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超級產品的打磨:超級產品應致力于真正的服務(2)
- 超級產品的本質
- (美)亨利·福特
- 4172字
- 2015-02-13 12:18:06
在我看來,當時的汽車業遠非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從生產角度來看,也不科學。但是整個商界也不比它好到哪兒去。也許還有人記得,那一段時期,許多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籌措資金。銀行家們之前只關注鐵路投資,那時也將觸角伸向汽車行業。我一直堅信,如果一個人工作完成出色,他所得的報酬,所獲的利潤,以及其他錢財,都會水到渠成,無需勞神。企業也應是由小做起,通過所獲利潤慢慢壯大。如果久無回報,就該意識到,這一行當并非一展拳腳之地,無需繼續浪費時間。好好工作,得到回報,我認為這是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但這一簡單的過程對現代商業來說可能太慢了。那時最受追捧的方法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啟動資金,然后兜售所有能賣的股票和債券??鄢u股票和債券所花費用,以及宣傳費、手續費等等,剩下了的錢才被極不情愿地用來做企業基金。提供優質服務,獲取可觀利潤的,不是好的企業;得以大量發行高價股票和債券的,倒是好的企業。至關重大的是股票與債券,而非工作本身。新企業也好,老字號也罷,我是看不出來,既然在商品上加了這么重的股息,他們怎還指望能賣出實惠的價格?我著實不明白!
我也一直不明白,對企業的投資還有利息可收,這理論依據又是什么。
那些自稱金融家的人,說錢“值”百分之五、百分之六,或是百分之幾點幾的利息;一個人如果向企業投資十萬美元,他就有權收利息。因為,他如果不將這筆錢投資企業,存在銀行或者去買債券,他本也有利息可收。所以,金融家們稱,應該從企業的運營費中收取一定金額,作為這筆投資的利息。這樣的觀點,是許多商家倒臺,服務失敗的根源所在。貨幣本身無具體價值可言,它只是流通手段,本身并不值錢。它唯一有用之處,便是購買勞動工具及勞動產品。因此,錢的價值便在于促進生產、加速流通,如是而已。如果有人認為他的錢該賺百分之五或六的利息,他應該把錢置于銀行等有定息可收的地方。錢一旦投資到企業,不能也不該收取利息,它不再僅僅是金錢,它成為了——或者說應該成為——促進生產的動力。因此,生產出來的產品價值,就是這些錢的價值,而不是一筆根據固定比率算出來的數額,通常這個比率跟所投資的行業毫無關系。所有收益,都應該在生產之后,而非之前。
商人們相信,只要能“籌到錢”,做什么都不成問題。第一次籌了資卻沒成功,那就再籌一次。說白了,再籌資不過是將好好的錢拿去打水漂。大多數情況下,之所以需要籌錢,只因為經營不善,而籌得的資金,也不過是讓經營不善者再負隅頑抗一陣,不過是推遲他們末日的降臨。再籌資這樣的權宜之計,不過是投機金融者玩的一個把戲。而他們的把戲要想得逞,就得把錢投到一個生產實體上,而且這個生產實體還必須正好經營不善。這些投機金融家就這么自欺欺人,佯裝將錢投以實用。實際呢,錢只是白白浪費了。
我下了決心,一家公司如果將錢財置于工作之上,或者有銀行家、金融家占有一席半職,我就永不加入。如果不能成就服務大眾的事業,那干脆不做。以我不算豐厚的經驗,加上平日觀察,可以斷言,只顧賺錢的買賣不值得花精力,也不是有志之士的去處。同時,我認為急功近利并非取財之道。我想證明,服務才是正道,才是商業的基礎。
生意成交,并不意味著廠商與顧客就此分道揚鑣,相反,他與顧客的關系至此才剛剛建立。車子賣出,這只是第一步。如果車子不能提供優質服務,那還不如根本別邁出這一步。因為這個廠商將得到最糟糕的宣傳——一位不滿的顧客。在早期的汽車業,大多數人都認為,車能賣出去就相當不錯了,售后怎樣無關宏旨。這是短視的態度,倒有點類似那種靠提成的推銷員的心態。
