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鳴主編
- 1436字
- 2025-03-24 16:32:48
4.歷史轉折:由盛轉衰
明朝時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明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西方殖民者東來,對泉州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初,統治者為了孤立盤踞在沿海島嶼上的元朝殘余勢力,嚴禁沿海人民與海外人員往來。從洪武四年(1371)起,朝廷多次下令“禁海”,禁止交通外邦;洪武二十七年(1394),甚至下令禁止民間使用“蕃貨”,借以斷絕外貨的銷路。明成祖時,更下令“禁造雙桅海船”,以防止人們揚帆出海。明初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強調海外通商要全由官方主辦。即使對官方貿易也有種種限制,只能按照固定的期限、航道和人數,運載限定數量的香藥來華互市。明王朝實行的這種政策勢必會影響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
對于泉州而言,明初時雖在洪武七年(1374)就在泉州設立市舶司,但泉州被限定“僅通琉球”。雖然其他國家仍然假借琉球之名來泉互市,但這種轉口貿易的做法是不利于泉州的海外通商事業的。加之明初國際形勢變化,阿拉伯人退出國際貿易舞臺,使得泉州失去了主要的傳統貿易伙伴。泉州的海外交通航線便轉向東南亞及日本,而以琉球、日本、呂宋為主要貿易對象,呂宋則作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使泉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間接地保持著貿易關系。
“禁海”等于斷絕了沿海人民的生路。于是沿海商、民就采取“走私”的形式以反對“禁海”。這種“走私”的民間海外貿易日益頻繁,是明清兩代泉州港海外交通貿易的新特點。“走私”貿易促使各地“私港”興起,而泉州是官方法定的港口,因不能適應私商活動的需要而日趨衰落。加之,琉球貢使到福州比泉州更為近便,泉州港的地位終為福州所取代,降為一個地方性港口。
由于明朝始終堅持“海禁”之國策,官方亦逐漸退出海上貿易,對外國形勢更無關心,自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者東進,在明王朝“海禁”政策禁錮下的我國民間私商亦無力與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相抗衡。到了近代,隨著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以失敗告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開放包括廈門、福州在內的五處通商口岸。在外來經濟擴張策略的影響下,廈門、福州逐步取代了泉州和漳州的地位。泉州港的外貿業務全由廈門港所取代,泉州水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之中。在外輪開始入侵泉州港時,木帆船運輸從南洋航線轉向以北洋、國內沿海航線為主,即從泉州經福州、寧波、上海至青島、天津、大連等地。光緒元年(1875),晉江安海與廈門始有小火輪航班。光緒二十四年(1898),泉州商人從臺灣購回“臺南”輪,航行泉州至福州的航線,客貨兼運。清末,泉州港也有廈門民營輪船航行于廈門與泉州之間。
民國時期,泉州商人聯合組建了八閩輪船公司,先后有“建昌”“建裕”等輪船航行于福州、寧波、上海等地;泉永輪船公司的輪船,航行于泉州至涵江、福州、上海等地;振興、恒太、捷益、安記、永源等船務行的輪船,航行于泉州至興化、溫州、寧波、上海、煙臺、天津、大連、營口等地,航運業務相當興盛。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福建作為對臺前沿,成為對日戰爭的前線,港口和航運長期被封鎖,與各外國口岸的通商全告中斷,港口貿易大幅度萎縮。抗日戰爭勝利后,福建沿海封鎖解除,福州、廈門、泉州等港口相繼復興。1947年,泉州南洋輪船公司的“華龍”“華德”輪航行于泉州至興化、上海、臺灣等地,豐運公司的“豐運”輪航行于泉州至上海間。另外,還有大通、晉通等多家船行,航運業務逐漸恢復,一度出現短期的繁榮。但好景不長,內戰爆發,社會經濟崩潰,國民黨敗軍潰逃,許多船舶被征用、破壞和劫掠,泉州港口水運又遭到致命打擊。整個泉州港對外貿易大幅衰落,甚至停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