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曼學習法實戰:如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
- 佘雪梨
- 8556字
- 2025-03-28 18:10:22
1.2
費曼學習法是什么?
費曼在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發明了大名鼎鼎的費曼學習法。費曼學習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選取一個概念,然后用盡量簡潔的語言把這個概念給別人講清楚,以“教”的方法來“學”。如果發現自己講不出來,就回到源頭,再去理解概念,等理解清楚后再講給別人聽,直到對方能聽明白為止。
這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或者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思維模式,它的核心是用輸入幫助輸出,用輸出倒逼輸入,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那么,具體該怎么操作呢?我們在使用費曼學習法的時候,可以按照圖1.1所示的步驟來執行。

圖1.1 費曼學習法的步驟
1.2.1 目標:投入學習前,為何要描繪目標愿景圖?
你有沒有嘗試過給自己設立一個清晰且可量化的目標?
很多老師會宣傳費曼學習法的優點,也有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使用費曼學習法,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費曼學習法最重要的一步—設立目標。之所以會忽略這一步,而從一個單一的知識點開始使用費曼學習法,是因為有一個理念已深入我們的大腦,即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鍛煉心智、提高審美和精神境界,很多人教育我們不要太功利,而應該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去感受愛、正義、自由和幸福。
終身學習的理念我也是認可的,但這并不妨礙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現實的、功利的,一名老師在新學期開始時會設立教學目標,一個優秀的學生會給自己設立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如果我們在使用費曼學習法時只是使用,而沒有目標,那么我們大概率無法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我們在嘗試使用一段時間后可能就會放棄它,因為我們并不覺得這個學習方法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幫助。
舉個例子,我有個學生特別“迷信”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他一直在摸索和嘗試各種學習方法。當他知道了費曼學習法后,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使用。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想要測試自己有沒有讀進去一本書,于是,他把前一天剛讀完的一本書拿出來,稍微瀏覽復習了一下,就跑去講給他的好朋友聽。第一次嘗試失敗了,這很正常,他回去后從頭到尾又讀了一遍,第二天他又去給那個朋友講述書中的內容,但他在朋友迷惑的表情中發現自己講得不是很清楚。他再次返工,到了第三次,朋友已經沒有耐心聽他講,而他也不想再講了。于是,他跑來找我,下了一個結論:“老師,我覺得這個方法一點都不好用。”我問他:“你為什么要拿這本書做試驗呢?”他說:“我就是隨意拿的,不是說任何一個知識點、一門學問都可以嗎?”我又問他:“那你為什么想要讀這本書呢?”他回答:“就是閑暇時看一看,沒有什么原因。”我繼續問:“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他答不出來了。
我們總是在忙忙碌碌地工作、學習,看似很努力、很有意義,但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些。久而久之,這些事情就失去了意義,我們也陷入了迷茫。很多人在接觸到一個新事物的時候也是如此,他們不知道目標是什么,就慌忙地驗證這個新事物的可行性,最終做不下去或做不好時,反而來責怪這個新事物。
學生學習的目標很簡單,也容易量化。如升學、留學、考證、學會一個章節、期末拿到好成績,這些都是“功利性”的,我們不必為這個詞感到不安,因為它不具有任何貶義色彩,它意味著我們要為了非常具體的結果而學習,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學習這件事情的意義,也才能更好地使用學習方法去實現目標。
以升學舉例。很多家長之所以嘗試了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卻依然感到迷茫,是因為家長和孩子都沒有在最開始設立一個長遠目標,并達成一致。我的學生中不乏父母希望孩子出國,孩子卻一點兒都不想出去的案例;也有一些孩子特別想出國,但父母出于各種原因不希望孩子離自己太遠的案例。無論是哪一種,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障礙,要么是學習動力不足,要么是心理能量不足,要么是家庭關系變差,這些障礙都會影響學習方法的貫徹實施,如圖1.2所示。

圖1.2 成功必備的三要素
說白了,費曼學習法只是眾多學習方法中的一種,而學習方法在整個升學過程中只是其中的一種工具。為了讓費曼學習法被更好地使用,我們需要在一開始就強調目標的設立。
那么,我們究竟要怎樣設立目標呢?
