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孫中山歸鄉

孫中山結束海外求學與闖蕩,懷揣著在異國他鄉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滿心期待地向著故鄉邁進。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在他心中既熟悉又帶著幾分未知。

他在海外,目睹了先進的文明與制度,也經歷了種種沖擊與磨礪,心中已種下變革的火種。歸鄉,對他而言,不僅是回到親人身邊,更是帶著理想與抱負,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的新起點。

然而,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景象?故鄉是否還是記憶中的模樣?在這片土地上,他又將遭遇哪些挑戰與觸動?且隨孫中山的腳步,一同走進那段充滿波瀾的歸鄉之旅。

求學風云與歸國抉擇

上回說到,孫中山在意奧蘭尼學校成績出眾,為華人爭光,還獲得國王和王后的獎品。在胞兄孫眉支持下,初中畢業后,他于當年秋季憑借榮譽證書順利進入奧阿厚學校。

奧阿厚學校是夏威夷的最高學府,相當于高中,由美國基督教傳教士于1841年創辦。該校采用美國學制,英語和歷史教學尤為著名,堪稱前往美國大陸求學的預科班。學校課程除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外,還有各類自然科學知識,這些在中國學校是沒有的。

孫中山在奧阿厚學校依舊勤奮刻苦,進步顯著,一直是優等生。課余時間,他除了自修中文,還特別喜愛閱讀華盛頓、林肯等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傳記,對這些民族民主革命領袖心生敬仰。

孫中山在檀香山學習的五年,正值當地人民反抗美國殖民統治斗爭最為激烈之時。早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就盯上夏威夷,將其視為侵略太平洋的跳板,南北戰爭后,美國勢力逐漸侵入,夏威夷漸成美國附庸,這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憤慨,反美情緒高漲。孫中山目睹這一切,聯想到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現狀,逐漸萌發反對殖民主義、要求民族獨立的思想。

1882年秋,夏威夷國王環游世界后提出“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的口號,民氣大振,不少華僑也支持夏威夷人民的反美斗爭。夏威夷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反抗斗爭,給孫中山上了生動的政治課,讓他對中國前途命運產生無限聯想。

檀香山的學習生活使孫中山視野開闊、心智成長。西式教育、西方宗教以及當地人民的反美斗爭,陶冶了他的心靈,讓他將所學知識與自身體驗融合,形成觀察思考祖國命運的新標準,生發救世濟人的崇高理想。盡管這一理想帶有宗教救世的痕跡,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愛國心扎根于改造祖國的現實土壤,他心中也萌生出“良善政府”的朦朧想法。美國史扶鄰教授在《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一書中指出,意奧蘭尼學校支持夏威夷獨立、抨擊親美吞并圖謀,對孫中山產生亞洲人必須抵抗西方侵略的政治觀念有一定影響。

奧阿厚學校畢業后若想深造,只能去美國上大學。孫中山本打算繼續深造,但事情發生了變化。

在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學校,宗教教育都是重要教學內容,基督教《圣經》是意奧蘭尼學校的必修課。為讓華僑寄宿生皈依上帝,校長兼主教韋禮士費盡心思,專門派牧師給中國學生講《圣經》,但學生們反感抵制,甚至以罷課相威脅。韋禮士則表示若不想聽福音就得離開學校,學生們為了學業只好屈從。之后韋禮士親自傳教,要求嚴格但態度親切,用強制加誘導的方式讓中國學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孫中山也在這種環境中逐漸信仰基督教,熱衷于《圣經》學習和宗教活動。

因宗教問題,夏威夷華人分成兩派,孫眉站在相信傳統的一邊。孫中山想接受洗禮入教,遭大哥反對。此后,他雖不再提受洗之事,但積極參加宗教活動。

孫中山還對工友們信仰中國傳統民間諸神的行為提出批評,宣傳基督教義,引起工友不滿,管賬先生多次告狀。孫眉擔心弟弟變得“像洋人”,又怕父親責怪,便寫信征詢父親意見,父親要求送孫中山回國。

孫眉將父親的信交給孫中山,委婉勸他回國念書,孫中山雖不情愿但只好同意。孫眉把部分產業過戶給孫中山作為基金。

近代基督教是資產階級化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重要內容。孫中山受基督教救世觀念、平等博愛思想影響,后來把教堂作為宣傳反封建的講壇,革命組織受基督教會組織方式啟發,初期革命活動也得到基督教徒幫助。

