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文明與世界歷史
- 劉家和
- 14220字
- 2025-03-24 16:34:38
三、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精神特點:論四海一家、天人相應思想
以上講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的特點,這里再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精神特點。如果具體分析中國古代的思想史和文化史,那么中國確有許多特點可以研究。不過,我認為,如果作為中國古代文明主要的或基本的精神特點,那么舉出四海一家、天人相應的思想,看來是適當?shù)?。以下分別加以具體論述。
第一,關于四海一家思想。按照這個思想,國和家在原則上是一致的,或者說,二者具有同一性。
我們不妨從漢語的“國家”一詞談起。在現(xiàn)代漢語里,“國”表示一個具有自己的領土和主權的政治共同體,即英語中的state,“家”表示一個血緣的共同體,即英語中的family。可是,當“國”和“家”合成“國家”一詞時,它表示的仍然是“國”的意思。這種在語言上“國”和“家”既有區(qū)分又有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可以追溯到很古的時代。在先秦的文獻中,“家”和“國”在很多情況下是分別使用的。例如,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保ā墩撜Z·季氏》)這里的有國者指諸侯,他是國的統(tǒng)治者;有家者指大夫,他是家(古代的“家”還包括依附于它的人,與古代羅馬的famulus很相像)的統(tǒng)治者。類似的例子很多。不過,把“國”和“家”合組為“國家”一詞也是常見的。在《尚書》里,《金縢》記周成王親自迎接周公時說:“我國家禮亦宜之。”《立政》記周公說:“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薄段暮钪酚浿芷酵跽f:“侵戎我國家純?!痹凇对娊?jīng)》里,“國家”一詞以稍有改變的形式出現(xiàn),寫作“邦家”或“家邦”。邦就是國,國就是邦,因此“邦家”就是“國家”,“家邦”就是“家國”。將“邦家”倒轉為“家邦”,看來那是為了押韻的緣故。《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邦家之光?!薄吨茼灐ぽd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萬年,保其家邦。”《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古代中國以“邑”“邦”“國”等字表示國的概念,這和古代希臘以Polis表示國的概念很相像。因為最初的國總是和城有一定關系的。看起來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國的概念竟然也可以由“國”和“家”組合而成的“國家”來表示。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只能從歷史中去尋找。
最初的邦一般都是由氏族、部落合成的,因此,家一開始就作為國的基層而存在,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十三經(jīng)注疏》,第2718頁)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家是社會基本的單位,由家而組成村(最初的村自然地是由同族人組成的),由村而組成國。最初的王(Basileus)是從家長和村長發(fā)展而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家”和“國”的關系自然是很密切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商代是否有宗法制度?學者有不同的見解,需要繼續(xù)研究。到周代,一套很完整的宗法制度已經(jīng)建成了。
中國古代典籍說到宗法制度的地方不少,在《禮記》的《喪服小記》《大傳》兩篇中有比較系統(tǒng)的敘述。根據(jù)這些文獻,我們知道,宗法制度很像一棵大樹:樹的主干就是大宗,世世代代由嫡長子繼承;樹的分枝就是小宗。不過,分枝又是有系統(tǒng)的:大枝對于從它分出的小枝來說,又可以算是大宗,小枝對于大枝來說自然是小宗,不過小枝還有由它分出的更小的枝。這樣可以依次分為五個層次。自從漢代以來,學者對周代宗法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周王是天下的大宗,諸侯對天子是小宗;但諸侯在自己的國內(nèi)是大宗,大夫?qū)χT侯是小宗;大夫在自己的領地里是大宗,大夫的庶子又是小宗,等等。另一種意見認為,天子(周王)和諸侯不在宗法系統(tǒng)以內(nèi),宗法系統(tǒng)是從大夫開始再向下展延的。我贊成第一種意見。因為在《詩經(jīng)》里,在許多青銅器銘文里,周王和諸侯都是當作大宗的?!对娊?jīng)·大雅·公劉》說到周邦的人以公劉作為自己的國君和大宗(“君之宗之”),是最明顯的實例。《何尊銘文》:“王誥宗小子于京室。”《駒形盠尊銘文》:“王弗忘厥舊宗小子?!边@說明周王和臣下保持著宗法的關系。《駒形盠尊銘文》:“王傭下不其則萬年保我萬宗”?!侗L尊銘文》:“天子不叚不其保我萬邦”。在這兩個同屬一個主人的器物銘文中,前者的“王”就是后者的“天子”,前者的“萬宗”就是后者的“萬邦”。這就是說,周王朝作為大邦要保護各個小邦(諸侯國家),周王作為各國的大宗要保護各個小宗(仍是諸侯國家)。所以,這里“邦”(國)和“家”被認為是同一的。在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和宗法制度是相輔相成的。
