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學第二

【題解】

本篇取自《禮記》,篇名取文章開頭兩字。《大學》如同《禮記》其他文章一樣,未署作者之名,從漢至唐也沒有人提出《大學》作者問題。因其文中有“曾子曰”,宋儒遂將其斷為曾參之作。程顥、程頤兄弟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為其編次章句。朱熹進而認為,《大學》第一章是經,為孔子所言,以下十章為傳,是曾子述孔子之旨,而為其門人所記。朱熹將《禮記·大學》文字順序打亂,按照經傳關系,重新為《大學》編排文字順序,并為之補寫了“致知”一章。關于《大學》意旨,程頤以為,《大學》所論為“初學入德之門”,就是說本篇指點世人修身立德的入門路徑和次序?!洞髮W》的主要內容,前人將其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叭V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祖師孔子倡導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修己安人的仁學,要求弟子首先培養自己的美好品德,再以其美好品德服務于社會政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中國封建社會士人學子指明了一條修身立業的具體路徑。《大學》將孔子從修身到從政的思想進一步具體化,列出從修身到從政的八個步驟。《大學》被宋儒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封建士子從學為政必讀之書。圍繞對《大學》的理解,宋明儒家形成“理學”與“心學”兩派?!袄韺W”派以程頤、朱熹為代表,他們特別強調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主張把窮盡萬物之理作為認識并完善自我善性的途徑,以求萬物之理與天理融會貫通。“心學”派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他們強調《大學》以八條目中的“誠意”為主,認為格物致知不過是“誠意”的功效,陸九淵主張“先發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覽”,王陽明進而提出“致良知”學說。這兩派學術思想的分歧其實只是修養路徑不同,他們的終極學術目標則是完全一致的?!洞髮W》主要有《禮記·大學》和朱熹《大學章句》兩個文本,《禮記》本是漢代《大學》文本,朱熹本是宋代《大學》文本。由于后者較《禮記》本更有章法,因此本書采用朱熹文本,而刪除朱熹補作的“致知”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①大學:大人之學。古人六歲入小學(一說八歲),十五歲入大學。

②明明德:彰顯光明的品德。第一個“明”字用作動詞,意為彰明,彰顯。第二個“明”字用作形容詞,意為光明。

③親民:親近民眾。程頤根據下文《盤銘》,認為“親”應該讀“新”。新民,讓民眾思想革舊為新,造就新人。譯文采用程說。

④止:停留,定于此處。至善: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⑤有定:志有定向。

⑥靜:安靜。指心不妄動。

⑦安:安于所止。

⑧慮:思慮周密。

⑨得:有心得。指心性修養所獲。

⑩本末:本義指樹根和樹梢,此處本指明德,末指新民。

?終始:知其所止為始,能有心得為終。

?知所先后:懂得心性道德修養的先后次序。先后,本始為先,末終為后。

?近道:接近大道。此處的道是指心性道德修養之道。

?天下:指天子統治的所有地區。在古代,人們認為,天之所覆,地之所載,都應該是天子統治的地區。這與現代人們的觀念不同。

?國:諸侯國。

?家:本指卿大夫的采邑。古代君主將一片土地分封給卿大夫,稱為采邑,這就是卿大夫的家,采邑之中的居民多為卿大夫的宗族,他們向卿大夫繳納賦稅。戰國秦漢以后,采邑逐漸減少,家的涵意漸指家庭。本文中的“家”既指卿大夫的采邑,也指他們的家庭宗族。

?修其身:修治自身品德。

?正其心:端正心思。

?誠其意:心意真誠。

?致其知:獲得正確的知識。

格物:至物。指接觸、研究各種社會事物和自然事物。格,至。一說,意為“來”。物,包括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兩個部分。

庶人:沒有爵位的平民。

壹是:一切都是。壹,用同“一”。本:根本。

否:不可能。

所厚者薄:應該重視的反而輕視。厚,注重,重視。薄,輕視。

未之有:沒有這樣的道理。

按,以上為第一章。提出大人之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朱熹稱此章為“經”,以下幾章為“傳”。

