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政治心理學的早期發展:心理學與政治學的結合

政治學以人性概念作為其分析基礎由來已久。19世紀初期教條主義政治學家聲名掃地,這讓現代政治學研究者引以為戒,竭力避免做出任何能使人回憶起他們過去所采用的方法的事情。因此,在20世紀初,差不多所有研究政治的人都分析體制而避免分析人。1

一、20世紀早期沃拉斯與拉斯韋爾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由查爾斯·梅里亞姆(Charles E. Merriam, 1874—1953)掌舵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成為政治學領域倡導行為取向和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創新中心。梅里亞姆最早提倡建立心理學與政治學之間的聯系。他看到了這種聯系的可能性,并開啟了政治心理學領域大規模研究的序幕。

實際上,在此之前,20世紀早期就出現了一些政治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對當時政治學研究狀況的不滿,格雷厄姆·沃拉斯在其《政治中的人性》一書中,試圖結合心理學研究成果來解釋民主問題。從這本書的“導言”部分可以看出,沃拉斯在其政治學研究中對心理學方法的運用并不僅僅是將它作為方法而已。他認為,政治學研究在當時處于令人非常不滿的境地,原因正在于把政治研究同人性研究割裂開來。在很大程度上,他寫作《政治中的人性》就是為了說明,通過將心理學的方法引入政治學研究,“政治學研究中的相應改變是可能的”。可以說,自20世紀早期以來,心理分析與政治分析的結合是許多學術著作的特征。2

拉斯韋爾是梅里亞姆思想上的眾多繼承者之一,他最早大膽涉足政治上“名聲不好”的心理學領域,并提出了許多極具生命力的觀點。拉斯韋爾非但本人身體力行,還呼吁更多的學者進入這一領域。拉斯韋爾富有影響的著作《精神病理學與政治》( 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1930)以及二十年后他與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1918—1993)合著的《權力與社會》( Power and Society),既奠定了其在政治心理學領域的地位,也使政治心理學學科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拉斯韋爾時代”。在這種意義上,拉斯韋爾成為在其之后將這一學科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政治心理學家思想上的“教父”或“祖師爺”。3

在《精神病理學與政治》一書中,拉斯韋爾提出,政治人是依據公共利益將私人動機移植于公共目標之上并將其理性化的產物。他在《權力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了更具基礎性的分析概念——“反應”(response)、“環境”(environment)和“傾向”(predisposition)。就這三個概念而言,反應是環境與傾向的一個函數,可表達為R=f (E, P)。拉斯韋爾認識到了傾向在行為塑造中具有根本性的影響,但卻未能正面思考這些“非環境因素”對行為的決定作用。在以“刺激—反應”為基本模式的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拉斯韋爾對非環境因素即有機體動力的閃爍其詞是可以理解的。他先是稱這一套基本要素為“金字塔”(pyramids)體系,繼而又稱之為“價值”(values)。“金字塔”是安全、收入和順從(deference);“價值”則可劃分為兩大類,即福利和順從。拉斯韋爾所考量的這些價值,都是人們所追求的在不同程度上可見的目標,并且人們追求這些價值的方式因個人和文化的差異而不同。福利價值包括幸福(健康)、財富、各種技能和教育,順從價值包括權力、尊重、公正和友愛。這些目標與基本需求之間的關系是很明顯的,但拉斯韋爾回避了這一聯系。他沒有指明是什么非環境特征塑造了人們追求這些價值的傾向,而認為價值本身賦予這些目標以重要性,從而忽略了其公式中的有機體部分。這種回避和忽略使人們很難從其具有跨文化有效性的著述中做出政治性的推論。4

“政治學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5拉斯韋爾對在價值的社會性分配中獲益最多的精英階層有著濃厚的興趣,有時他認為精英比群眾更重要,前者要學會使用符號以使群眾服從。拉斯韋爾的另一個研究興趣在于,每一個人所應獲得的價值總量的平等。他強調,權力、尊重和其他價值的分享是民主社會所必需的,同時他假設這樣的社會應該出現。

不同于其他研究者,拉斯韋爾更執著于研究對人的政治行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無意識力量。他是成功堅持將心理學運用于政治學分析的第一人。6大多數政治學家都忽視或狹隘地認識拉斯韋爾極具廣泛意義的研究和理論,就連他的許多學生也將其研究范圍局限于政治行為,從而影響了對其學科貢獻的理解和評價。