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情況逐漸發(fā)生變化。一方面,各國內(nèi)部的原有的血緣系統(tǒng)逐漸松弛甚至解體。很多小國(它們原來有自己的血緣系統(tǒng))并入大國,各國內(nèi)部國人(有嚴密的血緣系統(tǒng)的具有公民權的自由民)和野人(無嚴密的或合法的血緣系統(tǒng)也無公民權的自由人)的區(qū)分逐漸消失,人口在各國間的流動等,都對瓦解原來的血緣系統(tǒng)起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各國的血緣系統(tǒng)逐漸和政治系統(tǒng)發(fā)生分離??たh制逐漸代替分封制,使原有的宗法制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秦兼并六國以后,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行政系統(tǒng)中完全排除了血緣系統(tǒng)。秦代雖然還有“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的官員),但是皇帝的親屬已經(jīng)不能靠血緣關系分享政權?!熬y(tǒng)”(皇帝的政權系統(tǒng))和“宗統(tǒng)”(宗法系統(tǒng))完全分開了。漢代基本上繼承秦代的傳統(tǒng),實行郡縣制度,不過又認為秦代過于輕視血緣系統(tǒng)的作用,沒有分封親屬,因而孤立、早亡?!稘h書·諸侯王表·序》說:“秦據(jù)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一切取勝。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蕩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nèi)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wèi)。陳、吳奮其白梃,劉、項隨而斃之。故曰,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漢興之初,海內(nèi)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漢朝歷代皇帝的兒子,除作為太子繼承帝位的以外,其余一般都封王,王的兒子除世襲王爵的以外,封侯。這看起來似乎恢復了周代的分封制度,但漢代的王、侯后來并沒有統(tǒng)治權,實際上成了一種榮譽爵位。宗法制在漢代又得到了重視(《白虎通義·封公侯》中有所反映),但它已經(jīng)不是真實地、直接地同政權系統(tǒng)合為一體,而是在倫理上間接地作為政權系統(tǒng)的支柱。國與家在政治上實際分開了,但是在倫理上又聯(lián)結著。所以,雖然經(jīng)過戰(zhàn)國、秦、漢的變化,“國”和“家”結合的“國家”概念仍然長期保存下來。
與“國”和“家”的一致相應,中國古代還有禮和法的一致、忠和孝的一致。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早期階段,不存在純粹的法,而只有禮。禮的內(nèi)容很廣泛,包括宗教儀式、風俗習慣、傳統(tǒng)制度等。禮或多或少與古代印度的Dharma,古代以色列的Torah,古代希臘的Nomos,古代羅馬的Ritus有些相似。如果扼要地說,那么,禮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親親尊尊”。親者,有關系遠近的不同;尊者,有等級高低的區(qū)別。禮規(guī)定這些區(qū)別,并且規(guī)定處于不同地位的人的行為準則。在西周時期,每一個邦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國”,就是都城及其郊區(qū);另一部分是“野”,就是郊區(qū)以外邊境以內(nèi)的地區(qū)。居住在“國”的是“國人”,他們和國君有一定的血緣關系,或者是同族的關系,或者是通婚的關系。禮在國人之間通行,每一個國人都在宗法系統(tǒng)中處于一定的地位,而且在當時的宗法制度下,親親和尊尊是一致的。例如,國君作為君主是尊者,作為大宗又是親者,國人對國君的關系既是親親,又是尊尊。居住在“野”的是“野人”,他們和“國人”原來沒有血緣關系,沒有公民權利,也不分享“國人”的禮。“禮不下庶人”(《禮記·曲禮上》),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禮是一種特殊的法,它還沒有擺脫血緣系統(tǒng)的作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國野區(qū)分的逐漸消失和宗法制度的逐漸衰落,禮也被破壞了。于是各國或早或遲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改革,其實質(zhì)就是用法來代替禮。當時的學者有各種不同的主張,但是似乎還沒有一個學派認為先前的禮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去??鬃涌赡苁亲顪睾?、最保守的,但是他所主張的“禮”已經(jīng)和“仁”互為補充。他的“仁”,作為一種愛,對不同的人是有程度差別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孔子曾經(jīng)把什么人(例如野人)排斥在“仁”的對象之外。因此,孔子實際上也是改革家,不過是比較溫和的。最激烈的當然是法家學派。在《商君書·靳令》中,禮和孝、悌、仁、義等并列,成為所謂“六虱”之一。他們把禮當作一種和法相對立的政治害蟲,認為必須徹底予以消除。秦國用商鞅的主張,實行嚴刑峻法,最后以武力兼并了其他國家。但是秦的滅亡也很快。漢代總結秦的經(jīng)驗,認為那是秦廢禮而用法的結果。賈誼說:“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窕蜓远Y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于是,漢代在繼承秦代法律的時候,一方面予以簡化,另一方面予以放寬。完全放棄秦代的法而行周代的禮,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存在于周代的國野區(qū)分、宗法制度到漢代或者已不存在,或者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過,漢代的皇帝在立法中更多地注意到傳統(tǒng)的宗法關系或禮的因素。