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子思子·孔叢子: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陳桐生 孫雪霞譯注
- 16703字
- 2025-03-07 20:09:29
孝經第一
【題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彼抉R遷在“作《孝經》”之前省略了主語,故后人既可以理解為孔子作《孝經》,也可以視為曾子作《孝經》。此后論者或以《孝經》為孔子所作,如《漢書·藝文志》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或以《孝經》為曾子所集錄,如孔安國《古文孝經訓傳序》稱孔子告訴曾參孝義,曾子“遂集而錄之”?;蛞浴缎⒔洝窞樵拥茏铀?,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孝經》是“曾子弟子所為書”,王應麟等人甚至認定子思作《孝經》?!端膸烊珪偰刻嵋氛J為《孝經》是“七十子徒之遺書”。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中以為《孝經》是“漢儒之作”。蔣伯潛《十三經概論》認為,《孝經》是孔子再傳弟子所作,而托名于孔子和曾子。今按,春秋戰國之際諸子百家的著述,大都采取先生講弟子記的方式。孔門文獻大都采用師徒問答的形式,《孝經》應為孔子所授曾子所記錄,此后文稿便在曾參一系傳授,從《孝經》稱“曾子”來看,《孝經》最后寫定者為曾子門人。
從《史記》來看,“孝經”之名稱在司馬遷之前就已經有了?!稘h書·藝文志》將《孝經》著錄于六藝略。唐代開成年間,《孝經》躋身儒家十二經之列。
《孝經》是儒家論孝最有章法、最詳盡、最權威的綱領性文獻。文中強調孝是道德的根本,提出了“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的孝義三段論,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個階層所應承擔的孝道責任和義務,探討了孝的倫理和政治價值,闡述了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倫理主張?!缎⒔洝穼χ袊鴼v史文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篇中以孝治天下的主張為歷代帝王所采納。
《孝經》在漢代有今古文兩種版本,今文《孝經》十八章,古文《孝經》二十二章。劉向據今文將《孝經》定為十八章,唐玄宗李隆基為其作注,宋人邢昺為唐玄宗御注作疏,被阮元《十三經注疏》所收錄,成為通行版本,我們所用的也是這一版本。這一版本的每章前都有標題,據邢昺《正義》云,這些標題是唐玄宗為《孝經》作注時,才由儒官集議“題其章名”而加上去的,并非《孝經》原有,故我們不加采用。
仲尼居①,曾子侍②。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③,以順天下④,民用和睦⑤,上下無怨。汝知之乎⑥?”曾子避席曰⑦:“參不敏⑧,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⑨,教之所由生也⑩。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span id="i4zvlbo" class="super">?
【注釋】
①仲尼:孔子字。居:閑居。
②曾子:孔子弟子曾參,以孝道著稱?!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霸鴧?,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笔蹋罕罢吲惴钤谧鹫咧畟仍皇?。侍有坐有立,此處為侍坐。
③至德:最高的道德。要道:簡要的治道。
④順:順從,此處用作使動詞,意謂使天下人民順從。
⑤民用和睦:民眾因此至德要道而和睦相處。用,因此。
⑥汝:鄭注本作“女”,“女”通“汝”。按,以上數句概述先王以最高的道德——孝——治理天下,為全篇立論基點。
⑦避席:根據禮儀,老師提問,弟子應該離開座席,起身回答。避,鄭注本作“辟”,“辟”為“避”的假借字。
⑧敏:聰慧。
⑨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墩撜Z·學而》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⑩教之所由生:道德教化由孝而生成。
?語(yù):告訴。
?“身體發膚”幾句:言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此為孝行之始。
?“立身行道”幾句:言孝子立身揚名,光顯父母,此為孝行之終。
?“夫孝”幾句:提出孝義三段論:踐行孝道從孝順父母開始,再以事親之情事君,孝道的終點是立身揚名顯耀父母。
?《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对娊洝贩帧讹L》《雅》《頌》三部分,《雅》又分為《小雅》與《大雅》。《大雅》多為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大都是對祖先和神的頌揚,也有些詩篇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意思是說,要經常懷念你的先祖,繼承發揚先祖的美德。無,語氣詞,無義。念,想念,思念。爾祖,你的先祖。聿修厥德,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聿,述。修,修治,培養。厥,其。德,美德。
?按:以上為第一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開宗明義章”,概論孝是圣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譯文】
孔子在家閑居,曾參陪侍老師坐著??鬃诱f:“曾參,先王有最美的道德和簡要的治道,來使天下民眾順從,民眾因此和睦,上上下下都沒有怨心。你知道這個最美的道德和簡要的治道嗎?”曾參趕忙離開座席,起身答道:“我天性不聰敏,哪里能知道呢?”孔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產生的。你再坐下,我告訴你。孝子的身體毛發肌膚,都是受父母所賜,不敢毀損傷害父母賜予的身體發膚,這是履行孝道的起點。以孝道立身處世,名揚后世,使父母榮耀,這是履行孝道的終點。孝子履行孝道,起點是侍奉父母,中間是以侍奉父母之道侍奉君主,終點是立身揚名。《大雅》中說:‘要經常懷念你的先祖,繼承發揚先祖的美德?!?/p>
“愛親者①,不敢惡于人②;敬親者,不敢慢于人③。愛敬盡于事親④,而德教加于百姓⑤,刑于四海⑥,蓋天子之孝也⑦?!陡π獭吩?span id="i4q4ubl" class="super">⑧:‘一人有慶⑨,兆民賴之⑩。’?