二、二戰后政治行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政治心理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對政治行為的研究在四個方向上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第一,對穩定的民主國家民眾投票行為的研究;第二,對相對穩定的民主政體的跨國比較研究;第三,對行為模式的基因或起源的研究;第四,在心理學方面系統的政治傳記研究。其中,第一個方向是占主導地位的研究趨勢,第二、第三個方向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穩定條件下行為研究的靜止狀態。7

(一)對穩定的民主國家民眾投票行為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所做的意見與態度研究,沿襲了社會學家林德夫婦與拉扎斯菲爾德所開創的研究傳統,是在上述第一個方向上的研究。在其研究中,投票行為被當作城鄉流動、城鄉居住、社會經濟地位等變量與政黨、候選人以及具體問題的取向等社會特征之間關系的一個函數。其中,對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的研究最富創見。同時,研究者還將研究范圍擴展至美國以外其他相對穩定的民主國家如挪威、英國和法國等國民眾的投票行為。

政治參與是二戰后較長時期多個不同學科領域的重要議題。萊斯特·米爾布雷思(Lester W. Milbrath,1925—2007)的政治參與研究 8,提出了關于人們“如何和為什么”卷入政治的邏輯序列表述和命題,但在個體需要(身體的和精神的)與政治行為之間關系的探討方面卻存在不足,數據基礎也遠不充分。羅伯特·萊恩(Robert E. Lane,1917—2017)的研究《政治生活:人們為什么卷入政治?》( Political Life: 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1959)雖然在命題假設的表述方面不及米爾布雷思簡練,但其研究更為深入:不僅涉及廣泛的行為關系,還大膽引入一系列人類需要,如經濟需要、情感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解除緊張的需要以及對權力和自尊的需要等,并考察了這些需要的政治性后果。但是,《政治生活》一書表明其演繹推理在心理學意義上仍是松散的。其后,萊恩進行了一項有關政治信念和價值觀來源的研究,具體研究對象則是屬于可以寬泛地稱為工人階級上層或中產階級下層的15人。這項研究的成果體現于他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政治意識形態》( Political Ideology: Why the American Common Man Believes What He Does )。他對這1 5個案例的觀察也適用于正在經歷急劇內部變遷的穩定社會中的公民。9嚴格說來,《政治意識形態》并不是對意識形態的研究,而是對政治信念體系和政治態度的根源的研究。

(二)對相對穩定的民主政體的跨國比較研究

1963年,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abriel A. Almond,1911—2002)和西德尼·維巴(Sidney Verba, 1932—2019)在《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一書中,總結和分析了他們就政治態度、政治效能感等問題,對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和墨西哥等五國公民所做的一項調查研究。10這是有關政治文化的首次大規模跨國調查和比較研究。研究發現,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政治效能感從美國(最高)到墨西哥(最低)漸次降低。這項研究的其他一些結論與羅伯特·萊恩的結論相吻合。譬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群的政治參與程度和政治自信程度都較高。

(三)政治社會化研究

20世紀50年代后期,政治心理學領域又有了新的進展。這個方向的發展開始于40年代,但其理論基礎卻源于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盧梭甚至柏拉圖對青年人訓練和培養問題的關切。這一方向的研究仍然關注穩定政體中的公民行為,同時將所有行為的基本動態過程——個體從出生到成為政治上成熟的公民的過程——中政治傾向的起源和發展作為焦點。這也就是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研究。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Theodore Newcomb, 1903—1984)就對來自保守的中上層社會的女學生進行了考察,探究她們大學期間在自由環境中政治態度的變化。11赫伯特·海曼(Herbert H. Hyman,1918—1985)出版于1959年的《政治社會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被認為是政治社會化領域的一項開創性研究。在這本書中,海曼梳理和總結了有關政治傾向最初得以確立的理論和研究,對工人階級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的社會化過程進行了比較。他還將對個體政治傾向產生影響的成長階段回溯至比青春期后期更早的時期,即其研究涵蓋了從小學到中年的不同年齡階段,并將從家庭到學校同齡人群體的各種影響納入研究范疇。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維巴雖然沒有強調在個體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具體影響,卻考慮到了周遭社會環境對確立基本政治傾向的作用。在1961年出版的《小群體與政治行為》(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 Study of Leadership )中,他整合了當時已有的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后來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公民文化》的研究主題。12