例如,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公元前66年)發(fā)布詔書說:“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img alt="《宣帝本紀》,《漢書》,第1冊,第25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9563/3217459850372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8471-cbg2ZjwHoljI4PT75zQkpGtTGfSUR5GS-0-60f03fe0e6dd8dfa9db2243540da6e5c">身份高的親屬犯了罪,身份低的隱匿罪人,自己不算犯罪;反之,身份高的人如果隱匿了身份低的犯罪親屬,那就要判處死刑。東漢章帝的時候,一個人因為父親受到另一人的侮辱,就把那個侮辱他父親的人殺了,章帝免了殺人者的死刑
。這種在法中滲入禮的情況逐漸成為傳統(tǒng),在以后的法律(例如《唐律疏議》)中都有所反映。
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早期并沒有后來那種以君主為對象的“忠”,而“孝”卻出現(xiàn)的很早,并且包括了對政治上的尊長和血緣上的尊長兩方面的崇敬。因為在周代宗法制的條件下,尊尊和親親是同一件事。青銅器銘文中時常有“享孝于大宗”的詞句,這種“孝”就包括在政治上和血緣上兩重的、但又是同一的崇敬?!爸摇钡谋玖x,如《說文解字》所說,“敬也,盡心曰忠?!?img alt="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據(jù)原刻本影印刊行大16開精裝本,第50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9563/3217459850372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8471-cbg2ZjwHoljI4PT75zQkpGtTGfSUR5GS-0-60f03fe0e6dd8dfa9db2243540da6e5c">對任何人盡心都是“忠”??鬃拥茏釉诱f:“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他說的忠對任何人都適用。春秋時期還有人認為國君應當“忠于民”,“上思利民,忠也。”(《左傳》桓公六年記隨國大臣季梁語)
到戰(zhàn)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變化(“君統(tǒng)”政治系統(tǒng)和“宗統(tǒng)”血緣系統(tǒng)分開),“孝”已變成血緣系統(tǒng)或家族系統(tǒng)中的道德規(guī)范,和對君主的忠已經(jīng)不能經(jīng)常一致,有時甚至還會發(fā)生尖銳的矛盾。韓非說:“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倌嵋詾樾?,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韓非子·五蠹》)面對這種情況,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主張。
孔子學派認為,孝和忠在倫理原則上是一致的??鬃拥茏佑腥粽f:“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保ā墩撜Z·學而》)在遇到實際矛盾的時候,他們主張按中庸之道辦事。《孟子·盡心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樂而忘天下?!?/p>
法家學派則認為,忠、孝不能兩全。所以商鞅把孝當作一種“虱”。韓非更進一步說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也是以利益為基礎的?!扒腋改钢谧右玻a(chǎn)男則相賀,產(chǎn)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之受賀,女之殺之者,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保ā俄n非子·六反》)既然親子關系都不是真誠的,當然“孝”的理論根據(jù)就不存在了。
秦國基本上實行了法家學派的主張,鼓勵對國君的忠,而抑制對父母的孝。當然這也并非總是如此。在孝和忠不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孝也還是被承認的?!端⒌厍啬怪窈啞返摹斗纱饐枴?、《為史之道》中對“孝”還是承認的。賈誼說秦國這樣做的結果是破壞了好的風俗?!吧叹z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并居;婦姑不相悅,則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img alt="《賈誼傳》《漢書》,第8冊,第224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9563/3217459850372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8471-cbg2ZjwHoljI4PT75zQkpGtTGfSUR5GS-0-60f03fe0e6dd8dfa9db2243540da6e5c">
