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減脂篇:讓身體先瘦下來(1)

先測測你身體有多少脂肪

想減脂,就要先清楚自己的身體到底有多少脂肪。

簡單來說,就是要知道體脂率。這是一個減肥者必須懂的數值。

我在前面提到一個計算體脂率的公式,需要用到BMI(身體質量指數)這個數值。計算方式為:

體脂率=[1.2×BMI+0.23×年齡—5.4—10.8×性別系數(男=1,女=0)]×100%

其中,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2)。這個公式是美國科學家Deurenberg提出的,在全世界應用很廣。不過它只是估算,而不是精確測定。我很久之前就用醫院的人體脂肪檢查儀和它對比過,發現誤差值在1%—5%。嚴格來說,也算誤差相當大了。那為什么還在用呢?

很簡單,因為方便。

脂肪,畢竟不同于體重,它是藏在身體內部的一種組織。要想準確測量人體的脂肪含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了這個公式,每個人都可以快速計算出自己大概的體脂率,估量一下是否需要減肥以及減肥的強度大小,從這方面來看,這個公式還是很方便的。

當然,也有辦法精確測量體脂率。

大部分醫院里,都配置了人體脂肪檢查儀。這是很有用的儀器,不但能測出體脂率,還能測出內臟脂肪值以及全身的脂肪分布狀況,只要是關于脂肪的,它幾乎都能測出來。問題是醫院一般不會幫你測,理由很簡單,因為這臺儀器是用來治病的。醫院不是美容機構,單純出于美容減肥目的而去醫院做檢查的,都屬于浪費醫療資源。一般來說,除非是得了內分泌等方面的疾病需要檢查脂肪,才能使用這臺儀器。

醫院里還有一種“皮褶厚度計”,用它來夾住皮下脂肪比較豐滿的部位(一般是肱三頭肌和肩胛下角),得出讀數,就可以算出脂肪的厚度。這個方法在兒科里非常常見,主要用來判斷一個孩子的營養水平。通過一些公式換算,這個方法也能推算出身體的體脂水平。一個“皮褶厚度計”并不貴,但測量者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否則測出來的結果會不準,一般家庭很難掌握。

雖然在醫院里測量體脂并不方便,但一些大型健身中心,現在也都會配置一些功能先進的體脂率檢查儀。這些檢查儀的原理是利用脂肪、肌肉、體液的電阻率不同,測出脂肪的比例。功能雖然不及醫院里的豐富,但基本還是準確的。

另外,還有五花八門的家庭脂肪測定儀。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發現各種相關產品,它們的原理同樣也是利用電阻率。用戶只需要將手指或腳掌放在儀器上,很快就能測出身體的脂肪含量。這種家庭脂肪測定儀很方便,適合放在家里,正好用于減肥。但要注意,太過便宜的脂肪測定儀不要買,這些脂肪測定儀可能只是利用公式計算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電阻率。

雖然體脂率越低就代表身體里的脂肪越少,但也不是說越少就越好。人體需要一定比例的脂肪,如果沒有脂肪,一個人看起來就會像埃及木乃伊一樣枯槁、丑陋、沒有生氣。作為女性,更需要脂肪。正是因為有適當脂肪的存在,才會讓女性的身體看起來比男性更加柔軟,更有彈性,更加柔滑,更具有線條感。

在女性身體中,9%—14%的體脂率是不能少的,這叫作必需體脂率。低于這個百分比,女性就會出現縮乳、閉經、脫發等情況。

體脂率在15%—17%的,可以稱為骨感美人了,體重一般不會超重,不需要減肥。

比較理想的,是體脂率在17%—25%。如果你的體脂率在這個區間內,不建議減肥。如果一定要減,那么只需要在確定目標體重的前提下,最多降低2%—3%的體脂率就可以了,不需要降得太多。

