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湯琵琶傳

王猷定(于一)

湯應曾,邳州人,善彈琵琶,故人呼為“湯琵琶”云。貧無妻,事母甚孝。所居有石楠樹,構茅屋,奉母朝夕。幼好音律,聞歌聲輒哭。已學歌,歌罷又哭。其母問曰:“兒何悲?”應曾曰:“兒無所悲也,心自凄動耳。”

【注釋】

①王猷(yóu)定:字于一,號軫石,南昌(今屬江西)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曾在史可法幕下效命,明亡不仕,日以詩文自娛。事見韓程愈《王君猷定傳》(《碑傳集》卷一三六)、徐鼒《小腆紀傳》補遺卷四《王猷定傳》。此篇出自王猷定著作集《四照堂集》卷八。又見引于清黃宗羲《明文授讀》卷五五與《明文海》卷四一九、清錢肅潤《文瀫初編》卷十五。

②邳(pī)州:州名。在今江蘇邳州。

③石楠樹:薔薇科、石楠屬的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譯文】

湯應曾,邳州人,善于彈琵琶,所以人們稱呼他為“湯琵琶”。家貧沒有妻子,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居住的地方有石楠樹,構筑茅屋,早晚供養母親。年幼時就喜好音律,聽見歌聲就哭。后來學習唱歌,唱完又哭。他的母親問他:“兒子你為什么悲傷?”湯應曾說:“我沒什么悲傷的事,只是聽到音樂時心中會自發地感到凄涼。”

世廟時,李東垣善琵琶,江對峰傳之,名播京師。江死,陳州蔣山人獨傳其妙。時周藩有女樂數十部,咸習蔣技,罔有善者,王以為恨。應曾往學之,不期年而成。聞于王,王召見,賜以碧鏤牙篏琵琶,令著宮錦衣,殿上彈《胡笳十八拍》,哀楚動人。王深賞,歲給米萬斛,以養其母。應曾由是著名大梁間,所至狹邪爭慕其聲,咸狎昵之?。然頗自矜重?,不妄為人奏。

【注釋】

①世廟:此指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1522—1566)。

②陳州:州、府名。明代治今河南周口淮陽區。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陳州府。

③周藩:明朝分封的藩王周王,封地在河南開封。女樂:歌舞伎。部:泛指歌舞戲曲演出的單位。

④期年:一周年。

⑤篏(qiàn):同“嵌”。

⑥宮錦:宮中特制或仿造宮樣所制的錦緞。

⑦《胡笳十八拍》:古樂府琴曲歌辭名。相傳漢末蔡邕女蔡琰作。共十八章,一章為一拍。又為古琴曲名。

⑧哀楚:悲傷凄楚。

⑨斛: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

⑩狹邪:妓院,此指妓女。

?狎昵:指過于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矜重:矜持莊重。

【譯文】

明世宗在位時,李東垣擅長彈奏琵琶,江對峰傳承其技藝,名聲傳遍京城。江對峰辭世后,唯有陳州蔣山人能傳承他的妙技。當時,周王有數十部女樂班,一起學習蔣山人的樂技,卻沒有人能學得好,周王對此感到很遺憾。湯應曾前往學習,不到一年就學成了。這件事為周王所知,就召見了他,賞賜給他一把碧鏤牙篏琵琶,讓他穿上由宮中特制錦緞做成的衣服,在藩王宮殿中彈奏《胡笳十八拍》,聲音凄楚,感發人心。周王大肆獎賞,每年賜給他萬斛米,以供養他的母親。湯應曾因此在開封名噪一時,所去的妓女都爭著欣賞他的琵琶演奏,都想親近這位樂師。然而湯應曾較為矜持,并不輕易為人彈奏。

后征西王將軍招之幕中,隨歷嘉峪、張掖、酒泉諸地。每獵及閱士,令彈《塞上》之曲。戲下顏骨打者,善戰陣,其臨敵,令為壯士聲,乃上馬殺賊。

【注釋】

①嘉峪:嘉峪關,位于今甘肅嘉峪關市西。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張掖:地名,在今甘肅張掖。明代時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酒泉:地名,在今甘肅酒泉。