秦朝早亡,漢代從中吸取教訓,于是再次重視孝悌。漢文帝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img alt="《文帝紀》《漢書》,第1冊,第1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A9563/3217459850372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8471-cbg2ZjwHoljI4PT75zQkpGtTGfSUR5GS-0-60f03fe0e6dd8dfa9db2243540da6e5c">秦的統(tǒng)治者重視“耕、戰(zhàn)”,也就是鼓勵“力田、殺敵”,漢代的統(tǒng)治者則鼓勵“孝悌力田”。漢代統(tǒng)治者采用了儒家的主張,把忠和孝在倫理上結合起來(不同于周代的在政治上和倫理上都結為一體)。這對以后的各個王朝的統(tǒng)治者也起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存在家和國一致的思想以及隨之而來的禮和法一致、忠和孝一致的思想,統(tǒng)治者和臣民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某種親子關系。例如《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說:“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薄对娊?jīng)·大雅·泂酌》說:“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边@兩段詩都是一個意思:作為臣民的父母,統(tǒng)治者是愉快的?!栋谆⑼x·爵》引《尚書》說:“天子作民父母”[偽古文《泰誓》寫作“元后作民父母”(《十三經(jīng)注疏》,第180頁)]。這些思想對于中國古代文明的鞏固,對于它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都是有作用的。
當然,這種思想有其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者的地位的一個方面。但是這也并非總是如此。統(tǒng)治者作為“父母”有權利,人民作為“子民”(subjects)有義務,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事情還有另一個方面。孟子對梁惠王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沒有盡到作為“父母”的義務,就不成其為父母,就應失去做國君、做“父母”的權利。“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這就是說,統(tǒng)治者沒能盡到做“父母”的義務,人民就有推翻他們的權利。這樣,君主和臣民之間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并不是一種自然的、絕對的關系,而在某種程度上近似于契約的關系。因此,它是可以調(diào)整的。這在實際上也增強了中國古代文明克服種種困難的能力。
第二,關于天人相應的思想。按照這個思想,天和人在原則上是一致的,或者說,二者具有同一性。
許多國家都有這樣一種古老的傳說,據(jù)說早先的人和神的關系是很接近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傳說,據(jù)說有一個時期天和地是相通的,只是后來這種交通才被打斷(《尚書·呂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傳說呢?因為,人本來就是從自然界分離出來的,最早的人自然地會感到自己和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系;可是當時的人并不能如實地認識自然界,而認為自然界是神或天。這樣,他們也就認為自己和神或者天有密切的關系,而巫術就是他們和天或神打交道的手段。春秋時的楚昭王問大臣觀射父說,《尚書》里所說的斷絕天地交通是怎么一回事?是否在此以前人能上天?觀射父回答說,所謂天地相通就是“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以后顓頊命令一個官員專門負責祭神,和天打交道,又命令一個官員專門負責地上的事,和人打交道。“是謂絕地天通?!保ā秶Z·楚語下》)觀射父在古代就能作出這樣的解釋,實在是很杰出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巫術和神打交道了,這種權利為某些人所攫取,這樣就算是地和天、人和神的交通斷了。當然,這不能是完全的斷絕,因為還有人負責人和神的交往。
文明一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統(tǒng)治者一方面代表人和神打交道,另一方面又作為神的代表來統(tǒng)治人民。中國古代的君主以及許多其他古國的君主都說自己得到“天命”或者“神的命令”,這不是偶然現(xiàn)象,是具有一般性的。
以下講中國古代的人和神的關系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也就是天人相應思想的一些具體表現(xiàn)。
第一,天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和人的關系又不遙遠。
在上古小邦林立的時期,通常每個邦都崇拜若干個神,其中有一個主要的神,他是本邦的保護者。在中國古代,每一個邦都崇拜自己的祖先,而祖先則來自于神,就是“帝”。周的祖先是后稷,而后稷的母親姜嫄是在踏了“帝”的足跡以后才懷孕和生育了后稷的(《詩經(jīng)·大雅·生民》)?!巴跽叨E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禮記·大傳》)。“禘”就是祭祖先由之而生的“帝”,祭的時候以祖先作陪。不過,在各邦君主之中出現(xiàn)了一個最高領袖—王的時候,祭“帝”或“上帝”并以自己祖先作陪的權利就專門屬于王了。西周統(tǒng)治者說:“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詩經(jīng)·大雅·文王》)這就是說,周人承認殷王曾經(jīng)是各邦的最高領袖。
關于“帝”,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分歧不小。一些學者(如吳大澂、王國維等)釋為“蒂”。因為字上面的“▽”像花蒂的形狀。我認為,此說有道理,但仍待改進。就字形來說,“