1957年,當弗雷德·格林斯坦(Fred I. Greenstein,1930—2018)還是耶魯大學的學生時,他為準備博士學位論文而對中小學生進行了訪談。在此基礎上,他于1960年完成了一篇題為《仁慈的領袖:兒童眼中的政治權威》(“The Benevolent Leader: Children’s Images of Political Authority”)的論文,又在1965年完成了《兒童與政治》(Children and Politics)一書。同一時期,芝加哥大學的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1917—2014)和羅伯特·赫斯(Robert D. Hess, 1920—1993)也開始發表他們有關中小學生的研究報告。13

大體在同一時期進行的格林斯坦的研究與伊斯頓和赫斯的研究,雖然資料來源不同,但其結果基本上能相互證實。格林斯坦比較了工人階級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與子女間基本互動的差異,注意到工人階級家庭中的子女更常表現出無助感、有限的想象力和順從。他還注意到,工人階級家庭中的男孩比女孩對政治更感興趣,工人階級家庭中的女性對政治的興趣則不及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女性。總體上看,中產階級家庭的男孩和女孩對政治的興趣都大于工人階級家庭的男孩和女孩。通過進一步研究,格林斯坦還發現,中產階級家庭比工人階級家庭更傾向在相互尊重和對決策過程的平等參與方向上使其子女完成社會化。這些發現似乎構成了明顯反諷的證據,即中產階級出身的人比工人階級出身的人更具有平等主義思想,在這一維度上也更為民主。

伊斯頓和赫斯的研究強調孩童對父親的態度與對總統的態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對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父親的形象與總統的形象往往格外相像。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的形象與總統的形象之間的差異變得明顯起來,而且總統比父親工作更勤奮,知道的也更多。

1969年,理查德·道森(Richard E. Dawson)和肯尼思·普雷維特(Kenneth Prewitt)出版了《政治社會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一書;肯尼思·P. 蘭頓(Kenneth P. Langton)也于同年出版了同名著作。14這兩本著作的出版,表明由赫伯特·海曼開辟的政治社會化研究已成為政治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并且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四)政治傳記研究

政治心理學的另一個發展脈絡是心理學基礎上的政治傳記。最富直覺的心理傳記出現于“心理傳記”(psychobiography)一詞產生之前。查恩伍德勛爵(Lord Charnwood,1864—1945)最初發表于1916年的《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和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于1938年對毛澤東所做的類似的經典研究,是這一方向上的早期研究。其后,埃里克森在《童年與社會》一書的基礎上,完成了對馬丁·路德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于1958年出版了《青年路德》(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一書,并確立了有關歷史人物的一個新的研究類型——圣人( homo religiosus)。1969年,埃里克森的《甘地的真理》( 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 of Militant Nonviolence)一書出版。盡管心理史學家在對歷史上的大人物(great man)進行心理分析時往往會夸大他們的作用,并因此常常遭遇方法論方面的質疑,但埃里克森的研究不僅激發了后來的心理傳記研究,還促進了有關政治精英以及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國家的相關背景的理論和研究。15

三、關注政治變遷過程中的制度與政治行為

早期政治心理學對人的行為的探索,主要是在穩定的制度環境下的政治心理學研究。那么,在劇烈的社會變遷時期,現存體系處于緊張壓力之下時,政治心理學則要把制度行為納入其研究體系,將人與制度聯系起來。也就是說,諸多相關問題需要得到回答:為什么人們能組成政府;為什么人們擁有變更或推翻不能服務其需要的政府的權利;為什么有的政治制度是穩定的,有的則是不穩定的;等等。要回答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就要從人(尤其是人的需要)與制度之間的關系入手。

政府應該服務于人們的哪些目標,應該回避哪些目標,是將人與制度聯系起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克里斯蒂安·貝(Christian Bay, 1921—1990)在其1958年出版的《自由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Freedom )一書中,嘗試對區分不同價值目標的實證基礎進行分析。16其后,詹姆斯·戴維斯的《政治中的人性:政治行為的動力》,梳理了有關若干基本心理學問題的觀點和研究的表述,并將社會化、群際關系及領袖等問題置于政治背景中加以討論。17人如何了解政治,如何有意識地參與政治,是人與制度間互動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1969年,羅伯特·萊恩在《政治思維與意識》( Political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Political Mind)一書中,對人們了解政治并意識到自己是政治過程有意識的參與者的方式進行了分析。18

