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出身顯赫的貴族家庭,過得好似與世隔絕的優越生活。她自幼便養成了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周圍的人,無論是宮女、太監,還是其他侍從,似乎都成了她生活中的點綴。她從不在意這些人,認為他們不過是自己權力的附庸罷了。而她的母親柳氏,更是如此,常常趾高氣揚、頤指氣使,對宮中侍從們沒有一絲憐憫,時常因一些小事大發雷霆。久而久之,宮女們對這母女倆的怨言愈加深重,甚至開始竊竊私語,流露出對她們的不滿。
然而,宮中風云變化,武媚娘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她深知,自己的處境并不像王皇后那般穩固。雖然她得到高宗的寵愛,但終究不過是個第三等的嬪妃,宮中的權力斗爭每時每刻都可能將她吞噬。因此,她決心不依賴外界,只能在宮中找尋自己的支持者。她開始籠絡那些宮女,關心她們的日常,甚至常常將皇帝賞賜的珠寶、衣物分送給她們。漸漸地,王皇后心腹的人,甚至開始悄悄向武媚娘靠攏,偷偷將王皇后的動向傳遞給她。
日子一長,王皇后和蕭淑妃的舉動幾乎都在武媚娘的掌控之中。她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宮中的一切。只不過,王皇后和蕭淑妃的行事謹慎,幾乎不露出什么破綻,武媚娘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抓住什么有力的證據。
轉眼間,到了公元653年,武媚娘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李弘。高宗對這個兒子格外寵愛,迅速封他為代王。這本應是喜事,但武媚娘的心里卻依然無法平靜。她不滿足于此,她的野心早已在心底悄然萌生。于是,她召見了許敬宗,把自己心底的想法告訴了他。她直言不諱地說:“我希望能將李弘立為太子,而我自己,也希望能夠成為皇后。可若長孫無忌他們反對,我必定要逐一消除他們。”
許敬宗沉默片刻,心中也有了主意。對他而言,既然選擇了投靠,就該毫不猶豫地支持武媚娘。他明白,雖然眼下武媚娘并沒有足夠的力量,但若是此時急于行動,反而可能招致更大的失敗。于是,他緩緩開口:“如今,您并沒有禁軍的支持,也沒有強大的外力作為后盾。若急于行動,恐怕反而會自亂陣腳。不如再忍耐一段時間,積蓄力量,待時而動。”他還建議武媚娘,應該多讀一些歷朝的實錄,掌握宮廷中的權謀和斗爭規律。
就在這時,宮中的局勢突然發生了劇變。房遺愛、李元景、薛萬徹、柴令武等一批地方官員突然發難,謀反之事被揭露出來。長孫無忌利用這個機會,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將李恪牽扯了進來。李恪是太宗的親生兒子,才華橫溢,是當時朝廷中備受推崇的人物。但長孫無忌一直對他心生忌憚,因為李恪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極有可能威脅到他所代表的關隴集團的利益。
長孫無忌審訊房遺愛時,巧妙地引導他將李恪也牽扯其中,暗地里為自己鋪路。房遺愛以為這是無忌放過自己的機會,便照著他說的將李恪也一并扯進了這場陰謀。最終,長孫無忌成功將李恪送上了絕路。
當高宗得知此事時,內心十分矛盾。李恪是自己的哥哥,太宗生前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曾有意立他為太子。可是,面對長孫無忌一再上表的壓力,高宗終于屈服,決定讓李恪自盡。而李恪臨死時,鳴冤聲嘶力竭地指控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竊弄威權,祖宗有靈,必定予族滅!”
但這并未結束。長孫無忌還不滿足,開始追查李恪的“余黨”。整個朝廷彌漫著一種恐怖的氣氛,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也會被牽連其中。不到半個月,許多與長孫無忌不和的官員紛紛遭遇不幸,被流放到偏遠的嶺南地區,甚至連李恪的舅舅都被廢為庶人,徹底被除去。
武媚娘聽聞這些事情,心中震動。她終于看清了長孫無忌的真面目。原本她以為自己能夠依靠的高宗,實際上早已被長孫無忌完全掌控。她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深深的悲哀,感到一陣憤懣。她知道,自己與長孫無忌之間的斗爭,注定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自己的力量依舊遠遠不足以與之抗衡。
她悄悄地嘆了口氣,心底感激許敬宗的勸告。是時候再等一等,積蓄力量,耐心等待那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