”更像根。同時“帝”(即“蒂”)和“柢”(即“氐”)古相通,《老子》五十九章“深根固柢”,《經(jīng)典釋文》“柢亦作蒂”。《韓非子·解老》:“樹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敝备鶠殍?,曼根為根。帝(
)的形狀像直根,古人認為神是人的根源,所以又把神稱為帝。
在殷代,“上帝”和“天”的概念是否已經(jīng)等同,學者還有不同的意見。從甲骨文的資料來看,現(xiàn)在還沒有“上帝”等同于“天”的證據(jù),但是,如果從《尚書》《詩經(jīng)》的資料來看,似乎殷代已經(jīng)把天和上帝等同起來。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xù)研究。在西周時期,上帝和天等同起來,這是從青銅器銘文和傳統(tǒng)文獻都能得到證實的。
周代人對天和人的關系的認識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把天和人的關系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血緣關系。周代替殷成為各邦的最高領袖—王,周人把這件事解釋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尚書·召誥》)。各邦君主都是皇天上帝的兒子,但是周王作為各邦的最高領袖和大宗,所以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宗子”(嫡長子),所以也可以稱為“天子”。本來周王作為各邦的大宗,在理論上是有缺點的。因為,按照宗法制度,大宗的地位是血緣性質(zhì)的,所以,周王只能作為各同姓諸侯的大宗,而不能成為異姓諸侯國的大宗。有些學者反對周王是各諸侯的共同的大宗說,就把這當作一條理由。可是,周人統(tǒng)治者把人間的宗法系統(tǒng)和皇天上帝聯(lián)系起來,這樣,凡是在天下面生活的人,不分同姓異姓,都得承認周王是“天下”的大宗。因此,周王朝也就被各諸侯國承認“宗周”(作為大宗的周)。
周王把自己說成皇天上帝的“元子”,把宗法系統(tǒng)和天聯(lián)系起來,這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古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以“天子”的身份作威作福;另一方面,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廣泛的“兄弟”概念。正如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不僅同姓的人是兄弟,異姓的人也是兄弟;不僅華夏族的人是兄弟,不同民族的人也可以是兄弟。中國古代以文化而不以血統(tǒng)來區(qū)別華夏族和夷狄,和這種廣泛的兄弟觀念也有關系。以后的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都能找出和漢族的共同祖先,也和這種廣泛的兄弟觀念有關系??傊@種廣泛的兄弟觀念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統(tǒng)一是有重要意義的。
中國古代的天既高高在上又與人不遠的觀念,也表現(xiàn)在漢字“天”字上。“天”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寫作、
、
等,這些字都是在人的形象上有一個顯著的頭。《說文解字》說:“天,顛也。”這看起來是用聲音相近的詞來解釋天??墒菍Ρ纫幌伦值男螤?,我們就可以知道,“天”的形象就是人的頭,而“顛”也正是人的頭頂。所以,天就是顛。天在人的頭上,可以說是很遠,以致高不可攀;也可以說是很近,就在人的頭上,甚至就是人的頭頂。
第二,天意雖然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又往往脫離不了人心。
從《尚書》來看,天命的觀念,上帝懲罰有罪的觀念,在中國出現(xiàn)得很早。《夏書·甘誓》、《商書》中的《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都有這種觀念?!陡适摹肥欠衲艽硐拇说挠^念,這還有待研究。從商代甲骨文的資料來看,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確是敬畏上帝,相信上帝能夠賜?;蚪档湹?。不過商代統(tǒng)治者又有兩類人:一類人開始注意到上天降福降禍的關鍵在于人的行為。例如,祖巳對高宗(武?。┱f:“惟天監(jiān)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保ā渡袝じ咦陔廊铡罚┯秩纾嬉翆q說:“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尚書·西伯戡黎》)另一類人則認為,自己已有天命,別人對他就無能為力,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就沒有問題。例如,當祖伊提醒紂,周已經(jīng)成為對殷的威脅的時候,紂還說:“我生不有命在天?!保ā渡袝の鞑琛罚┙Y果使紂失去了人心,被周所征服。