檀香山的學習生活讓孫中山的生活情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悄然改變,培養了他濃厚的政治興趣,打下西學基礎。他對西方社會有了深入了解,將所見所聞與中國情況對比后,認為應參照西方改造中國。

孫中山1912年曾說,家鄉村塾所學有限,到檀香山進入西方學校后,見其教育方法更好,便產生“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

1883年6月,17歲的孫中山心有不甘地結束海外學生生涯,從檀香山啟程回家鄉。此時的他,已非昔日那個懵懂的鄉村孩童。那么,回國后的孫中山又將有怎樣的作為呢?且聽下回分解。

誓破官場的腐朽天地

上回我們說到,因宗教之事,孫中山引發許多工友不滿,其大哥便遣送他回國,孫中山結束首次海外學生生涯,踏上歸鄉之路。

七月陽光明媚,海面如銀線編織的綠毯。一艘開往中國的郵輪在太平洋上劃出巨大弧線,仿佛記錄著孫中山的人生軌跡。

孫中山對船上的人和物不再像初來乍到時那般好奇,整日待在船艙,或捧書閱讀,或掩卷沉思。漫漫旅途中,他不時憶起在檀香山的經歷,那些畫面清晰浮現。

檀香山的校園生活、人文環境與政治狀況,使孫中山視野開闊、心智成長,生活情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悄然改變。他不再是出國時那個思想狹隘的農家少年,知識的增長讓心底的反叛種子萌芽生長。當地人民開展的反美吞并運動,對他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深遠。

去年秋天,架剌鳩國王提出“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口號,將夏威夷反美斗爭推向高潮,不少華僑也參與支持。尤其是韋禮士校長主持的意奧蘭尼學校,成了“反美和反吞并主義斗爭的堡壘”。

身臨其境的孫中山深受觸動。夏威夷人民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如同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啟迪他對滿清統治下中國的前途命運產生聯想。

四年來的西式教育、西方宗教熏染以及夏威夷人民反美斗爭的啟示,陶冶了孫中山的心靈。他將所學西方知識與自身經歷融合,形成觀察思考祖國命運的新標準,生發出救世濟人的崇高理想。盡管這一理想帶有宗教救世的痕跡,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愛國心扎根于改造祖國的現實土壤,他也萌生出“良善政府”的朦朧想法。

輪船在海上顛簸前行,孫中山心潮難平,幽寂地坐在靠舷窗處,滿臉愁思。在希望與絕望交織中,他來到久聞其名的香港,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將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

香港與夏威夷一樣充滿異域色彩,形狀如伸進南海的中國女人金蓮。因最早被西方國家殖民,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經濟畸形繁榮。孫中山雖來自離香港不遠的香山,卻首次來到此地。

登上碼頭,崇尚西方文明的孫中山看到似曾相識的景象,仿佛重回夏威夷。殖民地華麗的建筑和繁榮的街市吸引著他,香港的市政面貌和管理方式給他留下良好印象,也讓他思考如何改革中國社會。

香港地處珠江出海口之東,地理位置優越,有深水良港,早被英國殖民者覬覦。1841年1月26日,英軍搶占“占領角”,舉行“占領儀式”并宣布占領香港。香港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卻利于通商,英國當局在強占不到五個月后宣布其為自由港。次年8月2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江寧條約》,割占香港。

香港背靠中國大陸,南鄰東南亞,東瀕太平洋,西通印度洋,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門戶,加上天然良港和自由港政策,當時進出船只眾多,航運、轉口、貿易及商業發展迅猛,港英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市政和房產建設迅速發展。香港島開埠之初修建了皇后大道,后來又建成多條大馬路,馬路兩側豎起典雅燈柱,使用煤氣燈照明。港島中區還建起眾多華麗歐式樓房,如香港大酒店、匯豐銀行等,匯豐銀行大樓的希臘風格建筑富麗堂皇。

總之,孫中山此次到香港雖屬過境,但香港的繁榮景象、歐式建筑以及繁忙的維多利亞港等,都給他留下良好印象。

從檀香山乘船到香港二十多天,一路順風。然而,從香港乘沙船回鄉時,孫中山再次目睹腐敗現象,深受刺激。

金星港位于珠江口內,過往船只須經關卡厘捐局檢查。該局官員腐敗,常以檢查為由勒索旅客和船主,反抗者則被扣押船只,罰夠錢才放行。

船靠岸前,船主告知乘客,前方是海關,要小心應付。果然,船只剛靠岸,一群拖著長辮的海關老爺便吆喝著上船搜查私貨。他們指手畫腳,讓乘客打開行李接受檢查,還拿走不少值錢物品,收足好處后才心滿意足地下船。

