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曾子問第三

【題解】

本篇選自《禮記》,記載曾參向孔子問禮的言論,篇名取自首章開頭三字。孔子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禮秩序,為此他開門授徒,對弟子講述禮儀,闡述禮義,探討禮儀與禮義是孔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禮學是孔門弟子所修的專業。本篇中曾參所問多是特殊情況下的禮儀,諸如:國君剛死而世子誕生,應該怎樣稟告死去的國君;如果亡君已經入葬而世子誕生,應該如何稟告亡君;一人同時遇到兩起近親喪事,應該如何處理兩起喪事孰先孰后問題;等等。曾參問得非常細致,孔子則給予耐心而詳盡的解答。如果用儒家“經禮”“變禮”的概念來劃分,那么《儀禮》所載的喪禮為“經禮”,而本篇所討論的屬于“變禮”。孔子師徒所討論的禮以喪禮居多,這可能與儒家早期從事喪葬職業有關,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喪服制度的內涵特別豐富復雜。曾參在掌握基本禮儀知識之后,希望進一步提升禮儀學術水平,因此才向老師提出諸多特殊喪禮問題,故而本篇在禮學領域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性。在孔門七十子后學中,曾參的禮學造詣雖不及天分極高的子游,但他以鍥而不舍的恒心和毅力刻苦鉆研禮學,而孔子則以誨人不倦的精神給予耐心的解答。在傳世孔門禮學文獻中,以曾子問禮的材料為最多,從中可見曾參當年刻苦習禮情形。

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于西階南。大祝裨冕,執束帛,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命毋哭。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幣于殯東幾上?,哭降?。眾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踴?。盡一哀?,反位?,遂朝奠?。小宰升?,舉幣?

【注釋】

①薨(hōng):古代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世子: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即太子。

②從:跟隨。攝主:國君去世后,上卿暫時代理國君聽政,稱為“攝主”。

③北面于西階南:卿、大夫、士隨攝主站立在停放靈柩的殯宮西階之南,面向北面。按,群臣本來應該站在東階哭奠亡君,由于需要舉行告殯儀式,西階近于殯位,故群臣站立于西階之南。

④大(tài)祝:太祝,主管祭祀的官員。下文大宰、大宗等之“大”均讀“太”。裨冕:太祝接神時穿的祭服。

⑤執:持。束帛:用于敬神的一束絹帛。

⑥升自西階:從西階拾級而上。

⑦盡等:走完臺階。

⑧命毋哭:太祝命令在場所有人不要哭泣,聽他稟告。

⑨祝聲三:太祝發出三次聲音,以此提醒亡君神靈歆享祭品。

⑩某:夫人姓氏。按,“某”是夫人姓氏的代稱,并不是夫人姓“某”。例如,如果夫人陳姓,那么這個“某”就要改為“陳”。

?升:登堂。

?奠:放置。幣:即束帛。殯東:靈柩東面。幾:幾案。

?降:下堂。

?眾主人:亡君父兄等近親。房中:亡君諸位嬪妃。

?踴(yǒng):跳腳頓足,這是喪禮中的一個動作。

?盡一哀:表達一陣悲哀之情。

?反位:返回朝夕哭奠之位。反,同“返”。

?遂朝奠:于是舉行朝奠之禮。朝奠,指每天早飯前向亡靈敬獻祭品。

?小宰:官名,掌管王宮政令。

?舉幣:托起祭祀的禮品。按照禮儀,祭品要埋于東西兩階之間。

【譯文】

曾子問孔子:“國君剛去世而世子誕生,應該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卿、大夫、士跟隨攝政的上卿來到殯宮,臉朝北,站在殯宮西階的南面。主管祭祀的太祝身穿接神的祭服,手捧一束絹帛,從西階拾級而上,登上最高一級臺階,但不跨進殯宮殿堂,命令在場的人不要哭泣。太祝向靈柩招呼三聲,向靈柩中的亡君稟告說:‘夫人某氏生了世子,特此稟告。’說完登堂,把束帛放在靈柩東面的幾案上,哭著走下殯宮殿堂。亡君親屬、卿、大夫、士和嬪妃隨之哭泣,但不跳腳頓足。哭過一陣之后,各自回到每天早晚哭奠的位置上,于是舉行朝奠之禮。禮畢,小宰登堂,把放在幾案上的束帛等祭品取下,埋在東西兩階之間。

“三日,眾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少師奉子以衰,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子升自西階,殯前北面,祝立于殯東南隅?。祝聲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顙哭?。祝、宰、宗人、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踴,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踴?,房中亦踴,三者三,襲衰杖?。亦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

【注釋】

①三日:世子出生后第三天。現在民間有些地方仍有慶祝孩子出生三天的習俗。

②初位:即站在西階的南面。

③大宰:官名,掌管教令,總理朝政,即后來的宰相。大宗:官名,掌管宗廟禮儀事務。

④少師:掌管教養世子事務的官員。奉子:懷抱出生三天的世子。衰(cuī):斬衰喪服。

⑤祝先:太祝走在前面引路。

⑥子從:少師懷抱世子隨后。子,指世子。

⑦宰、宗人:指太宰、太宗。

⑧入門:進入殯宮之門。

⑨子升自西階:少師懷抱世子從西階登堂。

⑩殯前北面:少師懷抱世子,站在靈柩之前,臉朝北面。

?祝立于殯東南隅:太祝站在靈柩的東南角。

?某之子某:夫人某氏之子某。

?從執事:率領主管官員。從,跟隨,此處用作使動詞,意為率領。執事,指太宰、太宗等主管官員。

?敢:表謙敬的副詞。

?子拜稽顙(qǐ sǎng)哭:少師懷抱世子下拜,哭泣。稽顙,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兩膝跪地,兩手拱至地,頭亦至地。

?哭踴,三者三:哭泣跳腳以三次為節,如此反復三次。

?降東反位:從西階下堂,返回東邊朝奠的位置。

?袒(tǎn):脫去上衣,露出左臂。

?子踴:少師懷抱世子跳腳。

?襲:穿上喪服。衰杖:喪杖。

祝史:太祝、太史。

名:世子之名。五祀:五種神靈。先秦對五祀有各種說法:一是以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為五祀;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為五祀;三是指祭祀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的五類神靈。此處五祀是指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山川:山川神靈。