25%—30%體脂率的人,看起來可能會有些贅肉的情況。這個區間的女性大部分都有減肥需求。我建議可以將減肥的目標定在25%的體脂率。

31%—40%體脂率的人,看上去算身材比較臃腫了,應該立刻開始減肥。

40%以上體脂率的人,如果用BMI計算的話,一般都已經達到了肥胖階段。出于對健康的考慮,應該立刻到醫院接受治療,仔細檢查一下,看看是否有內分泌失調、脂肪肝等疾病,也要留意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

我建議,每位減肥人士每周至少測1—2次體脂率,用來考核自己的減肥成果,這比單純去看秤要靠譜得多。

如果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后,體脂率一直沒有下降,那就要警惕了。最大的可能性是減肥方法錯了,應該及時調整。

減脂第一步:學會計算“熱量公式”

很多人都懂得減肥的原理:熱量攝入量小于熱量消耗量,人就會變瘦了。要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減肥進度,就應該知道自己每天攝入了多少熱量,又消耗了多少熱量。

攝入量很容易算,就是把一天的食物熱量加在一起。但消耗量計算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我見過一些醫生這樣勸人節食:“一個正常人一天消耗1800千卡(1千卡=4186焦,1800千卡=7535千焦),你現在吃進的都比消耗的多,難怪會胖了。”

1800千卡,很多姐妹都知道這個數字,不過這個數字是準確的嗎?不是。用洗頭來打比方,頭發長的人耗洗發水肯定會比短頭發的人多。同樣,身體比較胖的人,消耗的熱量水平肯定會比瘦人多一些。實際上,每個人每天的熱量消耗都是不一樣的。

要理解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一下熱量消耗的構成。

一個人每天的熱量消耗,主要由基礎代謝熱量、運動消耗熱量和食物熱效應即消化食物消耗的熱量三方面構成。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人每天消耗的熱量=基礎代謝熱量+運動消耗熱量+食物熱效應

先說什么是“基礎代謝熱量”。

我們用電飯煲煮飯,有一個保溫按鈕,按了這個按鈕,飯就會一直保持溫熱,且不會加溫把飯煮焦。基礎代謝熱量類似這個保溫按鈕,它是用來維持一個人最低熱量消耗水平的(比如維持基本代謝、臟器運轉、體溫等所需要消耗的熱量)。人在什么時候熱量消耗最低呢?就是當他啥都不干的時候,比如睡覺。

怎么樣才能知道你一天的基礎代謝熱量呢?女性的計算公式是:

18—30歲:基礎代謝熱量(焦)=[14.6×體重(千克)+450]×4186

31—60歲:基礎代謝熱量(焦)=[8.6×體重(千克)+830]×4186

60歲以上:基礎代謝熱量(焦)=[10.4×體重(千克)+600]×4186

以上計算的是一個人在不動的情況下,會消耗多少熱量。

如果一個人動了,基礎代謝熱量又怎么衡量呢?這部分能量就屬于“運動消耗熱量”,具體是多少,要看是怎么動了。小到眨一下眼皮,大到攀上珠穆朗瑪峰,這些都可以算作運動。但很明顯,它們的熱量消耗不是同一個級別的。

運動方式有千百種,但一般人能夠堅持去做的,其實只有幾種。下面,我列舉一部分運動的熱量消耗水平。

慢跑1小時:消耗2742千焦(655千卡);

快走1小時:消耗2311千焦(552千卡);

健身操1小時:消耗1507千焦(360千卡);

騎單車1小時:消耗1733千焦(414千卡);

跳繩1小時:消耗3349千焦(800千卡);

第三個消耗指標是“食物熱效應”,指的是消化食物需要消耗的熱量。人體吃進食物以后,表面上看不出來在消化,實際上腸胃已經在不斷工作了。這些工作都需要消耗熱量,這也是我們在吃飯時更容易出汗的原因。這個比較容易計算,通常為“基礎代謝熱量”的10%。