【譯文】

大人之學的宗旨,在于彰顯光明的德行,在于造就新人,在于使人們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然后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后才能心不妄動而寧靜下來,心靜下來然后能夠精神安穩,精神安穩然后才能展開周密思慮,展開周密思慮然后才能有獨到的修養心得。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有心得為終;知道這一修養的先后次序,這就接近大道了。古人想對天下彰顯自己光明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整頓好自己的家族和采邑;想要整頓好自己的家族和采邑,就先要致力于自身的修養;想要致力于自身修養,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保持心意的真誠;想要保持心意的真誠,就先要獲得事物的知識;想要獲得事物的知識,就先要研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事物原理而后獲得知識,獲得知識而后心意真誠,心意真誠而后意志端正,意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品德修養,提高自身品德修養而后整頓好家族和采邑,整頓好家族和采邑而后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而后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庶人,一律都以修身為根本。根本亂了而枝干不亂,是不可能的。應該重視的反而輕視,應該輕視的反而重視,這樣的道理是沒有的。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天之明命?!薄兜鄣洹吩?span id="rkto9ha" class="super">⑤:“克明峻德?!苯宰悦饕?span id="isa2ipc" class="super">⑦。

【注釋】

①《康誥(gào)》:《尚書·周書》中的一篇,記載周公對衛國始封君康叔的訓示。

②克明德:要能夠做到彰明德行??耍軌颉?/p>

③《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已佚。今本偽古文《尚書》中有《太甲》上中下三篇,系后人偽造。

④顧:顧念。(shì):同“是”,這。天之明命:上天賦予的光明品德?!吨杏埂罚骸疤烀^性?!泵?,稟賦。

⑤《帝典》:指《尚書·堯典》,偽古文《尚書》將其分為《堯典》和《舜典》兩篇。

⑥克:能。明:彰明。峻德:偉大品德。

⑦自明:自我彰明美德。

⑧按,以上為第二章。征引經典論述“明明德”。

【譯文】

《康誥》說:“能夠彰明美德。”《太甲》說:“顧念這上天賦予的光明品德?!薄秷虻洹氛f:“能夠彰明偉大的德行。”這些經典說的都是自我彰明美德啊。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注釋】

①湯:商朝開國君主。《盤銘》:浴盤上的銘文。商湯在浴盤上鑄文,提醒自己要像每日洗浴一樣,不間斷地除去身心污垢,自新向善。

②茍:假如。

③日日新:每日煥然一新。

④作:興作,造就。新民:自新之人,向善之人。

⑤《詩》曰:引詩見《詩經·大雅·文王》。

⑥周雖舊邦:周雖然是一個舊的諸侯邦國。據《史記·周本紀》,周在虞、夏、商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天子屬下的諸侯邦國,到周武王取代殷商,成為新的中央王朝。

⑦其命維新:周稟受了新的天命,指周人取代殷商而為天子。命,天命。古人認為王朝鼎革的終極原因是天命。周武王滅商建立一代新王朝,也是宣稱獲得天命。

⑧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君子為了日新其德而用盡一切辦法。極,極點,極致。

⑨按,以上為第三章。征引經典論述“在新民”。

【譯文】

商湯《盤銘》說:“假如一日洗浴更新,那么就要做到天天洗浴更新,使自己更加每日常新。”《康誥》說:“你要努力造就自新向善之人?!薄对姟分姓f:“周雖然是一個舊的諸侯邦國,但它統治天下的天命卻是新獲得的?!本訛榱顺f更新,真是用盡了一切手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span id="wovq5ql" class="super">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注釋】

①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詩見《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又稱京畿、王畿,指天子國都附近地區。《禮記·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蔽?,是。止,居住。