孫中山一行過海關時,起初覺得并非如船主所說那般艱難。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又一批清政府官吏吆喝著上船,稱是收厘捐的,要大家打開行李。一個官吏神氣地走到孫中山面前,蠻橫道:“你,說你呢!怎么不把行李打開。”孫中山不解:“我這剛打開過行李,怎么又要打開?”那官吏回應:“不明白是吧,前面是收海關稅的,我們是收厘金的,這是兩碼事。”

一番忙亂后,收厘金的官吏撈夠好處下了船。可緊接著,又一批官吏上船,再次要求大家打開行李接受檢查。孫中山質問:“我們已經打開兩次行李了,怎么還要檢查?”對方答道:“少啰唆!我們是查禁鴉片的,老實開箱。”這群人同樣搶掠一番后離去。

旅客們叫苦不迭,可檢查還沒完。第三撥剛走,第四撥又來查洋油走私,依舊要大家打開行李。孫中山一次次打開又鎖上箱子,終于忍不住抗辯:“前面有三撥人來檢查過了,我的行李已經打開過三次了。這次你們又是查什么的?”頭目說:“怎么?有意見?告訴你,我們是查禁走私火油的。還不老老實實地打開行李。”

孫中山怒不可遏,高聲質問:“你難道看不清楚?看看我的行李的數量與形狀,你難道不知道里面有沒有藏火油?你們已經查過三次了,這是第四次。為什么要分四次?合并作一次不好嗎?這簡直是故意找麻煩!”他的話雖說到旅客心里,卻惹惱了官員,他們揚長而去。

孫中山以為事情解決,頗為高興,卻被有經驗的人提醒并非如此。不久,船主告知船被扣留,要等上級批示。旅客們得知當天走不了,唉聲嘆氣,有人埋怨孫中山不懂事,更多人則指責關吏敲詐勒索。船主勸慰大家自己會想辦法。

夕陽西下,霞光漸消,海上島嶼模糊,旅客們被暮色籠罩。此情此景,令孫中山想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親身經歷清政府的腐敗與欺凌,讓帶著西方民主新思想回國的他感慨萬千,明白在自家領土上竟找不到自尊和申辯之地,也更堅定了推翻清政府、堅持革命的決心。

還未到家便遭遇此事,對孫中山刺激極大。他拍案而起,向乘客發表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演講:“你們看,進進出出的船只那么多,官府一年要收多少錢?既然這樣,收了錢就應該為老百姓做事,修橋補路啊,建造學校啊,都行。可是官府替老百姓干了些什么呢?國家法網越密,弊政越多,天下越不太平。”

為激人省悟,他拿著一枚在香港兌換的銅板問大家:“中國的元首是誰?”有人答“天子就是中國的元首”。孫中山接著說:“但是,這天子是中國人嗎?你們看這銅板上的字,不是中國字,是滿洲字。統治中國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滿洲人!這滿洲皇帝,現在享受著我們漢人的國土,略略分一些好處給漢人,還說‘深仁厚澤’,真是豈有此理!”

他又說道:“有人說朝廷是好的,官吏是壞的,我看他們是一丘之貉,沒有什么不同。朝廷是由什么人組成的?因為官吏腐敗,所以朝廷也是腐敗的……”

然而,這些老實本分的中國人對反清言論畏如虎狼,聽后默默走開。

天色漸暗,直到第二天船長交了“罰款”,船才被放行。沙船緩緩離開那惡魔般的小島,抵達金星港。

岸上熱氣蒸騰,飛鳥躲在樹叢中,知了哀鳴。孫中山下船趕路,突然聽到“抓強盜”的呼喊。原來是一位中年婦女,她兩手空空地指著逃跑的盜賊痛哭。此情此景,讓孫中山想起村里歸國華僑被盜的情景。

他陷入沉思:同樣在地球上,為何中國沒有外國那樣的法律?為何婦女的血汗錢在自己國家得不到保護?香港和香山僅一字之差、一步之遙,卻是兩個天地。

孫中山上前相勸,還掏出銀兩相助。此時,一位同船老人拉住他說:“你這小伙子還不快走,你在船上說的那些話,要是傳到官兵耳朵里……”孫中山疑惑反問,老人提醒他講的是反朝廷的話,當心被抓。

