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把孟子請回來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監國
- 吟游滄海
- 1829字
- 2025-03-17 22:03:45
他將手中的密報放下,隨手拿起旁邊的《孟子》。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
孟子作為先秦儒家思想家,被世人尊為亞圣。
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他的命運都是坎坷崎嶇的。
《孟子》全文中,既有統治者所看重的部分,也有統治者痛恨的東西。
因此,歷史上的朱元璋,在讀到“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時,勃然大怒。
他認為這樣的話怎么可以寫在書本中,一代又一代的流傳。
讓那些讀書人知道,還不得事事拿出來說理?
于是,歷史上的朱元璋將孟子趕出了孔廟,不讓他受世人祭祀。
不過由于天下士子的強烈反對,以及《孟子》中,的確有統治者所需要的東西。
很快,孟子又被請回了孔廟,享受世人祭祀。
而這一切的條件,便是朱元璋將《孟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修改。
《孟子節文》應運而生,成為科舉考試的教材之一。
其中刪減的部分,便是朱元璋認為大逆不道、有損君權的章節。
孔廟中被請回來的孟子,是被閹割過的,不完整的孟子。
如今,朱元璋手中的,自然是原版的《孟子》。
“把孟子請回來!”
他喃喃念著。
改變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千人千面,萬種心思,天底下最難改變的就是人心。
想要教化萬民,就必須選對教材,選對導師。
現在的儒家思想,早已經不再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
孔夫子本人大抵也沒有想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東西,會被扭曲曲解成這副模樣。
現如今的儒家思想,更像是一個教派,是天下士子追名逐利的擋箭牌,是無數文人士大夫名利路上的遮陽傘。
恰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所產生的激烈思想碰撞一般。
如今一潭死水的思想界,也需要有一些水花,需要有一些波浪。
普及教育,宣揚思想,讓天下的思想先亂起來,才能夠引發更多的質疑,引爆儒教這顆大雷。
“破而后立,請回孟子,敲打劉三吾,就先從翰林院這幫文人士子開始。”
……
翌日,早朝。
劉三吾穿戴整齊,戰戰兢兢的站在隊列中。
他心底總有種不祥的預感。
似乎,將會有什么大事情發生。
人越老,越在意這一世的名聲。
更別說劉三吾這樣,兢兢業業持守本心的老儒。
若是晚節不保,這一輩子也就白活了。
劉三吾不無憂慮,心底里將那幫翰林學子,罵了個狗血淋頭。
如果不是他們胡來,他絕不會如此惴惴不安。
“上朝!”
隨著鴻臚寺寺卿高亢的唱喏聲響起,文武群臣神情肅穆,緩步來至奉天殿前廣場。
這里便是早朝的地點,從上往下文武官員密密麻麻,離得遠的,連皇帝的模樣都看不清楚。
奉天殿門前,朱元璋坐上龍椅,底下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如潮水般涌來。
一套流程走過之后,東方已經亮起魚肚白。
底下大部分臣子頭顱微垂,看似是在上朝,其實走了已經有一會兒了。
只有離得近的六部九卿有司官員,此刻戰戰兢兢,唯恐一點小動作被朱元璋發現,挨了板子。
朱元璋目光掃過眾臣子,直入正題,道:“咱這幾天時間,讀了一些書,其中就有《孟子》。”
“當年,咱把孟子請出孔廟,是因為他的書里邊,有不好的東西,咱覺得寫的有問題。”
“時過境遷,咱現在再去看孟子的書,對里面那些東西的理解,又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現在天底下學子讀的《孟子》,是咱親自刪減過的《孟子節文》,咱覺得不好,該換。”
“就換成原版的《孟子》,孟子那些東西,讀書人都該學,天下人都要學。”
“咱要學,你們也要學,咱想著咱們都要重新讀一讀《孟子》,思考思考他為什么這樣寫。”
“不僅僅是《孟子》,還有《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等。”
“諸子百家的書,都要讀,都得讀,少了哪一門,都不成。”
“當然,咱這也只是個設想,沒來得及和你們說,現在說出來,你們都說說看法,能不能成?”
他一番話說下來,底下眾臣子神色各異。
把《孟子節文》里面刪去的東西加回來,大家自然是舉起雙手雙腳贊同。
圣人之言,刪刪減減就不完整,有違圣人教誨,大家早就想加回來了。
奈何朱元璋的刀子太過于鋒利,這想法臣子們也就是想一想,沒誰敢開口。
現在朱元璋主動提起,眾人自然沒有異議。
只是后面那些諸子百家的東西,眾人并不太贊同。
儒家,或者說儒教,已經成了天下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四書五經,科舉考材,圣人教誨,名祿其中。
世世代代都是這么過來的,大家習慣這一套,幾乎已經成了本能。
怎么現在要改,要把諸子百家那些被掃進垃圾堆里的東西,又翻找出來?
何必呢!
劉三吾盡管是惴惴不安,但此刻也不得不站了出來。
七十九歲高齡的他,在天下讀書人心中久負盛名。
自從宋濂故去之后,天底下能說的上話的老儒生,屈指可數。
能在朝廷為官,且官位不小的,更是鳳毛麟角。
因此,哪怕他心中不安,此刻因為名聲所累,也必須站出來反駁。
“陛下,老臣斗膽諫言,迎回亞圣可,師法諸子百家,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