②緡(mín)蠻黃鳥,止于丘隅(yú):詩見《詩經·小雅·綿蠻》。緡蠻,鳥的叫聲。緡,今本《詩經》寫作“綿”。止,停留,棲息。丘隅,山丘一角。

③于止:對于居住的地方。

④穆穆文王,於(wū)緝(jī)熙敬止:詩見《詩經·大雅·文王》。穆穆,端莊肅穆的樣子。於,語氣詞。緝熙,光明。敬,恭敬。止,語尾助詞。按,《文王》詩中的“止”為語氣詞,但《大學》征引這句詩,卻是從動詞角度去理解“止”的。以上征引了三首《詩經》作品,都是著眼于一個“止”字,以此說明“止于至善”。

【譯文】

《詩》中說:“王畿地區方圓千里,這是人民居住的地方?!薄对姟分姓f:“緡緡蠻蠻鳴叫的黃鳥,棲止在山丘的一角?!笨鬃痈袊@說:“就棲止來說,黃鳥還知道自己棲息的地方,人怎么可以不如鳥呢?”《詩》中說:“端莊肅穆的文王,??!他是多么光明,多么恭敬嚴肅!”做人君的要止于仁愛,做人臣的要止于恭敬,做人子的要止于孝道,做人父的要止于慈祥,與國人交往要止于誠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蚯巴醪煌?span id="gpzeye9" class="super">?!”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①《詩》云:引詩見《詩經·衛風·淇奧》。

②瞻(zhān):看。彼:那。淇(qí)澳(yù):淇水河灣。澳,水邊深曲之處。今本《詩經》作“奧”。

③菉(lù)竹猗猗(yī):藎(jìn)草生長茂盛。菉竹,藎草的別名。高一二尺,葉片近似竹葉。菉,今本《詩經》作“綠”。綠竹,即翠綠的竹子。猗猗,美麗茂盛的樣子。

④有斐(fěi):文采煥發的樣子。有,助詞,無義。斐,有文采的樣子。今本《詩經》作“匪”。

⑤切、磋:指加工骨角。切,切割。磋,銼平。

⑥琢、磨:指打造玉石。琢,雕琢。磨,磨光。

⑦瑟:矜莊的樣子。(xiàn):寬大的樣子。

⑧赫(hè):顯赫。喧:顯赫。今本《詩經》作“咺”。

(xuān):通“諼”,忘記。今本《詩經》作“諼”。

⑩道學:講習討論。

?自修:自我修養。

?恂栗(xún lì):恐懼戰栗。引申為端莊恭敬。

?威儀:莊重的容貌舉止。

?於戲(wū hū)前王不忘:詩見《詩經·周頌·烈文》。於戲,即“嗚呼”,嘆詞。

?賢其賢而親其親:尊重賢才而親近親人。第一個“賢”是動詞,意為重視、尊重。第二個“賢”是名詞,意為有才能的人。

?小人:平民百姓。樂其樂而利其利:享受圣王所帶來的歡樂和利益。

?沒世不忘:到死都不會忘記圣王的恩德。按,以上兩次征引《詩經》,意在說明要想達到道德至善,必須經過長期的道德修煉。

?按,以上為第四章。征引經典論述“止于至善”。

【譯文】

《詩》中說:“你看那淇水河灣,藎草是多么茂盛。有一個文采煥發的君子,如同骨角經過切磋,如同玉石經過琢磨,矜莊啊,寬大啊,顯赫啊,光明??!文采煥發的君子,始終不能讓人忘懷啊!”“如同骨角經過切磋”,是比喻君子互相討論學問;“如同玉石經過琢磨”,是比喻君子從事自我修養;“矜莊寬大”,是指君子態度的端莊恭敬;“顯赫啊光明”,是指君子儀表的莊重華美;“文采煥發的君子,始終不能讓人忘懷”,說的是君子盛德臻于盡善,人民不能忘懷?!对姟分姓f:“啊!前代圣王可不能忘記呀!”君子尊重賢人而愛親人,平民百姓則樂于享受前代圣王為他們創造的安樂和利益,這就是人們不能忘懷前代圣王的原因。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注釋】