【譯文】

“世子出生的第三天,亡君親屬、卿、大夫、士來到殯宮,站在西階的南面,面向北。太宰、太宗、太祝都身穿接神的祭服。少師身穿喪服,懷抱著包裹喪服的世子,太祝走在前面引路,少師抱著世子跟在太祝后面,太宰、太宗跟在世子后面。進了殯宮大門,眾人都停止哭泣。少師抱著世子從西階登堂,走到靈柩前,面朝北站立,太祝站立在靈柩的東南角。太祝對靈柩招呼三聲,向躺在靈柩中的亡君稟告說:‘夫人某氏所生世子某,率領諸位執事官員,前來拜見。’然后少師抱著世子,以世子名義向靈柩跪拜磕頭,哭泣。太祝、太宰、太宗、亡君親屬、卿、大夫、士都一齊哭泣,跳腳頓足,以三次跳腳頓足為一節,如此反復三次。眾人都從西階下堂,返回到東邊朝奠的原位,袒露左臂。少師抱著世子跳腳頓足,嬪妃等人也跟著跳腳頓足,也是以跳腳頓足三次為一節,如此反復三次。然后讓世子披上斬衰孝服,少師代替世子柱起喪杖,舉行朝奠之禮。禮畢,走出殯宮。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類神靈及山川諸神。”

曾子問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則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從大祝而告于禰。三月,乃名于禰,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廟山川。”

【注釋】

①已葬:亡君已經下葬。

②如之何:如何舉行稟告之禮。

③禰(nǐ):父廟。此處指父廟中的神主。

④名:取名。

【譯文】

曾子問孔子:“如果死去的國君已經入葬而世子出生,那么應該如何舉行稟告之禮?”孔子回答說:“太宰、太宗隨從太祝向死去國君的神主稟告。三個月后,在先君神主前給世子命名,然后將世子的名字遍告土地神廟、谷神廟、宗廟和山川神靈。”

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乃命國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過是非禮也。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諸侯相見?,必告于禰。朝服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五廟?,所過山川?。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反必親告于祖禰,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聽朝而入。”

【注釋】

①適:到,此處指朝見。

②祖:祖廟。

③奠:貢獻祭品。按,“告于祖,奠于禰”中的“告”和“奠”互文見義,即在祖廟、父廟中都要祭奠稟告。

④冕而出視朝:諸侯朝見天子,要穿戴冕服。先如此穿戴以視朝,表示預敬其事。冕,指穿戴冕服。視朝,臨朝聽政。

⑤命國家五官:將留守國家之事托付給五位大夫。五官,諸侯國中分掌政事的五位大夫。

⑥道:祭路神。

⑦告者:指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遍:遍告。

⑧過是:超過五日之限。

⑨牲幣:鄭玄說,“牲”為“制”字之誤。諸侯出入祭告不用牲,只有天子出入祭告才用牲。制幣,一丈八尺的絹帛。

⑩反亦如之:諸侯返回舉行告至之禮,禮數也是如此。

?諸侯相見:指兩國諸侯舉行會盟、互訪等活動。

?朝服:臨朝聽政時穿的皮弁服。

?五廟:諸侯五廟,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廟。

?所過山川:諸侯出行時路過的山川神靈。

?告至:稟告返回國都。

【譯文】

孔子說:“諸侯去朝見天子,一定要到祖廟和父廟獻祭稟告。然后穿上冕服臨朝,命令太祝、太史告祭于土神廟、谷神廟、宗廟和山川諸神。在叮囑留守的五位大夫之后,這才啟程。出發前要祭路神。太祝和太史必須在五日之內將告祭進行完畢,超過五日,就是非禮。凡舉行告祭之禮,都以一丈八尺的束帛作為祭品,諸侯返回時舉行告至之禮,禮數也是如此。諸侯之間互訪,出行前必須告祭于父廟。然后穿上皮弁朝服臨朝。命令太祝、太史告祭于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五廟和途中經過的山川之神。叮囑留守的五位大夫,祭路神后啟程。諸侯返回后一定要親自告祭于祖廟和父廟。然后命令太祝、太史向出發前祭告過的眾神稟告,然后聽朝理政,再回宮休息。

曾子問曰:“并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輕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輕。禮也。自啟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辭于殯,遂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輕,禮也。”孔子曰:“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非宗子,雖無主婦可也。”

【注釋】

①并有喪:兩起近親喪事同時發生。

②輕、重:指由血親關系遠近而產生的恩義的大小薄厚,輕指血緣關系較遠,重指血緣關系較近。

③奠:設置祭品祭祀亡靈。

④啟:啟殯,即開始出殯。不奠:不要給血親關系近的亡親更換祭品。

⑤行葬:靈車出行。哀:致哀。次:舉行喪禮時喪主所站的位置。

⑥反葬:葬完亡親后返回。

⑦辭于殯:鄭玄注,殯,當作“賓”。辭于賓,即向來賓致辭,告知下一個葬禮日期。

⑧遂:于是。修:修治,處理。葬事:下一個喪葬事務。

⑨虞:古時葬后拜祭稱虞。

⑩宗子:大宗的嫡長子,享有主祭權和族權。

?無無主婦:不能沒有正妻。主婦,正妻。

【譯文】

曾子問孔子說:“同時遇到兩起近親喪事,應該怎么辦?誰的喪事在先?誰的喪事在后?”孔子說:“安排下葬時,先葬血親關系遠的亡親,后葬血親關系近的亡親;安排祭奠時,先祭血親關系近的亡親,后祭血親關系遠的亡親。這是禮的要求。在葬埋血親關系遠的亡親時,從啟殯到入葬,都不要給血親關系近的亡親更換祭品。靈車出行時,不在孝子位次停留致哀。葬完血親關系遠的亡親歸來,先在血親關系近的亡親靈柩之前更換祭品,然后告訴來賓下一個葬禮日期,于是處理血親關系近的亡親下葬事宜。葬后拜祭安魂,先祭血親關系近的亡親,后祭血親關系遠的亡親,這是禮的要求。”孔子說:“大宗嫡長子即使已經七十歲,也不能沒有正妻;如果不是大宗嫡長子,即使沒有正妻也是可以的。”

曾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內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掃,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廟?,歸設奠?,服賜服?,于斯乎有冠醮?,無冠醴?。父沒而冠?,則已冠?,掃地而祭于禰,已祭而見伯父叔父,而后饗冠者。”

【注釋】

①冠子:為兒子舉行加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

②冠者:為兒子加冠的主賓及助手。至:至主人之門。

③揖讓:賓主作揖禮讓。入:進門。

④齊衰(zī cuī):五等喪服中的第二等。為兄弟、祖父母之類的近親所服的喪禮,喪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緣邊部分縫緝整齊。齊衰喪期分為三年、一年、五月、三月不等。大功:五服中的第三等。為叔伯兄弟、姊妹之類的近親所服的喪禮,喪服用熟麻布做成。大功喪期為九個月。

