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十字軍東征與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譯自“ Renaissance”,直譯為再生。蔣百里先生將其稱作“曙光”。一般意義上的西方文化,產生于兩希文明之間,即希伯來文明與希臘文明,這是地中海文明。如果“文藝復興”最原始的內涵是再生或者復興,那么,自然是回到兩希文明,復興兩希文明。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復興就是復古。“所謂文藝復興者,有復古之義;而事實上則分為二種:一為脫離宗教關系,一為發生新理想之生活。”1 希臘哲學、科學、修辭學、邏輯學、醫學、藝術、雕塑等,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者最為青睞的內容,在英、法、意、荷等國占據主導地位。回到希伯來文明,則是回到使徒時代的基督教,這一復興被稱作宗教改革 ( Reforma-tion) 。

文藝復興是人們非常熟悉卻也是爭議最多的歷史概念,它從何時開始,有多大范圍,波及多少地域,涉及多少領域等,都沒有明確的定論。本文所說的文藝復興,是指廣義的文藝復興,即歐洲文藝復興,從12世紀開始直至16世紀。因本書所涉及問題為歐洲人道主義、歐洲近代價值觀念的發端,所以對十字軍東征與文藝復興的關系的探討主要圍繞相關內容展開。

1.亞里士多德主義進入歐洲

亞里士多德主義進入歐洲有兩個渠道:東部和西部。東部主要是地中海東岸地區,西部主要是西班牙。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一批希臘經典被譯成敘利亞文。敘利亞當時是基督教東部教會的一支生力軍,他們的特點是,認為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重要。他們自覺地用亞里士多德邏輯解釋基督教信仰。由于聶斯托利派受到君士坦丁堡當局的鎮壓,部分希臘學者經由美索不達米亞流亡到波斯,相當一部分留在敘利亞。由于波斯善待這些流亡的希臘研究者和宗教人士,因而也成為希臘文化的研究基地。

伊斯蘭教征服敘利亞以后,首先從他們的被征服者那里獲得了希臘哲學的知識,受敘利亞人影響,阿拉伯哲學家從一開始就認為,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重要,他們也像自己的被征服者一樣,認為亞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是邏輯學。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期,也就是開明的哈里發曼蘇爾 ( al-Mansur, 754—775年在位) 時期,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從敘利亞文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隨后的幾任哈里發,也對收藏、搜集和翻譯希臘文獻持鼓勵的態度。需要說明的是,阿拉伯哲學家對于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并不是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復原,而是采取東方式的研究和觀點,因而他們被稱為阿拉伯的亞里士多德主義。

阿拉伯人對于亞里士多德的研究雖然起源于敘利亞,卻盛行于東西兩端:波斯與西班牙。盡管當時波斯人與西班牙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但是,由于兩個地區的文化基礎有明顯的差異,因而形成了兩個有顯著差別的阿拉伯亞里士多德主義:東部亞里士多德主義和西部亞里士多德主義。

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分別是波斯的伊本·西那 ( Ibn Sina, 980—1037),拉丁文稱作阿維森納 ( Avicenna);和西班牙的伊本·魯西德 ( Ibn Rushd, 1126—1198),拉丁文稱作阿威羅伊 ( Averro?s) 。 12世紀以后,隨著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由西班牙和東方流入西歐,他們受到基督教哲學家的高度尊重,并且成為西歐亞里士多德研究興起的重要因素。

促成亞里士多德主義流入歐洲的主要力量是十字軍。教士是十字軍東征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夠幸運地返回家園的教士、貴族等,將東方教會整理、保存并翻譯的阿拉伯文的希臘典籍,特別是東部教會保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臘本帶回歐洲。亞里士多德從阿拉伯世界進入西方,也必須將阿拉伯文的亞里士多德主義翻譯成可以對換的文字,直接譯成拉丁文或者先譯成西班牙語,再由西班牙語翻譯成拉丁文。經過轉譯,亞里士多德、阿維森納、阿威羅伊、邁蒙尼德等人的著作進入西方。隨著十字軍東征和由十字軍東征建立起來的東西方貿易,歐洲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搜集、翻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浪潮。