①聽訟(sòng):審理訴訟案件??鬃釉洆昔攪究?,職掌審理訴訟案件。

②吾猶人也:我與別人一樣。

③必也使無訟乎:孔子此語見于《論語·顏淵》。必,一定。無訟,沒有訴訟案件。

④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讓不說實情的人說不下去。無情,不說實情。情,情實。

⑤大畏:極大敬畏。民志:民眾心志。

⑥此謂知本:按,朱熹文本在此后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程頤認為第二個“此謂知本”為衍文。朱熹認為在“此謂知之至也”前有闕文。今刪此二句。

⑦按,以上為第五章,征引孔子之語論述“知本”。《大學》第一段強調修齊治平要以修身為本,此章征引孔子關于聽訟之根本是達到沒有訴訟案件的語錄,以此說明要想實現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目標,也要從根本抓起。

【譯文】

孔子說:“在審理訴訟案件時,我像其他人心情一樣,一定要使人們不再爭訟?!笨鬃幼屇切┱f假話的人說不下去,使民眾心志大為敬畏信服。這才叫知道根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①如惡(wù)惡(è)臭:就像發自內心地討厭惡臭一樣。

②如好(hào)好(hǎo)色:就像發自內心地喜歡美色一樣。

③謙:通“慊(qiè)”,滿足,快意。

④慎獨:謹慎地對待獨處時刻。獨,朱熹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弊髡咧栽谟懻撜\意時強調慎獨,是因為人在獨處時最能見出道德品質的優劣。

⑤閑居:指獨處。

⑥無所不至:無所不為。

⑦厭(yǎn)然:遮遮掩掩的樣子。厭,同“黡”,掩蔽,掩藏。

⑧著其善:將其善顯著地表現出來。

⑨如見其肺肝然:如同看肺肝一樣,區別清清楚楚。肺與肝形狀不同,極易區分。

⑩何益:指遮掩無益。

?中:內心。

?十目所視:時時刻刻要像有十雙眼睛看著你。

?嚴:可畏。

?富潤屋:財富可以潤飾房屋。

?德潤身:一個人的美德可以從形體神態上體現出來。潤身,謂使自身充實而有光輝。

?心廣體胖(pán):比喻人的誠意一定會體現在形體上。廣,此指內心沒有愧悔。胖,安泰舒適。

?按,以上為第六章,論述“誠意”。

【譯文】

前文所說的誠其意,指的是不要自我欺騙,要像厭惡惡臭、喜歡美色那樣真實自然,這就叫作自我滿足。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對待獨處時刻。小人在獨處時做盡壞事,沒有什么丑惡的事做不出來的,可是當他見到君子之后,卻又遮遮掩掩,隱藏自己壞的一面,而突出自己好的一面。其實,別人看自己,就像看見肺與肝一樣容易區分,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益處啊。這就是說真實的東西雖然蘊藏在心中,但它一定會從外在形體表現出來,所以君子一定要謹慎地對待獨處時刻。曾子說:“時時刻刻像有十雙眼睛在看著你,時時刻刻像有十只手在指著你,這是多么可畏啊!”財富可以潤飾房屋,道德能夠潤飾自身,心中沒有愧悔,身體自然舒適豐滿,所以君子一定要保持心意的誠實。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①身有所忿懥(zhì):忿懥,忿怒。懥,憤怒,憤恨。身,程頤認為應該是“心”字。

②不得其正:心有所怒,就會有違于正理,故不得其正?!胺迲痢焙拖挛摹翱謶帧薄昂脴贰薄皯n患”,都是心理活動。心不在“明德”“新民”“至善”,而在“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就會失去正道。

③“心不在焉”幾句:古人認為,心是思維器官,心相當于一個人的指揮部,因此心和視、聽、食必須保持一致。如果心不在此,那么勢必影響視、聽、食。

④按,以上為第七章,論述“正心”。

【譯文】

所謂修身在于端正心志,意思是說心有所忿怒,心志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懼,心志就不能端正;有所偏愛喜好,心志就不能端正;有所憂患,心志就不能端正。心不在焉,看了也看不見,聽了也聽不見,吃飯也不知道味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身在于端正心志。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釋】

