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學譯述提要與研究
- 羅瑩
- 2字
- 2025-03-28 12:10:13
緒論
一、研究對象和范圍
明清來華天主教傳教士是“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最早踐行者,伴隨著近年來傳教士中文文獻整理及出版工作的快速推進,“西學東漸”研究領域的新作迭出,積累深厚。相比之下,學界在“中學西傳”領域,尤其是針對不同天主教修會的來華傳教士用外文表述其中國文化觀(以儒家思想及中國禮儀的性質為核心)的文獻整理分析亟待加強。本書所涉時段始于明末耶穌會士入華直至康熙朝后期禁教令的頒布,重點關注康熙朝(1662—1722)來華傳教士有關儒學典籍的拉丁文譯本及其評點儒家思想的著述,借助目前國內外已出版的明清天主教文獻目錄,完成《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編目》(涵蓋筆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中、拉刊本及外文手稿,并附內容提要,詳見第一章第四節),從而對當時三大來華天主教修會傳教士的儒學譯述進行初步的系統整理;在此基礎上,亦試圖借助代表性文獻,對傳教士群體儒學觀的多樣性,尤其是他們在拉丁文儒學譯述中對于儒學宗教性的辨析予以總結。
在此需先行予以說明的是本書的時段選擇:天主教傳教士入華始于明末,其在華傳教活動被明令禁止則是在雍正年間。本書選擇康熙朝作為研究傳教士拉丁文著述中儒學觀的核心時段,一方面是因為來華耶穌會士(the Jesuits)在此期間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儒家四書的拉丁文譯本,基于修會在中國所踐行的“文化適應政策”,針對如何維護中國教友自身的身份認同,避免入教后其族群身份與個人信仰形成對立(亦即信教后是否可以繼續踐行祭祖、祭孔等中國禮儀)以及如何維護基督信仰純粹性等問題展開充分的思考討論;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禮儀之爭中耶穌會士的主要論戰對手,來華多明我會士(the Dominicans)和方濟各會士(the Franciscans)——隨后1684年入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亦積極參與其中——在此時亦大量撰述并部分出版了論述其反對觀點的代表性著作,進一步激化彼此之間的意見分歧。來華傳教士這一時期的激烈論爭及著述,隨即在歐洲啟蒙思想界產生回響,促使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馬勒伯朗士(Nicolas de Malebranche,1638—1715)等加入有關中國神學問題的討論。因此,以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作為研究對象,無論是在傳教士儒學觀多樣性及其成因的呈現上,還是對儒家究竟隸屬于無神論抑或具備宗教性的思考論爭上,又或是從接受史角度考察儒家思想對歐洲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方面,都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意義。
本書各章節內容安排的總體思路如下:
1.從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一方面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明末清初“儒學西傳”的整體面貌;另一方面使各個修會內部以及來華三大修會之間儒學譯述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抑或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獲得清晰化梳理;
2.依據傳教士對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態度,分別選取“支持文化適應政策”“反對文化適應政策”及“文化調和派”三派的代表作進行深入的研讀分析,進而呈現禮儀之爭時期來華傳教士理解儒家經典的實際情況及其對于儒學宗教性的深入思考;
3.綜合考量三種儒學觀的異同,以“天”“上帝”“鬼神”“太極”等極具爭議性的儒學概念理解為線索,由其立論依據(對不同儒學典籍的選擇性翻譯及引用)、論證手法及最終結論,總結三種儒學觀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對其評判標準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