孫中山心中憤懣,暗暗發誓:終有一天,要打破這片腐朽的天地,還給人們一個朗朗乾坤。那么他最終能否成功?回到家鄉的他又會有怎樣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破除迷信遭到村民驅逐

孫中山歷經一路坎坷,對清朝的腐朽深惡痛絕,心中燃起了推翻舊制、創建新世界的壯志。然而,此時的他力量尚顯單薄,只能腳踏實地朝著理想邁進。

南方的盛夏,酷熱難耐,但對于土生土長的孫中山來說,這樣的天氣早已司空見慣。

闊別四年后,孫中山回到了翠亨村。與雙親團聚的喜悅之外,周遭的一切卻讓他興致缺缺。山河依舊,村莊仿佛凝固在時光里,山、田、道路、民舍都沒有絲毫變化,鄉親們依舊在貧困、憂愁與迷信中苦苦掙扎。眼前的景象與檀香山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讓孫中山黯然神傷、憂慮不已。一連數日,他都萎靡不振,什么事都提不起勁。

孫中山像個失魂的醉漢般躺在床上,即便翻書也難以靜下心來。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遙遠的檀香山,華盛頓、林肯的身影在眼前浮現,他與杜老師的對話也清晰地回響在耳畔。

那是在意奧蘭尼學校時,孫中山白天在學校讀書,晚上則去夜校進修中文。夜校的開辦者杜南山是廣東順德人,在檀香山從事教會譯書工作,閑暇之余開辦夜校輔導華僑子弟。

孫中山很喜歡聽杜南山講課,兩人時常交流。有一天,孫中山看到杜南山書架上擺滿了醫書,便好奇地問:“杜老師,您在教會工作,又不是醫生,怎么有這么多醫書呀?”

杜南山笑著回答:“北宋名相范仲淹曾說過: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我很欣賞這句話,也想試著去踐行。”

孫中山思索片刻后說:“我覺得老師所引范仲淹的話雖有道理,但也有些不妥之處。在咱們國家,讀書人參與政治并非易事,即便參與了,也很難很快就管理國家大事。如果一心只想求相,等不得志時再去行醫,恐怕就太晚了,這不是耽誤事兒嗎?”

杜南山問道:“那依你之見呢?”

孫中山答道:“我認為應該兩者兼顧,一面致力于政治,一面研究醫術,兩者齊頭并進,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獲。”

杜南山點頭稱贊:“言之有理!你年紀輕輕,思考卻如此深遠。”

想到這里,孫中山豁然開朗,猛地跳下床來:“我不能再這樣消沉下去,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后,孫中山擺脫了消沉的狀態,以朝氣蓬勃的姿態投入生活。他幫父母干農活,還學會了耕田犁地。在父親的悉心指點下,看著泥土在犁下均勻翻轉,他的心情也變得振奮起來。

孫中山還經常向村里有學問的人請教,從鄉長處借書閱讀。閑暇時,他帶領青年朋友一起泅水游戲、練習槍法、做體操,還與鄉親們促膝談心,向他們介紹檀香山的風土人情,抨擊中國政治的腐敗和社會風俗的惡劣,宣傳改革的必要性。

宣講時,總會有許多人圍過來,孩子、大人、老頭都有。他們好奇地聆聽著,不時提出問題。孫中山越說越激動,盡情闡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提出各種濟世利民的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中山的思想愈發敏銳,宣傳也愈發激烈,贏得了村民們的欽佩,還被推舉為“宿老議員”。在他的倡議下,村里實施了一系列改良鄉政的措施,比如修整道路、點夜燈、安排壯丁打更等。

在同齡人中,孫中山與陸皓東、楊鶴齡、楊心如等人意氣相投,其中他和陸皓東最為默契。

陸皓東出生于1876年,曾在上海居住,后來回鄉讀書時與孫中山成為同窗,兩人常常談論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有一天,陸皓東向孫中山辭行,說要去縣城報到,可能是被抽去當幾天兵勇接受檢查。

幾天后,陸皓東回來后氣憤地說,這不過是給當官的裝點門面罷了。原來,廣東為抵御侵略舉辦團練,香山縣府虛報兵額,此次檢查便臨時抽丁湊數。隊伍雜亂無章,放槍時更是丑態百出,而官員們卻還在裝模作樣。

陸皓東認為清軍腐敗無能,就連虎門炮臺也是徒有其表。孫中山聽后陷入沉思:“為什么沒有一支好的隊伍?為什么沒人去改變這種現狀呢?”