推銷員只靠他賣出的東西領酬勞,在顧客那兒他撈不到好處,所以別指望他對顧客竭誠服務。有鑒于這一點,我們福特后來宣傳最廣的口號就是關于售后服務的。一輛車質優價廉,自然會有廣闊的市場。但我們所提供的遠不止這些。
買了福特車,就有權享受長久的使用壽命。車子如果出了問題,我們有責任在第一時間內為買家修好。福特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及時服務。而在早期,許多昂貴的車卻幾乎沒什么服務站。汽車如果出了故障,車主就只能指望當地維修人員,而這本該是廠家負責的。如果這維修工想得還算周到,備了不少零件(盡管許多車零件不可互換),那車主還算走運。若遇上個無能的人,懂也懂一點,貪欲卻極強,想從每輛送修的車上大撈一筆,那即便是最輕微的故障,也要等上幾個星期,同時還搭上數額龐大的修理費。有段時間,修理工是汽車業發展的最大阻礙。甚至直到1910和1911年,車主也被認為是應當敲上一筆的金主。從一開始,我們福特公司便直面并妥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絕不愿被愚蠢貪婪之人妨礙銷售。
這說的是后來的事了。但的確,正是由于錢財主導,急功近利,才導致服務日下。如果首先考慮的便是賺錢,那除非企業發展一帆風順,有余錢供執行人員提供服務,否則現在賺的錢,定會以犧牲企業長遠發展為代價。
同時我也注意到,這一行里不少人都抱怨時運不濟,他們工作的唯一盼頭,就是有天終于可以領取退休金,在家享享清福,不再為競爭發愁。對他們來說,生活是場戰斗,越快結束越好。這點讓我頗為不解。除了需要自我斗爭,以免自己不思進取,自甘“安定”下來,生活又怎有戰斗一說。如果一成不變也算成功,那只需閑散度日;但如果成長發展才是成功,就要精神抖擻地迎接每一個清晨,每一天。我見過輝煌一時的企業,最后卻空有其名,只因管理者認為按老方法經營下去便行了。這些管理方法當年也許最為優秀,但其優秀正在于與時俱進,而不是墨守成規。我認為,生活并非一個定點,它是永在變動的旅程。即便是認定自己已經“安定下來”的人,其實也沒定下來,他很有可能在倒退。萬物瞬息萬變,這是自然規律。生活亦是如此。住的地方或許并沒有變動,可住的人卻永在變動之中。
出于這種“生活是場戰斗,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錯誤認識,許多人習慣因循守舊,僵化不變。很少有鞋匠發明新方式補鞋,也很少有工匠愿在其行業采用新方法。習慣導致某種慣性,任何改變都讓持慣性者不勝其煩。曾有一項關于工作方法的研究,旨在幫助工人減少工作時不必要的動作及疲勞,卻偏偏最遭工人們反對。其實工人們也隱約察覺到,這所謂研究,不過是想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罷了;但真正讓他們火冒三丈的,卻只是因為這擾亂了他們早已養成的習慣。有些商家生意日漸蕭條,自己在走下坡路,原因就在于他們死守往昔,不肯變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不知昨日已成往事,腦里盡是些古董思想。幾乎沒有例外:當一個人覺得他終于覓得方法,就是他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故步自封的時候了。自認為生活已“定型”的人,就已經處于危險中:
歷史前進的車輪稍有顛簸,便會將他狠狠拋下。
還有一種擔心是公眾輿論輕看自己。很多人都害怕被看作是傻瓜。我承認,公眾輿論具有強有力的約束作用,也許大多數人都需要公眾輿論的制約。
