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百句:中華經典百句(口袋本)
- 傅杰
- 998字
- 2025-03-07 20:15:26
自得之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

這是《論語》開篇記錄的孔子的第三句話?!坝信笞赃h方來”之樂,是為人所知、為世所知時的快活;“人不知而不慍”,是不為人所知、不為世所知時的平和。能否為人所知、為世所知不僅關乎你的愿望、你的能力,也常關乎你的機遇、你所處的世道??鬃拥膽B度是在沒有知遇者的時候也不怨天尤人——用后世詩人的話說,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用后世哲人的話說,是“有得于內,無待乎外”(李澤厚喜歡的格言,見《答記者問》)。清人陳澧指出:“《論語》第一章,即說一個‘說’字,一個‘樂’字,一個‘不慍’,可見為學是一片歡喜境界。”(《陳澧先生年譜》引《石硯屏刻論語孟子兩句書后示宗誼》)近人梁漱溟指出,“樂”是“孔子生活中最顯著之態度”,也是“他生活中最昭著的色彩”:
我們一翻開《論語》看孔子的第一個態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見便覺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長,非常之妙。《論語》的第一章,孔子開腔便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單從這幾句話,可見他的態度非常顯明,可以想見他心里自得的樣子。(《孔子真面目將于何求》)
而這自得,正是“一種帶有形而上色彩的修養和境界。與其說它是一種情緒,不如說它是一種智慧,一種超拔,一種悲天憫人的寬容與理解,一種飽經滄桑的充實和自信,一種光明的理性,一種堅定的成熟,一種戰勝了煩惱和庸俗的清明澄澈”(王蒙《喜悅》)。于是“君子不憂不懼”(《顏淵第十二》);于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于是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覺“樂亦在其中矣”(同上);于是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雍也第六》);于是尋孔顏樂處,乃成為“君子儒”重要的任務與標志。
梁氏的立論偏重在思想。日本漢學名家吉川幸次郎則從文學角度對這三句話作了賞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不亦說乎”是非常穩健但又是極富說服力的表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句節奏一變,來自遠方的朋友出現時,高興得似乎要和“有朋”一起雀躍歡呼;但是不被人理解的時候,也不生氣,在這里文章的韻律繼續延伸,又成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實在是非常之美的文章。
這位經常以“我們這樣的中國人”“我們儒學者”自稱的日本漢學大師一往情深地一詠三嘆:我所愛的正是《論語》如此這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