在人與制度的關系中,人的基本需要是最根本的問題。在戴維斯的《政治中的人性》中,馬斯洛的需要(動機)層次理論仍然受到重視。克努森于1972年出版的《政體的人類基礎》( The Human Basis of the Polity ),“雖然不是檢驗馬斯洛基本需要層次觀念的首次嘗試,卻是經驗地將其運用于政治背景的第一次努力”19。在這一研究中,克努森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出發,基于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學領域有關人格與政治間關系的已有研究,對有著不同經濟社會背景的近500名男性和女性的需要層次加以劃分,進而在社會地位、公民責任、政治效能感、參與和領導等維度上檢驗了多個假設。20

有關人與制度間關系的這些研究既反映了一種新的研究取向,又表明了研究者在政治理論上的思想傳承意識。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政治學研究中的主流趨勢仍然是對穩定的、可觀察的和易于量化的現象進行研究。政治行為主義者對動蕩年代導致人們行為發生深刻變化的原因和結果仍未給予重視。雖然對健康政體的充分關注同樣有助于減少伴隨深刻的社會劇變而來的苦難與破壞,但對急劇變化過程中的政體的持續忽視的確會產生重要的后果。其現實影響是公民和領袖們面對新問題仍會因無知而感到非常震驚并束手無策,而對學科的影響則可能是使政治學失去吸引力。因此,關注處于變革中的國家和社會是政治學面臨的時代主題,也尤其需要政治學與心理學的結合。

1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內容提要及導言部分。

2 Neil J. Kressel, ed., Political Psycholog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 New York, NY: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93, pp. 2-3.

3 James Chowning Davies,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in Jeanne N. Kn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3, pp. 1-27;〔美〕哈羅德·D. 拉斯韋爾、亞伯拉罕·卡普蘭:《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王菲易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

4 James Chowning Davies,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in Jeanne N. Kn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3, p. 19.

5 〔美〕哈羅德·D. 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楊昌裕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5頁。

6 James Chowning Davies,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in Jeanne N. Kn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3, p. 20.

7 James Chowning Davies,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in Jeanne N. Kn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3, p. 21.

8 Lester W. Milbra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1965.

9 Robert E. Lane, Political Life: 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Glencoe, IL: Free Press, 1959; Robert E. Lane, Political Ideology: Why the American Common Man Believes What He Doe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10 〔美〕加布里埃爾·A. 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11 Theodore M. Newcomb, “Some Patterned Consequences of Membership in a College Community”, in Theodore M. Newcomb and Eugene L. Hartley,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Henry Holt, 1947.

12 Herbert H. Hyma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Glencoe, IL: Free Press, 1959; Sidney Verba,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 Study of Leadership,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13 Fred I. Greenstein, “The Benevolent Leader: Children’s Image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4, No. 4, 1960, pp. 934-943; Fred I. Greenstein, Children and Politic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Robert D. Hess and David Easton, “The Child’s Changing Image of the Presid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24, No. 4, 1960, pp. 632-644; David Easton and Robert D. Hess, “The Child’s Political World”,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6, No. 3, 1962, pp. 229-246.

14 Richard E. Dawson and Kenneth Pre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 Analytic Study,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Kenneth P. Langt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15 Lucian W. Pye, 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g: 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王麗萍:《一次歷史與心靈的印度之旅》,《中華讀書報》2010年9月8日,第23版。

16 Christian Bay, The Structure of Freedo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17 James C. Davies, Human Nature i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NY: Wiley, 1963.

18 Robert E. Lane, Political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Political Mind, Chicago, IL: Markham Publishing Co., 1969.

19 James Chowning Davies, “Where From and Where To?”, in Jeanne N. Knuts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Sam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3, p. 27.

20 Jeanne N. Knutson, The Human Basis of the Polity: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olitical Men, Chicago, IL: Aldine-Atherton, 19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庆城县| 灵台县| 蕲春县| 唐山市| 洪湖市| 文昌市| 新竹县| 海原县| 榆中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浪卡子县| 咸阳市| 曲阳县| 清水河县| 永宁县| 海南省| 当阳市| 莆田市| 安新县| 石棉县| 北票市| 岐山县| 阜阳市| 太保市| 延边| 开平市| 突泉县| 腾冲县| 广饶县| 博野县| 陈巴尔虎旗| 湟源县| 廊坊市| 淮南市| 库尔勒市| 桦川县| 资中县| 西吉县| 陇南市|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