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年李白的生活與創作》:李白的出生與《明堂賦》
- 李白的詩歌與生平(域外詩譚譯叢)
- (英)阿瑟·韋利
- 3026字
- 2025-03-18 17:08:49
李白的出生地在哪里是一個被多次討論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他大約從五歲開始就生長在四川省府成都100英里以外的昌明[1]。他很快就對詩歌產生了興趣,自稱:“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2]《子虛賦》里那些只會出現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名物,以及對獵殺白虎、黑豹和其他神奇動物的生動描述,一定會讓任何一個孩子看得心花怒放。李白告訴我們,他在14歲時就開始獨立創作他父親曾經教授過的賦體,事實上,他現存最早的作品確實是一篇作于15歲時的賦。要解釋這篇賦的創作原委就得離開目前所論述的主題,但這是很值得的,因為它能讓我們深入了解李白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生活。
我們討論的這篇作品,題目叫《明堂賦》。明堂是一座神奇的建筑,象征并且傳遞著宇宙的力量。古代君主們往往認為自己必須擁有一座明堂,儒家經典中也有許多關于如何建造一座明堂(即“充滿光明的大廳”)的指示,但不同文獻的記載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差異。唐朝之前的隋代并沒有試圖修建一座明堂。然而在630年,李唐王朝掌管天下之后不久,統治者就決定修建一座明堂。不過這項提議擱置了半個多世紀。真正的困難不在于各個文本描述明堂時的細節差異,而在于它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幢普通的茅草屋,高度僅夠一人站立,然而朝廷真正想要的是一座象征著君臨萬方的至高權勢的豐碑。最終,在687年,武氏太后廢黜了自己的兒子并成為全中國的統治者之后[3],所有遵循古例的偽裝都被拋棄,一座300多英尺高的巨大建筑在東都洛陽拔地而起。這座明堂分為三層。明堂的最底層是被涂成四種顏色的四邊形,分別是綠色、紅色、白色和黑色,象征著四季。中間一層是十二邊形,象征著十二時辰,其上是一個由九條龍支撐的巨大盤狀圓形屋頂。最高一層是二十四邊形,象征著二十四節氣。明堂的門廊上有十根巨大的木柱,上面用鐵鏈裝飾著。
這項工作是在一個名叫薛懷義的奇人的監督下進行的。他起初只是一名小商販,之后相繼成為宮廷寵臣、僧侶、建筑大師、作偽者[4],以及行軍大總管[5]。他是在洛陽的集市上被一位公主的侍女發現的[6]。他聰明、英俊、強壯,很受姑娘的喜愛。通過這名侍女,他成了公主的情夫,并最終成為武后本人的男寵。武后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還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尼姑;為了方便薛懷義偷偷進出宮闈,她便讓他做了和尚。薛懷義對建筑很感興趣,并負責重建白馬寺(據說它是中國最早的寺廟)和幾項類似的工程。明堂建成后不久,他又在明堂北面建造了一座摩天大樓一樣的佛龕,名為“天堂”,放置其中的佛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7]。
689年,北突厥的新可汗入侵唐朝北部,被武后視為全能天才的薛懷義被派去指揮對抗突厥的軍隊。他不僅擊敗了突厥的軍隊,并且不失時機地樹立了一座用以記錄勝利的紀念碑[8]。690年,武后想革李唐王朝之命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薛懷義等人便偽造了一部佛經,假借佛祖之口預言唐朝將被武周取代。這種偽造的經書大量流傳,為武周代唐鋪平了輿論道路。693年,薛懷義再次出征,但并沒有找到突厥人[9]。兩年之后,天堂發生火災并蔓延到明堂,明堂最終被燒毀。696年,明堂被依原樣重建[10]。與此同時,年過七旬的女皇對其御醫沈南璆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決定除掉她的舊寵薛懷義。大約在697年,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安排自己的乳母帶人逮捕并縊殺了薛懷義[11]。