懂得如何計算消耗量之后,你可能以為減肥就是讓攝入量低于消耗量就可以了,大致上是如此。但為求精確,還要算一算熱量和脂肪的轉化率。

營養學上認為,32231千焦(7700千卡)能消耗1千克脂肪。

換句話說,你要減1千克脂肪(注意,不是減1千克體重),就要消耗32231千焦的熱量,也就是大約3.5天的熱量攝入量。

先別急著高興,我并不是說絕食4天就能減1千克脂肪。絕食4天,雖然一般來說不會餓死,但可能會餓到虛脫而需要住院,就別說減肥了。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同樣一天也減不成瘦子,減肥一定要有度。一次就減成,那是玩命。

那么分幾次來減,才是正確減肥呢?加個10天,算14天。32231千焦除以14等于2302,簡單來說,就是每天減去2302千焦(550千卡)的熱量,相當于慢走4千米,加上少吃一碗飯,像這樣堅持14天。雖然也要花一番大力氣,但至少比較現實了。

假如延長至20天,那么每天減去的熱量就是1612千焦(385千卡),每天所需要的節食程度和運動強度也就更少了,甚至不會讓你覺得有什么麻煩。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減肥方案。先測一下目前的體重和體脂率,再定下目標體重,換算一下應該減去多少脂肪,再考慮要分多少天減去這些脂肪。減肥,其實也是一門管理的藝術。

寧可慢,也不要快,就算慢一點,至少最后還是成功的。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半路泄氣。

減脂第二步:管住一張嘴

在醫院里,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場景。有一次,我去一樓掛號室辦點事,正好看見好幾個護士推著一張活動病床匆匆往前走,旁邊還圍了一大群穿著西裝的工作人員,場面很是壯觀。我找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活動病床上躺著的是一位明星,她在錄節目的時候忽然不停地流汗,接著就暈倒了。

后來,我和一位相熟的護士聊天,聊到了這件事。護士說,這個患者現在送進了營養科,每天打點滴補充營養。

“難道又是因為減肥?”我大概猜到了。

護士點點頭,說這個藝人之前告別娛樂圈一段時間,最近打算復出,為了給歌迷一個好印象,就決定減肥恢復體形。一年多來,幾乎都不怎么吃主食,只吃水果,渴了就喝點水。到了冬天,身體是需要大補的,她還這樣吃,身體一下子支撐不住,就送醫院來了。

這種事在醫院見怪不怪,每年都會有不少女士,由于節食過度而送院治療。只是因為這次是明星,所以更加轟動一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叫敬業,但換個角度,這就叫跟自己過不去,玩命!減肥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一定要對和健康對立的方法說不,不能為了短暫的美麗而令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損害。

人們不顧性命地去節食,無非就是為了減脂。我在前面說過,健康的減脂其實很簡單,就是“少吃一些熱量”,根本不用像那位明星一樣幾乎到了絕食的程度。

那么少吃多少熱量呢?

比較合適的是,每個人每天少攝取837千焦(200千卡)的熱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每天的熱量消耗約為7535千焦(1800千卡),那么就可以吃6698千焦(1600千卡)的熱量。這837千焦的出入,大概就相當于三片面包的熱量。

節食不能急于求成,我曾經聽到過一種說法,就是每天吃5023千焦(1200千卡)就足夠了。其實這是過度的,用熱量消耗的公式算一算就知道,5023千焦只能滿足基礎代謝熱量,如果你一天只睡覺不上班,這個量是可以的。但對于一個正常上班的人來說,根本不夠。女性要是這樣吃,輕則煩躁不安、營養不良,重則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甚至閉經。

節食過度還容易引起反彈,原因何在?很簡單,因為意志力。有個詞叫作“報復性進食”,意思是如果人們過度節食一段時間,就會變本加厲地去吃更多食物。過度節食違反人體的自然規律,沒有做到把合理飲食變為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是不能持久的。

控制飲食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要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因為人的飽腹感有延遲性,吃下去的食物,要經過大約20分鐘才能讓人感到飽,所以吃的時候慢一點,甚至即使沒感到飽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不吃,過一段時間自然就能感覺到飽了。這么做,可以比平時吃得更少一些。

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七分飽”,這和延遲的飽腹感是相關的。其實你已經吃飽了,可因為吃得太快,還沒有感覺到飽,于是接著吃,不知不覺就吃撐了。要是吃得稍微慢一點,就會更接近真實的感覺,食量就容易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

下面,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減少熱量攝取和保證熱量供應的方法。

當心吃進看不見的熱量!