⑤內喪:同姓之喪。廢:停止舉行冠禮。

⑥外喪:門外之喪,即死者為異姓親屬。冠:繼續舉行冠禮。不醴(lǐ):冠禮中本來有向冠者敬獻甜酒的儀式,如今因其有喪,不再向冠者敬獻甜酒。醴,甜酒。

⑦徹:撤除。饌:指甜酒及其他食物。掃:打掃場地。

⑧位:禮儀規定的位次。

⑨期日:選定的冠禮日期。

⑩小功:五等喪服中的第四等,喪服用較細的熟麻布做成,喪期為五個月。

?因喪服而冠:主人讓兒子按照親疏關系穿上相應的喪服,并戴上喪冠。

?除喪不改冠:主人之子在除喪之后,是否還要舉行冠禮。

?冕:冕服,禮服禮帽,為吉禮所用。弁:常禮所戴的禮帽,分為皮弁和爵弁,皮弁用于田獵或征伐,爵弁用于祭祀。

?大廟:天子宗廟。大,讀“太”。

?歸設奠:諸侯、大夫歸來,在宗廟設祭奠,祭告祖宗。

?服賜服:穿戴天子所賜的冕服或弁服。

?醮(jiào):古代舉行冠禮或婚禮時給人斟酒的禮儀。

?冠醴:向冠者敬獻甜酒的禮儀。

?父沒而冠:兒子在父親去世之后舉行冠禮。

?已冠:冠禮完成。

掃地而祭于禰:打掃場地,向亡父神主祭告。

饗冠者:設宴款待前來參加冠禮的賓客。

【譯文】

曾子問道:“主人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為兒子加冠的主賓和助手已經來到,賓主作揖禮讓,進入家門之內,這時主人突然得到齊衰、大功親屬的死訊,這該怎么辦呢?”孔子回答說:“如果死者是同姓親屬,那么冠禮就要停止;如果死者是異姓親屬,那么冠禮可以繼續進行,但主賓不再向被加冠者敬獻甜酒,主人也不必向主賓敬獻甜酒。撤去為舉行冠禮而陳設的器物,打掃場地,然后按照自己和死者的關系就位而哭。如果加冠主賓和助手尚未來到,冠禮就停止不辦。如果主人將要為兒子舉行冠禮,還沒到吉日就遇到齊衰、大功、小功親屬的喪事,那就讓兒子按照親疏關系穿上相應的喪服,并戴上喪冠。”曾子又問道:“主人之子在除喪之后,是否還要補行冠禮呢?”孔子回答說:“天子在太廟賜給未冠的諸侯、大夫冕服和弁服。受賜者歸來以后,在宗廟設奠祭告祖宗,穿戴起受賜的冠服,此時只需對加冠者敬酒祝賀,而不必敬獻甜酒。如果是兒子在父親死后舉行冠禮,那么在冠禮完成之后,要打掃場地,祭告亡父的神主。祭告亡父之后,就去拜見伯父叔父,然后設宴酬謝為自己加冠的主賓和助手。”

曾子問曰:“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聞之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奠酬于賓,賓弗舉,禮也。昔者,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非禮也;孝公大祥,奠酬弗舉,亦非禮也。”

【注釋】

①旅酬:祭禮完畢后主賓一起宴飲,相互敬酒。主人按照尊卑長幼次序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zuò)。

②小祥:古代親喪一周年的祭禮。

③練祭:頭戴練冠、身穿練服的祭祀。練,白色生絲。旅:旅酬。

④奠酬:古代飲酒的一種禮節。主人酌酒獻賓,賓接過放在席上不再舉起。

⑤魯昭公:姬姓,名裯,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前542—前510年在位。練:此處指小祥祭。舉酬行旅:即舉行旅酬。

⑥孝公:魯孝公,姬姓,名稱,春秋初期魯國國君,前795—前769年在位。大祥:古代親喪后兩周年的祭禮。

⑦奠酬弗舉:不舉行旅酬。

【譯文】

曾子問孔子:“祭禮在什么情況下才不進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聽說,舉行小祥祭禮的時候,主人改服練冠練服,酬獻賓客,但不進行旅酬,主人回敬賓客的酒,賓客接過來不飲而放下,不再舉杯,這是合乎禮的。從前,魯昭公在小祥時就舉行旅酬,這是失禮的。魯孝公在大祥時還不舉行旅酬,這也是失禮的。”

曾子問曰:“大功之喪,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豈大功耳!自斬衰以下皆可,禮也。”曾子曰:“不以輕服而重相為乎?”孔子曰:“非此之謂也。天子、諸侯之喪,斬衰者奠;大夫,齊衰者奠;士則朋友奠,不足則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則反之。”

【注釋】

①與:參與。饋(kuì)奠:喪中祭奠。指在靈柩右側奠放酒食。

②斬衰(cuī):五等喪服中最重的一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緝邊。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斬衰服期三年。斬衰以下有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四等喪服。

③輕服:輕視自家喪服。重:重視。相:幫助。不以……為乎:不認為是這樣嗎?

④奠:祭奠,指奠放酒食。

⑤大夫,齊(zī)衰者奠:大夫死了,他的家臣為他服齊衰,為他奠放酒食。

⑥士則朋友奠:士沒有臣,死后由朋友為之奠放酒食。

⑦不足:人手不夠。取于大功以下者:找大功以下的同族兄弟來幫忙。

⑧不足則反之:如果還是人手不夠,那可以讓一人往返兩次奠放酒食。

【譯文】

曾子問道:“服大功之喪期間,可以參與別人家奠放酒食的事嗎?”孔子回答說:“豈止是服大功喪的人,凡是服斬衰喪以下的人,都可以參與別人家的奠放酒食的事,這是符合禮的。”曾子又問道:“那豈不是輕視自家的喪禮而重視幫助別人家的喪禮嗎?”孔子回答說:“不能這樣說。天子或諸侯死了,大臣都為他服斬衰喪,獻上酒食祭奠。大夫死了,家臣都為他服齊衰喪,獻上酒食祭奠。士死了,由于沒有家臣,就由朋友獻上酒食祭奠,如果朋友人手不夠,就找服大功以下的同族兄弟來幫忙,要是人手再不夠,就請一人往返兩次幫忙獻祭酒食。”

曾子問曰:“小功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斬衰以下與祭,禮也。”曾子曰:“不以輕喪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諸侯之喪祭也,不斬衰者不與祭。大夫,齊衰者與祭。士祭不足,則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注釋】

①輕喪而重祭:輕視自家喪禮,重視他人的喪祭。

②不斬衰者不與祭:不服斬衰喪的臣子不參與祭奠。

③兄弟大功以下者:指本族五服之中服大功以下的兄弟。

【譯文】

曾子問孔子:“服小功喪期間,可以參與別人家的祭禮嗎?”孔子回答說:“豈止是服小功喪的人,凡是斬衰以下的人都可以參與他人喪祭,這是符合禮的。”曾子又問道:“那豈不是輕視自家的喪禮而重視別人家的祭禮嗎?”孔子回答說:“天子或諸侯的喪祭,不是服斬衰喪的臣子就不參與。大夫的喪祭,服齊衰喪的臣子才參與。士的喪祭,由于沒有家臣,就請大功以下的本族兄弟來幫忙。”

曾子問曰:“相識,有喪服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緦不祭,又何助于人?”