第一,將愿景可視化。我們只有能非常細致地描述出自己的愿景,甚至可以清晰地說出達成目標后的感受、心情和行為時,我們才會有動力去執行,這就是愿景可視化。我們可以找一本雜志,把一些可以體現目標、愿景的畫面剪下來,然后貼在愿景板上,并把愿景板放在我們常看到的地方,如書桌前、床前等,美好的畫面可以激發我們的原動力。
第二,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有了美好的愿景,我們還要把愿景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我們可以做一份計劃表。我常常推薦學生在開學前做一份學期計劃表,把時間按照月、周進行拆分,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在計劃表中相應的位置畫一個勾,以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反饋。
切記,千萬不要把目標設立得過大,過大的目標很容易讓人望而生畏,最后的結果就是直接放棄。
暢銷書《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講過他的一個親身經歷:他原本計劃每天做30分鐘俯臥撐,但發現根本無法完成,直到有一天他心想,隨便吧,就做一個好了。因為沒有心理負擔,所以他在做俯臥撐的時候很放松,不知不覺就堅持了下來。而且每天只需要做一個就可以了,也沒有任何時間限制,蓋斯有時候睡不著,還會爬起來在地板上做幾個俯臥撐。后來,蓋斯在閱讀和寫作領域中同樣應用了這種方法,寫出了暢銷書《微習慣》。我們可以把一些大目標量化,并落實到每周、每月的計劃當中。
再舉一個例子,我有個學生總是很難完成學習任務,久而久之,學習動力也不足,越學越沒勁兒,即便是了解了費曼學習法,她還是不知道該怎么使用,因為她連輸入環節(讀書、聽課、看視頻等)都做不好,更別提后續的步驟了。我和她深入聊了聊,發現她最大的問題在于總是想得太遠。她的理想是未來做一個醫生,她知道她需要一步步讀到博士,而且要保持很好的成績,但是她現在才讀到初中,離“未來”太遠,她沒有具體可落地的目標,也不懂得目標拆分,就只能渾渾噩噩地陷入空想當中。
我給她做了全方位的規劃,就她的遠大目標,一步步拆解到中考需要考入當地市重點中學,那么現在就要強化長板、彌補短板。她的長板是語文和英語,短板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成績屬于中等水平。很多人給她的建議是,趕緊去補短板,找個數學名師補課,我卻有不同的想法,我建議她先把語文和英語考到接近滿分,這對于她并非遙不可及,并且由于她本身比較擅長語文和英語,整個過程不會太痛苦。在掌握了現有知識之后,還可以進行一部分“超綱學”。我不斷幫她找回自信,在讓她看到自身優勢的過程中也給她明確了目標。
第一步:從長板入手,進一步強化,增強自信。具體而言就是每天背50個英語單詞,對于語文錯題要做好整理,同時加強課外閱讀。
第二步:彌補短板。彌補的前提是,她已經足夠相信自己能夠搞定短板學科,這樣一來就會事半功倍。這時候就可以調整原本的計劃,把精力往短板學科上傾斜。拿數學來說,因為數學是主科,并且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數學思維必不可少,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數學成績好也是剛需。當孩子的心理能量已經足夠,將愿景與當下實際情況掛鉤后,又可以進一步加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如圖1.3所示。我給案例中這位學生設置了假期每天做20道數學題的任務,并逐步加量。

圖1.3 以目標為主線,樹立正向反饋
在一步步的目標拆分和引導下,這位學生從年級500多名進步到了前20名,她更有動力和自信了。這時候,所有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喂”得進去,包括費曼學習法。
Tips
1.2.2 輸入:怎樣把知識有效地“吃”進去?
我有一位發小,我們在一個大院里長大,她的爸爸是老師,所以家里的書柜里放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但是我的這位發小卻一點兒都不喜歡讀書,每次我去她家玩,她爸爸都要當著我的面數落自己的女兒,還要她向我學習??上攵?,她爸爸的這一番“好意”只會讓我和我的發小都十分尷尬,上了中學后我們就漸行漸遠了。
很多年以后再想起這位年少時的朋友,我仍免不了覺得有些許遺憾。聽說她后來考上了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成為一個非常出名的成人培訓講師,和她爸爸進了同一個行業。我不知道當她站在講臺上時,會不會和她的學生講起這一段童年插曲,會不會在舉例的時候說起自己父親不當的育兒方式,但總歸這件事的結局證明了一個暫時不愛閱讀的人未來也可以走得很成功。
大多數人認為一個“學霸”的標配是,巨大的閱讀量、嚴格執行的學習計劃表、一坐就是一天的鉆研精神。但事實上,“學霸”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并不一定只能通過“讀”這一種方式來輸入知識。當然,我承認閱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根本不愛閱讀,那該怎么辦呢?難道要強迫他閱讀嗎?
