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避難的百姓
書名: 新宋:從靖康之變開始作者名: 落葉凋謝本章字數: 2122字更新時間: 2025-03-21 13:47:34
麥田!
有麥田,就意味著有人煙。
“快帶路……”
趙榛也喜形于色。
生病者已快堅持不住。得知有人家,猶如久旱逢甘露。
在獨孤渙的帶領下,他們爬上一座坡地,一片麥田逐漸進入他們的視線……
這是如梯田形狀的麥田。
微風輕拂,麥田泛起層層綠黃交織的波浪。
看樣子,即將可以收成。
趙榛等人牽著馬,順著山坡下去,從阡陌而行,還能聞到淡淡的麥香。
走過一片田地山頭,在山溝之內,零星錯落的茅草屋映入眼簾。
“汪汪……”
土狗因陌生人的到來而咆哮。
趙榛等人的到來,打破山村的寧靜。
村民們見外人“闖入”,還有馬匹,立刻敲鑼打鼓,召集人手。
這年頭兵荒馬亂,盜賊遍地。
他們下意識將趙榛一行人當成土匪。
“不要稱我為殿下,我們是遇到劫匪的商人,待兄弟們病好,立刻前往五馬山。”
趙榛不想節外生枝,與村民逐漸靠近的時候,向張伯奮、獨孤渙等人叮囑。
“明白!”
眾人點頭。
村口的村民越聚越多,少年、壯年、老年,都拿著農具,足足四五十人。
幾條土狗圍繞著村民們叫得更歡。
趙榛理解村民們的防范之心。這里可是淪陷區。
他們一伙人不僅有戰馬,還有刀劍,任誰都會警惕。
趙榛為了讓他們放松警惕,吩咐勇士們不要輕舉妄動,他不攜佩刀,獨自一人走向村民們。
“諸位父老鄉親莫怕……我們沒有惡意!”
趙榛近前之時,抬手示意村民們冷靜。
“你是何人?”
一名穿著粗布衣的六旬老者看出趙榛的善意,他不再雙手持棍子,而是將棍子一拄,開口詢問道。
顯然,他是這個村落的話事人。
“老丈好!”
趙榛向老者一禮后,開口說道:“我們是中原的商人,因金賊南下,滯留河北。又被盜賊劫掠,被迫逃難。昨夜下雨,我們無避雨之地,有人感染風寒,幸有天助,讓我們找到此方世外桃源。我們持刀劍,不過是為防身。希望老丈能接納我們入村里。我們病好以后就會離開。”
“天災人禍,我們知道鄉親們的不易。待我們養好病,會贈送貴村一匹馬,以恩貴村。”
末了,趙榛又加一句。
此番話,引起村民的爭論。
有的村民心動于馬匹,因為整個村子都沒有一匹馬。
有的則仍有懷疑,怕引狼入室。
“鄉親們無非懷疑我們是盜賊,居心叵測。請鄉親們細想,如果我們是盜賊,就不會這么大搖大擺地進村。我也是天涯淪落人。”
見村民們遲遲未有定論,趙榛又向村民們喊道。
“郎君說你們有人生病,可否讓我一觀……”
老者權衡以后,向趙榛回答道。
如果趙榛的隊伍真有人生病,他相信趙榛所言為實。
如果是裝病,定圖謀不軌。
他一介老朽,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可以,老丈請,”
趙榛明白這是試探,他坦坦蕩蕩,不會介意。
老者慢慢悠悠地來到趙榛身邊。
趙榛再次向他一禮后,帶他到夏錯等人的馬前。
“呦!病得很嚴重,還有刀傷!”
老者摸了摸一名勇士的臉,又將他的眼皮翻開。
然后又到夏錯面前,確認病情十分嚴重。
“快隨老朽入村,去老朽的家中。”
老者向村民們招了招手,表示放下戒備,可以相信。
村民們立刻跑過來,迎接趙榛等人入村子。
這里民風淳樸,如果沒有惡意,他們不會拒絕。
更何況趙榛承諾贈一匹馬給村子。
“老丈是何身份?”
去往村內的路上,趙榛想弄清楚這是何地。
“避難的孤村,未有保甲。老朽名陳英虎,蒙鄉親們抬愛,平日里主持村中的公道。”
老者向趙榛自我介紹。
表明此地不受官府管轄,他是村民推舉出的長者。
“世道艱難,有一片樂土,也算鄉親們的福蔭。”
河北的真定府淪陷以后,歸金人治理。
剛才趙榛以為他們逃至山壑之中,躲避金軍騎兵的劫掠。
現在看來,他們是為逃避宋廷的苛捐雜稅,不得已淪為黑戶。
“勉強果腹罷了!據說外面有女真賊,現在如何?”
山民每隔一段時間,都必須到外面采購一些必需品,比如食鹽。
因金兵南下,燒殺搶掠。
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外出,必需品即將用盡。
“汴京淪陷,皇帝和太上皇,以及王公貴族都金人被擒住,押送回金國。現外面很亂,鄉親們最好不要出去。”
趙榛回答道。
“中原皇帝和太上皇被胡人所擒?這是古今未有的奇恥大辱啊!那豈不是要改朝換代?”
陳英虎大吃一驚。
不過因苛捐雜稅避難,他們對宋廷沒有特殊感情。
“可能吧!”
連山村百姓都知道這是奇恥大辱。
趙榛心中更加難過。
他成為趙宋的一員,必須肩負起責任。
“連燕云十六州都無法收回,以至于千里沃野的河北時時刻刻面臨胡人的鐵騎,朝廷不恤河北民力,歲貢又多出于河北,該有此劫難!”
陳英虎還像模像樣地分析大宋“滅亡”的原因。
“不錯。這是趙氏的結局,但不應該是蒼生的苦難。總有一日,逃避苛捐雜稅的百姓,會主動走出深山老林,再現太平。”
趙榛說這話的時候,像是在心底立下誓言。
“那得漢文帝、唐太宗那樣的圣君出現。可傳說五百年才能一遇圣君。”
陳英虎是讀過書的,二十年前,才逃難至這里。
他追憶歷史上那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也希望后代子孫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從貞觀到現在,已近五百年!”
趙榛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若子孫得福,死亦瞑目。”
陳英虎緩緩回道。
他只是說說而已,并不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出”這句話。
因為國家讓他失望透頂。
“敢問老丈,這里是何地?如何出去?”
趙榛話鋒一轉,問陳英虎。
“我們稱這里為白土坳,周圍以北坡、南坡、平頂等自稱,你們外地人不會曉得。南面有一座山,名封龍山,遠近聞名。你們若要出去,必須穿過溝壑幽谷,過封龍山。那里離欒城很近,我們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欒城外的集市一趟……”
陳興虎向趙榛回答道,并用手為趙榛指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