【注釋】

①有喪服:自己有喪服在身。祭:此處指吉祭。

②緦(sī):緦麻,五等喪服中最輕的第五等。其服用細熟麻布做成,為高袓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等人所服的喪服,喪期為三個月。不祭:不參加自家的廟祭。

③助:助祭。人:他人。

【譯文】

曾子問孔子:“相識者家中有吉祭,而自己有喪服在身,可以參與相識者家中的吉祭嗎?”孔子回答說:“連穿緦麻喪服都不得祭家廟,又怎么能幫助別人家的吉祭呢?”

曾子問曰:“廢喪服,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說衰與奠,非禮也。以擯相可也。”

【注釋】

①廢喪服:指服喪期滿,脫掉喪服。

②說:通“脫”。衰:指斬衰、齊衰喪服。與奠:參與他人的饋奠。

③擯相:即儐相,替主人接引賓客和贊禮的人。擯,通“儐”,在典禮中負責引導、迎接客人的人員。相,司儀贊禮的人。

【譯文】

曾子問孔子:“服喪期滿,脫掉喪服之后,可以參與別人家的饋奠之事嗎?”孔子回答說:“剛脫掉喪服就參與別人家的饋奠,這是不符合禮的。但是,擔任儐相是可以的。”

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壻使人吊。如壻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世母。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壻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壻弗取,而后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壻亦如之。”

【注釋】

①納幣:古代完整的婚禮共有六道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納幣是指在婚前幾個月,男方把納吉時議定的皮帛聘禮送給女方。

②有吉日:已經議定吉日。納幣之后,男方家庭占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備禮讓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名曰請期。

③壻:同“婿”。吊:吊唁。

④父喪稱父:前一個“父”指的是喪親者之父,后一個“父”是指與喪親者訂婚的男子或女子之父。后文“母喪稱母”句式相同。稱,以……的名義。

⑤世母:伯母。

⑥壻已葬:男方已經葬埋了父母。

⑦嗣為兄弟:這是結為婚姻的一種委婉說法。

⑧致命:致意。

⑨免喪:喪期已滿。

⑩請:催請擇日迎娶。

【譯文】

曾子問孔子:“婚禮已經納幣,并且議定結婚吉日,此時女方父母去世,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男方家庭派人吊唁。如果是男方父母去世,女方家庭也要派人吊唁。如果是對方的父親去世,就以己方父親名義去吊喪;如果是對方母親去世,就以己方母親的名義去吊喪。如果己方父母都不在世,就以伯父伯母的名義去吊喪。在埋葬亡父或亡母之后,男方伯父派人到女方家致辭說:‘某人的兒子有父母喪事,目前不能與你家結為親戚,派我前來致意。’女方父母許諾,而不敢將女兒許嫁他人,這是禮的要求。男方服喪期滿,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家,催請擇日迎娶,如果男方不娶,女方父母就將女兒許嫁別人,這是禮的要求。如果是女方父母去世,男方也要按照上述禮儀去做。”

曾子問曰:“親迎,女在涂,而壻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縞總以趨喪。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則女反。”“如壻親迎,女未至,而有齊衰、大功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內次;然后即位而哭。”曾子問曰:“除喪則不復昏禮乎??”孔子曰:“祭,過時不祭,禮也;又何反于初??”

【注釋】

①親迎:是古代婚姻六禮中最后一道程序,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接新娘。

②女在涂:指新娘正在到婆家的途中。涂,道路。

③女改服:新娘脫下結婚禮服。

④布深衣:古人居家閑暇時穿的上衣下裳連綴在一起的麻布服裝。

⑤縞(gǎo):白絹。總:束發髻。趨喪:奔喪。

⑥反:同“返”。

⑦男不入:新郎不進自家大門。

⑧改服:脫下結婚禮服,換上深衣。外次:門外用帳篷搭起的臨時更衣處所。下文“內次”指門內用帷帳搭成的更衣處所。

⑨女入:新娘進入婆家大門。

⑩即位:各就喪位。

?復:指重新補辦。昏:同“婚”。

?何:何必。反于初:返回當初,指補辦婚禮。

【譯文】

曾子問孔子:“新郎親自迎娶新娘,新娘正在途中,這時新郎父母去世,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新娘脫下結婚禮服,換上麻布深衣,用白布條束扎發髻,然后奔喪。如果是新娘在半路上聽到自己的父母去世,那么她就要返回娘家奔喪。”曾子又問:“如果新郎迎娶新娘,新娘還沒有到婆家,這時遇到婆家有齊衰、大功之喪,那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新郎不進大門,在門外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換上深衣;新娘進入門內,在帷帳中換上深衣;然后各就喪位哭泣。”曾子問道:“齊衰或大功期滿,是否要補辦婚禮呢?”孔子說:“祭祀,過時就不祭,這是禮的要求;至于婚禮,又何必補辦呢?”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

【注釋】

①不息燭:不熄滅蠟燭。息,同“熄”,滅。

②思相離:思念即將分離的骨肉。

③取:同“娶”。

④不舉樂:不演奏音樂。

⑤嗣親:指自己將承擔起傳宗接代的重任,同時自己娶妻表明父母已老,所以心中傷感。

⑥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這是指公婆去世,結婚三月之后,新娘要到公婆廟中拜見公婆神主,祝稱之為“來婦”。

⑦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新娘選擇一個好日子,到公婆廟中祭奠,表示成為正式媳婦應該盡到做媳婦的義務。

【譯文】

孔子說:“嫁女的家庭,嫁前三夜不熄滅蠟燭,這是因為父母思念著即將離別的女兒。娶媳婦的家庭,婚前三日不演奏音樂,這是因為新郎思考著將要肩負起傳宗接代的重任,同時傷感于父母已老。如果公婆已經去世,那么婚后三個月,新娘就要到公婆的廟里拜見公婆的神主,祝稱之為‘某氏來婦’。新娘選擇一個好日子,再到公婆廟里拜祭,表示將盡到一個媳婦應盡的義務。”

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于祖,不祔于皇姑,壻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

【注釋】

①女未見廟而死:女子出嫁后,尚未到家廟拜見公婆的神主就死去。

②不遷于祖:不能將新娘靈車遷往婆家祖廟,向列祖列宗神主辭行。

③祔:附祭。此指將新娘神主附于婆家祖母神主之后而祭祀。皇姑:指死去的祖母。

④不杖:不手執喪杖。

⑤不菲:不穿居喪的草鞋。

⑥不次:不住守喪陋室。

⑦女氏之黨:指新娘的娘家。

⑧示未成婦:表示她還沒有成為男方的媳婦。

【譯文】

曾子問孔子:“新娘結婚后尚未到家廟拜見公婆神主就死了,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出殯時不能將新娘靈車遷往婆家祖廟去辭行,新娘的神主也不能附在婆家祖母神主的后側,丈夫不為她手執喪杖,不為她穿草制喪鞋,不為她居住守喪之室,把她的靈柩送到娘家埋葬,以此表示她還沒有正式成為男方的媳婦。”

曾子問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壻齊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注釋】

