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坡志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羅寧譯注
- 1193字
- 2025-03-07 20:02:31
記游松江
【題解】
此條是蘇軾元豐四年(1081)在黃州,回憶熙寧七年(1074)離任杭州通判、赴任密州知州時,朋友送行聚會的往事,表達了對舊友的懷念。又見《蘇軾文集》卷七一《書游垂虹亭》。
吾昔自杭移高密①,與楊元素同舟②,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于湖③,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④。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⑤。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⑥,其略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⑦。”坐客歡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⑧,而松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架潮,平地丈馀,蕩盡無復孑遺矣⑨。追思曩時⑩,真一夢耳。元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州臨皋亭夜坐書?。
【注釋】
①高密:高密郡,指北宋的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熙寧七年(1074)蘇軾離任杭州通判,赴任密州知州。
②楊元素:楊繪,字元素,自號無為子,綿竹(今屬四川)人。有《本事曲子集》,佚,今人有輯本。此時楊繪新任杭州知州不久,復召還翰苑。
③陳令舉:陳舜俞,字令舉,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南)人。有《廬山記》《都官集》傳世。張子野:張先,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南)人。北宋詞人。李公擇:李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此時為湖州知州。
④劉孝叔:劉述,字孝叔,湖州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進士。松江:今吳淞江,由太湖流經蘇州、上海而入長江口。
⑤垂虹亭:吳淞江上的一處名勝,后文稱“松江橋亭”,在今江蘇蘇州吳江區。今存遺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⑥《定風波令》:張先作《定風波令》,題注云:“霅(zhá)溪席上同會者六人,楊元素侍讀,劉孝叔吏部,蘇子瞻、李公擇二學士,陳令舉賢良。”
⑦老人星:指南極星。此為張先自喻,當時他已八十五歲。
⑧為異物:指人逝世。
⑨孑(jié)遺:遺留,殘存。
⑩曩(nǎng)時:以前。
?十二月十二日:《蘇軾文集》作“十月二十日”。
?黃州:北宋屬淮南西路,治黃岡縣(今湖北黃岡黃州區)。臨皋亭:黃州長江邊的一座亭子,元豐三年、四年間(1080—1081)蘇軾居此,有《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等作。蘇軾寫自己在臨皋亭的生活:“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幾席之下,云濤接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蘇軾文集》卷五九《與王慶源十三首》之五)本書卷四《亭堂·臨皋閑題》記臨皋亭周邊的環境,可參。
【譯文】
我以前自杭州赴任密州,和楊元素同船而行,而陳令舉、張子野二人跟從我到湖州拜訪李公擇,又與劉孝叔一起到吳淞江。那一夜夜半月出,我們在垂虹亭上置酒筵。張子野當時八十五歲,以寫歌詞聞名于天下,作《定風波令》,略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座中之客大樂,有醉倒者,這快樂從未忘記。如今七年了,張子野、劉孝叔、陳令舉皆已去世,而松江橋垂虹亭,今年七月九日海風引大潮,自平地起丈馀之高,沖毀殆盡,無一遺留。追思當時,真如一夢。元豐四年(1081)十二月十二日,黃州臨皋亭夜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