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邏輯:整合子生命觀概論
- 白書農
- 2403字
- 2025-03-27 18:59:48
好/不好,對/不對,合理/不合理
如果上面有關人類生存所面對的兩個空間——即由實體自然所構成的生存空間和以虛擬自然觀所構成的認知空間——的描述是真實的,那么我們可以發現,對所有的新生兒來說,他們所面對的自然,首先是由父母口傳身授的虛擬的自然,但他們又必須在實體的自然中才能生存下來。他們在實體自然中的生存行為,不斷地在檢驗虛擬的認知空間中現存信息與實體存在的符合度的同時,又在增加虛擬的認知空間中的信息。可是,每個人的生存空間和成長經歷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為認知空間提供的信息也是錯綜復雜的。在這些信息中,除了人不吃東西會死等一些直接涉及個體生死存亡的經驗之外,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難以重復的個人體驗。在小的家族或者居群中還可以加以核實,可是居群規模增加之后,怎么進行檢驗與取舍呢?
當然,如果在人的生存能力比較低下,每個人都必須每天勞作方能獲取食物而不被餓死的情況下,人類大概和大熊貓不得不不停地吃竹子類似,也要每天找食物,顧不得那么多他人經驗的判別和取舍了。可是一旦一個居群中有人有閑了,有空去觀察日出日落,恐怕就很難不去問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么太陽會從東邊升起而從西邊落下,為什么天是圓的(因為太陽的移動)地是平的(因為人在地上站著,感覺周圍的地面都是平的)之類的問題。大部分的人會接受前輩傳下來的說法——因為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把說法傳下來(書上寫的東西就未必了。很多時候寫書的人因為犯忌而被殺,可是書卻陰差陽錯地傳下來了),說明傳下來的說法大概也可以讓當下的人活下去。顯然,如果說在動物世界活下來的個體的生活方式一定是“適應”的產物,那么在人類社會,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傳遞經驗,因此相信經驗,也就是“聽話”,常常是活下去的捷徑。這也是為什么“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人勸吃飽飯”這樣的諺語會以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人類居群中流傳的原因。
可是,也會有人對傳統的說法提出疑問,比如在很早就有人通過觀察星象而提出大地可能是一個圓球。甚至還有人純屬出于好玩兒而挑戰語言符號與實體存在的關聯的可信度。我的一個非常聰明,但有點兒調皮的中學同學就很好奇為什么人們要把糖的味道稱為“甜”,而把黃連的味道稱為“苦”,為什么不能反過來。他結婚后,和他太太做了個實驗,告訴他們的女兒糖的味道是“苦”的。結果對于他女兒來說,他們在家中把糖的味道稱為“苦”完全沒有任何交流上的困難。只是女兒到幼兒園之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時才遇到困難——為什么別人把糖的味道稱為“甜”?然后不得不改變在家里的交流方式,跟隨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
前面提到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自身的生物學結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因此維持自身生存,即吃喝拉撒睡所需的信息量本質上也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那么增加的那些信息或者經驗都是干什么用的呢?仔細去分析可以看出,無非是兩類,一類是讓人的生存方式更加便捷舒適;另一類就是讓人不至于在實現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之后感到閑得無聊。這下問題來了,生存方式的便捷舒適和避免無聊其實都是個體的感受。甚至用“甜”還是“苦”來表達糖的味道,對于共同生活者的交流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我的同學在他女兒身上的實驗只是一個好奇心驅動的無傷大雅的惡作劇,不會對人類的生死存亡產生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可是還有很多有意無意中形成的觀念,比如大地是平的或者大地是一個圓球,這些對人們的生活或者自然觀就有可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當然,如果我同學的孩子永遠只生活在和父母三個人的世界中,她可能永遠以為糖的味道是“苦”。如果一群在大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人從來不走出他們的村莊,也沒有外人走進去,他們可能世世代代都認為大地是平的。可是,孩子不可能永遠只生活在和父母的三人世界中,農人的后代可能有一天也會走出去,或者有知道大地是個球的人走進他們的村莊。這兩個小例子說明,無論經驗如何有用,只要有不同居群的人的交流,人們遲早會面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說法,從而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不同說法之間做出選擇。
一家著名的快餐連鎖店的紙杯上曾有一段時間印著I'm lovin'it(我就喜歡) 。可是,我喜歡的,你喜歡嗎?吃東西,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一個人有一個人喜歡的口味;穿衣服,高矮胖瘦男女老幼,一個人有一個人中意的樣式。在面臨選擇時,“好/不好”當然是一種依據,即個人的感受??墒?,這種依據很難有普適性。我有一次和太太在外面旅游,在一個非常漂亮的景色處相互拍照。拍完后比較兩個人的照片,發現構圖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想了半天沒有找到原因: 明明說好了在同一個位置,而且確定了同一個取景范圍,怎么構圖會出現那么大的差異呢?后來忽然意識到,我倆的身高不同!這個細微的差別,決定了在同一個位置、同一個背景、同一種執相機的姿勢情況下,我們拍出來的照片的構圖不同。個人的閱歷永遠是有限的。因此面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說法,用個人的感受來做選擇,顯然是一個靠不住的依據。
那么用前面講到的經驗呢?不是活下來的人才能傳遞經驗,按照前輩的經驗總能活下去嗎?在很多社會中,尊老是一種生存智慧。父母常常要求子女“聽話”也是為了子女少走彎路。因此,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就形成了另外一種選擇依據——“對/不對”,即以父母、師長、領導為代表的群體經驗??墒?,這種選擇依據的有效性需要三個前提: 第一,生存環境不變,即中國古代哲人所說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第二,沒有外來人群的擾動;第三,沒有內在的對既存經驗的挑戰(比如我的同學告訴他女兒糖的味道是“苦”)。第三個前提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扼殺,可是前兩種卻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當居群面對超出前輩經驗的新環境時,“群體經驗”就無法成為選擇的有效依據了。
“好/不好”缺乏普適性,“對/不對”缺乏拓展性和應變性,我們還能根據什么在面對不同說法時做出選擇呢?好像剩下的,就只有存在于認知空間之中的,超越個人感受和群體經驗的“合理/不合理”了??墒鞘裁唇小昂侠怼??怎么來判斷“合理/不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