①有吉日:已經選定了結婚吉日。

②夫死亦如之:如果未婚夫死去,那么未婚妻的做法也如同上述,即穿上齊衰喪服,到男方家中吊唁,待到下葬之后,再脫掉齊衰喪服。

【譯文】

曾子問孔子:“打算娶某位女子,吉日已經選定了,而女子死去,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未婚夫穿上齊衰喪服,到女方家中吊唁,待到女子下葬之后就除去喪服。未婚夫死了,未婚妻也應該這樣做。”

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偽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喪之二孤,則昔者衛靈公適魯,遭季桓子之喪,衛君請吊?,哀公辭不得命?,公為主?,客人吊?。康子立于門右?,北面。公揖讓升自東階?,西鄉?;客升自西階吊。公拜,興?,哭;康子拜稽顙于位?,有司弗辯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過也。”

【注釋】

①喪有二孤:喪事中有兩個喪主主喪。

②廟有二主:廟里有兩個神主。

③土無二王:中國古人以自己地理知識所及的范圍為天下,天下只能有一個最高領袖,這就是王。

④嘗:秋祭。禘: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大典。郊:古代帝王在國都近郊祭祀天地及其他神靈的大典。社:祭祀土地神。

⑤尊無二上:無論哪種祭祀,至高無上的尊神只有一位。

⑥未知其為禮:孔子委婉地表示,不知道“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的現象是否合禮。實際上,孔子認為這種現象不合禮規。其,指“喪有二孤,廟有二主”。

⑦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重用管仲,開辟春秋霸主政治格局,并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亟:屢次。

⑧作偽主:制作一個假的廟主。行:隨軍同行。

⑨衛靈公:姬姓,名元,春秋時期衛國國君,前534—前493年在位。適:到。

⑩季桓子:即季孫斯。姬姓,季孫氏,名斯,謚桓,春秋時期魯國執政正卿。魯桓公后裔季孫氏與叔孫氏、孟孫氏合稱“三桓”,長期掌握魯國政權,季孫氏在其中權勢最大。

?衛君:衛靈公。請吊:請求吊唁。

?哀公:姬姓,名將,春秋時期魯國君主,前494—前468年在位。辭不得命:魯哀公推辭,但衛靈公堅持要吊唁季桓子。

?公為主:魯哀公充當喪主。

?客人:指衛靈公。

?康子:季桓子之子季孫肥,謚康,史稱季康子。繼季桓子為魯國執政正卿。

?公揖讓升自東階:東階是主人所處的位置,魯哀公此舉是把自己等同于喪主。

?鄉:通“向”。

?興:站起。

?拜稽顙于位:在自己的喪位磕頭跪拜。季康子也以喪主自居。

?有司:掌管禮儀的官員。弗辯:沒有指出這樣做不合禮規。

【譯文】

曾子問道:“喪事有兩個喪主,廟里有兩個神主,這是合乎禮的嗎?”孔子答道:“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秋天的嘗祭、祭祖的禘祭、祭祀天地的郊祭和祭祀土地神的社祭,最尊貴的神都只有一個。我不知道喪事有兩個喪主、廟里有兩個神主是不是合乎禮的。從前齊桓公屢次起兵征伐,制作了一個假神主隨軍同行。等到歸國后,就把假神主藏到祖廟。一個廟里有兩個神主,就是從齊桓公開始的。一起喪事有兩個喪主,起源于從前衛靈公來魯國訪問,碰上執政大臣季桓子之喪,衛靈公請求吊唁,魯哀公推辭不掉。于是魯哀公自己充當喪主,衛靈公進入殯宮吊唁。季桓子的兒子季康子站在門右,面朝北。魯哀公作揖禮讓衛靈公上堂,自己從喪主的東階上堂,面向西站立;衛靈公則從賓客走的西階上堂吊唁。魯哀公拜謝衛靈公,起立,哭泣;與此同時,季康子也以喪主身份向衛靈公磕頭跪拜。當時的司儀也沒加糾正。現在一起喪事有兩個喪主,來源于季康子的過錯。”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唯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于祖?,為無主耳。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大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老聃云。”

【注釋】

①師行:軍隊出行。

②遷廟主:遷廟之主,新入遷廟的神主。遷廟是古代太廟中專門供奉、祭祀被遷神主之廟殿,也稱遠廟。太廟之制,中為始祖或太祖,為不遷之主,左右三昭三穆,自天子之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之祖共六代。天子薨,其子繼位,則遷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廟為第六代,而遷原第一代神主入遷廟。主,木主,又稱神主,俗稱牌位。

③巡守:又作“巡狩”,古代天子出行,視察各諸侯國和州郡。根據禮制,天子五年一巡狩。

④齊(zhāi)車:祭祀專用的飾金車輛。

⑤有尊:尊敬先祖。

⑥七廟之主:天子七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⑦當七廟五廟無虛主:應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都不能空著沒有神主。

⑧崩:天子死曰崩。

⑨薨:諸侯死曰薨。

⑩去其國:諸侯被迫離開自己的封國。

?祫(xiá):祭名。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太廟合祭先祖,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為東周柱下史。傳說孔子曾經赴東周向老子問禮。

?祝:太祝。祖廟:太祖之廟。

?卒哭:卒哭祭。古代喪禮,百日祭后,止無時之哭,變為早晚一哭,稱為“卒哭”。成事:指完成祭祀。

?主:群廟之主。

?四廟之主:父廟、祖廟、曾祖廟、高祖廟。

?蹕(bì):開路清道,不準行人過往。

【譯文】

曾子問孔子:“古時候軍隊出征,必定要與遷廟之主同行嗎?”孔子回答說:“天子巡守時,帶著遷廟之主同行,將其載于齋車,以此表示天子尊敬先祖。現在天子巡守,帶著太祖以下七廟的神主同行,這就失禮了。天子七廟、諸侯五廟都不應當空著而沒有神主。宗廟沒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駕崩、諸侯去世或出奔他國、以及在太祖廟里合祭先祖的時候,才會讓宗廟空虛而沒有神主。我聽老聃說過:‘天子駕崩,國君去世,則由太祝把各廟神主取來藏到太祖廟里,這是合乎禮的。等到舉行了卒哭祭以后,再把各廟神主送回各自的廟里。國君出奔,太宰將各廟神主取來同行,這也是合乎禮的。天子諸侯在太祖廟合祭先祖,就讓太祝把父廟、祖廟、曾祖廟、高祖廟的神主迎來。凡是迎送神主出廟入廟,一定要開路清道。’這是老聃說的。”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無遷主,則何主?”孔子曰:“主命。”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遂奉以出,載于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設奠,卒,斂幣玉,藏諸兩階之間?,乃出。蓋貴命也?。”