陸皓東笑著說:“也許你就是那個能做這件事的人。”

孫中山也笑著回應:“此事不宜聲張,你我心里明白就好。”

在翠亨村的這段時間,孫中山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清朝的腐敗。離家五年,家鄉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捐稅繁重,衙役稅吏時常敲詐勒索,私塾教學也依舊沿襲舊規。

村民們總是說聽天由命,這種麻木的狀態讓孫中山深感失望。他曾公開對村民們說:“我們不能聽天由命,要自己去創造命運。清朝的官吏只知道搜刮錢財,拿了錢卻不為百姓做事,這些錢最后都進了皇帝的腰包。他根本不是我們的好皇上,也不配做我們的皇上!”

然而,孫中山傳播改革思想的行為并沒有得到村民們的認可。他的言論讓村民們大為震驚,有的覺得這是大逆不道,有的認為他不過是小孩子在胡說八道,甚至有人嚇得趕緊躲開。父親也為此憂心忡忡,告誡他要多讀中國的書,多學中國的規矩,不要再跟村里人講這些話。但孫中山并沒有反駁,依舊執著地傳播著自己的改革思想。

最終,促使孫中山離開翠亨村的,是他褻瀆神靈的舉動。

有一天,孫中山和好友陸皓東聊起“石頭仔”綽號的由來時,看見鄉長帶著村民朝著東北方向走去。陸皓東告訴他,是去北極殿整修神像,為即將到來的神誕節游神集會做準備,村民們需要攤派錢或者出工。

孫中山不禁感慨:“這些木偶神像毫無知覺,信奉它們又有什么用呢?”隨后,他便與陸皓東一同前往北極殿查看。

翠亨村東北角的北極殿建于清康熙年間,前后三進,供奉著眾多神像。他們走進殿中時,看到村民們正專心地修整神像。孫中山心中五味雜陳,思考著如何才能喚醒這些迷信的鄉親們。

憤世嫉俗的孫中山與陸皓東商議后,決定在中秋節砸毀神像,以此來警醒迷信的村民。

中秋節當天,北極殿里煙霧彌漫,幾位老人正在虔誠地跪拜。孫中山走上前去勸說老人不要迷信泥菩薩,卻遭到了老人的反駁。老人認為心誠則靈,供奉神像可以消災免禍。

見勸說無果,孫中山果斷地一步跨上供桌,折斷了“北帝”神像的手指,還刮破了金花娘娘塑像的臉皮,毀掉了她的一只耳朵。陸皓東也跟著跳上去幫忙涂抹、扯下“耳朵”。這一舉動頓時讓殿內一片混亂,老人們驚恐萬分,鄉長更是要捉拿他們,兩人靈活地跑開了。

這件事在翠亨村迅速傳開,村民們紛紛前往北極殿查看,隨后一窩蜂地擁到孫家興師問罪。有人指責孫達成教子無方,要求孫家負責修復神像,并讓孫中山離開村子。

孫達成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出錢修復神像,并讓孫中山離開。

回到家后,孫達成氣憤地訓斥孫中山,母親則焦急萬分。孫中山表示想到香港念書,母親含淚答應了。

第二天,回鄉還不到半年的孫中山被迫離開了家。臨行前,他暗暗發誓:“我遲早會回來的,我一定要喚醒那些愚昧的人們!”

接下來,孫中山在香港又將開啟新的故事。

信仰洗禮到求學覺醒

話說孫中山破除迷信的舉動,不僅沒能喚醒愚昧的村民,反而引來了指責,甚至被要求趕出村子。無奈之下,他只得踏上前往香港的旅程,暫且棲身于此。

孫中山的人生仿佛與“香”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香山縣到檀香山,再到香港島,一路坎坷,卻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序曲。

1883年11月,帶著鄉親的抱怨和父母的擔憂,孫中山告別家鄉、親人和好友,乘船來到一水之隔的香港,進入英基督教圣公會創辦的拔萃書院繼續高中階段的學業。由于他在奧蘭尼學院時已精通英語和西方文化,在拔萃書院里,幾乎沒什么新知識可學。