周代統(tǒng)治者從殷紂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開始對天命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天命靡常”(《詩經(jīng)·大雅·文王》)、“越天棐忱”(《尚書·大誥》)、“惟命不于?!保ā渡袝た嫡a》)、“天命不易,天難諶”(《尚書·君奭》)。他們說,天命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有兩種意義。一方面,周王代替商王的“天子”地位,這可以從天命的變化得到解釋;另一方面,周代的統(tǒng)治者又用“天命無?!眮砭]自己,以免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失去“天命”,失去“天子”的地位。周初的統(tǒng)治者,如周武王、周公都盡力尋求天命變化和人心變化的關系,并認為天命和人心是一致的。例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昭公元年,《國語·鄭語》等引《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上》引《泰誓》);“天棐忱辭(《十三經(jīng)注疏》)(和《詩經(jīng)·大雅·大明》‘天難忱斯’的意思相同),其考我民”(《尚書·大誥》);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尚書·康誥》)。這就是說,天命是不可靠的,天意是難知的,而了解天意的途徑就是了解民心。這樣,周初統(tǒng)治者雖然總是對天命表示十分敬重的態(tài)度,但是注意的重心已經(jīng)轉移到人心方面。具體地說,他們的努力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裎┮髩嬝拭移淇刹淮蟊O(jiān)撫于時?!保ā渡袝ぞ普a》)另一方面,“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引《尚書》,偽古文《尚書》系在《蔡仲之命》)“天不可信,我道惟寧(文)王德延?!保ā渡袝ぞ龏]》)這就是說,他們認為,如要保住天命或王位,必須得到民心,而要得到民心,就必須慎修己德。天命和民心一致,重人心就是敬天命,這就是周代留下的思想傳統(tǒng)。
我們知道,天命或神的意志,從來都是人的意志在天上的反映。西周時期開始產(chǎn)生的天命和民心一致的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首先,當時的思想家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反映;其次,當時的思想家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統(tǒng)治者盡管可以自稱受了天命,而真正的、最后要起作用的還是被稱為天命的民心。這種思想可說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先驅(qū)。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又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這些見解都是西周的思想傳統(tǒng)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當然,這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精華。
第三,古代的學者對天道的認識雖然有分歧,但是逐漸形成了天道和人事一致的思想傳統(tǒng)。
孔子繼承西周傳統(tǒng),一方面,承認作為神的天,例如,他曾發(fā)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另一方面,他對作為神的天又抱一種冷靜的存疑的態(tài)度?!胺t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墩撜Z·雍也》)“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保ā墩撜Z·先進》)所以他的弟子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他的原則是不離開人事而單獨地談天道。
墨子明確地說,天是有意志的,神鬼是存在的,而且篤信“天志”是至高無上的。什么是他所理解的“天志”呢?“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保ā赌印ぬ熘旧稀?,另外,《天志中》《天志下》里也有類似的說法)墨子和孔子不同,他對“天志”沒有取將信將疑的態(tài)度。他又和孔子一樣,沒有離開人來單獨地談天,他的“天志”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關于人事的。而且,墨子并沒有因為堅信天志而放松自己對于人事的努力。如果說,孔子在遇到人力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還會承認“命”,例如,孔子弟子伯牛得了不治之癥,他去探望并嘆息說:“命矣夫!”(《論語·雍也》)那么,墨子又不承認“命”。例如,墨子說:“昔上世之窮民,貪于飲食,惰于從事,是以衣食之財不足,而饑寒凍餒之憂至;不知曰‘我罷不肖,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貧’。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順其親戚,遂以亡失國家,傾覆社稷;不知曰‘我罷不肖,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認為,命是懶惰者自我辯護的借口,必須予以批駁。所以,墨子雖然比孔子更相信天,但是他也比孔子更相信人的力量。墨子學派的人很能吃苦耐勞,“雖枯槁不舍”(《莊子·天下》),就是他們重人事的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