【注釋】

①遷主:指遷廟神主。

②何主:用什么做主。

③主命:以祖先所命為主。

④幣帛:指絲綢等祭品。皮:獸皮。圭:玉圭。祖:祖廟。禰(nǐ):父廟。

⑤奉:手捧象征父、祖命令的帛幣皮圭。

⑥舍:館舍,此處用作動詞,指住館舍。

⑦奠:祭奠。

⑧反:同“返”。告:祭告。

⑨設奠:陳設祭品,指幣帛皮圭。

⑩斂幣玉:收藏幣帛皮圭。

?藏:埋藏。兩階之間:東西兩階之間。

?貴命:尊重父祖的命令。

【譯文】

曾子問孔子:“古代天子、諸侯出師,如果不載遷廟神主同行,該用什么做主?”孔子回答說:“以先祖之命為主。”曾子又問:“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天子、諸侯將要出征的時候,一定要用幣帛、獸皮、玉圭作為祭品,告祭祖廟、父廟,告祭完畢,就捧出象征父祖之命的幣帛皮圭,載上齋車隨行,每到晚上住館舍之前都祭奠一番,而后天子、諸侯才到館舍休息。出師歸來以后,一定要在祖廟、父廟陳列隨行的幣帛皮圭,進行告祭,祭奠完畢,將幣帛皮圭埋藏在父廟的東西兩階之間,然后才出廟。這大概是為了尊重祖先的命令。”

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遺后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

【注釋】

①慈母:古代諸侯卿大夫幼子喪母后,指定沒有生育的妾撫養幼子,幼子稱養母為慈母。

②傅:師傅。

③君命所使教子:君主命令他們教育自己的兒子。

④服:喪服。

⑤良:善良。

⑥弗忍:不忍心不為她服喪。

⑦喪之:為她服喪。

⑧有司:指掌管禮儀的官員。

⑨練冠:用細白布縫制的帽子。燕居:日常閑居。

【譯文】

子游問道:“用為生母服喪的喪禮來為慈母服喪,這樣做符合禮嗎?”孔子答道:“這是不符合禮的。古時候,君主之子在家外有師傅,在家內有慈母,他們是奉君主之命教育孩子的,哪里有什么喪服可言呢?從前,魯昭公幼年喪母,慈母待他很好,等到這個慈母死了,魯昭公于心不忍,要為她服喪。掌管禮儀的官員對魯昭公說:‘按照古代禮節,對慈母不必服喪,現在您要為慈母服喪,這樣做違背古禮,擾亂國法。如果您最終堅持服喪,那么,史官就會把此事記入史冊,傳之后世,您恐怕不能為慈母服喪吧!’魯昭公說:‘古時候天子也有在日常生活中戴著細白布帽子的。’魯昭公不忍心不服喪,于是就頭戴細白布帽子為慈母服喪。為慈母服喪,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曾子問曰:“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四。”“請問之。”曰:“大廟火,日食,后之喪,雨沾服失容,則廢。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大廟火,則從天子救火,不以方色與兵。”

【注釋】

①旅見:指舉行朝覲之禮。

②終禮:完成朝見禮儀。

③廢:指禮儀取消。幾:幾種,多少。

④大:讀為“太”。

⑤后之喪:王后去世。

⑥沾(zhān)服:淋濕禮服。失容:損壞儀容。

⑦救日:古人認為日食是不好的征兆,因此要加以拯救。

⑧各以其方色與其兵:各個方位的服色與兵器不同,要按照所在方位穿著相應的服色,手執相應的兵器,東方服青衣,執戟;南方服紅衣,執矛;西方服白衣,執弩;北方服黑衣,執盾。

【譯文】

曾子問孔子:“諸侯們朝見天子,進入宮門以后,不能將禮儀進行完畢,取消禮儀的情況有幾種?”孔子說:“有四種。”曾子又問:“請問是哪四種?”孔子回答說:“太廟失火,發生日食,王后去世,因大雨淋濕了禮服而影響儀容,遇到其中一種情況,朝覲禮就會終止舉行。如果諸侯都集中在天子朝廷而發生日食,那么諸侯就要隨從天子救日,諸侯應按方位穿著相應顏色的衣服,手執相應的兵器,參加救日儀式。如果是太廟失火,諸侯就要隨從天子救火,而不必按方位穿著相應衣服,手執相應兵器。”

曾子問曰:“諸侯相見,揖讓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六。”“請問之。”曰:“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后夫人之喪,雨霑服失容,則廢。”

【注釋】

①揖(yī)讓:拱手行禮,這是賓主相見的禮節。

②夫人:諸侯正妻。

【譯文】

曾子問孔子:“諸侯相見,互相拱手行禮,進入宮門,卻不能將相見之禮進行完畢,因故取消的情況有幾種?”孔子說:“有六種。”曾子又問:“請問是哪六種?”孔子回答說:“天子去世,太廟失火,發生日食,為王后或諸侯夫人服喪,因大雨淋濕禮服而影響儀容。遇到其中一種情況,諸侯相見禮就會終止舉行。”

曾子問曰:“天子嘗、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陳,天子崩,后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

【注釋】

①嘗:秋季祭祀宗廟的典禮。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大典。郊:古代帝王在國都近郊祭祀天地及其他神靈。社:祭祀土地神。五祀:祭祀門、戶、中霤(liù)、灶、行五神。

②簠簋(fǔ guǐ)既陳:鄭注:“謂夙興陳饌牲器時也。”簠簋,兩種盛黍稷稻粱的禮器。簠為長方形,有蓋;簋為圓形。此處當泛指祭品祭器。

【譯文】

曾子問孔子:“天子舉行嘗、禘、郊、社、五祀祭禮,祭品祭器都已經陳列好了,這時天子駕崩,或者王后去世,應該如何處理?”孔子回答說:“取消祭禮。”

曾子問曰:“當祭而日食,大廟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殺,則廢。”

【注釋】

①接祭:迅速祭祀。接,通“捷”,速。

②牲:用作祭品的牲畜。

【譯文】

曾子問孔子:“正當祭祀之時發生日食或太廟失火等情況,祭祀怎么辦?”孔子說:“迅速祭祀就行了。如果用作祭品的牲畜牽來而沒有殺,那么祭祀就取消。”

天子崩,未殯,五祀之祭不行;既殯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啟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畢獻而已

【注釋】

①殯:入棺停殯。

②不行:不再舉行。

③既殯而祭:天子已經停殯,就可以舉行五祀。

④尸: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

⑤三飯:尸抓三次飯吃。侑(yòu):勸食。

⑥酳(yìn):食畢用酒漱口,為祭祀時一種禮節。酢(zuò):用酒回敬主人。

⑦啟:出殯。反哭:從墓地返回,哭于殯宮。

⑧祝畢獻:下葬之后舉行祭祀,主人酌酒獻尸,尸酢主人,主人受酢,飲畢獻祝,祝飲畢遂止。

【譯文】

天子駕崩,尚未入棺停殯,就不要舉行五祀之祭;如果已經停殯,就可以舉行五祀,祭祀的時候,尸進入室內,享祭時只抓三次飯吃,祝就不再勸尸接著吃,尸用酒漱口后,不再酌酒回敬主人。從出殯到返回哭于殯宮,不要舉行五祀之祭;下葬以后舉行五祀之祭,酌酒獻給太祝,太祝飲畢就可以結束。