②《塞上》:即《塞上曲》,由漢橫吹曲辭演化而來,內容為沙場征戰之事。

③戲下:謂在主帥的旌麾之下。引申為部下。戲,通“麾”。

④壯士聲:此似指鼓舞士氣、增加勇氣和力量的音樂。

【譯文】

后來,征西王將軍招募湯應曾到幕府之中,他追隨王將軍游歷嘉峪關、張掖、酒泉等地。王將軍每逢射獵和校閱軍隊時,都讓湯應曾彈奏《塞上曲》。王將軍麾下有個部將叫顏骨打,善于作戰布陣,他要作戰的時候,會讓湯應曾彈奏鼓舞士氣的豪壯之樂,然后才策馬殺敵。

一日至榆關,大雪,馬上聞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別將軍去。夜宿酒樓,不寐,彈琵琶作觱篥聲,聞者莫不隕涕。及旦,一鄰婦詣樓上,曰:“君豈有所感乎?何聲之悲也!妾孀居十載,依于母而母亡,欲委身,無可適者。愿執箕帚為君婦。”應曾曰:“若能為我事母乎?”婦許諾。遂載之歸。

【注釋】

①榆關:即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古稱渝關、臨榆關,明改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關以水得名。

②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種管樂器。

③隕涕:落淚。

④旦:早晨。

⑤孀居:守寡。

⑥適:女子出嫁。

⑦執箕帚:手持畚箕掃帚從事賤役。后多指為人妻的謙詞。

⑧若:你。

【譯文】

有一天到了山海關,大雪紛飛,湯應曾在馬上聽見吹奏觱篥的聲音,忽然思念母親而失聲痛哭,于是辭別王將軍回家去了。晚上住在酒樓里,難以入睡,用琵琶彈奏觱篥的音聲,聽到的人都紛紛落淚。等到天亮,酒樓隔壁的婦人登樓到了湯應曾的房間,說:“你難道有所感觸嗎?樂聲居然如此悲切!我守寡已十年,仰賴母親而母親辭世,想要以身相托,卻沒有可出嫁的對象。如今想嫁你為妻。”湯應曾說:“你能替我侍奉母親嗎?”婦人允諾。于是他載著婦人回去了。

襄王聞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風濤大作,舟人惶擾失措。應曾匡坐彈《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見一老猿,須眉甚古,自叢箐中跳入篷窗,哀號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躍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輒惆悵不復彈。

【注釋】

①襄王:明代分封的藩王襄王。

②舟人:船夫。惶擾失措:驚慌失措。

③匡坐:正坐,端坐。《洞庭秋思》:古琴名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汪芝編輯《西麓堂琴統》初記其曲,此曲以洞庭秋意為背景,曲調高古雅正,意味悠遠。

④篷窗:船艙簡陋的窗戶。

⑤故物:舊物,即那面碧鏤牙篏琵琶。

【譯文】

襄王聽聞湯應曾的盛名,派人聘請了他,湯應曾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泛游洞庭湖,狂風襲來,波浪滔天,船夫驚慌失措。湯應曾端坐在船上彈奏《洞庭秋思》,漸漸地風平浪定。船靠岸時,看見一只老猿,眉毛胡須蒼老皓白,從茂密的竹叢跳入船窗中,哀聲號叫了半夜。拂曉之時,老猿忽然抱著琵琶跳入湖水,消失無蹤。湯應曾從此失去了琵琶,便心生惆悵不再彈奏了。

已歸省母,母尚健而婦已亡,惟居旁抔土在焉。母告以:“婦亡之夕,有猿啼戶外,啟戶不見。婦謂我曰:‘吾待郎不至,聞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聞郎琵琶聲,倘歸,為我一奏石楠之下。’”應曾聞母言,掩抑哀痛不自勝。夕陳酒漿,彈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亂,負母鬻食兵間

