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鳴主編
- 1671字
- 2025-03-24 16:32:48
3.躍升宋元:漲海聲中萬國商
在古代泉州港的發展史上,宋元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南宋時期,泉州港的地位已超過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到了元代則成為世界上的“東方第一大港”和國際貿易大港。全國及世界各地區的商人和商品聚集在這里,泉州港成為世界物流中心;泉州港有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路,泉州是世界航運中心;西方國家許多學者、探險家和傳教士云集泉州,也使這里成為世界科技文化交流的門戶。泉州海商拼搏于“海上絲綢之路”,對促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宋元時的泉州港是泉州“三灣十二港”的總稱?!叭秊场敝溉轂?、深滬灣、圍頭灣,“十二港”分別為洛陽港、后渚港、法石港、蚶江港、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圍頭港、金井港、安海港、石井港,而重要的內港則有南光港、烏嶼港、梧宅港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港口分布在泉州南北海岸線的各個角落。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設立專管進出港口的船只、貨物,以及中外海商和貿易稅收的機構——市舶司,泉州港成為正式對外開放的港口,本地或外來的船舶無需再經廣州市舶司驗關,可直接入港貿易或裝貨放洋。這一政策使得泉州的海外貿易進入繁榮期,政府充盈的財稅為大批橋梁的建造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作為全國內外物資的吞吐港,腹地許多省份的名貴產品源源不斷地販運到泉州轉外銷,對大批橋梁的建設提出了客觀需求。泉州貿易稅收最多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以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石橋安平橋為代表的近百座石橋的建立,將泉州海陸交通串聯,方便了貨物的起運卸載,也通暢了往來商旅。在宋代,泉州形成多造橋、快造橋、造大橋、造長橋的盛況,乃是海外交通空前發達的產物,所以有了“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美譽。
宋元兩代,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為龍頭,與亞洲海域“北洋”“東洋”“西洋”實現了連接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泉州成為世界上的“東方第一大港”,是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門戶。當時,泉州港是世界航運中心,泉州海上交通的主要航路——泉州至占城的航線:由泉州港啟航,經廣州、西沙群島,順風20多日可到達;泉州至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阇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浡泥(今文萊)等國的航線:自泉州港啟航,經西沙群島、南行至占城,經羅斛、吉蘭丹、龍牙門到達三佛齊;泉州至印度及阿拉伯半島的航線:泉州出發,經占城抵三佛齊,穿過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海岸,達故臨,換小船,進入波斯灣;泉州至亞丁灣和東非弼琶羅、層拔的航線:自泉州港出海,經南海、三佛齊、故臨至波斯灣,再由波斯灣沿阿拉伯海岸向西南行,即可到達弼琶羅、層拔等地區;泉州至菲律賓的航線:一條從泉州出發,經廣州占城、浡泥至麻逸,一條從泉州出發,經澎湖、琉球(臺灣)至麻逸;泉州至朝鮮、日本的航線:從泉州沿東海北上,經明州至高麗,然后橫渡東中國海,到肥前的值嘉島,再轉航到筑前的博多;泉州至歐洲的航線:從泉州啟航,經蘇門答臘、斯里蘭卡、巴拉巴海岸,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登陸,經大不里士到特勒比遵德,再經伊斯坦布爾到達威尼斯。國內航行路線有泉州至澎湖、臺灣,泉州至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航線。
宋元時期,通過海路與泉州貿易的國家與地區不斷增加。南宋時,常到泉州的國家有31個,即大食(今阿拉伯半島上)、嘉令、麻辣、新條、甘秠、三佛齊、真臘、三泊、綠洋、登流眉、西棚、羅斛、浦甘、浡泥、阇婆、占城、目麗、木力千、賓達濃、胡麻巴洞、新洲、佛羅安、朋豐、達啰啼、達磨、波斯蘭、麻逸、三嶼、浦哩喚、白浦邇、高麗。宋元時期,我國的航海技術包括天文導航、地文導航、季風航海、航海氣向、航海水文等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泉州港在南宋末年已躍居全國海港第一位,到元朝則延續了宋時的發展態勢,元朝政府在泉州設立海道運糧萬戶府,建立自泉州至杭州的海道水站接待泉州舶貨和外國來使;提高泉州的政治地位,至元十五年(1278)將泉州從府治提高為福建行省的首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福建并入江浙行省后,仍將泉州作為江浙行省南部的行政中心。上述措施使得泉州港的國內外交通與貿易更加繁榮,逐漸走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