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對象和范圍

明清來華天主教傳教士是“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最早踐行者,伴隨著近年來傳教士中文文獻整理及出版工作的快速推進,“西學東漸”研究領域的新作迭出,積累深厚。相比之下,學界在“中學西傳”領域,尤其是針對不同天主教修會的來華傳教士用外文表述其中國文化觀(以儒家思想及中國禮儀的性質為核心)的文獻整理分析亟待加強。本書所涉時段始于明末耶穌會士入華直至康熙朝后期禁教令的頒布,重點關注康熙朝(1662—1722)來華傳教士有關儒學典籍的拉丁文譯本及其評點儒家思想的著述,借助目前國內外已出版的明清天主教文獻目錄,完成《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編目》(涵蓋筆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中、拉刊本及外文手稿,并附內容提要,詳見第一章第四節),從而對當時三大來華天主教修會傳教士的儒學譯述進行初步的系統整理;在此基礎上,亦試圖借助代表性文獻,對傳教士群體儒學觀的多樣性,尤其是他們在拉丁文儒學譯述中對于儒學宗教性的辨析予以總結。

在此需先行予以說明的是本書的時段選擇:天主教傳教士入華始于明末,其在華傳教活動被明令禁止則是在雍正年間。本書選擇康熙朝作為研究傳教士拉丁文著述中儒學觀的核心時段,一方面是因為來華耶穌會士(the Jesuits)在此期間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儒家四書的拉丁文譯本,基于修會在中國所踐行的“文化適應政策”,針對如何維護中國教友自身的身份認同,避免入教后其族群身份與個人信仰形成對立(亦即信教后是否可以繼續踐行祭祖、祭孔等中國禮儀)以及如何維護基督信仰純粹性等問題展開充分的思考討論;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禮儀之爭中耶穌會士的主要論戰對手,來華多明我會士(the Dominicans)和方濟各會士(the Franciscans)——隨后1684年入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亦積極參與其中天主教的修會及布道團體眾多,他們圍繞中國禮儀之爭所撰述的外文文獻更是浩如煙海。因耶穌會和以多明我會、方濟各會為代表的托缽修會(mendicant orders)最早入華,亦是中國禮儀之爭爆發的始作俑者,故本書重點整理和分析來華耶穌會、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的儒學拉丁文譯述,不過多談及禮儀之爭中后期才入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但巴黎外方傳教會作為禮儀之爭后期來華耶穌會的主要論爭對手,其重要性不可低估。作為1660年成立于巴黎的新興傳教團體,巴黎外方傳教會乃是教廷希望借助法國勢力抗衡乃至削弱葡萄牙保教權在遠東地區影響的產物。它在內部管理機制上有別于傳統的使徒修會(亦即由會長全權領導整個修會的“一元框架”),乃由教宗任命的宗教代牧管理傳教事務,并由教廷直接領導管理其神學院,這種“二元框架”明顯加強了教廷對該傳教團體的控制權;而在工作重點上,不同于傳統修會兼顧本土福音布道(各個修會亦有其在教育、醫療、社會救濟或是隱修等方面不同的側重點)和海外傳教,外方傳教會是首個全力以赴從事海外傳教的天主教組織。正因其以海外布道為己任,外方傳教會在神學主張上極為強調維護基督信仰的純粹性,拒絕基督宗教與異教文化調和的做法,亦堅決拒斥迷信及偶像崇拜活動,與托缽修會所秉持的理念近似。因此入華后,它隨即開始猛烈批評在華耶穌會的文化適應政策,陸方濟(Fran?ois Pallu,1626—1684)、顏珰(Charles Maigrot,1652—1730)等人都撰寫了大量反對中國禮儀的外文著述。關于巴黎外方傳教會入華傳教史的研究,參見吳旻、韓琦:《禮儀之爭與中國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和顏珰的沖突為例》,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83—91,191頁;郭麗娜、陳靜:《論巴黎外方傳教會對天主教中國本土化的影響》,載《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8—134頁;韋羽:《清中前期巴黎外方傳教會與中國禮儀問題——以喪葬為中心》,載《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第5期,第180—185頁;郭麗娜:《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中國學研究及其影響》,載《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72—76、93、95頁;湯開建、周孝雷:《清前期來華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及其傳教活動(1684—1732)——以該會〈中國各地買地建堂單〉為中心》,載《清史研究》2018年第4期,第61—86頁;謝子卿:《中國禮儀之爭和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1640—1710):早期全球化時代的天主教海外擴張》,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9年,第75—210頁等。——在此時亦大量撰述并部分出版了論述其反對觀點的代表性著作,進一步激化彼此之間的意見分歧。來華傳教士這一時期的激烈論爭及著述,隨即在歐洲啟蒙思想界產生回響,促使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馬勒伯朗士(Nicolas de Malebranche,1638—1715)等加入有關中國神學問題的討論。因此,以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作為研究對象,無論是在傳教士儒學觀多樣性及其成因的呈現上,還是對儒家究竟隸屬于無神論抑或具備宗教性的思考論爭上,又或是從接受史角度考察儒家思想對歐洲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方面,都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意義。

本書各章節內容安排的總體思路如下:

1.從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一方面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明末清初“儒學西傳”的整體面貌;另一方面使各個修會內部以及來華三大修會之間儒學譯述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抑或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獲得清晰化梳理;

2.依據傳教士對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態度,分別選取“支持文化適應政策”“反對文化適應政策”及“文化調和派”三派的代表作進行深入的研讀分析,進而呈現禮儀之爭時期來華傳教士理解儒家經典的實際情況及其對于儒學宗教性的深入思考;

3.綜合考量三種儒學觀的異同,以“天”“上帝”“鬼神”“太極”等極具爭議性的儒學概念理解為線索,由其立論依據(對不同儒學典籍的選擇性翻譯及引用)、論證手法及最終結論,總結三種儒學觀的根本性分歧所在,并對其評判標準進行反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鄂托克前旗| 开远市| 安平县| 信宜市| 怀来县| 乳山市| 沙坪坝区| 石林| 巴林右旗| 宣城市| 云南省| 泽普县| 名山县| 竹北市| 隆化县| 巩留县| 山东| 沙洋县| 中方县| 常德市| 绵竹市| 汝阳县| 如皋市| 天镇县| 安顺市| 长沙县| 井冈山市| 青铜峡市| 麻栗坡县| 武城县| 沁源县| 嘉义县| 厦门市| 阳原县| 孝昌县| 永平县| 尤溪县| 桂林市| 双城市|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