【注釋】

①抔(póu)土:借指墳墓。

②掩抑:低沉抑郁。勝:承受,禁得起。

③猖狂自放:無所拘束,行為放縱。

④寇亂:指明末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軍攻克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第二年又圍開封。

⑤鬻(yù)食:購買糧食。

【譯文】

后來,湯應曾回家探望母親,母親尚在人世而妻子卻已辭世,只有居所旁的一座墳墓仍在那里。母親告訴他說:“你媳婦去世的那天晚上,有猿猴在門外啼叫,打開大門又找不到。你媳婦對我說:‘我等待夫君卻不見他返回,現在聽見猿叫,為什么呢?我恐怕將要離開人世了。只是很久沒有聽夫君彈奏的琵琶聲,如果夫君回家,請他在石楠樹下為我彈奏一曲。’”湯應曾聽了母親的話,心情抑郁、哀傷悲痛得不能承受。晚上他擺放了酒水,在妻子墳墓前彈奏琵琶以祭奠她。從此以后,湯應曾愈發放浪形骸,無所束縛,每天放縱于美酒美色。時值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他背著母親,買了糧食再送去軍營。

耳目聾瞽,鼻漏,人不可邇。召之者隔以屏障,聽其聲而已。所彈古調百十余曲,大而風雨雷霆,與夫愁人思婦,百蟲之號,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聲中傳之。而尤得意于《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應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見而憐之?,載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終。

【注釋】

①聾瞽(gǔ):聾盲。

②鼻漏:鼻涕往外漏。

③邇:近。

④雷霆:洪大而急發的雷聲。

⑤思婦:憂思遠行丈夫的婦人。

⑥百蟲之號:各種蟲鳴聲。

⑦靡不:無不。

⑧《楚漢》:古琵琶曲名,內容表現楚漢相爭。

⑨金聲:指鉦聲。辟易:退避,多指受驚嚇后控制不住而離開原地。

⑩楚歌:楚地的歌調,聲音悲憤。楚漢相爭時有四面楚歌之典。

?項王: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名籍,字羽。秦末率軍起義,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繼與劉邦爭天下。后來被劉邦用計圍困垓下,在烏江自刎。別姬:訣別虞姬。項羽自刎前,訣別美人虞姬,乃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陷大澤:指項羽陷入沼澤地中。

?余騎蹂踐爭項王:剩下的騎兵踐踏爭奪項羽尸身,事見《史記·項羽本紀》。

?淮浦:古代對淮河沿線一帶地域的概稱。漢代曾設淮浦縣(今江蘇淮安漣水縣),到南朝時被廢置。此處的淮浦大約指江蘇淮安一帶的淮河地域。

?桃源:縣名,在今江蘇泗陽。

【譯文】

湯應曾耳聾眼盲,鼻涕流淌,旁人不愿湊近他。召請他彈奏的人用屏風相隔,只聽他彈奏的聲音罷了。他會彈奏的古曲有一百一十多首,大概風號雨注、雷鳴霆響和那愁人吁嘆、思婦哀怨、百蟲鳴叫、草拂木動等聲音,沒有不能通過樂聲來傳遞的。他最得意的樂曲是《楚漢》,當楚漢兩軍決戰時,聲音撼天動地,震得房屋上的瓦片飛落而下。慢慢地分辨,樂聲中有擊鉦敲鼓之聲、劍舞弩響之聲、人馬退避之聲。很快聲音消失。過了一會兒,傳來幽怨而難以描述的樂音,是楚地的歌聲;凄切而悲壯的樂音,是項羽悲憤高歌情緒激昂之聲、訣別虞姬之聲;陷入泥澤,有漢軍騎兵追逐之聲;到烏江,有項羽抽刀自刎之聲、漢軍騎兵踐踏爭搶項羽尸身之聲。令聞聽者開始還感到興奮,繼而心生恐懼,最終涕淚交加而不知所措。湯應曾的琵琶聲如此感動人啊!湯應曾六十多歲,流落到淮河一帶,有桃源縣人見到后哀憐他,于是載著他的母親一起到了桃源縣,后來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軫石王子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湯君者。夫人茍非有至性,則其情必不深,烏能傳于后世乎?戊子秋,予遇君公路浦,已不復見君曩者衣宮錦之盛矣。明年復訪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爭賤之,予肅然加敬焉。君仰天呼呼曰:“已矣!世鮮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將投身黃河死矣!”予凄然,許君立傳。越五年,乃克為之。嗚呼!世之淪落不偶而嘆息于知音者,獨君也乎哉!