【注釋】
①親:指父母雙親。
②惡(wù)于人:厭惡他人。惡,厭惡。一說,天子愛親,以此教化天下,使天下人不敢厭惡父母。
③慢于人:怠慢他人。慢,怠慢,輕忽。一說,天子敬親,以此教化天下,使天下人不敢怠慢父母。
④愛敬盡于事親:竭盡親愛、尊敬之心來侍奉父母雙親。盡,竭盡。
⑤德教加于百姓:指天子以自己愛親、敬親的模范道德行為教育民眾。德教,道德教化。加,施加。百姓,最初指百官,后泛指廣大民眾。
⑥刑于四海:給天下民眾做出表率。刑,通“型”,鑄造器物的模子,此處用作動詞,樹立典范。四海,本指四夷,后用來泛指天下。
⑦天子:上天之子,中國古代稱最高統治者為天子。《禮記·表記》:“惟天子受命于天,故曰天子?!薄栋谆⑼ā罚骸巴跽吒柑炷傅?,故曰天子。”
⑧《甫刑》:《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文章,又名《呂刑》。周穆王時有關刑法的文書,由于呂侯的請命而得名。為我國西周時期所制訂的第一部刑書,有所謂五刑、五罰、五過等。主要內容類似于后世的刑事訴訟法規。文中還提出行刑必須審慎,防止濫刑。
⑨一人:指天子。古代天子自稱“予一人”。慶:善。
⑩兆民:猶言億萬民眾。兆,古代以十億為兆。賴:依賴。
?按,以上為第二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天子章”,論述天子之孝。
【譯文】
“愛父母的人不敢厭惡他人,敬父母的人不敢侮慢他人。先將愛敬之心全部用來侍奉父母,再把這種孝道的德教施加給天下百姓,為天下人民做出典范,這就是天子之孝。《甫刑》說:‘如果天子有美德,那么天下億萬民眾都會仰賴他?!?/p>
“在上不驕①,高而不危②。制節謹度③,滿而不溢④。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⑤;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⑥。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⑦。蓋諸侯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畱饝鹁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⑧?!?span id="ru4gkbx" class="super">⑨
【注釋】
①上:上位。指諸侯位于一國臣民之上。驕:驕傲。
②高:指處于諸侯高位。危:危險。
③制節:制立財用節限。指節制國家費用開支。謹度:謹守法度。指宮室車旗不僭越禮制。
④滿而不溢:雖滿而不會溢出。溢,盈溢。
⑤長守貴:長期守住諸侯尊貴地位。
⑥富:諸侯貴為一國之主,富有一國之財。在封建時代,國土、臣民和一切山川財富都是君主的私有財產。
⑦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土地和糧食是一個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因此古代以社稷指代國家。和:協和。
⑧“戰戰兢兢”幾句:詩見《詩經·小雅·小旻》。形容態度極為謹慎恐懼。戰戰兢兢,非常害怕,微微發抖。如臨深淵,如同站在萬丈深淵邊緣。如履薄冰,如同站在薄冰之上,害怕冰裂落水。
⑨按,以上為第三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諸侯章”,論述諸侯之孝。
【譯文】
“貴在一國臣民之上而不驕傲,處于諸侯高位而不危險。制定國家費用節限,謹守宮室車旗法度,像水一樣,雖然滿了但不會溢出。處于諸侯高位而不危險,因而能夠長期守住諸侯大貴之位;滿了而不會溢出,因而能夠長期保有一國財富。富貴不離自身,然后才能保住諸侯國的江山社稷,協和國內臣民。這就是諸侯之孝?!对姟分姓f:‘態度戰戰兢兢,如同面臨深淵,如同足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①,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②,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③。是故非法不言④,非道不行⑤??跓o擇言⑥,身無擇行⑦。言滿天下無口過⑧,行滿天下無怨惡⑨。三者備矣⑩,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硪狗诵福允乱蝗?span id="mehv78z" class="super">?。’?
【注釋】
①法服:禮法規定的服飾。服,服飾。古代根據禮法,制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等級的服飾,每個等級禮服上繪有不同圖案。如果服飾與自身爵位等級不符,就是僭禮行為。
②法言:禮法之言。道:說。
③德行:道德之行。
④非法不言:非先王禮法則不言,言必守禮法。
⑤非道不行:非先王之道則不行,行必遵守先王之道。
⑥口無擇言:除了禮法之言以外,口無其他可選擇之言。
⑦身無擇行:除了遵行先王之道外,身無其他可選擇之行。
⑧言滿天下無口過:說的話很多,但由于說的都是禮法之言,因此沒有言論過失。口過,言論過失。
⑨行滿天下無怨惡:行為很多,但由于都是遵行先王之道,因此不會招致天下人埋怨和厭惡。
⑩三者:指服飾、言論、行為。備:完備,沒有過失。
?守其宗廟:守住宗廟祭祀。中國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各有宗廟,宗廟祭祀香火不絕,這象征政權和封爵繼續存在。如果政權被消滅或封爵被取消,那么宗廟也就絕祀了。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詩見《詩經·大雅·烝民》。意思是說,卿大夫應該早晚勤勉,不敢懈怠,以侍奉天子。夙夜,早晚。匪,同“非”。懈,懈惰。事,侍奉。一人,指天子。
?按,以上為第四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卿大夫章”,論述卿大夫之孝。
【譯文】
“不是先王禮法規定的服飾就不敢穿,不是先王禮法規定的言論就不敢說,不是先王禮法規定的道術就不敢踐行。因此言論必守禮法,非法不言;行為必遵守先王之道,非先王之道不行。除了先王禮法之外,口無可以選擇之言,身無可選擇之行。做到發表了很多言論,而不會有言論過失;做了很多事情,而不會招致怨惡。在服飾、言論、行為三方面做好了,然后就能長期守住宗廟祭祀。這就是卿大夫的孝?!对姟分姓f:‘從早到晚不敢懈怠,以此來侍奉天子?!?/p>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①;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②。故母取其愛③,而君取其敬④,兼之者父也⑤。故以孝事君則忠⑥,以敬事長則順⑦。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祿而守其祭祀⑧。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⑨?!?span id="galqomt" class="super">⑩
【注釋】
①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拿侍奉父親的愛心來侍奉母親,愛父之心與愛母之心相同。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要低于男性,但女性為人之母以后,她的地位就得到上升,可以享受孝子的尊敬。資,取,用,拿。事,侍奉。