①人之其所親愛而辟(pì):人們對于所親愛的人總是心有偏愛。人,眾人。之,于。辟,偏頗,偏向,與“正”相反。

②賤惡(wù):輕賤厭惡。

③哀矜(jīn):同情。

④敖惰:傲慢怠惰。敖,同“傲”。

⑤好(hào)而知其惡:喜好而能知其缺點。好,喜好,愛好。惡,丑惡,缺點。

⑥惡(wù):厭惡。

⑦鮮(xiǎn):少有。

⑧人莫知其子之惡(è):意思是說人們出于血緣親情的偏愛,往往只看到自己孩子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孩子壞的一面。

⑨莫知其苗之碩:由于沒有偏愛之情,所以人們即使自家禾苗長得茁壯,他們也全然不知。碩,碩大,茁壯。

⑩按,以上為第八章,論述“齊家”。

【譯文】

所謂齊家在于修養自身,是指人們對自己親愛的人往往過分偏愛,對自己輕賤厭惡的人往往過分輕賤厭惡,對自己畏敬的人往往過分畏敬,對自己同情的人往往過分同情,對自己傲視怠慢的人往往過分傲視怠慢。因此,喜愛某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某人而能知道他的優點,這在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所以諺語說:“人們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不知道自家禾苗的茁壯?!边@就叫作自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对姟吩疲骸疤抑藏?,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币似浼胰?,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耙诵忠说?span id="oha4wd9" class="super">??!币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逼錇楦缸有值茏惴?span id="mx247ho" class="super">?,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①不出家而成教于國:不出家庭范圍而能在諸侯國成功推行教化。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方法,就是下文將家中的孝、悌、慈推廣到諸侯國。家,此處指君主家庭。

②事長(zhǎng):侍奉長官。

③慈者,所以使眾也:這是要求君主和各級長官將慈愛倫理運用于役使民眾之中。慈,慈愛,這是父親對子女的倫理道德。使眾,役使民眾。

④如保赤子:意謂像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保護百姓。赤子,初生嬰兒。

⑤心誠求之:內心真誠地探求赤子的欲望。

⑥雖不中(zhònɡ)不遠:即使不一定完全符合赤子的愿望,但距離赤子愿望不會太遠。中,符合。

⑦一人:指國君。貪戾(lì):貪婪暴戾。

⑧機:弩機。引申為關鍵。

⑨一言僨(fèn)事:一句話就壞了大事。僨,敗壞。

⑩其所令:君主發布的命令。反:與之相反。其所好:君主的愛好。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君子自己先做到然后再要求別人做到。有諸己,自己先做到。求諸人,要求別人做到。

?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君子自己先做到沒有過惡然后再糾正別人的過惡。無諸己,自己沒有過惡。非,責備。

