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謫仙的誕生》:借修仙而入朝廷
- 李白的詩歌與生平(域外詩譚譯叢)
- (英)阿瑟·韋利
- 2451字
- 2025-03-18 17:08:49
在一個陌生家庭里生活了這么久之后,李白的思鄉之情也順理成章地與日俱增,他離開太原后直奔任城(即現在山東南部的濟寧),他的父親(?)當時在這里擔任一個小官。[1]在這里,他結識了三位隱居在任城東北、竹溪之畔的學者。其中之一是孔巢父,他是孔子的第三十七代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783年叛軍占據長安時,他在拱衛李唐王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784年死于暗殺[2]。至于這三人中的另外兩位:韓準與裴政,我們所知甚少。這三位隱士不時進城來“揖牧伯”[3]。冬季的一天,李白為即將回山的他們送行,寫了一首詩[4]來描述其回到山中之后的生活——他們睡在一塊平坦的巖石上,披著一件毛皮斗篷,山上有被水沖洗過的冰洞,三個人只有一雙木屐可穿。“昨宵夢里還,云弄竹溪月。今晨魯東門,帳飲與君別”。據說后來又有兩個人加入了他們,與李白一起被稱為“竹溪六逸”[5]。但在李白的詩中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曾加入過這段隱居生活。
不久之后,李白又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738年或更晚一些時候,他來到揚州,并寫作了一首跟新開鑿的河道有關的詩[6],這條河道是為了方便運輸糧食而修建的。742年夏天,他登上了泰山,這是中國東部最高的山。725年,玄宗皇帝曾經登上泰山并舉行了封禪大典。李白將自己能夠成功登頂泰山歸功于自己齋戒了三十天并在絲帛上認真書寫了《道德經》。但是他也提到自己上山所走的是一條皇帝專用的御道,因此四五個小時的攀登無論如何也不會十分艱難困苦。他說他騎著一只白鹿登上了泰山,但我想這僅僅是因為傳說中的各位道家神仙都坐著白鹿所拉的云車[7];實際上,他可能騎的是驢或馬。在登山的途中,李白與仙女們有一段令人悵然若失的相逢,她們“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8],而他不得不羞愧地告訴仙女,他沒有成為一個長生之人的資質,并且也沒有準備好完全背棄塵世。他還遇到了眼睛和瞳孔均呈方形的神仙(據說人活到八百歲,瞳孔就會變成方形)[9],這些神仙立刻躲在云后,但卻擲下一物,飄在云石之間。李白拿到手后發現這是一部無法辨讀的“鳥跡書”[10]。最后,他遇到了一個穿著綠色衣服的仙童,仙童嘲笑他滿臉的皺紋,告訴他沒有及時學習長生不老的方術是很遺憾的。然后,這個愛嘲弄人的仙童消失在險峻壯觀的景色里,無跡可尋[11]。
在這些敘述中,詩人通過對著名神仙掌故的引用,表達了他不愿意放下世俗、隱居深山的心境。不過,李白可能確實相信神仙的存在,而只要有合適的導師和天賦,就有可能學會長生不老之術。大約在他攀登泰山的同時,他與一位著名的道教作家吳筠(卒于778年)成為了朋友。吳筠最有名的著作之一是《神仙可學論》,這篇文章的出現顯然是因為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神仙,并質問他為什么沒有人見過神仙。吳筠回答說:“行之者密,得之者隱,故舉俗罕為其方。”[12]吳筠認為神仙們肯定曾存在于過往,因為在古籍中有無數的記載可供參考;如果神仙們今天不復存在,那為什么人們總是聽到證實他們存在的故事呢?742年末或743年初,吳筠被召入朝廷。道教是當時最為盛行的宗教。741年,中國設立了新的科舉制度,允許信奉道教的考生接受道家考試,而非儒家考試。742年,政府頒布法令,規定《莊子》《列子》等道家著作從此被稱為經典,并與儒家經典并立。[13]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從711年開始入道修仙。[14]據李白的朋友魏顥說(他大概也是從李白那里得到的信息),正是這位公主將李白舉薦給皇帝,這也是他和吳筠幾乎同時被征辟入朝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吳筠向皇帝推薦了李白。事實很可能是吳筠把李白介紹給了玉真公主,之后這位公主又將他引薦給了自己的皇兄。
注釋
[1]韋利原文即有此問號。
[2]開元二十五年(737),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稱“竹溪六逸”。《舊唐書·孔巢父傳》:“巢父早勤文史,少時與韓準、裴政、李白、張叔明、陶沔隱于徂來山,時號‘竹溪六逸’。”《新唐書·李白傳》:“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3]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涇原兵奉命東征途中兵變,叛將朱泚在長安稱帝,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陜西省乾縣)。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前往救駕,屢有戰績。但因德宗聽信奸相盧杞讒言,不許李懷光入朝覲見,故使李懷光背主而去,割據一方。《新唐書·孔巢父傳》:“李懷光據河中,帝復令巢父宣慰,罷其兵,以太子太保授之。懷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眾忿曰:‘太尉無官矣!’方宣詔,乃噪而合,害巢父,并殺中人啖守盈。初,巢父至,懷光以其使魏博而田悅死,疑其謀出巢父,故軍亂不肯救。帝聞震悼,贈尚書左仆射,謚曰忠。詔具禮收葬,賜其家粟帛,存恤之。”
[4]此句與下文“昨宵夢里還”等句均見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一詩。
[5]后加入的兩人即張叔明與陶沔,二人生平俱不詳。
[6]即李白《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
[7]此處韋利自注曰:“比如韓眾。”譯者注,韋利自注原文為“Han Chang”疑為“韓眾”。韓眾是傳說中的仙人,《楚辭·遠游》:“奇傅說之托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王逸注:“眾,一作‘終’。”洪興祖補注引《列仙傳》:“齊人韓終,為王采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也。”其事跡散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神仙傳》等。李白有《古風(其四)》云:“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又有《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云:“韓眾騎白鹿,西往華山中。玉女千余人,相隨在云空。”
[8]見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一)》。
[9]見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二)》。古人以方瞳為長壽之相。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有載:“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絕跡,有黃發老叟五人……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與聃共談天地之數。”
[10]見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二)》。鳥跡書,即鳥篆,其筆畫由鳥形替代。
[11]見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三)》。
[12]見吳筠《神仙可學論》。
[13]《新唐書·選舉志》:“(開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
[14]《舊唐書·中宗睿宗本紀》:“(景云二年五月)辛丑,改西城公主為金仙公主,昌隆公主為玉真公主,仍置金仙、玉真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