怎么吃才能減脂?首先我們要選擇烹調方式。對于減肥者而言,烹調方式和熱量息息相關。

烹調,本質上就是加熱食物。你可以蒸、燉、炸、煎、烤,烹調出的色香味也各有特色,但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食物被加熱了、煮熟了,終于可以吃了。

在這個過程中,加多少水和熱量的關系不大,但有一樣東西卻能決定這道菜的最終熱量值,那就是“油”。

油的影響力之所以這么大,在于它的高熱量值。油的熱量值有多高呢?用數據來說明,每100克的油,含有3349—3767千焦(800—900千卡)的熱量,幾乎是人體每天熱量消耗值的一半。

由于油的熱量實在太高,所以一種食物只要在烹調時加入了油,它的最終熱量值就會發生質變。比如說菜心,100克菜心只有約80千焦(20千卡)的熱量,但如果是炒菜心,至少加10克油,那就多了至少335千焦(80千卡)的熱量。一盤菜心炒過之后,一下子就變成高熱量食物了。因此,光看食材本身的熱量表還不夠,還要關注在烹調的過程中又額外增加了多少熱量。

我們來看一看,各種常見的烹飪方式都給食物增加了多少熱量:

燉和燜:幾乎不用油,可以維持食物的原熱量;

蒸:最多用到6—7克油,熱量約167千焦(40千卡);

煎:10—15克油,熱量為335—502千焦(80—120千卡);

烤:15—20克油,熱量為502—670千焦(120—160千卡);

炸:200克油以上,熱量為8372千焦(2000千卡)以上。

雖然不是所有油都會留在食物上,但食物所附帶的熱量也已經非常高了。所以,要想減脂,就要采取低熱量的烹調方法,少用油,例如煎、炸、烤一類的烹飪方式,盡量少用。從中醫的角度說,這些烹調方法容易“上火”,常吃的話對身體的各個方面都有危害。

更好的烹調方式為清蒸、清燉、水煮、涼拌等,雖然蒸和燉有時也會用到一定的油,但分量并不多,不至于產生太多的熱量。

當然,食材本身也附帶熱量。選用低熱量的食材,再用最適合的烹調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菜肴的附加熱量。例如雞腿肉,它本身的熱量并不低,但如果采用蒸或燉的方式,并加入冬瓜、菇類等吸油的食材,就能大大減少菜肴的總熱量。其中燉的實際熱量往往更低,因為燉雞腿的一部分油量會分解到水中,吃的時候只要不把湯都喝掉,就可以少攝入一些油。

以下三道菜比較有代表性,稱得上是兼具美味、高營養和低熱量的模范菜。

又例如,魚肉本身雖然是低熱量的食物,但我發現身邊吃魚的朋友,都愛吃紅燒魚、煎炸魚、烤魚之類的菜品。這些烹調方法做出來的魚,由于加入大量的油,熱量相對就高了,減脂的女士不適合多吃。

魚類中草魚和鯉魚的熱量相對比較低,最好的烹調方法是蒸和燉湯。

少食多餐:不挨餓才能瘦得快

節食減脂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少食多餐”。這個方法,是專門針對食無定時的白領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辉南县| 莱州市| 思茅市| 文山县| 漳州市| 多伦县| 子洲县| 新田县| 渝中区| 泗洪县| 杭州市| 乌拉特中旗| 葵青区| 勃利县| 彭泽县| 邵武市| 呼图壁县| 保德县| 明光市| 夏津县| 七台河市| 兴国县| 吉水县| 于都县| 桐梓县| 东城区| 惠水县| 锦州市| 绥芬河市| 江孜县| 定兴县| 南京市| 莱阳市| 福鼎市| 嘉禾县| 阳山县| 双桥区| 莒南县| 亳州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