②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拿侍奉父親之敬心來侍奉君主,敬父之心與敬君之心相同。為孝子者必為忠臣,這是中國封建統治者不遺余力倡導孝道的根本原因。
③母取其愛:對待母親,孝子取其事父之愛心。
④君取其敬:對待君主,孝子取其事父之敬心。
⑤兼之者父也:孝子對待父親,兼有愛心與敬心。
⑥以孝事君則忠:孝子用孝親之心來侍奉君主,就能做到忠誠。
⑦以敬事長則順:以事兄之敬來侍奉上司,就能做到順從。長,上級,上司。
⑧保其爵祿:保住祿秩官位。西周春秋的士,多擔任公、侯、卿、大夫的家臣。祿,俸祿。爵,爵位。守其祭祀:守住宗廟祭祀。
⑨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詩見《詩經·小雅·小宛》。意思是士應該早起晚睡,不要辱沒父母。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興,起。忝,辱。所生,指父母。
⑩按,以上為第五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士章”,論述士之孝。
【譯文】
“孝子拿侍奉父親之愛心來侍奉母親,而愛父之心與愛母之心相同;孝子拿侍奉父親之敬心來侍奉君主,而敬父之心與敬君主之心相同。因而對待母親,孝子取事父之愛心;對待君主,孝子取事父之敬心。只有對待父親,孝子同時兼有愛心與敬心。孝子用孝親之心侍奉君主,就能做到忠誠;孝子用事兄之敬心來侍奉上司,就能做到順從。忠誠、順從不失其道,以此來侍奉公卿大夫,士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爵位,長期守住宗廟祭祀,這就是士的孝。《詩》中說:‘早起晚睡,不要辱沒你的父母。’
“用天之道①,分地之利②,謹身節用③,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④,而患不及者⑤,未之有也?!?span id="cfin4wl" class="super">⑥
【注釋】
①用天之道: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道。用,運用,遵循。
②分地之利:區分不同土地的有利條件?!吨芏Y·大司徒》將土地劃分為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種情形,每一種土地適宜種植不同作物。庶人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土地不同狀況從事種植。
③謹身:謹慎其身,避免恥辱。節用:節省財用,勤儉持家。
④孝無終始:孝道適用對象包括從天子到庶人,沒有一人例外。始,始于天子。終,終于庶人。
⑤患:擔憂。不及:不能及于孝。
⑥按,以上為第六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庶人章”,論述庶人之孝。
【譯文】
“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天道,區分不同土地的有利條件,謹慎持身,節省財用,以此來奉養父母,這就是庶人的孝。因此,始自天子終于庶人,無人在孝道之外,那些擔心自己不在孝道范圍之內的現象,是不會有的?!?/p>
曾子曰:“甚哉①,孝之大也?!弊釉唬骸胺蛐ⅲ熘浺?span id="sey7els" class="super">②,地之義也③,民之行也④。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⑤。則天之明⑥,因地之利⑦,以順天下⑧。是以其教不肅而成⑨,其政不嚴而治⑩。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骸蘸諑熞窬郀栒?span id="ikthwdb" class="super">?!?span id="r89y2zg" class="super">
【注釋】
①甚:贊嘆之詞,很。
②天之經:上天的常道。經,常。
③地之義:大地的永恒意義。按,中國古代思想家往往將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說成是自然法則,從天人合一角度來論證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合理性。
④民之行:民眾的行為準則。古人認為人類的行為應該效法天地,孝是天經地義,人的行為也應該以孝為準則。
⑤是:通“寔”,實,表示強調的副詞。則:效法。
⑥天之明:指上天日月星辰照耀天下。
⑦因地之利:順應大地物產的利益而得以生存。因,順,順應。地之利,指山川原隰所生長的動物和植物。
⑧順:順從。此處用作使動詞,意謂使天下人民順從。
⑨教:道德教化。肅:嚴肅。成:成功。
⑩政:施政。嚴:威嚴,嚴酷。治:治理。
?教:道德教化?;瘢焊谢癖姟?/p>
?先:先做示范。博愛:廣博的仁愛。此處指圣王對父母的博愛。
?莫:沒有人。遺:遺忘。親:父母。
?陳:陳述,陳說。德義:道德仁義。
?興:起,起心。行:踐行,指踐行道德仁義。
?敬:恭敬。讓:禮讓。
?而民不爭:民眾因受到圣王敬讓的教化而平息名利競爭。
?導之以禮樂:禮從外規范人們的行為,樂從內感化人們的性情,故圣王用禮樂引導民眾。導,引導。
?好惡(hào wù):愛好與厭惡。
?禁:禁止,禁令。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見《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顯赫的樣子。師尹,尹太師。師,太師。尹,太師姓氏。民具爾瞻,民眾都看著你。具,都。瞻,看。按,《節南山》本義是批評尹氏太師,此處征引這兩句詩,意在說明統治者言行為人民所關注。這種引《詩》方法叫斷章取義。
按,以上為第七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三才章”,論述天地人三才。孝雖然是人之倫理道德,但它卻是圣王效法天地之義而提出的,因此孝是天經地義。中國古代思想家往往從天地自然的高度來說明人倫道德的來源。
【譯文】
曾子說:“啊呀,孝的意義真是大得很??!”孔子說:“孝,是天地的常道,是人民行為的準則。天地顯示它的常道,而為人類所效法。圣王效法上天日月星辰的光明,順應大地物產的利益,來使天下人民順從統治。所以,圣王的教化不需要嚴肅而自然取得成功,施政不需要威嚴而自然治理得當。先王看到道德教化可以用來感化民眾,因此自身率先博愛父母雙親,民眾受到感化而沒有人敢于遺忘雙親。先王向民眾講述道德仁義,民眾受到感化而踐行道德仁義。先王率先做到恭敬禮讓,民眾受到感化而平息名利競爭。先王用禮樂引導民眾,民眾受到感化而上下和睦。先王顯示自己的好惡愛憎,民眾因此知道什么事不可以做?!对姟分姓f:‘顯赫的尹太師啊,民眾都在看著你呢!’”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①,不敢遺小國之臣②,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③?故得萬國之歡心④,以事其先王⑤。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⑥,而況于士民乎⑦?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⑧。治家者⑧,不敢失于臣妾⑩,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对姟吩疲骸杏X德行,四國順之?。’”?