705年,81歲的女皇宣布退位,不久便去世了。此后,李唐王朝復辟。712年,唐玄宗登基,李白的一生幾乎都在他的統治下度過。717年春天,玄宗來到洛陽,在明堂獻祭。大概就在前一年,皇帝的這一意圖便已為人所知,于是李白寫了《明堂賦》。正如我們所知曉的那樣,李白當時只有15歲,因此看起來很可能是在長輩們的建議下進行了這樣的創作,他們希望把這篇賦送到洛陽,以使人們注意到李白嶄露頭角的才華。當然,李白此時從未見過這座建筑,他的賦實際上與這座矗立在城市中的巨大建筑關聯甚少。他只是借鑒了相關經典作品中的一些段落,這些段落都論述了一個想象中的唐代明堂及其所謂的象征意義和神圣意義。他的賦作想必反響平平。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座建筑都與建造它的女皇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反對玄宗在明堂舉行祭祀的呼聲很高,祭祀最終不得不在其他地方舉行。當時的人們議論紛紛,說695年的那場大火證明了這座建筑的富麗壯偉令上天不快,這場大火顯然是天神為了發出警告而降下的。于是明堂在被重新建設、重新命名并重新投入使用之后,便只具有世俗宮殿的功能了[12]。多年以后,李白寫道:“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13]他在寫作《明堂賦》時當然不需要請教什么“奇書”,當時許多文學類書中就有方便他收集的關于明堂的素材。他這篇不成熟的賦作缺乏生機和活力,這在他早期的模仿之作和他自己后期的創作中都是非常明顯的特質。
注釋
[1]昌明,即劍南道綿州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
[2]見李白《秋于敬亭送從侄專游廬山序》。此處有韋利自注曰:“這部分內容可參見我的書《圣殿》,第41頁。‘賦’的結構中一部分是散文,一部分是韻文。此賦是司馬相如的作品,他卒于前11年。”譯者注,司馬相如卒于前118年,此處為韋利誤記。
[3]嗣圣元年(684),武則天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并臨朝稱制,687年即垂拱三年,李旦在位,并未被武則天廢黜,但武則天此時確已臨朝稱制,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4]據《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有沙門十人偽撰《大云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及《舊唐書·薛懷義傳》:“懷義與法明等造《大云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并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銀龜袋。其偽《大云經》頒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講說。”等記載,韋利稱薛懷義為“作偽者”是因為他主持偽造了為武周政權合法性張目的《大云經》。
[5]作者的原文為“field-marshal”,意為“陸軍元帥”。按照《舊唐書》薛懷義本傳的記載,他曾數次擔任“行軍大總管”一職,率兵平亂,職能近似于“陸軍元帥”。
[6]《舊唐書·薛懷義傳》:“(薛懷義)為市于洛陽,得幸于千金公主侍兒。”千金公主,唐高祖李淵之女,后拜為武則天義女,獲賜“武”姓。
[7]《資治通鑒·唐紀·則天順圣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懷義作夾纻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于明堂北構天堂以貯之。”
[8]《舊唐書·薛懷義傳》:“永昌中,突厥默啜犯邊,以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率軍擊之,至單于臺,刻石紀功而還。”
[9]《舊唐書·薛懷義傳》:“長壽二年,默啜復犯塞,又以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李多祚、蘇宏暉為將。未行,改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內史李昭德為行軍長史,鳳閣侍郎、平章事蘇味道為行軍司馬,契苾明、曹仁師、沙吒忠義等十八將軍以討之。未行虜退,乃止。”
[10]《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萬歲登封元年)春三月,重造明堂成。夏四月,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為萬歲通天,大酺七日。”
[11]《舊唐書·薛懷義傳》:“其后益驕倨,則天惡之,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尸送白馬寺。”
[12]開元五年(717)唐玄宗臨幸東都,將行大享之禮,太常官認為武則天所造明堂有違典制,于是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從此,唐玄宗常于元日冬至在乾元殿受朝賀。季秋大享祀之禮,依舊在圜丘進行。《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元五年秋七月甲子)詔曰:‘……今之明堂,俯鄰宮掖,比之嚴祝,有異肅恭,茍非憲章,將何軌物?由是禮官博士公卿大臣廣參群議,欽若前古,宜存露寢之式,用罷辟雍之號。可改為乾元殿,每臨御依正殿禮。’”
[13]見李白《贈張相鎬(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