在蠻族入侵、蒙昧時期降臨之時,還有一些古典文獻尚存于原宮廷貴族或者基督教團體中。那些熱衷于古代希臘哲學且學識淵博的人,付出極大的努力來保存這些流行的希臘典籍,這些通常都是希臘文著作。以當時著名學者波愛修 ( Boethius, 480—525) 為主的一些學者,原計劃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部譯成拉丁文,但是受條件限制,只翻譯了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中《范疇篇》 (加注釋)、 《前分析篇》 《后分析篇》《論辯篇》《正位篇》這五篇論文。不過,《前分析篇》 《后分析篇》 《論辯篇》 《正位篇》直到12世紀才被人發現,被稱為“新邏輯” 。在亞里士多德主義進入西方之前,這些著作成為僅存的亞里士多德著作。當阿拉伯的亞里士多德主義進入西方時,西方人突然發現自己不僅無法閱讀阿拉伯文的著作,而且看不懂希臘文了,那些希臘文的經典成為古董。當時在西方通用的科學、哲學、神學的語言是拉丁語,甚至懂阿拉伯語的人都比希臘語的人多。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基督教求助于西班牙的基督徒和猶太人,他們甚至向穆斯林求助。就這樣,所有的語言能力都被聚集在一起,組成許多翻譯團體,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克呂尼修道院。

基督教學者通過翻譯給西方基督教世界帶來了一大筆豐厚的古典遺產。它們包括歐幾里得幾何學、數學,托勒密天文學,希波克拉底和加倫的醫學,亞里士多德物理學、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這些學說進入西方無疑“是一次震動,是一劑興奮劑,這是一種學說,它是古希臘文化在歷經東方與非洲的長途旅程后,又傳送給西方國家的”。 2西班牙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去西班牙求學者大量增多。與公元前7—前6世紀希臘人去埃及和波斯,18世紀和19世紀日本人去西方,19—20世紀東方人去歐美的情形十分相似。西班牙和意大利對古代希臘的典籍進行了粗加工——翻譯,而那些求學若渴的西方學人——僧人和俗人,則痛快地汲取著這些粗加工產品,他們不僅把這些翻譯作品帶到西方,而且對其進行消化吸收,古代希臘文明的真正繼承者在西方出現了。這些文獻的相關內容成為12世紀興起的西方大學教育的基本內容。也許文藝復興并沒有使西方人回到希臘的世界——也回不去,但是卻使希臘文化恢復生機,迸射出璀璨光芒。

自基督教統治西方世界以來,哲學與神學有過兩次大的契約合作,第一次契約合作是奧古斯丁與柏拉圖主義,第二次是阿奎那與亞里士多德主義。

亞里士多德主義在西方興起以后,經過12—13世紀基督教世界哲學家驚人的努力,促成了理性與信仰之間在中世紀的第二個契約。關于第一次契約的結果,筆者贊同巴雷特的觀點,他指出:

圣奧古斯丁認為信仰和理性,亦即生命的和理性的,終將和諧地匯聚在一起……這種模式或公式在奧古斯丁之后成了“信仰尋求理解”:這就是說,把信仰當作一種根據,個體存在中一個被給予的事實,然后試圖盡可能理性地把它本身詳盡地闡述出來。3

第二個契約中,阿奎那則把人撕成兩半,格勞秀斯比喻說,人實際上成為在自然和神學層次之間被分割開的生物。但他不是對半分開的。因為阿奎那在自己的學說中,反復強調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思想:理性是我們真正的和實在的自我。在《神學大全》中,強調理性是人的最高功能的說法幾乎俯拾即是。盡管阿奎那也承認,理性的動物處于自然層次上,而自然的層次依賴于超自然的層次。在信仰時代“輿論的氣候”之下,阿奎那對于理性的肯定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與奧古斯丁式的契約相比,阿奎那更體現了希臘人所說的“人是理性動物”這一根本的價值取向。阿奎那的契約實際上把理性提高到了幾乎與信仰比肩的位置。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阿奎那的思想是信仰時代的理性主義。用巴雷特的話來說,信仰和理性的差別就是有生命力的東西與合理性的東西之間的差別。差異的核心在于,人的人格中心應該放在信仰上,還是應該放在理性上?奧古斯丁是將其放在信仰里面,阿奎那則是放在理性里面。從亞里士多德的興起,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近代理性主義的腳步聲,隨著理性主義的崛起,近代價值體系的變遷開始發端。

2.歐洲大學產生

西方近代人道主義、近代價值體系的產生,大學是不可不提的重要因素。英國著名哲學史家拉斯達爾 ( Hastings Rashdall) 在其鴻篇巨制《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大學的起源》開篇指出,“圣職主義、帝國主權以及高等學業,這三者曾被一位中世紀作家賦予了至為神秘的力量與 ‘德行’” 。4 不過,在12世紀以前,西方沒有大學。古代希臘羅馬有各類學園,那算得上是高等教育的場所,但那不是大學。“像蘇格拉底這樣的偉大教師,不會發給學生畢業文憑;假設現代的一個學生拜在蘇格拉底門下三個月的話,他一定會向他索要一個證書,一個可以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實的、外在的東西——順便插一句,這將是蘇格拉底對話的一個絕佳主題。”5 11世紀以前,歐洲也有學校,但都是主教坐鎮的學校或者修道院學校。大學與教會一樣,是中世紀的產物。

