南宋浙學思想的特有意蘊和價值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早已經積淀為我們以往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精神氣質的一部分,始終發揮著其應有的影響。南宋浙學思想實際上已構成可以對浙學傳統和當代浙江精神的形塑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基本思想資源之一。它還有利于解讀“浙江現象”,推廣浙江經驗。針對當代浙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浙商”全面崛起等的“浙江奇跡”,以南宋事功之學為個案對浙學傳統和浙江精神做追根溯源性的研究,有利于超越一般的經濟文化層面去探討產生“浙江現象”的哲學、思想等深層次的動因,尋求浙江和當代中國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葉適、陳亮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思想家,雖然其事功之學早已成為整個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葉適、陳亮等人的事功之學畢竟又是與浙江這一特定的地域及其相關的人文背景密切相連的,因而不能不帶有自身的獨特氣質和面貌。可以說,南宋浙學思想既是浙江的思想文化精神傳統及其獨特的性格氣質的典型體現,又反過來以其特有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氣質,極大地豐富了浙江固有的歷史文化精神,形塑了浙學的優秀傳統。

最后,深入系統地研究南宋浙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演進路徑、它與地域環境、民間文化傳統、不同的思想學說間的相互關系、互動機制等,厘清若干思想學術史上的是非,探求其獨特的思想內涵、歷史作用和現代價值,有利于挖掘南宋浙學及整個浙學中所蘊含的根本性的“本土性問題”及問題意識和解決方案,揭示其所具有的現代性和普遍性價值。顯然,這種研究對于探討在目前日益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評估所謂“地方性知識”的價值特別及其對現代社會和文化精神的構建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以及當代問題意識下學術思想的本土化途徑等問題都會富有啟迪作用。浙學本身乃是一種具有初步的現代性的學術思想范式,因而它又自然地具有極深刻的現代性和普遍性價值,包含有可以導向現代理性和現代社會構建的豐富可貴的精神資源,如平等精神、制度建設、工商社會、市場經濟、自然人性論、民本思想、批判意識、獨立自主精神、自強自立的主體意識、秩序理念、市場意識與公民責任、理性原則、人文關懷、權利意識、主體性觀念、追求功利實效、從道德人向經濟人的轉向、價值觀上的世俗化取向等等。這些具有重要的現代性和普遍性價值的思想資源,無疑值得我們深入系統地研究挖掘,并標舉出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盡快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根本轉型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常熟市| 若尔盖县| 揭阳市| 玉树县| 灵丘县| 诸城市| 禹城市| 内乡县| 宜黄县| 邵武市| 海阳市| 姜堰市| 五常市| 清河县| 连江县| 甘南县| 佳木斯市| 慈溪市| 红安县| 枣阳市| 宣武区| 浏阳市| 上栗县| 嘉义市| 广丰县| 吴忠市| 吕梁市| 临沭县| 惠来县| 齐齐哈尔市| 特克斯县| 高陵县| 滦平县| 清河县| 宣化县| 项城市| 都江堰市| 鄂尔多斯市| 西丰县|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