【注釋】

①軫石王子:作者自稱。軫石為王猷定的號。

②至性:誠摯純厚的性情。

③戊子:清順治五年(1648)。

④公路浦:地名。在江蘇淮安淮陰區西,臨近上文所述的桃源縣。《水經注·淮水》:“(淮陰)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字公路)向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

⑤曩(nǎng)者:以往,從前。

⑥呼呼:感嘆的擬聲詞。

⑦已矣:表示絕望的語詞,有罷了、算了的意思。

⑧百年:年壽的終點,去世的委婉說法。

⑨不偶:不遇,不合。

【譯文】

王猷定說:從古至今因為彈琵琶而揚名的人很多,沒有像湯應曾這樣的人。人如果沒有至誠的天性,那么他用情必然不夠深厚,怎么能傳名于后世啊?順治五年秋天,我在公路浦遇見湯應曾,已經不能再看到他往日穿著宮廷錦緞做的衣服的風光了。第二年,我又去拜訪湯應曾,他坐在土屋中,做飯侍奉母親。人們爭相瞧不起湯應曾,我卻對他肅然起敬。湯應曾仰天長嘆說:“算了!世上知己難求,我侍候老母到她去世,將跳黃河自我了結!”我聞言心中凄楚,答應會給他寫傳記。過了五年,我才為他寫好了傳記。唉!世上落拓不遇而感慨知音難求的人,難道只有湯應曾嗎?

張山來曰:韓昌黎《穎師琴》詩,歐陽子謂其是聽琵琶。予初疑之,蓋以琵琶未必能如詩中所云之妙也。今讀此文,覺爾汝軒昂,頃刻變換,潯陽江口,尚遜一籌耳。

【注釋】

①《穎師琴》:唐代韓愈詩歌《聽穎師彈琴》,描寫作者聽穎師彈琴的感受。

②歐陽子:歐陽修。蘇軾《歐陽公論琴詩》:“此退之《聽穎師琴》詩也。歐陽文忠公嘗問仆:‘琴詩何者最佳?’余以此答之。公言:‘此詩固奇麗,然自是聽琵琶詩。’”

③爾汝軒昂:語出《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爾汝,不依禮俗,而以你我相稱。比喻兩人關系十分親密。軒昂,音調高昂。

④潯陽江口: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代指《琵琶行》。

【譯文】

張潮說:韓愈寫的詩歌《聽穎師彈琴》,歐陽修認為這是聽琵琶。我起初很懷疑歐陽修的說法,因為琵琶未必能像詩中所寫的那么奇妙。現在閱讀這篇傳記,覺得由爾汝親密到音調高昂,瞬息間樂聲忽然變換,即使是《琵琶行》中的描寫,也還是差了一等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平县| 临沭县| 大渡口区| 环江| 罗甸县| 开化县| 资兴市| 银川市| 永修县| 临沂市| 万源市| 宝清县| 蛟河市| 东乡县| 彭泽县| 鄄城县| 自贡市| 自治县| 汕尾市| 北海市| 西昌市| 临汾市| 阿克| 白水县| 宜章县| 南岸区| 泽州县| 红河县| 炎陵县| 拜城县| 保靖县| 板桥市| 麻城市| 洪洞县| 睢宁县| 云南省| 兴安盟| 石台县| 阳谷县| 临沭县|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