此時的孫中山有些迷茫,常常前往教堂祈禱,或是站在教堂外的柵欄旁,看著夕陽下的風景。遠處山巒在暮色中若隱若現,更添幾分沉悶。

不久,曾與孫中山一同砸像后被迫出走上海的陸皓東,輾轉來到了香港。兩人重逢,興奮異常,之前的煩惱頓時減輕許多,心情也逐漸平復下來,那些不愉快的經歷便被拋在了腦后。

孫中山最初的新思想和信念源于宗教。談及信仰,他對陸皓東說道:“我崇奉基督,打算受洗入教。”陸皓東疑惑地問:“我不太明白,信奉基督和信奉菩薩有什么不一樣呢?”孫中山感慨地回答:“基督教可比燒香磕頭求財祈福的佛教強多了,比起儒教那套封建等級制度更是要好得多。信奉基督的人都有愛心和獻身精神。你看,西方比中國進步,英、美政府與人民相處得那么和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信奉基督,以忍耐、順從、犧牲自己去拯救他人的精神來面對生活。”

孫中山對基督教的理解雖稍顯稚嫩,但基督耶穌的獻身精神卻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深信不疑。陸皓東聽后深有共鳴,也信奉了基督,并提議兩人一起入教。孫中山欣然應允,還提到了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決定請他主持洗禮。

這年年底,孫中山和陸皓東來到綱紀慎會堂二樓。喜嘉理牧師為他們進行洗禮,在他們額頭點水,同時口誦經文。孫中山默默凝視著耶穌受難十字架,暗下決心要學習耶穌,為正義和拯救世人奉獻自己。他受洗登記的名字是“孫日新”,取自《大學》中“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喜嘉理對這個名字頗為稱贊,稱加入基督教意味著開啟新的人生。

受洗后的孫中山成了基督教的忠實信徒,激動之余,他移居到綱紀慎會堂二樓,與喜嘉理牧師朝夕相伴,以求得到更多教誨。

1884年4月,孫中山以孫帝象之名轉入香港著名的中央書院讀書。這所學校是香港第一所英國官立中學,是一所新式英語學校,辦學宗旨是“溝通中西文化”。學校學科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方式新穎。上午安排中文課程,下午則是英文課,后來還增設了代數、幾何、化學等課程。學生大多是中國人,入學年齡沒有嚴格限制,所以時常會出現年齡大小顛倒的現象。但大家都認為,知識的獲取與年齡無關。這樣的環境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許多近代著名人士都曾在此求學。

在學校里,孫中山勤奮刻苦,對西方科學、社會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尤其關注英國國會的發展、王權與人民的斗爭、西方共和國的組織形式、法國大革命以及19世紀歐洲的革命等內容。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愈發勤奮,不僅認真上完每天八小時的課程,晚上還常常讀書,最喜愛的便是法國革命史和進化論相關書籍。新鮮的學科、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嚴明的校紀,讓他心中漸漸萌生了變革國家的想法。

課余時間,孫中山常去道濟會堂長老區鳳墀那里補習國文,了解中國歷史。區鳳墀詢問孫中山名字的由來,孫中山解釋說,母親信奉北帝神,自己拜認北帝為“契爺”,取名帝象,是因為農村有習俗,認為名字低賤的孩子更容易健康成長。區鳳墀提議用“日新”的粵語諧音“逸仙”作為學名,孫中山欣然接受。區鳳墀解釋說,“逸仙”在英文里意為自由神,希望他能帶領漢人擺脫滿人的束縛,爭取民族解放。孫中山深感使命重大,但也有些膽怯,稱自己還沒有做好精神準備,不知道該從何處借鑒力量。區鳳墀建議他從基督教和中國古典文化中汲取民族解放的力量,孫中山對此深表感謝。

孫中山學習十分努力,英文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深得教師贊許。他勤學好問,喜愛閱讀諸子百家的著作,涉獵廣泛,同學們都稱他為“通天曉”。

上學期間,孫中山密切關注國家和社會動態,對中法戰爭尤為關注。中法簽訂《天津簡明條約》后,基隆一戰中國取得勝利,在港學子為此擺酒慶賀。然而,孫中山卻認為中國的裝備和軍隊素質較差,對戰爭前景并不樂觀。他的這一觀點遭到眾人非議,甚至被斥為“奸細”。他回應說,僅有愛國之心并不能拯救中國,還是要讓事實來說話。