【注釋】
①明王:圣明之王。以孝治天下:用孝道思想治理天下。
②不敢遺小國之臣:對小國之臣以禮相待,不敢在禮節上稍有疏漏。遺,遺漏。
③況:何況。公、侯、伯、子、男:西周春秋時期五個等級的諸侯封爵。
④萬國:泛指眾多諸侯國。
⑤事其先王:按照上古禮制,天子祭祀祖先,天下諸侯應該各以其職前來助祭。事,侍奉,此處指祭祀。按,以上論述天子以孝治天下。
⑥侮:欺侮,侮辱。鰥(guān)寡: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后代用鰥寡來泛指孤苦無靠之人。
⑦士民:士與庶人。此處泛指知書識禮的士人。
⑧以事其先君:意謂諸侯祭祀祖先時,卿、大夫、士都要前來助祭。先君,指諸侯祖先。按,以上論述諸侯以孝治國。
⑨家:指卿大夫的采邑。
⑩臣妾:指男女奴婢。
?妻子:妻子與孩子。
?人:卿大夫采邑中的所有成員。
?以事其親:意謂卿大夫祭祀亡親時,采邑中的臣妾前來助祭。親,指卿大夫的父母。按,以上論述卿大夫以孝治家。
?然:這樣,如此。指天子、諸侯、卿大夫以孝道治民。
?生則親安之:在天子、諸侯、卿大夫父母活著的時候,他們能夠得到孝養而安度晚年。
?祭則鬼享之:天子、諸侯、卿大夫父母死后,他們的鬼魂能夠享受其子孫的祭祀。享,歆享,神靈享受供物。
?作:興起。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詩見《詩經·大雅·抑》。意思是圣王有偉大的德行,天下各諸侯國都順從他。覺,大。德行,指孝道。四國,四方之國,指天下。
?按,以上為第八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孝治章”,提出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譯文】
孔子說:“從前圣明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連小國之臣都不敢稍有失禮之處,何況是對待公、侯、伯、子、男各級諸侯呢?所以圣明君王能夠得到天下所有諸侯國的歡心,使他們自愿前來,各以其職輔助天子祭祀先王。以孝道治國的諸侯,連孤苦無靠的人都不敢輕侮,何況是對待那些知書識禮的士人呢?所以諸侯能夠得到國內百姓的歡心,讓臣民百姓自愿地前來助祭先君。以孝道治理采邑的卿大夫,連對臣妾奴仆都不敢失禮,何況是對待妻子兒女呢?所以卿大夫能夠得到采邑成員的歡心,大家一起來侍奉卿大夫的雙親。天子、諸侯、卿大夫都能做到以孝道治民,那么在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父母活著的時候,他們能夠得到孝養而安度晚年;死后,他們的鬼魂能夠享受其子孫的祭祀。因此能夠做到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起。圣明君王以孝治理天下的情形就是這樣。《詩》中說:‘圣王有偉大的德行,四方之國都會順從他。’”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①,無以加于孝乎②?”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③。人之行莫大于孝④,孝莫大于嚴父⑤,嚴父莫大于配天⑥,則周公其人也⑦。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⑧,宗祀文王于明堂⑨,以配上帝⑩。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注釋】
①敢:表敬副詞。
②加:超過。
③天地之性人為貴:意謂在天地所生一切生物中,人為萬物之靈,故最為尊貴。性,生命,生物。
④人之行莫大于孝:在人的所有行為中,沒有比孝行意義更大的。
⑤嚴:尊敬,尊重。
⑥配天:古代天子祭祀天帝時,以其祖宗配祭。
⑦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西周初年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周武王于克商之后不久去世,繼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他平定武庚叛亂,制定西周禮樂制度,首定以祖宗配祭天帝之禮,故周公被儒家視為大孝典型。
⑧郊祀后稷以配天:周公在郊外祭祀上天,以始祖后稷配祀天帝。郊祀,古代帝王在國都郊外祭祀上天,這是帝王最隆重的祭祀典禮。后稷,周人始祖,名棄,傳說他是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上帝的腳印,感孕而生,長大之后擅長種植,教民稼穡,被帝舜封為農官,號稱后稷,別為姬姓。《詩經·大雅·生民》歌詠他的事跡。后稷,是指負責糧食生產的長官。后,意為君。稷,指谷物。
⑨宗祀:對祖宗的祭祀。文王: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王季之子,武王之父。他在位期間,極大地拓展了周國的版圖,奠定了周人滅商的基業,為后來武王滅商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姬昌生前只是西伯,即西方諸侯領袖,并未稱王,武王滅商以后,追贈乃父為文王。一說姬昌斷虞、芮二國之訟之年即已稱王。明堂:西周天子朝會諸侯、發布政令、祭祀祖先的場所。
⑩以配上帝:周公在明堂以其父文王配祭上帝。
?以其職:修其職。來祭:前來京師助祭。
?親生之膝下:人的親愛之心產生于幼童時期。親,親愛之心。膝下,身高在成人膝蓋之下,指人的幼童時期。
?以養父母日嚴:孝子長大以后,在奉養父母過程中,對父母尊敬之心與日俱增。日嚴,日加尊敬。
?圣人因嚴以教敬:圣人順應孝子對父母的尊敬之心而用敬義來教化民眾。
?因親以教愛:圣人順應孝子對父母的親愛之心而用愛義來教化民眾。