費曼學習法的第二步強調有效的知識輸入,這里的“有效”意味著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只要最終能把知識“吃”進去就行。
就像我的那位發小,她從小話就很多,聽課也很認真,她并不是不喜歡閱讀,而是比較“挑食”,而且更喜歡以聽的方式學習,如聽廣播、聽錄音。她也很喜歡分享,這樣也能讓她“吃”進很多知識。正如有的人觀察力敏銳,喜歡通過圖片、圖表、影片等視覺刺激來獲得信息;有的人熱衷于動手參與,通過做實驗、做模型、演練等方式來理解事物的原理;還有的人喜歡研讀文本、做筆記,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易懂的文字。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我們沒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用閱讀的方式“吃”進知識。
當然,在當今的“大語文時代”,雖然閱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底層能力,但是這并不要求每個孩子都以閱讀為起點去輸入知識。而且我始終相信,沒有孩子不喜歡閱讀,只是閱讀的口味不同而已。殊途同歸,無論一開始以什么方式入場,只要合理引導,最終每個人都會愛上閱讀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
后來,我有一個朋友參加了我的那位發小的培訓課,據他給我的反饋,我的發小說自己小時候一度不愛閱讀,但是后來因為一個契機竟然愛上了閱讀。這也印證了我的上述觀點。
Tips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聊一聊影響輸入的兩大因素。
1.只計劃不完成?量身定制很關鍵
我上學那會兒,老師特別喜歡讓我們制訂學習計劃,尤其是到了寒暑假,在假期開始時要制訂一個“假期計劃表”,精確到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到幾點做什么,幾點睡覺,并且要按照計劃執行。在假期結束后,我們需要把這份假期計劃表交給老師。
我在學生時代是個聽話的孩子,老師怎么說我就怎么做。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每天一模一樣的生活節奏讓我有些難受。在假期的第一周,我還能嚴格按照計劃表執行,到了第二周,有些計劃就執行不下去了。比如,原本計劃早上8:00—8:30做練習冊,如果我起晚了,8:00還在吃早飯,那么這一天所有的計劃就會被打亂,這樣我的壓力會特別大,第二天只好定五個鬧鐘把自己叫醒。有時同學來家里玩,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調整計劃。當我意識到自己完全被這份計劃表束縛住的時候,我終于叛逆了一回,蒙上被子好好睡了一覺。
到了開學的第一天,我發現很多同學都在臨時抱佛腳,他們根本沒有制訂假期計劃表,更不可能按照上面的計劃執行,只是靠想象、說謊、互相“借鑒”,花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一份看似非常完美的假期計劃表。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迷信過“制訂計劃”這件事。
后來成為一名老師我才終于理解了我的老師。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制訂計劃相當于給出一個承諾,即便無法嚴格按照計劃表一項項執行,至少我們在開始的那一刻是堅定而不迷茫的。就像我在課間讓學生當著我的面把作業任務安插在各個時間空隙里時,我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一絲希望,仿佛這些作業都已經做完了。但好景不長,我很快又否定了我的想法。如果說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那么像這樣的計劃表更是“反人性”的。不僅如此,它所帶來的壓力、焦慮、愧疚、負罪感、自信心喪失遠遠多于初始階段帶給我們的自信,而且會將學習、做作業這些事變得毫無樂趣。我們成了一個被動運轉的機器,失去了主動探索的機會,這絕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更不是費曼學習法想要傳遞給我們的。
我撕掉了這樣機械的學習計劃表,但我并不否定按照計劃來學習的意義。于是,我采取了“制訂每周任務”的方式來規劃學生的學習任務,這樣一來,就給了他們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度,他們可以按照自己喜歡且合適的節奏去完成。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臨時抱佛腳,于是他們會等到最后一天再去做每周任務;有的學生則自律性、自控性強,他們就可以自己把每周任務拆分成每日任務,然后按照自己的作息時間去執行。無論是哪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后來常常告訴我的學生:“只要你能在一周之后見到我的時候把事情做完,中間隨便你怎么做?!?/p>
Tips
2.要想“吃”進去,就需要培養提問意識
有了目標,制訂了計劃,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輸入知識,接下來應該如何確保真的將知識“吃”進去了呢?
