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俄羅斯功能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
2.1 俄羅斯功能主義者 А.Е. Кибрик
Кибрик(基布里克)是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典型代表,以探尋語言中的常體和變量為基本目標。陳勇(2007)指出其研究特色是:功能—符號學范式的研究立場、田野調查式的材料收集法、構建自然語言理想的類型劃分模式、將具體語言現象分析與類型學思考緊密結合的研究傾向等。
Кибрик(1992)堅持整合性的語言觀,他深受薩丕爾語言整體觀的影響,同時也贊賞Мельчук將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整合起來解決語言活動模式化的任務。“他認為,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基礎應該是普通語言學和具體語言學的統一、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的統一、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統一、開創性的語言學研究和最終的整合描寫的統一。這種全局性、綜合性的語言觀在其類型語言學研究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陳勇2007: 360)
Кибрик在1970—1990年間詳細鉆研了句法關系的非通用性問題,認為主語和直接補語等普遍基礎概念在不同的語言中都有不同的構造,而且非常復雜。在一系列以不同結構語言材料為基礎的論文中Кибрик勾勒出結構整體類型草圖,在結構草圖中分出三個能夠排列句法關系的主要語義軸:語義角色(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роли)、交際特性(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或叫做信息流(?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поток?) (主位/述位,已知/新知)、指代特性(дейктически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說者/聽者/其他人,這里/那里)。這三個語義軸由三種邏輯方式表達:零形式表達、單獨表達(不同意義分開表達)、合并表達(很多意義由同一個形式表達)。術語“主語”就是在幾個語義軸合并表達的語言類型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因此它不是通用的語言范疇(Кибрик,Плунгян 2010)。
陳勇(2007:371)對Кибрик的類型學研究總結道:“在分析具體材料時,Кибрик總是能從類型學的高度將具體的語言現象與一般語言理論結合起來,在廣泛借鑒西方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具體的語言現象置于類型學的可能空間中加以分析和解釋,以揭示不同之中的共性本質。這與當代語言類型學強調具體的表達功能在不同語言中的實現手段及其深層的功能共性特點的主流傾向是相互呼應的。”由此可見,Кибрик的語言類型學研究中體現了功能思想,與功能主義是緊密聯系的,對俄羅斯功能語法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2.2 俄羅斯“新功能主義”觀的代表人物 В.Г. Гак
Гак(加克)在功能主義研究方面建樹頗豐。他的“新功能主義”觀的研究傾向是:功能意義和語義意義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語言單位的意義本身就可以理解為是它的功能,功能既可以是語義的,也可以是非語義的(黃東晶 2012)。Гак對語言單位的分析采用的是語義功能方法,即從語言形式到由其表達的內容的方法,屬于新功能主義,即更加靠近形式的功能主義,其主要任務是對語言單位功能的普遍類型進行邏輯演算。彭玉海(2007)認為,“Гак是俄羅斯當代語言學家中在研究方法、課題、思路等方面較為接近西方語言學方法論的,尤其是與西方功能主義語言學交織較多。但……其研究又秉承俄羅斯語言理論傳統長處、內涵的本土特點。”他對功能的理解接近布拉格學派的思想,即認為任何語言單位的用途都是功能。Гак(1974: 9)認為:“功能語法系統地研究每一個形式的功能,指出其語義的和非語義的特點,描述形式如何由一種功能轉換成另外一種功能,分析詞匯和語法的相關性,研究結構形式在語句中的語義特性。”Гак(1985)指出,“對語言來說,功能最終是與交際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正是因交際而能繼續存在和發展”。(轉引自何榮昌 1990)Гак在處理同一個語言現象時并用功能解釋與形式解釋,是所謂的“混合功能主義”,而不是拋開句法學只講話語分析的“極端功能主義”(彭玉海2007)。