道家傾向于把天道認為是自然的,這和墨子恰好相反?!独献印氛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诙逭拢肚f子》說:“無為為之之謂天?!保ā短斓亍罚┧裕械娜松鷣碇挥幸粭l腿,這是“天”;牛的骨骼排列是有規(guī)律的,這是“天理”(《養(yǎng)生主》)。老子和莊子都主張,人不要違背而要依從天道或自然。他們都認為,人的努力不僅是徒勞,而且是有害的。這也和墨家以至儒家相反。但是,道家在談天道或自然的時候也沒有不談人事。在這一點上,老子和莊子的見解又有不同之處。《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他認為,按照天道或自然的規(guī)律,一切事物都要轉向反面,強者必變?nèi)?,弱者必變強,所以他主張?jīng)常處于弱的一面,以求立于不敗之地。所以,《老子》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在老子的消極思想中潛在著積極的方面,他還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莊子則比老子更消極。他認為,“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莊子·大宗師》)又說:“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莊子·天地》)他甚至不想?yún)^(qū)分天(自然)和人、是和非。能盡其天年,他就很滿足了(《莊子·養(yǎng)生主》)。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思想)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中國古代學術的主導思想。不過,道家也有和其他學派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也重視天和人的關系,也主張?zhí)烊艘恢隆.斎凰麄兒推渌麑W派有巨大的分歧。
孟子認為天意就是民心,又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這大體還是傳統(tǒng)的說法。但是,孟子比孔子更進一步,他明確地把天道(或天理)和人性結合起來。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边@些人心所同有的就是“理”(《孟子·告子上》)。他認為人“性善”(《孟子·滕文公上》),人人都能成為圣人,只要努力發(fā)揮自己的天性。他重視人的作用,甚至認為,人只要認識自己的本性,就能知道天理。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泵献铀枷肟梢怨膭钊?,使人在天、命運面前有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古代思想中的精華。但是,他認為“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這就把對天道或天理的研究限制在純粹的人事和人性范圍里,結果不利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這一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荀子在《天論》中表述了中國古代學者在天人關系方面的最杰出的見解。他認為,天就是自然界,它不會由于人的意志而改變其規(guī)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薄肮示泳雌湓诩赫?,而不慕其在天者”?!按筇於贾?,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比瞬粦獙μ毂в谢孟?,而應了解天的規(guī)律,用它來為人類造福。荀子和孟子一樣,他也把天道和人性聯(lián)系起來。但是,荀子的觀點恰好與孟子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凡性者,天之就也?!薄皢栒咴唬骸酥詯海瑒t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定生于圣人之偽(偽:人為),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痹谲髯涌磥?,人類要進步,必須戰(zhàn)勝外在的自然(天)和內(nèi)在的自然(性)。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卓越的思想,可惜以后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揚。
法家不承認有作為神的天,也否認當時的各種占卜(《韓非子·飾邪》)。甚至作為自然的天,他們或者不談(如《商君書》),或者很少談(如《韓非子》)。《韓非子·解老》說到作為自然的天,著重強調(diào)“隨于萬物之理”。法家最致力于人事,或者說力求戰(zhàn)勝他人。他們重視農(nóng)業(yè),也是為了保證戰(zhàn)爭勝利。對于農(nóng)業(yè)以外的“技藝”,他們甚至認為是有害的。如《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說:“農(nóng)戰(zhàn)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農(nóng)戰(zhàn)矣。”因此,法家雖然重人事,但是并不重視戰(zhàn)勝自然。在古代各學派中,法家是最不重視天人關系的。秦始皇兼并六國以后,巡視各地,刻石記功。在那些銘文里,寫的全是秦始皇一個人的成就,沒有一句提到天或天命(《秦始皇本紀》)。這的確和中國以前的傳統(tǒng)很不相同。
在中國先秦時期,還逐漸形成了一個對宇宙討論較多的學派,即陰陽五行學派。看來這一學說最初來自“陰陽”和“五行”兩種觀念。
陰和陽最初是觀察地形中得出的觀念。《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和陰相反,當然是山之南。所以,陽就是向陽的一面,陰就是背陰的一面?!对姟ご笱拧す珓ⅰ贰跋嗥潢庩枴?,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兑住ぶ墟凇贰傍Q鶴在陰”
(九二,爻辭),《易·坤卦》“陰始凝(古與“冰”通)也”(初六,象辭),“陰”都指背陰的地方?!独献印贰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也就是說,萬物的背面是背陰的,正面是向陽的,而氣調(diào)節(jié)于二者之間。在《易·系辭》里,人們才把天和地、男和女、剛和柔、奇數(shù)和偶數(shù)同陽和陰聯(lián)系起來。于是陰陽成了抽象的負(negative)和正(positive)的概念?!耙魂幰魂栔^道?!薄瓣庩柌粶y之謂神。”(《系辭上》)這是從功能的角度看宇宙,看出一切事物中都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的結合和變化中產(chǎn)生萬物。在古代希臘,赫立克利特(Heraclitus)也有類似的見解。