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后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自薨比至于殯,自啟至于反哭,奉帥天子。”

【注釋】

①俎(zǔ)豆既陳:同上文“簠簋既陳”意思一樣,指祭品祭器已經陳設完畢。俎豆,古代祭祀時用來盛食物的兩種禮器。俎,用來盛牲;豆,用來盛醬。此處泛指祭品祭器。

②比至:到。殯:停殯。

③奉帥天子:遵照天子在出殯到反哭時不行五祀之祭,諸侯也不在此期間祭祀社稷。帥,遵循。

【譯文】

曾子問道:“諸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祭器祭品已經陳列好了,聽到天子駕崩或王后去世的消息,抑或遇上國君、諸侯夫人去世,該如何處理?”孔子說:“取消祭祀。從國君去世到入殮停殯,從出殯到返回哭于殯宮,這兩段時間都要奉行天子成規而不能祭祀。”

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孔子曰:“九。”請問之。曰:“天子崩、后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君之大廟火、日食、三年之喪、齊衰、大功,皆廢。外喪自齊衰以下行也。其齊衰之祭也,尸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緦,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異者,緦不祭,所祭于死者無服則祭。”

【注釋】

①鼎:古代用青銅鑄成的禮器,又為盛熟牲之器。也可用于烹飪。

②籩(biān):一種禮器,竹制,在祭祀或宴會時用于盛果品肉脯。形狀像豆。

③外喪:為不在一起生活的親屬舉行的喪禮。行:可以舉行祭祀。

④室中之事:指室中的禮節,如主人獻祝,主婦獻尸,尸酢主婦,主婦獻祝,等等。

⑤無服:沒有五服關系。

【譯文】

曾子問孔子:“大夫在家廟舉行祭祀,鼎俎已經陳列好了,籩豆也已經擺定了,但是卻不能完成祭禮,這種取消大夫祭禮的情形有幾種?”孔子說:“有九種。”曾子請問是哪九種。孔子回答說:“天子駕崩、王后去世、本國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國君太廟失火、發生日食、處于三年喪期之中、服齊衰、服大功,大夫遇到這九種情況都要取消祭祀。遇到外喪,齊衰以下的都可以舉行祭祀。外喪齊衰的祭禮,尸進入室中,享祭時只抓三次飯吃,祝就不再勸尸接著吃,尸用酒漱口后,不再酌酒回敬主人。外喪大功的祭禮,比齊衰加上尸酌酒回敬主人一節。外喪小功、緦麻的祭祀,將室中的禮儀做完就可以了。士不同于大夫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服緦麻也要停止祭祀,所祭的對象出了五服,才去祭祀。”

曾子問曰:“三年之喪,吊乎?”孔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

【注釋】

①練:古祭名。古代父母喪后周年之祭稱“小祥”,此時孝子可以穿練過的布帛,故小祥之祭也稱“練”。

②不群立:不與眾人一起站立。

③不旅行:不與眾人一起走路。旅,眾。

④禮以飾情:用禮儀來表達內心的感情。

⑤吊哭:指去別人家中吊唁哭泣。

⑥虛:虛偽。

【譯文】

曾子問孔子:“孝子處于三年喪期之中,可以到別人家吊唁嗎?”孔子回答說:“在三年喪禮之中,到了周年舉行小祥祭的時候,孝子也不應該與眾人一起站立,不與眾人一起走路。君子用禮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如果孝子在三年喪禮之中去哭吊他人,這豈不是虛偽嗎?”

曾子問曰:“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喪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過時而弗除也。君之喪,服除而后殷祭,禮也。”

【注釋】

①私喪:自家的喪服,相對于“君服”而言。

②除:喪期已滿,可以除去喪服。

③君服:臣民為君主所服的喪服。

④除之:指除私人的喪服。

⑤有過時而弗除:服私喪的期限到了,又遇上君主之喪,于是大夫、士不能脫掉喪服,而要繼續穿。

⑥殷祭:盛大的祭祀,如小祥、大祥等。

【譯文】

曾子問孔子:“大夫、士有自家之喪,本來可以除去喪服了,此時又遇到君主之喪,應該如何除去自家喪服呢?”孔子回答說:“身上有為國君穿的喪服,就不敢再穿私人喪服了,又除什么私人喪服呢?這樣,大夫、士就有服喪過時而不除去喪服的情形了。為國君服喪期滿,除去喪服,就可以為亡親舉行小祥、大祥等盛大祭祀了,這是禮的要求。”

曾子問曰:“父母之喪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禮,過時弗舉,禮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過于制也,故君子過時不祭,禮也。”

【注釋】

①父母之喪弗除,可乎:本章承接上一章,意思是說,大夫、士為父母服喪尚未期滿,又遇到國君之喪,由于國君比父母重要,因此大夫、士就要中斷為父母服喪,先為國君服喪,待到為國君服喪期滿之后,再回頭考慮繼續為父母服完喪期。可是在時間上已經超過父母喪期,因此曾子問此時能否不脫喪服,繼續為父母服喪。

②過時弗舉:過了期限,就不再舉行。

③非弗能勿除:不是說不能不脫喪服。

④患:害怕。過于制:超過禮制。

【譯文】

曾子問孔子:“為國君服喪期滿之后,不脫喪服,繼續為父母服喪,這樣做可以嗎?”孔子回答說:“先王制作的禮儀,過了期限就不再舉行,這是禮的要求。不是說不能不脫喪服,而是怕這種做法超越了禮制。因此君子過了時限就不再舉行祭祀,這是禮的要求。”

曾子問曰:“君薨,既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居于家,有殷事,則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啟,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殯,反于君所,有殷事則歸,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則子孫行事。大夫內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注釋】

①歸居于家:臣子回到自己的家。

②殷事:為國君舉行的盛大祭典。殷,大。

③朝夕:指每天在國君殯宮舉行的朝奠和夕奠。

④啟:啟殯,即開始出殯。

⑤歸哭而反送君:回家哭父母,然后返回朝廷為國君送葬。

⑥歸殯:回家將父母入棺停殯。按,君主死后五日而殯,士大夫死后三日而殯。因為有兩天時差,所以臣可以歸家,將父母入棺停殯。

⑦大夫,室老行事:大夫為君主守喪,家中由管家主辦喪事。室老,大夫的管家。

⑧士,則子孫行事:士為君主守喪,家中由子孫主辦喪事。

⑨內子:指妻子。

【譯文】

曾子問孔子:“國君去世,停殯在堂,這時臣子有父母之喪,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臣子回到家里辦喪事,遇到盛大祭典就返回國君殯所,可以不參加朝奠和夕奠。”曾子又問道:“國君剛開始出殯而臣子有父母之喪,那該怎么辦?”孔子說:“先回家哭亡父或亡母,然后再返回朝廷為國君送葬。”曾子又問:“國君去世,尚未停殯,臣子有父母之喪,那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回家料理父母喪事,將亡父或亡母停殯在堂后,然后返回國君殯宮,家中有重大祭奠就趕回,至于父母的朝奠、夕奠就不必參加了。大夫為國君守喪,家中喪事由管家處理。士為國君守喪,家中喪事由子孫處理。大夫的正妻遇到國君盛大祭典,也要趕到國君殯宮參加祭祀,至于朝奠和夕奠就不必參加了。”