語言單位的初始功能和派生功能是Гак語言觀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其基本特點是對詞匯單位和語法單位的適用程度相同。語言單位是多功能的,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被稱作初始功能,它表現在該形式和其他形式的對立中,即在意義可自由選擇的條件下。符號的初始功能是用來反映客觀事實的,比如用于解釋詞序、語調、一致關系、支配關系等現象。該形式的其他功能都是派生的,派生功能體現在特殊條件中,即在特殊上下文的影響之下。符號和上下文的語義協調被破壞是符號行使派生功能的象征。派生功能分為有意義的(語義的)和無意義的(非語義的)。派生語義功能出現在:(1)中性化的上下文中;(2)位置轉換的上下文中;(3)喪失語義的上下文中。這種功能方法對語言教學非常有意義。
Гак側重共時描寫的語言功能研究,注重實際語料的分析,“注重研究難以形式化描寫的那部分語言事實,即Chomsky所說的語法外圍部分”。(彭玉海 2007:300)Гак提出了一些帶認知性質的功能分析法,為分析那些在句法上難以入手的句子開辟了新路,因為語言單位的功能比其本身有更大的普適性,因此功能方法更適合用于普適研究和類型研究,所謂的普適研究是在深層次上的,而非在形式表達手段重合的層次上。如果被比較的兩種語言的語言單位的初始功能完全重合,那么這種語言事實容易掌握且不會有錯誤。錯誤大多出現在所學語言和母語的語言單位使用次要功能時,因為此時語言顯示出各自的特點、特異和“變幻莫測”。比如英語和法語中的冠詞在它們的初始功能中用法相同,但在派生功能(中性化、非語義化)中就完全不同了。Гак對功能語言學的研究采取的是一種多元、客觀和務實的態度,他的功能方法獨具一格,與眾不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俄羅斯當代語義學研究、功能句法研究的新動向,而且對漢語句法研究也有參考價值”。(彭玉海 2007:301)黃東晶(2012)也認為,將Гак的新功能主義方法運用于語義研究的功能分析上非常有成效。
2.3 俄羅斯著名境外學者 И.А. Мельчук
Мельчук(梅里丘克)是莫斯科語義學派境外分支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20世紀60—70年代創立了“意思?文本”(?Смысл?Текст?)模型理論,這是一種繼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法國依存關系語法之后的研究意思及其表達形式(文本)之間雙向對應關系的語言學理論,是一部以語義結構為出發點的“轉換生成語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意思(即“所指”)和文本(即“能指”)之間建立一種相互轉化的機制。其目的是模擬人腦語言功能系統建立一套人工功能模型,使語句的生成和解釋模型化,再現言語生成和理解過程,直接為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機器翻譯提供一種從意義到形式或從形式到意義的轉換機制。其主要特點是多層次結構。當Мельчук移居加拿大后,這一理論在俄羅斯由Ю.Д.Апресян繼續研究并得到進一步發展。
Мельчук把描寫意義與形式、語義與句法對應關系的理論體系稱為“意思?文本”學說,該動態語言模式是模仿人類交際過程的一種裝置,由輸入、輸出和加工三部分組成。該學說主張以語義為基礎,句法為語義服務,但在不同層次、不同局部,語義和句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互動作用,語義與句法都有互為優先的可能。該學說把句法結構分為深層和表層,模型由語義結構到深層句法結構的轉換主要體現在“詞匯”和“句法”兩方面的切分和組合,這種切分和組合是通過語義元語言實現的。深層詞匯轉換規則和深層句法轉換規則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1
王銘玉和于鑫(2007: 256)認為,“意思?文本”模型理論與以生成語法為代表的形式句法學有很大區別,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功能主義思想,又由于這一理論模擬了這兩個認知環節,所以兩位學者將Мельчук的理論歸入“認知功能主義”。然而,在俄羅斯卻很少有人認為“意思?文本”模型理論屬于功能語法,因為俄羅斯語言學界對功能語法的流行看法是從意義到形式的語法研究。我們也認為,雖然這一理論中有很多功能主義的思想,對當代俄羅斯的功能語法研究有很大影響,但它不是主流的功能語法學派。
王銘玉和于鑫(2007: 301)把Мельчук的學術價值歸納為以下幾點:
(1)該理論是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相結合的語言理論;
(2)該理論具有整合性,對語言的各個層面進行整合描寫,將語言從義素到句型、從詞法到句法、從語義到語用等領域的研究內容采用一致的描寫原則,納入統一的描寫對象;
(3)該理論較好地解決了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的同義轉換問題,在釋義性的基礎上借助詞匯函數以及各種詞匯、句法規則實現了各種同義表達手段之間的轉換;
(4)該理論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不僅適用于俄語,而且對任何一種語言都同樣適用;
(5)該理論有較強的實踐性,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跨語言的計算機信息處理和機器翻譯等領域。
可見,“意思?文本”模型理論是俄羅斯語言學中很有特色的一種功能語言學理論,值得我國語言學界對其深入研究和應用。
1 關于Мельчук的主要學術成就參見(薛恩奎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