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水利
原文
譯文
種稻須防旱,在五谷中最需要借助水的灌溉。稻田的土里有沙土、泥土、硬土、肥土,各地情況不一。有的田三天就干了,有的田半個月才干。天不下雨就得靠人力澆灌。河濱人家有的制造了筒車,筑起堤壩攔住水,讓水經過筒車,沖擊車輪,使筒車旋轉,將水引入筒中,各筒又將水一一倒入水管中,流進田畝。晝夜不息,即便是灌溉百畝稻田也不用發愁。(不用水時,就用木栓卡住,使車輪不轉動。)
難點精講
①磽(qiāo):土質硬,不肥沃。
②膩:肥沃的土。
③筒車:用水力把水從低處引到高處的工具,唐宋時稱“水輪”,南宋后改稱“筒車”。
④堰陂(yàn bēi):較低的擋水構筑物,可用于抬高水位。
⑤枧(jiǎn):同“筧”,用于引水的長竹管。
原文
譯文
至于湖水、池水那些無法流動的水,或者用牛拉轉盤,或者聚集數人,以腳踏轉盤,驅動筒車轉動。車身長的可達二丈,短的也有一丈。筒車里面用龍骨拴上成串的木板,帶動水流逆行而上流入田里。大概一人踩一天可以灌溉五畝田,用牛的話可以灌溉十畝。

圖5 筒車汲水

圖6 牛力轉盤車水

圖7 人力踏車汲水

圖8 拔車

圖9 桔槔
難點精講
⑥龍骨:用于支撐、固定結構的建筑材料。
原文
譯文
水淺的池塘或小水溝不能放下長的水車,則用幾尺長的小水車(拔車),一個人雙手飛快地旋轉,一天僅能灌溉兩畝地。揚州用數扇風帆,靠風力轉動拔車,風停了就不轉了。拔車用于排澇,目的是排去積水以便栽種。是排水而不是取水的,不適于抗旱。至于用桔槔、轆轤等工具取水,效率就更低了。
難點精講
⑦澮(kuài):田間的水溝。
⑧桔槔(jié gāo)、轆轤(lù lu):都是小型汲水工具,多用于取井水。桔槔的原理是杠桿,而轆轤的原理是定滑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