我有一個學生,常常被同學貼上“不好相處”的標簽。因為他每次上完微積分課,總要不斷琢磨“為什么”,路過的同學跟他打招呼,他聽不見,有人對他微笑,他也沒有反應,這樣一來,無意中自然會“得罪”人。
我還有一個學生,上課十分認真,筆記也記得十分詳細,幾乎把老師課上的每一句話、每一行板書都抄下來了。她的同學倒是很喜歡她,因為她的筆記讓人賞心悅目,甚至被當作樣本展示,拍照貼在班級的公告欄里。
我們不說這兩個學生的性格和為人處事如何,只說學習方面,很明顯,他們的學習方式截然不同,一個喜歡“問”,另一個喜歡“記”。在我們小時候,這兩類學生可能都會被老師表揚,因為學知識就是不斷記憶、不斷提問,但是我認為,在當今這個時代,或許會提問的人比會記筆記的人更能高效學習。
你或許要問為什么,尤其是如果你也是一個熱衷于把課堂板書抄下來的學生,因為從被動抄寫到主動記憶之間,其實有很長一段路。我見過很多學生,筆記記得很認真,但是知識一點兒都沒有進大腦,相反,他們還會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已經記住了。
從費曼學習法的角度來看,提問的過程就是一次信息的再加工,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習者已經在主動理解和消化輸入的內容。這就好比我們走進一家書店,試圖挑選一本有意思的書,我們可能會閑逛半小時,看到一本書名有趣的書就拿起來翻一翻,在翻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在不斷思考,并且不自覺地將思考的問題拆解為“我想了解的信息”“和我想了解的信息有關的信息”“和我想了解的信息無關的信息”。做了這樣的拆解后,我們很容易快速讀完一本書,這種“讀”并不是每個字都看進去,每個字都記住,而是記住一本書的精華,以便我們去評價一本書的好壞,幫助我們做出決策—要不要購買這本書。這個過程非常高效,比一字一句地讀和抄寫效率翻倍。我想,這也許便是很多成功人士可以一年讀上百本書的原因。
Tips
1.2.3 輸出:“吃”進去的知識為何還要“吐”出來?
我大學時有一段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很尷尬的經歷。當時我學得最好的學科是西方文明史,總能侃侃而談,很多同學會向我請教作業中的問題,而我經常覺得他們的問題十分簡單,三言兩語就能搞定。當時教授這門課的老師是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老教授,他有30年的豐富教學經驗,可能覺得我表現得過于狂妄,于是就想找個機會“修理”我一下。
有一次他要給學長學姐做一個專題分享,內容是關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這一段歷史我學得也不錯,所以當教授通過郵件詢問我是否愿意以助教的身份和他一起出席講座時,我非常興奮,為此還提前把書中相應內容反復讀了好幾遍。講座當天,在提問環節中,有幾位學長學姐的問題非常簡單,我恨不得搶答。這個微舉動被教授發現了,于是教授把話筒遞給我,讓我來負責這個環節。很快,現場就有一位學長提出了一個很難的問題,我當場就慌了,站在那里反復回憶書本里的知識,發現這個問題超綱了,書中根本沒有講過,教授之前在課上也沒有提過。教授見我答不上來,就把話筒拿了回去并給出了答案。我發現教授給出的答案并沒有超出課堂范圍,只是我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學得足夠深入、足夠到位,但是我們可能禁不住進一步的詢問,因為我們沒有輸出過所學的知識,不容易發現知識盲區。
1.所謂學以致用,就是“換句話說”
這幾年教育“內卷”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雙減”之后,我們會發現雖然學校的作業和考試都變少了,但大考卻變得越來越靈活。語文考試涉及很多書本外的內容,對學生的閱讀量要求很高,數學考試的應用題更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題目也變得越來越長,這些信息都在告訴我們—教育要大變天了。