?其所因者本也:圣人所依靠的就是孝道這個根本。因,憑借,依靠。本,指孝道。《論語·學而》載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慈子孝是出于人類的自然天性。
?君臣之義也:子之事父,如臣之事君。因此將父子之道加以推廣,就是君臣之義。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父母生子,世代相續,賡續之義,莫大于此。續,賡續,世代相傳。
?君親臨之:指君主親身教化民眾。臨,從高處看低處,引申為以上治下。
厚莫重焉:沒有比君主更厚重的恩情了。厚,厚重。
【譯文】
曾子問道:“請問圣人的德行,沒有比孝更大的了嗎?”孔子回答說:“天地所生萬物,其中人類最為尊貴。在人的所有行為中,沒有比孝行意義更大的;在所有孝行之中,沒有比尊敬父親意義更大的;在尊敬父親的孝行中,沒有比在祭祀天帝時以父親配祭之禮意義更大的;周公就是最先這樣做的人?。那爸芄趪冀寂e行祭祀上天的大典,以周人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舉行祭祖典禮,以父親周文王配祀上帝,因此四海之內所有諸侯各修其職,前來助祭周人先王。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比孝更為重要的呢?所以,親愛之心在幼童時期就萌生了,長大之后奉養父母,日益懂得尊敬父母。圣人順應人們尊敬父親的心理,以愛敬之理教育人民。圣人的教化不待嚴肅而能成功,為政不需威嚴而自然治理得當,這是由于圣人順應了孝道這個根本。父慈子孝是出于人類的自然天性,君臣之義也像父子之道一樣。父母生子,沒有比這世代相續意義更大的事情了。君主親身教化民眾,沒有比這更厚重的恩德了。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①;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②,民無則焉③。不在于善④,而皆在于兇德⑤,雖得之⑥,君子不貴也⑦。君子則不然⑧,言思可道⑨,行思可樂⑩。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骸缛司?,其儀不忒??!?span id="t9rfahr" class="super">
【注釋】
①悖德:違反愛敬道德。按,儒家主張將愛敬情感建立在宗法血親的倫理基礎之上。首先將愛敬之情獻給血緣最為親近的父母,然后再按照宗法血親關系的親疏遠近,根據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原則加以推廣。
②順:順從,此處指符合道德禮義。則:效法。逆:違反常理,即悖德、悖禮。
③民無則:由于違反道德禮義,因此民眾沒有取法的標準。則,準則,標準。
④在:心之所在。善:指身行愛敬,服膺道德禮義。
⑤兇德:兇害的德行。
⑥雖:即使。得之:得到爵祿。
⑦不貴:不看重。
⑧不然:不是這樣。即不違背道德禮義。
⑨言思可道:說話之前,先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說。
⑩行思可樂:施行之前,先想一想這種行為是否令人心悅誠服。
?德義可尊:道德禮義足可令人尊敬。
?作事可法:興作事業足可令人取法。
?容止可觀:儀容舉止足可令人觀瞻。
?進退可度:一進一退足可成為法度。
?臨:統治。
?畏:畏敬。愛:愛戴。
?象:模仿。
?德教:道德教化。
?行:指政令暢通。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tè):詩見《詩經·曹風·鸤鳩》。淑人,善人。儀,威儀,儀表。忒,差錯。
按,以上為第九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圣治章”,以周公大孝為例,論述圣人以孝治理天下。
【譯文】
“因此,不愛自己的父母親而愛他人的父母親,這叫作違反愛敬道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親而敬他人的父母親,這叫作違反禮義。如果讓符合道德禮義的人去效法違反道德禮義的人,那么民眾就沒有取法的標準。心不在愛敬道德禮義,而都在于那些兇害的德行方面,這樣的小人即使得到榮華富貴,君子也不會看重。君子不是這樣,他們在說話之前,先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說;決策施行之前,先想一想這種行為是否令人心悅誠服。他們的道德禮義足可令人尊敬,興作事業足可令人取法。他們的儀容舉止足可令人觀瞻,一進一退足可成為法度。如果這樣的君子統治民眾,那么民眾就會畏敬和愛戴他,以他作為效法和模仿的榜樣。因而這樣的君子能夠成功地推行道德教化,讓政令暢通無阻。《詩》中說:‘善人君子,他的儀表不會有差錯?!?/p>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①,養則致其樂②,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③,祭則致其嚴④。五者備矣⑤,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⑥,為下不亂⑦,在丑不爭⑧。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⑨,在丑而爭則兵⑩。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注釋】
①居:平常居家之時。致:通“至”,盡,極。
②養:奉養。
③致其哀:孝子表達對父母去世的悲哀之情。按照喪禮,父母去世之后,孝子要捶胸、頓足、哭泣,以盡哀情。
④嚴:嚴肅。指祭前以嚴肅恭敬的態度,齋戒沐浴,然后祭祀父母亡靈。
⑤備:完備。
⑥居上不驕:居于上位不驕傲,防止因為驕傲而犯大錯。
⑦為下不亂:處于下位不犯上作亂。
⑧在丑不爭:在眾人之中不爭強好勝。丑,眾。
⑨刑:受到刑罰懲處。