“五行”(Five Elements)最早見于《尚書》。如《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逗榉丁贰拔逍?,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是從實體的角度看宇宙,認為世界就是由這五種物質(zhì)構成的。在古代印度、希臘,一些學者也有類似的見解。關于五行之間的關系,墨子曾說:“五行無常勝。”(《墨子·經(jīng)下》)他的意思是說,要看條件。例如,火可以熔化金屬,如果火大;金屬也可以壓滅炭火,如果金屬多。(《經(jīng)說下》)
陰陽說和五行說原來都是古人試圖解釋世界的理論,最初兩說也是分立的。例如,《尚書·洪范》講五行不講陰陽,《易傳》講陰陽又不講五行。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并且用來解釋人事,其創(chuàng)始者大概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孟子荀卿列傳》)不過,鄒衍也遵循了中國古代不離開人事談天的傳統(tǒng)。《洪范》講五行時已經(jīng)開始和人的“貌、言、視、聽、思”聯(lián)系起來。在《左傳》里,也有一些用陰陽或五行解釋人事的事例(如僖公十六年,襄公九年、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公八年、九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哀公九年等)。鄒衍的著作沒有傳下來。在《呂氏春秋·有始覽·應同》中,系統(tǒng)地講了五行相勝(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的思想,并且說每一王朝都具有五行中的一種品德。例如,當時人認為,周朝得火德,秦朝代替周朝,就是有水德,等等。秦始皇不相信天命,卻相信五行說。(《秦始皇本紀》)
到漢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陰陽五行思想結合起來,構成一整套天人相應的學說(內(nèi)容詳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匪洝疤烊巳摺奔啊洞呵锓甭丁芬粫?。董仲舒的思想是折中主義的(eclectic),其中有許多怪誕的、迷信的成分。但是,他的思想里也包括先秦學者關于天人關系的思想傳統(tǒng)。在他看來,天是有感情、有意志并且能夠?qū)θ耸┬歇剳偷闹髟祝ā抖偈鎮(zhèn)鳌罚?,又是有一定運行規(guī)律的自然(《春秋繁露》)。天是至高無上的,但又是人和萬物的本原。“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保ā洞呵锓甭丁ろ樏罚┧终f:“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保ā洞呵锓甭丁ち⒃瘛罚┧裕瑥膩碓瓷险f人與天不能分開,從人能“參天地”的角度來說,天又與人不能分開。董仲舒認為天有意志,但天意因人的行為而變化。君主所以能得天命,是因為“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董仲舒?zhèn)鳌罚┒偈孢€把人類的社會秩序看作和天道一致?!熬?、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保ā洞呵锓甭读x證》)“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義》)董仲舒繼承和發(fā)揮先秦學者的天人相應的思想傳統(tǒng),不是偶然的。漢武帝在冊問董仲舒時就引用過當時的成語說“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保ā抖偈?zhèn)鳌罚臐h以后,論天必以人事為證,這更成為一種長期的傳統(tǒng)。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天人相應思想的歷史價值,這是一個復雜問題。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
其一,中國古代的四海一家的思想加上天人相應的思想,就可以發(fā)展為“民胞物與”的思想。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痹诮郧?,這種思想不失為人類思想的精華。但是《西銘》同樣把君主制論證為當然的。“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边@在后來自然要成為妨礙中國文明發(fā)展的因素。
其二,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思想充分意識到人在天人關系中的作用,《禮記·中庸》說:“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經(jīng)過自己的最大努力,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天地的作用,與天地處于并列地位。這在近代以前也不失為人類思想的精華。的確,如果不能盡人之性,那么肯定不能盡物之性。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后,人文主義興起。由盡人之性而盡物之性,自然科學興起。不過,盡人之性只是為盡物之性提供了一種可能。沒有對盡物之性本身給以必要的重視,看來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弱點。我們只有克服弱點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傳統(tǒng)中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