學生和家長大可不必為此感到驚慌,因為這樣的改革反而更接近學習的本質,即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回到我們之前舉過的費曼的例子,費曼在學術研究中既不放過自己,也不放過自己的學生,總是不斷提問,要求自己和學生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輸出知識。這些簡單易懂的語言,并不會改變知識原本的意思,只是知識經過了大腦對知識的深度加工,換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說起“換句話說”,我總是想起教授托福閱讀的那幾年。我每次上一對一課,都會讓學生做口頭翻譯,把看到的英語句子用中文說出來,但我常常需要對學生解釋,口頭翻譯并不是讓你一字一句翻譯出來,而是在通讀一句話之后在大腦里進行消化和加工,用“人話”講出來。每每這時,有趣的一幕就會出現,很多學生翻譯的時候是不講“人話”的,甚至講到自己都崩潰了,原因就是他們只能片面地理解某個單詞或短語,卻理解不了拼起來的整個句子。就拿下面這句話來說:

假設一個學生每個單詞都認識,按照英語的語序,他會將這句話翻譯成:為了保持存在,一個營利性組織必須長期生產一些顧客認為有用的或想要的。
問題來了,這句話根本不通順,主要問題在于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通。一個英語水平稍微好一些的學生自然知道“顧客認為有用的或想要的”是一個整體,于是他們會將這句話翻譯成:為了保持存在,一個營利性組織必須長期生產一些顧客認為有用的或想要的東西。這樣的翻譯已經比較通順了,但在我看來還是遠遠不夠,因為中國人不會這樣講話。所以為了講“人話”,我會要求學生進一步按照中國人的表達習慣來翻譯這句話。
“學霸”會將這句話翻譯成:一個營利性組織為了經營下去,就得持續生產一些顧客喜歡的東西。
這樣的翻譯足夠簡單,足夠通順。要做到這樣翻譯,學習者就必須有基本的語法常識,以及語言組織和加工能力。我們只有可以輕松做到“換句話說”,才真正明白了所學的知識。
Tips
2.把書越讀越薄,重點是將知識模塊化處理
高三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兼歷史老師最喜歡和我們說一句話:“你們要學會把書越讀越薄?!碑敃r高考要考六本歷史書,每本書約200頁,知識量大到令人發指。同學們都特別不愛聽班主任說這句話,明明是那么厚的書,要怎么越讀越薄?很多年以后我才終于明白老師那句話的意思。所謂越讀越薄,就是在真正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用框架性的結構把一本書中的知識用盡量少的語言概括出來,有時只需要一張思維導圖,如圖1.4所示。

圖1.4 高中歷史(古代史)部分章節思維導圖
把書越讀越薄的過程就是將知識進行模塊化處理,把相關聯的知識整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邏輯串聯起來。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輸出方式,我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在聽完一節課、學完一個章節或讀完一本書以后,合上書,用思維導圖將知識串聯起來。
Tips
1.2.4 復盤:如何將點狀知識編織成網?
在《追尋記憶的痕跡》一書中,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說:
費曼學習法的最后一步正是迎合了這句話,它鼓勵學習者將新輸入的知識與過往學的知識進行信息整合,從而將點狀知識編織成一張網,這個過程叫“復盤”。
這個織網的動作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做的幾何題目:N個點最多可以連成多少個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由點及面也是如此。我們把一個個知識點想象成平面上的一個個點,任意兩個點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最終,他們就可以連接成無數條縱橫交錯的線,像一張復雜的蜘蛛網,如圖1.5所示。
舉個例子,我在英語語法課上常常帶著一群學生玩一個游戲—大家來找碴兒。我會將本學期學習的各種類型的從句用剪貼畫的形式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從中找出和其他從句類型不一樣的一個從句。這是一種幫助學生復習的方法,學生自己在家也能做。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回憶每種類型的從句長什么樣子、有什么特征、和其他類型從句的區別是什么,思考的過程就是將過往輸入的“點”連接起來的過程。

圖1.5 將點狀知識編織成網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