⑩在丑而爭則兵:在眾人之中逞強斗狠,會導致兵刃相向。兵,兵器。
?三者:指驕傲、作亂、爭強。
?雖:即使。三牲:牛、羊、豬,古代稱之為太牢。
?按,以上為第十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紀孝行章”,從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論述孝行。
【譯文】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平常居住在家應該對父母盡其恭敬,進飲食奉養父母應該和顏悅色盡其歡樂,父母生病時應該侍奉湯藥盡其憂愁,父母死喪之時應該盡其哀傷,祭祀父母時應該盡其嚴肅恭敬。具備了這五條,然后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侍奉父母的孝子。侍奉父母的孝子,居于上位不驕傲,處于下位不作亂,在眾人之中不忿爭。居上位驕傲就會危亡,在下位作亂就會招致刑罰,在眾人之中忿爭就會導致兵刃加身。如果不去掉驕傲、作亂、忿爭這三樣惡行,即使是每天都以牛、羊、豬三牲奉養父母,仍然是不孝之子?!?/p>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①,而罪莫大于不孝②。要君者無上③,非圣人者無法④,非孝者無親⑤。此大亂之道也?!?span id="1fpwm4m" class="super">⑥
【注釋】
①五刑:指古代墨、劓、剕、宮、大辟五種肉刑。三千:所犯刑條有三千。據說周穆王時期制定刑條,共有三千條之多。
②罪莫大于不孝:在三千刑條之中,沒有比不孝之罪更大的。在中國古代,不孝之罪被視為首惡。
③要:要挾。無上:目無君王,古代稱君王為上。
④非圣人:非議圣人。無法:目無法則。
⑤非孝:否定孝道。無親:目無父母雙親。
⑥按,以上為第十一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五刑章”,論述不孝在所有罪惡中是最大的罪惡。
【譯文】
孔子說:“墨、劓、剕、宮、大辟五刑之類刑條共有三千,其中最大的罪惡是不孝。要挾君主的人目中無上,非議圣人的人目無法則,否定孝道的人目無雙親,無上、無法、無親,就是社會大亂之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①。教民禮順,莫善于悌②。移風易俗,莫善于樂③。安上治民,莫善于禮④。禮者,敬而已矣⑤。故敬其父則子悅⑥,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⑦,敬一人而千萬人悅⑧。所敬者寡而悅者眾⑨,此之謂要道也。”⑩
【注釋】
①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意謂君主如果希望民眾親愛自己,那么君主自身就要孝親,君主能行孝,民眾就會仿效,他們將孝親之情用于事君,自然也就親愛君主了。親愛,指親愛君主。
②教民禮順,莫善于悌(tì):意謂君主如果希望民眾按照禮節順從自己,那么君主自身就要敬愛兄長,君主能敬愛兄長,民眾就會仿效,他們將敬愛兄長之情用于事君,自然也就按照禮節順從君主了。禮順,按照禮節順從長官。悌,敬愛兄長。
③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訴諸人的感性,能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人的性情,人的性情變了,社會良風善俗由此形成。
④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規定上下尊卑的規范,君主如果希望上下尊卑秩序井然,做到身安于上,民治于下,那么最好的手段便是以禮治民。安上治民,君主身安于上,民眾治理于下。
⑤禮者,敬而已矣:禮的靈魂是敬。
⑥敬其父則子悅:天子如果能夠禮敬別人的父親,那么天下做兒子的人都高興。
⑦敬其君則臣悅:天子如果能夠禮敬別人的君主,那么天下做臣子的人都高興。君,指諸侯。
⑧一人:指為天子所禮敬的父親、兄長、君主,不過是一個人。千萬人:指這些被禮敬的父親、兄長、君主的兒子、弟弟、臣下等千千萬萬人。
⑨所敬者寡:指天子禮敬的父親、兄長、君主人數少。悅者眾:指為天子禮敬其父親、兄長、君主而高興的兒子、弟弟、臣下則人數眾多。
⑩按,以上為第十二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廣要道章”,論述推廣孝悌是天子治國的要道。
【譯文】
孔子說:“教育民眾親愛君主的方法,沒有比天子親自踐行孝道更好的了。教育民眾按照禮節順從官長的方法,沒有比天子親自踐行敬愛兄長更好的了。移風易俗的方法,沒有比音樂教化更好的了。天子獲得身安于上、民治于下的方法,沒有比以禮治國更好的了。禮的靈魂,其實不過是一個‘敬’字而已。因此,天子禮敬他人的父親,那么天下做兒子的人都喜悅;天子禮敬他人的兄長,那么天下做弟弟的人都喜悅;天子禮敬他人的君主,那么天下做臣子的人都喜悅,這就叫天子禮敬一個人,千萬人都喜悅。天子禮敬的人少而天下喜悅的人多,這就叫作治理天下的要道?!?/p>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①。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②。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③,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对姟吩疲骸異疸┚樱裰改?span id="svo4rkv" class="super">④?!侵恋?span id="ztwcxef" class="super">⑤,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⑥!”⑦
【注釋】
①家至:每家每戶都要走到。日見:每天見一次面。