?所藏乎身不恕:君子自身道德修養不夠,沒有推己及人的品質。所藏乎身,指君子自身修養。恕,推己及人。

?喻諸人:讓他人曉諭為善之道。

?“桃之夭夭”幾句:詩見《詩經·周南·桃夭》。夭夭,鮮嫩、艷麗的樣子。蓁蓁(zhēn),枝葉茂盛的樣子。之子,那個女子。于歸,出嫁。

?宜兄宜弟:詩見《詩經·小雅·蓼蕭》。

?其儀不忒(tè),正是四國:詩見《詩經·曹風·鸤鳩》。儀,儀表。忒,差錯。正,匡正。是,這。四國,四方之國。

?法:效法。

?按,以上為第九章,論述“治國”。

【譯文】

所謂治國一定要先齊家,意思是說,連自己的家族成員都教育不好,而奢望能教育好別人,這種情形是沒有的。所以,君子能夠不出家族而能教育好全國。孝,是可以用來侍奉君主的;悌,是可以用來侍奉官長的;慈,是可以用來役使民眾的。《康誥》說:“要像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保護老百姓?!毙闹腥绻嬗羞@種若保赤子的念頭,即使不能達到若保赤子這樣的水平,那也差得不遠了。沒有哪一個女子先學會育嬰然后嫁人的。君主一家有仁愛,那么一國人就會效法而有仁愛;君主一家講禮讓,那么一國人都會興起禮讓之風;君主一個人貪婪暴戾,一國人都會效法而作亂:治國的關鍵就在于此。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壞大事,一個人能安定國家。堯、舜以仁愛率領天下而老百姓都隨之仁愛,桀、紂以殘暴率領天下而老百姓隨之殘暴。君主發布的政令與他自己的愛好相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了。因此,君子自己有了好的德行,然后才去要求別人;自己沒有壞的習性,然后才去批評別人。自己本身道德修養不夠,沒有具備推己及人的品質,而能夠曉諭別人,這種情形是沒有的。所以,治國在于先齊家。《詩》中說:“桃花多么嬌艷,葉子多么茂盛。那個女子出嫁,定使家人幸福?!毕仁辜胰诵腋?,然后才可以教育國人?!对姟分姓f:“既適宜哥哥又適合弟弟?!毕冗m宜兄弟,而后才可以教育國人。《詩》中說:“他的儀表沒有差錯,能夠教正這四方之國?!本拥滦锌梢詾楦缸有值苄Хǎ罄习傩詹湃バХ?。這就是治國在于齊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对姟吩疲骸皹分痪?,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注釋】

①老老:前一個“老”是動詞,意為尊敬;后一個“老”是名詞,指老人。興孝:興起孝悌之風。

②長長:前一個“長”是動詞,意為敬重;后一個“長”是名詞,指兄長。弟:通“悌”。

③恤孤:體恤孤苦之人。孤,幼而無父曰孤。此處泛指孤苦無告之人。倍:通“背”,違背,背叛。

④絜(xié)矩之道:指規矩、法則。絜,用繩子量度圍長。矩,畫方形的尺子。

⑤所惡于上,毋以使下:如果不希望上司對自己無禮,那么就要以此揣度下級之心,自己不要對下級無禮。此即推己及人之意。

⑥所惡于下,毋以事上:自己對下級某些做法感到厭惡,就不要再用這種做法侍奉上級。

⑦所惡于前,毋以先后:自己對前面的人某些做法感到厭惡,就不要再用這種做法誤導后面的人。先,教導。

⑧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詩見《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歡樂的樣子。只,語氣助詞。

⑨“節彼南山”幾句:詩見《詩經·小雅·節南山》。節,高大的樣子。南山,終南山。巖巖,險峻的樣子。赫赫,地位顯赫。師尹,太師尹氏。民具爾瞻,人民都在看著你。

⑩辟:邪僻。僇:通“戮”,刑戮,誅殺。

?“殷之未喪師”幾句:詩見《詩經·大雅·文王》。喪師,指失去民眾。師,眾???,能夠。儀監于殷,應該以亡殷為借鑒。儀,今本《詩經》作“宜”。監,視。峻命不易,大命不容易保有。峻命,大命,天命。峻,大。今本《詩經》作“駿”。

【譯文】

所謂平天下在于治其國,意思是說,在上位者尊敬老人,人民就會興起孝敬老人之風;在上位者尊敬長者,人民就會興起尊重兄長之風;在上位者體恤孤苦無告的人,人民就不會違背恤孤道德。因此君子是有規矩的:厭惡在上位者某一做法,就不用這一做法對待下屬;厭惡下屬某一做法,就不用這一做法對待上司;厭惡前面的人某一做法,就不用這一做法教導后面的人;厭惡后面的人某一做法,就不用這種方法跟從前面的人;厭惡右邊的人某一做法,就不用這一做法對待左面的人;厭惡左邊的人某一做法,就不用這一做法對待右邊的人;這就叫作規矩?!对姟分姓f:“快樂的君子啊,你是人民的父母?!比嗣裣矏鄣木拖矏郏嗣袼鶇拹旱木蛥拹?,這才叫人民的父母。《詩》中說:“高大的南山啊,巖石多么險峻。顯赫的尹太師,人民都在看著你?!庇袊恋木鞑豢刹恢斏?,如果邪僻放蕩,就會被天下人民所誅殺?!对姟分姓f:“殷商沒有失去民眾的時候,能夠德配上帝。應該以亡殷為鑒,大命不容易保有?!闭f的是得民眾者得國家,失民眾者失國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本朔冈?span id="girv492" class="super">?:“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注釋】