后來,法國軍艦襲擊馬尾港,福建水師慘敗。孫中山得知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再次提醒那些盲目樂觀的人,中國應該制造鐵甲船。

在中法戰爭中,香港同胞的英勇斗爭讓孫中山看到了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力量。而中國勝而不勝、法國敗而不敗的事實,更讓他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深感痛恨。只是此時的他,對此還無能為力。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信仰與親情的激烈碰撞

在香港求學的孫中山,沉浸于校園寧靜氛圍,專心學習,享受知識的滋養,也能懷揣在內地無法實現的夢想。來港后,與家族的矛盾暫時緩和,和胞兄的不快也已消散。

十一月的一天,孫中山正在教室專心看書,一位同學拿著信走到他身旁喊道:“孫帝象,你的信,好像是海外寄來的。”“謝謝。”孫中山接過一看,“嗯,是大哥寄來的。”

他拆開信,急忙讀了起來。大哥在信中稱,因經營受挫,要重整旗鼓,另辟新路,可過去財產用了弟弟名義,使用不便,盼弟弟速來檀香山相助。

孫中山讀完信,既為大哥擔憂,又為學費發愁。父母年邁,大哥生意垮了,誰來負擔學費呢?他決定前往檀島幫大哥擺脫困境。

辦妥停學手續后,孫中山登上前往夏威夷的輪船。漫長航行讓他備受煎熬,他恨不得立刻飛到大哥身邊。寂寞中,他想起兩個月前大哥的另一封信,大哥在信中嚴厲批評他搗毀神像之事,還警告不許再與基督教有聯系,否則停供學費。當時,孫中山并未在意,依舊按時祈禱、做禮拜,與喜嘉理牧師來往。此刻回想,心中不免愧疚。

懷著忐忑心情,孫中山抵達檀香山,趕到毛伊島姑哈祿埠與大哥相聚。孫眉熱情迎接,分別一年多的兄弟把酒言歡。

度過圣誕節,迎來1885年。元旦剛過,一向溫和的孫眉突然變得咄咄逼人。他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教訓孫中山:“你知道嗎?我能多次平安渡過大洋,獲財富,受崇敬,全靠北極帝君和關公保佑……”

孫中山默默聆聽,孫眉卻越說越激動:“這倒好,你竟敢冒犯眾怒,毀像瀆神,是不是中了洋教的邪!”

孫中山理直氣壯地反駁:“是啊,我寧愿信耶穌,也決不信那些泥菩薩!”

“什么泥菩薩?簡直是胡鬧!”思想頑固保守的孫眉說,“基督是外國人,不會真心護佑我們中國人。再說,哪個真正的中國讀書人會信奉外國洋教!”

孫中山忍不住辯駁:“你的財富是靠勤勞所得,與關云長有何關系?關云長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怎么能保護你!”

“不許褻瀆神靈!”孫眉指著弟弟鼻子說,“聽說你在香港還受洗入教了。現在我警告你,必須放棄洋教,否則饒不了你!”

“現在我既已進教,怎能反悔?而且我信教與你無關,你為何要干涉?”孫中山的話讓孫眉難以接受。

“你……你……你現在有出息了,眼里還有沒有我這個大哥?”孫眉越說越氣,揚手給了孫中山一巴掌。

孫中山默默承受,但心中信念愈發堅定。

孫眉見弟弟不為所動,威脅道:“我的財產不能給信奉洋教的人。如果你不改變主意,就把劃在你名下的財產還給我。”

“大哥過去贈予的產業,我樂意奉還,因為那本就不屬于我。”孫中山認真地說,“說真的,財富打動不了我。金錢可用于正道,也可用于邪門。如今中國官場,賣官鬻爵,賄賂風行,金錢已敗壞了中國政治……”

“不用說那么多了!”孫眉打斷弟弟的話,“我送你去意奧蘭尼學習是個天大的錯誤!從今天起,你哪兒都不許去,我要對你嚴加管教。”

“對不起,我讓大哥失望了。我不是經商的料,也不是聽話的弟弟。”孫中山毫不猶豫地說,“中國古人信奉的那一套我不信服,我雖愿盡力按老辦法做事,但良心和責任感不允許我遵守已敗壞的習慣……”

覺悟與懵懂、思變與循舊、憂國與齊家的矛盾難以調和,這是兩種習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激烈對抗。孫中山本想來協助哥哥創業,卻陷入如此局面,感到無所適從。

