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神通寺志
  • 釋界空主編
  • 959字
  • 2025-03-07 20:12:52

第一節 朗公建寺

東晉永和七年(351),即十六國之一的前秦皇始元年,濟南郡轄區內的柳埠金輿谷迎來了沙門竺僧朗。朗公的到來,掀開了濟南乃至齊魯大地佛教史的嶄新一頁。

朗公來自前秦首都長安。西晉末年,司馬政權顛覆之際,氐族推出貴族苻洪為首領。氐族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少數民族,從先秦至南北朝分布在今甘肅、陜西、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后建立過仇池、前秦、后涼、成漢等政權,南北朝以后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公元350年,苻洪在枋頭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不久被石虎舊將麻秋毒死,其子苻健代統其眾。苻健率眾自枋頭而西,關中氐人紛紛響應,很快就攻入長安,占據了關隴地區。苻健及其繼承者篤信佛教,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前秦成為繼后趙之后北方佛教最為興盛的國家,都城長安成為當時佛教傳播的重鎮。

就在朗公來濟南的這一年,苻健在長安自稱大秦天王、大單于(第二年改稱皇帝,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進入齊魯大地之后,朗公曾遍游泰山一帶,一邊傳經布道,一邊尋訪寶地,終于相中了泰山北麓的金輿谷。此處鄰近泰山,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尤明氣緯”的朗公決定在此建寺安僧。當時,金輿谷缺水。據神通寺碑文記載:“其處乏水,(朗公)禪定之次,聞地下有水聲,俾穿掘,果獲甘泉,迄今以為神異井焉。”

《高僧傳》云:“朗乃于金輿谷昆侖山中,別立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峰岫高險,水石宏壯,朗創筑房室,制窮山美,內外屋宇數十余區,聞風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1]對于此處所言金輿谷的方位,劉繼文主編的《濟南神通寺》糾正道:“這里所述金輿谷的方位有誤,不是泰山西北,而應是泰山正北稍偏東北。”[2]

朗公不僅僧格高潔,弘揚佛法“孜孜訓誘,勞不告倦”,而且頗有道行。朗公所選擇的金輿谷,相傳經常有虎狼出沒,但神奇的是,自從他來了之后,情形就改變了。《高僧傳》云:“此谷中舊多虎災,人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3]

其中的奉高,乃古縣名,位于今泰安岱岳區范鎮故縣村,曾作為泰山郡之郡治和奉高、岱山縣之縣治,也是今泰安城的前身。可見,朗公令猛獸歸伏的故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神通寺塔林的墓塔上,也有朗公馴虎的雕刻,似乎是在佐證這位開山始祖的神通。

此時的神通寺,人們稱之為朗公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濮阳县| 章丘市| 辽中县| 永修县| 海南省| 神农架林区| 呼图壁县| 河南省| 日喀则市| 集安市| 安仁县| 万源市| 鄂尔多斯市| 溆浦县| 广宁县| 阿巴嘎旗| 梅州市| 文化| 南阳市| 巧家县| 且末县| 新余市| 阳曲县| 定西市| 和平县| 当涂县| 稷山县| 正宁县| 兴国县| 郓城县| 长武县| 平遥县| 墨玉县| 邓州市| 河西区| 西贡区| 宁远县| 思茅市| 兴海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