公眾輿論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即使不是道德上,至少從社會對他的需求上是如此。然而,為了正事義舉而當回傻瓜則另當別論。最妙之處就在于,這樣的傻瓜通常都長壽,能證明自己并不傻;或是他們開創的事業長存于世,能證明起初的設想并不愚蠢。
錢的影響無處不在。它表現在,廠商急切地想在“投資”上大賺一筆;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工作服務的忽視,偷工減料。它似乎是絕大多數問題的癥結所在。比如,它是低工資的根源所在——工作缺乏指導,高薪自然無從談起。
而既然沒有全心致力于工作,工作也不可能得到好的指導。人人都想自由自主地工作;在現行體制下,卻難以如愿。我剛工作時,便是如此:我難以貫徹自己的理念。公司事事掉錢眼,最后才考慮工作。而最令人奇怪的是,公司堅信錢重于工作,先于工作,似乎完全沒人意識到這壓根不合邏輯——盡管人人都承認,只有工作了才能賺到錢。公司想要找到賺錢捷徑,卻偏偏對最明擺著的捷徑置之不理——那便是:工作。
再說說競爭。不少人認為競爭乃一大威脅,好的經營者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壟斷,阻撓對手。他們認為,只有一小撮人有購買力,因此,搶在別人前面與這些人做生意是大有必要的。或許還有人記得,后來,許多汽車廠商都加入了賽爾登專利下的協會,這樣就可以合法地操控行業產量與價格。他們的想法與許多行會的想法毫無二致:做工越少,獲利反而越多。這想法,真是荒謬至極,迂腐不堪。我一直不明白,對工作的人來說,要做的事夠多了,如果有那時間去抵制競爭,為何不去好好工作?只要提供的產品迎合人們所需又價格合理,總有足夠多的人有能力也有欲望購買,而這一點無論對服務業還是制造業,都是適用的。
這段思考期,我可不是整天無所事事。我們繼續進行四缸發動機的實驗,并造了兩輛重型賽車。我時間充裕,只因我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事業上。我可不認為一個人能將自己的事業置之不顧。他應該日思夜想,滿腦子全是它。有些人,上班時間工作,朝九晚五,其余時間則將工作全然拋諸腦后,這樣也挺不錯。如果一個人非常認命,樂于一輩子接受指揮,當個盡忠職守的雇員,是很可能這樣做的,但這樣的人卻難成主管或是經營者。一個體力勞動者,一定要限制自己的工作時間,否則身體終會累垮。如果他打算一輩子做個體力勞動者,那下班哨聲一吹,他就該忘了工作;但如果他想向前發展,做番事業,那哨聲只意味著該開始反省今日的工作,看能否做得更好。
擁有最強工作與思考能力的人,注定會成功。由于我也不甚清楚,所以也不好枉自斷言,那些一直工作、工作不離身的人,那些打定主意要拔得頭籌,也的確出類拔萃的人,是否就比那些一下班便既不動手也不動腦的人要快樂些。這個問題也無需定論。十馬力的發動機自然沒有二十馬力的拉力大。只在上班時間思考的人,等于限制了自己的馬力。如果他對現在可載重量心滿意足,自然無可厚非,那是他自己的事,但如果別人加大馬力,拉的東西比他多,他也就不可抱怨。閑者自得其所,勞者自有所得。一個人如果想要閑適,并確實享受到了閑適,那就沒有什么理由好抱怨。悠閑度日,勞動成果,兩者不可兼得。
每年我對商業都不斷有新的認識,但似乎都沒有改變我最初的結論。具體而言,在調研那年我對商業有了徹底的認識,它讓我真正地步入成功:
(1)如果視錢財重于工作,則有可能阻礙工作,破壞服務根本。
(2)如果首先考慮的是賺錢,而不是工作,就會畏首畏尾,阻礙企業發展——它會使人害怕競爭,害怕改進方法,害怕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事。
(3)任何將服務置于首位,盡可能以最好的方法工作的人,其前途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