②所以:用來……辦法。
③臣:為臣之道。
④愷悌(kǎi tì)君子,民之父母:詩見《詩經·大雅·泂酌》。愷悌,歡樂平易。
⑤至德:最高的德行。指孝。
⑥孰:誰。順民:使民眾順從。
⑦按,以上為第十三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廣至德章”,論述君子推廣孝道。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孝道教育人民,并不是家家戶戶都要走到,也不是天天當面告訴他們如何盡孝。天子教人孝敬父親,是用來禮敬天下所有做父親的人。天子教人敬愛兄長,是用來禮敬天下所有做兄長的人。天子教人遵行臣道,是用來禮敬天下做君主的人?!对姟分姓f:‘和樂平易的君子啊,你是人民的父母?!绻皇切⑦@一最高的德行,誰能夠讓民眾順從達到如此廣大的境界呢?”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①,故忠可移于君②;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③;居家理④,故治可移于官⑤。是以行成于內⑥,而名立于后世矣⑦?!?span id="ufipkay" class="super">⑧
【注釋】
①君子:先秦文獻中的“君子”,有兩層意義:一是指君主;二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此處“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
②忠可移于君:君子移孝順父母之心去侍奉君主,可為忠臣。
③順可移于長:移敬重兄長之心去侍奉長官,可為順臣。長,長官。
④理:治理。
⑤治可移于官:移治家之術于官府政事。
⑥內:指孝親、敬兄、理家等內部事務。
⑦名:美名。后世:指君子死后。
⑧按,以上為第十四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廣揚名章”,論述君子通過將孝悌移植為忠順而揚名后世。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孝順,因而他能夠將這種孝心移植為對君主的忠誠;侍奉兄長敬重,因而他能夠將這種敬重之心移植為對長官的順從;居家而家族內部事務得到治理,因而能夠將這種理家之術移植到官府政事。所以,君子在家修成孝順美德,他的美名在他去世之后也將久遠傳播?!?/p>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①,則聞命矣②。敢問子從父之令③,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④?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⑤,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⑥。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⑦,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⑧,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⑨!”⑩
【注釋】
①安親:使父母身心安逸。揚名:孝子通過建立功名替父母揚名。
②聞命:接受命令。此處指明白其中道理。
③從父之令:聽從父親的教令。
④是何言與:這是什么話。
⑤爭(zhènɡ)臣:敢于直言勸諫的大臣。爭,通“諍”,直言規勸。
⑥令名:美名。
⑦當:面對。
⑧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孝子對父親負有諫諍責任,但要注意諫諍的態度和方法?!抖Y記·曲禮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薄抖Y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p>
⑨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僅僅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能做一個合格的孝子的。此章揭示孝的另一層要求:孝子對父親的過錯,要敢于諫諍。同樣,忠臣對于君主的過錯,也要敢于諫諍。
⑩按,以上為第十五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諫諍章”,論述真正的孝子面對不義應該敢于諫諍。
【譯文】
曾子問道:“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一類的道理,我已經從老師這兒聽到了。請問兒子聽從父親的教令,可以稱得上孝嗎?”孔子回答說:“這是什么話?這是什么話?從前,天子有七位敢于直言規勸的大臣,即使無道,仍然不失天下。諸侯有五位敢于直言規勸的大臣,即使無道,仍然不失其封國。大夫有三位敢于直言規勸的家臣,即使無道,仍然不失其采邑。士有敢于直言規勸的朋友,他就不會遠離美名。父親有敢于直言規勸的孝子,他就不會陷于不義。因此,如果面對不義的情形,那么兒子就不能不向父親諫諍,臣子就不能不向君主諫諍。所以,孝子面對不義的情形,就要諫諍。一味地聽從父親的教令,又怎么能稱得上孝呢?”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①。長幼順,故上下治②。天地明察,神明彰矣③。故雖天子④,必有尊也,言有父也⑤;必有先也,言有兄也⑥。宗廟致敬⑦,不忘親也⑧。修身慎行⑨,恐辱先也⑩。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span id="frtzlqo" class="super">?