①此:乃,則。以下三句中的“此”意義相同。

②外末內本:以德為外,以財為內,即重財輕德。

③爭民:爭利之人。施奪:施以爭奪之教。

④財聚則民散:君主聚斂財富,民心就會散失。

⑤財散則民聚:君主散財于民,民心就會向君主聚集。

⑥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君主說出逆德言論,民眾也會以逆德言論回應君主。悖,逆。

⑦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君主逆德而聚斂財貨,民眾就會背叛,最終君主的財貨也會以悖逆方式失去。

⑧惟:語助詞。命:天命。常:常保,常有。

⑨道:治國之道。得之:得天命。

⑩《楚書》:指《國語·楚語下》。

?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國語·楚語下》載楚大夫王孫圉赴晉國訪問,晉卿趙簡子詢問楚國之寶,王孫圉以“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對之。

?舅犯:指晉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字子犯。曾從重耳流亡十九年,出謀劃策,多有建樹。后佐重耳返國即位,輔助文公稱霸。

?亡人:流亡之人。當時重耳因驪姬之難而流亡在外,故子犯稱重耳為亡人。

?仁親:即孔子所說的“親于仁”。

?《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前627年,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的忠告,派師千里偷襲鄭國,結果在崤山遭到晉軍伏擊而全軍覆滅。秦穆公痛定思痛,發表了這篇誓詞。誓是上古一種文體。

?一個:《禮記》文本作“一介”。一介,多指一個人,含有渺小、卑微的意思。

?斷斷:誠實的樣子。

?休休:寬廣的樣子。

?有容:有容人之量。

?彥:有才德。圣:通達事理。

不啻(chì):不但,不只是。

實:副詞,確實,表示強調。容:包容。

尚:庶幾,差不多。

媢(mào)嫉:嫉妒。

違:違忤,違逆,不順從。俾(bì):使。不通:此指不能通于君主。

殆(dài):危害。

唯仁人放流之:仁人對此嫉妒之人深惡痛絕,將其流放。放流,流放。之,指嫉妒之人。

迸(bǐnɡ):通“屏”,放逐,擯棄。四夷:古代將四方少數民族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中國:中央之國,指中原諸侯國,與“四夷”相對。

舉:舉薦。

先:將其置于自己的位置之上。

命:鄭玄注曰:“當作慢?!背填U認為當作“怠”。都是怠慢的意思。

退:廢黜。

遠:遠離,遠避。

拂(fú):逆,違背。

逮:及。

【譯文】

因此君子應該首先注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會有國土,有國土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事。如果君主輕道德而重財利,那么爭利之人就會施以爭奪之教。因此君主把財富聚足了,民心就散了;君主把財富散出去了,民心就聚集了。所以君主說出逆德言論,民眾也會以逆德言論回應君主;君主逆德而聚斂財貨,民眾就會背叛,最終君主的財貨也會以悖逆方式失去。《康誥》說:“天命是不能常保的?!闭f的是國有善政則得到天命,國家政令不善就會失去天命。《國語·楚語下》說:“楚國沒有其他珍寶,只有以善為珍寶?!本朔刚f:“流浪的人沒有其他珍寶,只把親近仁義當作珍寶。”《秦誓》說:“假如有一個臣子,人很誠實,但沒有其他一技之長,他的心胸很寬廣,有容人之量。他人有一技之長,如同自己有一樣;他人有才德明智,他心里便喜愛人家,不只是在口頭說說,而是確實能夠容人。任用這樣的人能夠保護我的子孫,對黎民也是有利的。假如別人有一技之長,他就嫉妒厭惡;別人有才德明智,他就從中作梗,不讓別人上達君主,這確實是不能容人。任用這樣的人不能夠保護我的子孫黎民,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只有仁德之君才將這后一種人流放,驅逐到四方蠻夷之地,不與他們共同住在中原之國?!边@是說只有仁愛之人才真正能夠愛人,才真正能夠厭惡壞人。遇到賢人而不能舉薦,或者舉薦了而不能容忍其地位在自己之上,這是怠慢;遇到不善的人不能黜退,或者黜退了而不能將其驅逐到遠方,這就是過錯了。喜愛人們所憎惡的,憎惡人們喜愛的,就叫作違背人的本性,災禍必將降臨到他的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①驕泰:驕恣放縱。泰,驕縱。

