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的藝術:崔玉濤醫生的健康飲食指南
- 崔玉濤
- 1595字
- 2025-03-19 16:15:20
2.一天吃16次奶,是遇到了大胃王寶寶嗎?
小寶寶胃容量小,所以新手媽媽非常辛苦,需要頻繁喂奶。不過一天要喂多少次才能夠滿足寶寶的需求呢?我們常說的按需喂養,這個“需”該如何判斷?寶寶哭鬧就是他在釋放“要吃奶”的信號嗎?
寶寶的基本情況
年齡:3個月 喂養方式:母乳喂養
排便:放屁較多,有時排便費力
訴求:解決寶寶吃奶次數過多的問題
這個寶寶的一切情況看起來都挺不錯的:足月順產、純母乳喂養、長得很勻稱,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困擾媽媽,那就是寶寶吃奶的次數太多了,沒完沒了,昨天數了一下,一天竟然吃了16次奶,平均一個半小時就要吃一次。
“感覺寶寶像是個人形掛件,我就是個沒有感情的喂奶機器,一天到晚都在喂奶,沒有休息的時候,要累死了!”媽媽很崩潰地述說著。
我安慰媽媽:“先別著急,這種情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媽媽說:“剛出生的時候差不多一天喂8次,然后慢慢地次數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直到最近的十幾次,反正是親喂,也不知道寶寶每次究竟吃了多少。”
吃奶這么頻繁,可想而知,寶寶的睡眠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夜里要醒五六次,媽媽也被折騰得疲憊不堪。媽媽說,寶寶放屁比較多、愛打嗝,有時候排便挺費勁的。
了解完基本情況,該查體了。小家伙撐開兩只小手掌,趴在檢查床上,抬起頭好奇地看著周圍。趴得不錯。接下來檢查心、肺、腹部,需要寶寶平躺在檢查床上。一掀開寶寶的衣服,我就發現小家伙的肚子很脹,臍部還有一個小包塊。寶寶一哭鬧,肚臍處的小包塊就變得很硬,用手輕輕拍打小肚子,能聽到“咚咚咚”類似敲鼓的聲音。用聽診器聽腹部,腸鳴音很活躍,如同開鍋時連續不斷的水泡聲,這是因為寶寶的腸道內氣體過多。
“腸脹氣非常明顯。”我告訴媽媽。
“不可能。”媽媽一口否定,“我聽您講過,腸脹氣要符合‘331原則’——3個月內的寶寶,每天哭鬧至少3個小時,每周至少3天,持續至少1周以上。我們家孩子一項都不符合,怎么能是腸脹氣呢?”
“每次喂奶前,孩子是什么表現呢,哭鬧嗎?”我問媽媽。
“不哭不哭。”奶奶接過了話茬兒。媽媽也點頭表示贊同:“這孩子不愛哭,一般他一動一哼唧我就喂。”
“我們現在嘗試一下,寶寶動的時候你先不喂奶,看看他是什么反應。”我跟媽媽說。結果寶寶扭動幾下身體之后就開始大哭,小臉漲得通紅,四肢不停地揮舞。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當寶寶因為腸脹氣而感覺到不舒服時,他本能是要哭鬧的,但這時媽媽送上了母乳,寶寶就失去了哭鬧的機會,因為吮吸有助于減輕腸脹氣帶來的不適。
這并不是個例。在看診過程中,我常常會碰到類似的情況,家長說孩子不愛哭鬧,但孩子卻普遍存在放屁多、排便費勁、大便稀水樣、大便中泡沫多、睡不踏實等情況。因此,在遇到寶寶原本進食比較規律,突然開始頻繁吃奶的情形時,我們要考慮一下寶寶是不是不舒服了,是不是存在腸脹氣的問題。
一般來說,腸脹氣并不可怕,常見于6月齡以內的寶寶,只要做好護理,幫助寶寶緩解不適,隨著生長發育,通常能夠自然緩解。但是,小寶寶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新手爸媽也沒有充足的經驗,往往無法準確辨認是不是腸脹氣,寶寶一動一哭,就想用喂奶來安撫,反而會增加寶寶的腸胃負擔,導致腹部不適更嚴重。寶寶的進食規律被打破,不能感知饑、飽,還可能引發消化不良。另外,寶寶沒完沒了地吃奶,對于媽媽乃至全家人來說也是一種折磨,令人身心俱疲,變得脾氣暴躁。
所以,當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包括進食、排便、睡眠等),且家長心中有疑慮時,不妨咨詢專業的兒科醫生。有專業人員的幫助,就能更從容地面對養育中的困擾。
崔醫生提醒:
寶寶哭鬧都是有原因的,不能一概用喂母乳來解決。因為這樣寶寶看似不哭鬧了,但真正的問題可能被掩蓋了,比如案例中寶寶的腸脹氣問題。真正的問題找到了,家長的養育也會輕松一些。
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請查閱第二部分的:
第一章?|?3.?正確識別寶寶的饑飽信號,輕松哺乳不迷茫
第八章?|?1.0~6?月齡寶寶生長發育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