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了李世民的家族,以及他父輩的一些事情。接下來,我們的主角也將正式登場。
李世民母親去世后,李淵忙于公務,無暇照顧孩子,李世民開始漫無目的地游玩。他常與伙伴們騎馬、射箭和打獵,以排解內心的苦悶。李淵對此十分擔憂,怕這會影響李世民的前途。
此時,朝中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兄長長孫枳與李淵關系密切。長孫晟在隋朝開國后屢次立功,為西部邊疆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長孫枳認為兩家門第相當,且長孫晟有個女兒與李世民同齡,于是積極促成兩家訂下娃娃親。
然而,長孫晟不久后去世,長孫氏失去父親,且同父異母的哥哥不愿撫養她,年幼的她只得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高士廉品德高尚、才華出眾,且高家是渤海望族,書香門第,因此長孫氏在高家生活得相對舒適,并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堅持讀書,逐漸成長為賢良淑女。
李淵見李世民整日無所事事,決定讓他早些成婚。一方面,李世民已到成親的年紀;另一方面,結婚后可以有人約束他。于是,在公元613年春天,李淵安排了16歲的李世民與長孫氏成婚。長孫氏本就貌美,經過精心打扮后,李世民見到她時驚艷不已,從此開始了甜蜜的婚姻生活。
然而,婚后李世民沉迷于溫柔鄉,對其他事物興趣缺缺。長孫氏察覺到這一點,便鼓勵他利用自己的才能早日建功立業。在她的激勵下,李世民的雄心被點燃,渴望盡快成熟。長孫氏鼓勵他努力讀書,李世民主要閱讀兵書,尤其是《孫子兵法》,并通過演習來實踐所學。
李世民十分崇拜勇冠三軍的漢將霍去病,深受其精神所激勵,逐漸不滿足于讀書,頻繁向父親請戰,渴望親自上陣殺敵。
常言亂世出英雄,李世民生于隋朝末年大動亂之時,時勢也確實給了他展露才華的良機。
隋煬帝即位后,大興土木、四處巡游、窮兵黷武,又逢連年水災,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蜂起,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公元613年春天,隋煬帝征伐高麗時,李淵在懷遠鎮負責運送糧草。六月份,楊玄感利用民憤反隋,李淵奉命鎮守弘化郡,同時管理關右的軍事事務。期間,李淵廣交豪杰,引起隋煬帝的猜疑。收到詔書去巡行時,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詢問他的外甥女王氏,得知李淵生病,便問:“病得要死了嗎?”這讓李淵更加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和收受賄賂以自保。
公元615年四月,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世民隨父前往河東。父子到達龍門時,遭遇了母端兒的農民起義,李淵領導軍隊擊敗了起義軍,并收編了萬余人,實力大增。他們又攻打了絳州的叛賊柴保昌,降服了數萬人。
不久,李淵升任右驍衛將軍。此時,隋朝的鄰國突厥背信棄義,導致了雁門事變。盡管李世民當時已經成家,但在賢妻長孫氏的鼓勵下,他并未因婚姻而止步,一直在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次突發事件使得年僅16歲的李世民正式踏上了征戰之路。
突厥在五世紀中葉被柔然征服后,遷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因金山形似戰盔而得名。突厥以打鐵為生,到了六世紀,首領阿史那土門已開始向西魏進貢。經過不斷合并,突厥的實力逐漸增強,并在公元552年擊敗老對手柔然,建立起以漠北為中心的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突厥的疆域東至遼海,西瀕西海,南臨阿姆河,北至北海,地域遼闊,物資豐富。
突厥的最高首領稱為可汗,轄區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官制分為二十八級,財政主要來自對普通牧民和戰爭歸附者的征稅。隨著時間推移,突厥成為中亞主要民族之一,講突厥語的人口約有1.3億,對世界和平與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在隋唐時期,突厥人被視為異族,屢遭中原政權打擊,成為強有力的對手。公元582年,突厥內部斗爭加劇,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實力大減。
隋文帝在位期間,曾幫助東突厥的啟民可汗擊敗敵手,因而兩國關系友好。楊廣即位后于公元607年首次北巡,到了啟民可汗的牙帳。公元609年,啟民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咄吉即位,稱始畢可汗。始畢對隋朝不再像父親那樣恭順,隋朝大臣裴矩憂慮突厥強大,向隋煬帝獻計削弱其實力。
隋煬帝派人接觸始畢可汗之弟阿史那叱吉設,欲封他為南面可汗,并許配公主。不料,叱吉設因性格懦弱而拒絕,并將此事告知始畢可汗,后者因此對隋煬帝心生怨恨,誓言報仇。
裴矩未能如愿,隨即又提出利用離間計,建議除掉始畢可汗的心腹史蜀悉。得到皇帝同意后,裴矩以宴請為名將史蜀胡悉誘至馬邑,并在席間將其殺害。
裴矩向始畢可汗解釋稱史蜀胡悉有叛變之嫌,并主動為其清理門戶。始畢可汗雖然明白真相,卻選擇忍讓,但這筆賬他記在心中,從此不再向隋朝納貢。
接下來,隱忍的始畢可汗會如何一雪前恥呢?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傾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