辦理完退還財產手續后,孫眉見弟弟難以馴服,便讓他留在茂宜島茄荷蕾埠商店營商,想磨滅他的任性。然而,做工非孫中山所愿,店員又刁難欺辱他,讓他痛苦度日。

夜晚,孫中山望著夜空與彎月,倍感孤獨。他思念翠亨村的父母和香港學友,決定回香港繼續學業。

孫中山找到孫妙茜的丈夫楊紫輝求援:“姐夫,請幫我解決回國路費。我受不了那幫勢利小人,又不想驚動大哥。”

楊紫輝安慰道:“兄弟間吵吵鬧鬧正常,不必在意。你哥哥正需要人手,我拿不出路費,你還是別走了。”

孫中山堅定地說:“我實在待不下去了,要回香港上學。我走后,你好好幫大哥。”

紫葳花盛開時,孫中山在火奴魯魯街頭徘徊,無心賞花,愁云籠罩。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他,感覺像棄婦般無助。就在他為路費發愁時,意外碰到鐘工宇。

老同學相逢,皆欣喜萬分。孫中山暫棲身在鐘工宇住處,晚上道出困境,請求借錢回國。

鐘工宇同情孫中山,但自己新開裁縫店收入微薄,拿不出錢。沉思后,他想到瓦胡學院的老師英蘭諦文,這位老師熱心且賞識孫中山,或許能幫忙。

次日,兩人來到英蘭諦文開辦的尋真書院。孫中山說明情況后,英蘭諦文立刻答應幫忙籌款。

很快,英蘭諦文籌到三百美金,孫中山十分激動。鐘工宇也拿出五塊錢,讓孫中山在店中選衣物。孫中山感動不已,取走所需物品。

聽說孫中山要回國,孫眉追到碼頭喝道:“你干什么?還不快跟我回去!若執意回香港上學,我再也不給你寄一分錢!”

孫中山放下行李,凝視哥哥的眼睛說:“阿哥,我知道你照顧疼愛我,可你從不尊重我的想法,總是固執地控制我。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和我所信仰的一切!”

孫眉聽后既難過又難堪,意識到自己忽視了弟弟的內心。

孫中山突然抱住孫眉,輕聲道:“哥,保重!”

孫眉對弟弟的信念感到吃驚又敬佩,伸手想握弟弟的手卻沒抓到,孫中山已提起行李消失在人海中。

孫眉眼角潮濕,懊悔嘆息:“唉,我這都做了些什么事啊!”

五月二十六日,孫中山帶著與哥哥決裂的不快回到翠亨村,卻見家中張貼大紅“喜”字。原來,孫眉為約束弟弟,匯錢讓父母為其成親。

不到一周,孫中山在父母包辦下迎娶了盧慕貞,她是本縣外壆鄉僑商盧耀顯的愛女,年僅十六歲。

中午,花轎落在孫家大院,孫中山與盧慕貞拜天地、入洞房。洞房花燭夜,孫中山拉著新娘子的手說:“慕貞,今天大喜,有個問題想問你,我還在香港讀書,與哥哥鬧翻,將來職業不定,怕你跟我吃苦。”

盧慕貞說:“我們夫妻應同甘共苦,女人向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孫中山調侃:“我可不是雞狗啊!有你這話,我就放心了,只是不知將來如何。”

盧慕貞略有所思道:“將來怎樣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要真誠相守。我愿像孟姜女一樣守著你。”

孫中山對妻子由愛而敬。

這場婚禮讓孫中山在家住了三個月,他海外求學之心未滅。婚后不久,他再次離開家鄉,奔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1886年修完中學課程。盧慕貞曾伴學,后因不適回翠亨村。其后8年,孫中山每逢假期都返鄉探親。

從香港中學畢業的孫中山,接下來又會踏上怎樣的道路呢?且聽下回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双桥区| 曲松县| 阳原县| 大新县| 广宗县| 信宜市| 海兴县| 德庆县| 思茅市| 建昌县| 衡东县| 鹤山市| 吉隆县| 砚山县| 竹溪县| 土默特右旗| 保亭| 大同市| 清水河县| 怀宁县| 巍山| 高台县| 武隆县| 沂水县| 汝州市| 彰武县| 疏勒县| 甘洛县| 诸城市| 蒲江县| 庐江县| 迁西县| 高台县| 麻城市| 会昌县| 嘉义县| 上饶县| 晋宁县| 浦东新区|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