②生:生產。

③為之者疾:指創造財富的速度快。疾,快。

④用之者舒:指花費財富的速度慢。舒,舒緩。

⑤以財發身:通過散財來獲得民心。發,起。

⑥以身發財:通過舍命亡身來發財。

⑦終:結果,指最終成功。

⑧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君主有府庫財貨,最終這些財貨為君主所用。此句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的比喻。

⑨孟獻子:魯國賢大夫仲孫蔑。

⑩畜馬乘(shèng)不察于雞豚:士初試為大夫,應該履行好畜養馬匹保養車輛的職責,而不應該去謀求飼養雞豬的小利。這說明君主治國,應該著眼于大者。畜馬乘,畜養馬匹車輛,這是士初試為大夫的職責。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此句是說卿大夫之家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不要謀求畜養牛羊的利益。伐冰之家,指喪禮時能用冰的卿大夫之家。伐,鑿。

?百乘之家:有方圓百里采邑的卿大夫之家。不畜聚斂之臣:古代有采邑的卿大夫食什一之稅。聚斂之臣,指那些為卿大夫謀求什一之稅以外利益的家臣。

?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這是說盜臣只是害財,聚斂之臣不僅害財,而且害義。盜臣,盜竊之臣。

?長國家:為一國之主。務財用:謀求財貨為自己所用。

?必自小人:一定是因為小人慫恿所致。自,由于,因為。

?彼為善之:君主想為善。彼,指君主。

?小人之使為國家:意為君主委派小人治理國家。

?亦無如之何:也對災害并至的現象無可奈何。

?按,以上為第十章,論述“平天下”。

【譯文】

因此君子有大道,國家政權一定是依靠忠信來獲得,一定是由于驕恣放縱而喪失。生財有大道,從事生產的人多,吃閑飯的人少,創造財富的速度快,花費財富的速度慢,那么財富就常足了。仁愛的君主通過散發財富來獲得民心,不仁的君主不惜以自身生命來聚斂財富。沒有君主愛好仁義而民眾不愛好仁義的情形,沒有愛好仁義而其事業不能善終的情形,沒有國庫財富不為君主所用的情形。孟獻子說過:“士初試為大夫應履行好畜養馬匹保養車輛的職責,不應該去謀求喂雞喂豬的小利;鑿冰備喪祭之用的卿大夫之家,不應該通過飼養牛羊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不應該蓄養那些聚斂民財的家臣;與其蓄有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蓄有偷盜財物的小臣?!边@說的是國家不以物質利益為利,而應該以大義為利。統治國家而務求聚斂財富的國君,一定是來自小人的慫恿。君主即使具有推行善政的心意,但假如讓小人來治理國家,一定會災害并至。到那時,即使君主有善政愿望,也對災害并至的現象無可奈何了。這就叫國家不以物質利益為利,而應該以大義為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轮台县| 南溪县| 都安| 江安县| 潞西市| 曲沃县| 龙泉市| 阳春市| 隆安县| 湘潭县| 嘉禾县| 香格里拉县| 吉隆县| 旺苍县| 宁都县| 赤水市| 杂多县| 桑植县| 金山区| 油尖旺区| 达孜县| 怀安县| 威远县| 将乐县| 石林| 临泉县| 贞丰县| 库车县| 江门市| 文安县| 五大连池市| 佛冈县| 习水县| 石嘴山市| 奉贤区| 泰州市| 岳池县| 牟定县| 玛多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