【注釋】
①“昔者明王事父孝”幾句:古人認為,王者父天母地。明王能孝事父母,便能敬事天地,明察天道地理。事天明,指侍奉上天時能明白天道。一說天道即指四時等天時。事,侍奉。事地察,指侍奉大地時能明白地理。一說這里的地理指土地高下、肥瘠等地利。察,明察,明白。
②長幼順,故上下治:圣明君王將王室宗族中長幼關系理順,天下臣民受到教化,因而上下得到治理。順,理順。
③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圣明君王侍奉天地明察,就會獲得天神地祇的感應而得到福報,神明之功由此得到彰顯。彰,彰顯。
④雖:即使。
⑤父:指天子宗族叔父、伯父。
⑥兄:指天子族兄。
⑦宗廟致敬:天子在宗廟中祭祀祖先,向祖宗表達敬意。
⑧親:宗親,指族叔、族伯、族兄等。
⑨修身:修持其身。慎行:謹慎其行。
⑩辱先:辱沒祖先。
?鬼神著矣:天子在宗廟祭祀祖先,祖先神明歆享祭品,明顯體現出鬼神之功。著,昭著,顯著地體現出來。
?通于神明:天子孝悌能夠產生感應,上與鬼神相通。
?光于四海:光照四海。
?“自西自東”幾句:詩見《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無思不服,沒有想不服從的。
?按,以上為第十六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感應章”,論述天子孝悌能夠與天地鬼神產生感應。
【譯文】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親孝順,事父之道通于上天,因此能明白天道;天子侍奉母親孝順,事母之道通于大地,因此能明察地理。天子將王室宗族長幼關系理順了,天下臣民的上下尊卑也就得到治理了。明察天道與地理,神明感于天子孝悌就會降下福佑而彰顯功力。所以圣王雖然貴為天子,但王室中他也有需要尊敬的人,這是說圣王也有宗族叔伯;圣王也有讓其居于自己之前的人,這是說君王也會有宗族兄長。圣王在宗廟中向祖先致敬,這說明圣王不會忘記宗親。圣王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怕的是辱沒先人。圣王在宗廟中向祖宗致敬,祖宗神明就會感其孝心而顯示靈驗。圣王的孝悌達到極點,就能感通神明,光照四海,無所不通?!对姟分姓f:‘從西方到東方,從南方到北方,無人不想服從圣王?!?/p>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①,進思盡忠②,退思補過③,將順其美④,匡救其惡⑤,故上下能相親也?!对姟吩疲骸暮鯋垡?,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⑥?!?span id="jju49le" class="super">⑦
【注釋】
①上:指君主。
②進思盡忠:進朝謁見君主時就要想到竭盡忠誠。
③退思補過:退朝以后就要想到如何彌補君主過失。④將順:順勢促成。
⑤匡:匡正。救:補救。惡:指君主的錯誤、過失。
⑥“心乎愛矣”幾句:詩見《詩經·小雅·隰?!?。心乎愛矣,心中如果真有愛。遐不謂矣,不認為自己遠離君主。遐,遠。中心,心中。藏,牢記。
⑦按,以上為第十七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事君章”,論述孝子侍奉君主,進退都要忠于王事。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主,入朝進見,心里想的是盡其忠誠之道,退朝回家,心里想的是彌補君主過失,順勢促成君主的美政,匡正補救君主的過惡,這樣君臣上下才能相親。《詩》中說:‘臣子心里熱愛君主,縱在天涯不為遠。心里時時記王事,何曾片刻忘記它?’”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①,禮無容②,言不文③,服美不安④,聞樂不樂⑤,食旨不甘⑥,此哀戚之情也⑦。三日而食⑧,教民無以死傷生⑨,毀不滅性⑩: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
,生民之本盡矣
,死生之義備矣
,孝子之事親終矣?!?span id="e2bb229" class="super">
【注釋】
①哭不偯(yǐ):哭到氣竭,不能發出余聲。偯,哭的余聲。
②禮無容:按照禮儀,拜揖趨翔均有容止要求。孝子因喪親哀痛,在行禮時無法做到這些要求。
③言不文:說話不追求文飾。
④服美不安:不穿鮮衣美服,披上衰(cuī)衣麻绖(dié)。
⑤聞樂不樂:前一個“樂”,指音樂;后一個“樂”,指歡樂。
⑥食旨不甘:吃美食也吃不出美味。旨,美。按照禮儀,孝子在守喪期間,應該蔬食飲水。
⑦哀戚:悲哀憂傷。
⑧三日而食:按照禮儀,父母去世,孝子三日水漿不入口。但是三日之后,孝子就要吃飯喝水,不能因為父母去世而傷及孝子生命。
⑨死:指死去的父母。生:指活著的孝子。
⑩毀不滅性:父母去世以后,孝子毀瘠以不傷及性命為限。毀,哀毀,毀瘠。性,性命。
?喪不過三年:父母去世,孝子守喪三年。三年之喪,實為二十五個月,即三個年頭。
?示民有終:這是告訴民眾,孝子守喪,并不是無休無止,而是有時間界限的。
?槨(guǒ):外棺,指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衣:殮衣。衾(qīn):被子。舉:將尸體抬起,放入棺材之內。
?陳:陳列。簠(fǔ):古代祭祀時盛谷物的方形器皿。簋(guǐ):古代祭祀時盛谷物的圓口兩耳器皿。簠簋最初為陶制,后來用青銅制作。
?擗(pǐ):用手捶胸。踴(yǒng):跳腳。
?宅兆:陰宅兆象,指墳墓風水。
?措(cuò):放置。此處指安放棺材。
?為:建立。
?以鬼享之:用鬼禮祭饗父母亡靈。
?以時:按一定的季節。
生事愛敬:父母活著的時候,孝子以愛敬侍奉。
死事哀戚:父母去世后,孝子以哀戚態度來葬埋并祭祀。
生民之本:指孝道。生民,民眾。盡:到此為止。
備:完備。
按,以上為第十八章。通行本《孝經》標題為“喪親章”,論述孝子在父母去世以后,按照禮儀埋葬、祭祀父母。
【譯文】
孔子說:“孝子父母去世,出于真情哭到氣竭發不出余聲為止,舉止進退無趨翔之禮容,說話顧不上文飾,脫掉鮮衣美服而被服衰麻,聽到音樂不會快樂,吃美食也吃不出甘美之味,這些都是出于孝子的悲哀憂傷之情。喪禮規定,孝子絕食三日之后就要進食,這是教育人民不要因為已死之人而傷害活著的人。孝子悲哀毀瘠切不要過分,以免隕滅性命,這就是圣人的政教。喪禮不超過三年,這是告訴人民,任何禮都有它的終點。孝子替死去的父母準備好棺槨、壽衣、壽被,將亡親的尸體放入棺材之內,陳列簠簋祭品,哀悼亡親,捶胸、跳腳、哭泣,悲哀地送別父母亡靈。替亡親占卜陰宅吉兇,然后安放好棺材。為亡親立廟,以鬼禮祭享亡靈;春祭秋祀,按照一定的時季表達對亡親的哀思。孝子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其愛敬之心,在父母死后盡其哀戚之意,孝子的根本責任就完全盡到了,死生的意義具備了,孝子侍奉父母至此也就終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