大學最初的含義是“公會群落” ( universitas vestra),這個詞的意思是“你們全體 ” ( the whole of you) 。公會意指一個合法的社團或法人,在羅馬法中,它與合議制社團 ( collegium) 的意思相當。直到12和13世紀,這個詞才開始用于教師團體或學生社群。6 公元11—12世紀,隨著十字軍東征返回故土的將士進入城里,席卷整個歐洲的行會組織開始在城市大集結。學者行會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并且在城市迅速發展起來。

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了最初的大學:11世紀博洛尼亞大學誕生,12—13世紀,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相繼誕生,其共同特征是“有組織性教育,即以系科、學院、學習課程、考試、畢業典禮和學位為代表的教育機構” 。7 大學教育,不是所謂“七藝” ( the seven liberal arts) 教育,而是傳授新知識。這些新知識包括亞里士多德哲學、歐幾里得幾何學、托勒密天文學、希臘醫學、新算術、古羅馬法等。從事大學教育的主體不再是僧侶教士,而是知識分子。所謂的知識分子,是“一個以寫作或教學,更確切地說同時以寫作和教學為職業的人,一個以教授與學者的身份進行專業活動的人,簡言之,知識分子這樣的人,只能在城市里出現”。8 十字軍東征,致使大量自由民進入城里,成為商人、手工業者、畫匠、樂手等專業人士。在諸多專業中,知識分子作為一種專業人員出現了,他們專業是寫作和教育,他們的組織也是行會。

不過,由于歷史的原因,阿爾卑斯山南麓與北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阿爾卑斯山北麓國家,如法國、德國,古羅馬文化在蠻族入侵時便消失殆盡。幾乎目不識丁的查理大帝,是在意大利執事、文法家比薩的皮持門下完成掃盲的。他們的學校基本上是主教座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這造成法國和德國教育與教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們的知識生活基本上都發生在修道院。希臘思想為他們帶來的是經院哲學的誕生,其最著名的教師是羅瑟林和阿伯拉爾。

在意大利,教會雖有強大勢力,但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教育傳統并沒有完全消失。事實上,教會學校在意大利并沒有占據統治地位。當希臘羅馬思想進入意大利時,原本有鮮明世俗色彩的學校一下子活躍起來,成為研究、教授、傳播希臘文明的重鎮。不僅如此,羅馬帝國時期的法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復興和拓展。歐洲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雖然是學科最完備的大學,但是真正讓她享譽世界的卻是法學。博洛尼亞大學被歐洲人視為羅馬法復興中心。

法的精神在近代思想和政治體系中舉足輕重。西塞羅曾經說過:“正義的來源就應在法律中發現,因為法律是一種自然力;它是聰明人的理智和理性,是衡量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但在確定正義是什么的時候,讓我們從最高的法律開始。”9 用法律尋求正義、保障正義,是西方文明的傳統。盡管西方學者對這一傳統也有諸多說法,但是法的精神成為西方近代以來最重要的精神傳統,法的精神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支柱,卻是不爭的事實。大學在法律文獻的整理、研究、傳播和復興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它的影響不僅僅限于學術方面,而且延伸至政治方面和社會方面。從西方文藝復興到近代,乃至現代,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學始終扮演著多重角色。如果說西方近代思想的特征是自由、理性、科學、民主,西方近代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社會契約論為理論前提、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民主,那么大學的作用在于為其奠定了知識的基礎。甚至可以說,西方大學的崛起,對于西方的文藝復興、近代的啟蒙以及民主制的建立,具有無可置疑的影響。

1蔣百里:《歐洲文藝復興史》,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29頁。

2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第14—15頁。

3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段德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第102—103頁。

4海斯汀·拉斯達爾:《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大學的起源》第一卷,崔延強、鄧磊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頁。

5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王建妮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頁。

6上述內容可參見拉斯達爾:《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大學的起源》第一卷,第3—4頁。

7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第2頁。

8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第4頁。

9西塞羅:《國家篇 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58—15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乐业县| 潜江市| 新竹县| 利津县| 富顺县| 巫溪县| 合川市| 张家界市| 安龙县| 新干县| 乌兰浩特市| 安达市| 临夏县| 博爱县| 孟村| 犍为县| 乌鲁木齐县| 烟台市| 延庆县| 鞍山市| 枝江市| 武威市| 当雄县| 海伦市| 永顺县| 双柏县| 濮阳市| 巴林左旗| 垦利县| 宁远县| 工布江达县| 新津县| 湟源县| 栖霞市| 朝阳县| 岚皋县| 新民市| 德昌县| 辽阳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