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相誄,非禮也。

【注釋】

①誄(lěi):致悼詞,敘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古代誄文多由上對下、尊對卑、貴對賤、長對幼而作。

②唯天子,稱天以誄之:天子至高無上,沒有人能為他作誄,只有以天的名義為他作誄。

【譯文】

卑者不能為尊者作誄文,年幼者不能為年長者作誄文,這是禮的規定。只有天子,是以天的名義為他作誄文。諸侯之間互相作誄文,這不符合禮的規定。

曾子問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從。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殯服,則子麻弁绖,疏衰,菲,杖。入自闕,升自西階。如小斂?,則子免而從柩?,入自門,升自阼階?。君、大夫、士一節也?。”

【注釋】

①出疆:出國境。

②三年之戒:按照三年之喪要求,準備衣衾等大殮衣物。戒,備。

③椑(bì):內棺。古代諸侯外出會同征伐,一定要在事情辦完后才能返回,事未完,即使生病垂危也不能回國,有可能在國外去世,所以一定要帶上的內棺。

④共:通“供”,供給。殯服:指衣衾等大殮之物。

⑤子:國君之子。麻弁(biàn):麻布禮帽。弁,禮帽。绖(dié):喪服中的麻帶,系在腰間或頭上。

⑥疏衰(cuī):粗麻衣。疏,指粗布。衰,古代喪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

⑦菲:草鞋。此處用作動詞,指腳穿草鞋。

⑧杖:喪杖。此處用作動詞,指手持喪杖。

⑨闕:缺口。按,國君死于宮外,不宜將靈柩從大門抬入,只能將殯宮門西邊宮墻拆一個豁口,以便靈柩進入。

⑩升自西階:因靈柩從外來,如賓客,故從西邊臺階上堂,就客位。

?小斂:給死者沐浴、穿衣、覆衾等。斂,通“殮”。

?免(wèn):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此處用作動詞,指身穿深衣。從柩:跟在靈柩之后。

?入自門,升自阼階:阼階即主階。因只是小殮,形體猶在,所以用活著的人的禮儀對待。從宮門進入,從主階升堂。

?一節:一樣的禮節。

【譯文】

曾子問孔子:“國君出國境,需要按照三年之喪的禮儀做好準備,帶上一口內棺。那么,如果國君在外去世,應該怎樣進宮呢?”孔子回答說:“如果帶了大殮衣物,那么就在外將國君大殮入棺,國君之子頭戴麻布孝帽,纏上白布條,身穿粗麻衣,腳穿草鞋,手執喪杖。將靈柩從殯宮門西邊宮墻缺口抬入,從西邊臺階上堂。如果國君只是小殮,那么國君之子就要身穿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跟在靈柩后面,進入宮門,從主階升堂。國君、大夫、士如果在外去世,進宮的禮節都是一樣的。”

曾子問曰:“君之喪既引,聞父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歸,不俟子。”

【注釋】

①引:指牽引靈車的繩索。后因稱出殯為發引。

②遂:完成。此處指繼續送葬,完成葬禮。

③封:讀“窆(biǎn)”,將棺材放入墓穴。

④俟:等候。子:國君嗣子。

【譯文】

曾子問孔子:“國君靈車已經出發,這時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消息,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臣子應該繼續給國君送葬。等到國君靈柩放入墓穴后,就趕快回家,不必等候國君嗣子回程。”

曾子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涂,聞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注釋】

①涂:道路。

②改服:鄭注:“括發徒跣,布深衣,扱上衽。”指去冕束發,光著腳,脫下粗麻孝服,換上深衣,把深衣前襟插進衣帶里。

【譯文】

曾子問孔子:“如果亡父或亡母的靈車已經出發,正在半路之中,孝子這時突然聽到國君去世的消息,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孝子應該繼續給亡父或亡母送葬。等到亡父或亡母靈柩放入墓穴后,就去冕束發,光著腳,脫掉粗麻孝服,換上深衣,把深衣前襟插進衣帶里,前往宮中為國君奔喪。”

曾子問曰:“宗子為士,庶子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為介子某薦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國,庶子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布奠于賓?,賓奠而不舉?,不歸肉?。其辭于賓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國,使某辭。’”

【注釋】

①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長子。

②庶子:指宗法制度中非嫡妻所生之子。

③上牲:上等犧牲,大夫級別的上牲是少牢,即一羊一豬。

④祝:神職人員,負責在祭祀時向神靈致辭。

⑤孝子:指宗子。介子:指庶子。薦:進獻。常事:指常規性祭祀。

⑥攝主:庶子代替主人宗子。厭祭:不用尸的祭祀。厭祭分為陰厭與陽厭,此指陽厭,即在祖廟西北角光線明亮的地方祭祀。

⑦旅:旅酬,祭后賓客與本族兄弟交錯酬酒。

⑧假:讀為“嘏(gǔ)”,尸代表先祖祝福攝主。

⑨綏祭:主人在籩豆間掐取一些黍稷米飯和肉食祭祀飲食神。

⑩配:指所祭先祖配偶。

?布奠于賓:用酒酬敬上賓。

?賓奠而不舉:賓接過酒杯移放在籩豆之南,不再舉起杯酬謝。

?不歸肉:祭畢不以牲肉饋贈賓客。歸,通“饋”。

【譯文】

曾子問道:“宗子的身份是士,庶子的身份是大夫,庶子應該如何祭祀呢?”孔子回答說:“庶子用一羊一豬在宗子家廟里祭祀,祝以宗子名義向神主致辭說:‘孝子某為介子某奉獻通常的祭祀。’如果宗子有罪居住在他國,庶子為大夫,祭祀的時候,祝以宗子的名義致辭說:‘孝子某派介子某執行通常的祭祀。’代替主人宗子的攝主庶子不舉行厭祭,不在祭后舉行賓客與本族兄弟交錯敬酒的酬酢之禮,尸不代表先祖向攝主庶子祝福,攝主庶子不在籩豆間掐取一些黍稷米飯和肉食祭祀飲食神,祝不提所祭先祖的配偶。用酒酬敬請來的上賓,上賓則接過酒杯移放在籩豆之南,不再舉起杯酬謝,祭祀完畢不以牲肉饋贈上賓。祭前向賓客致辭說:‘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國,讓某代祭并向各位致辭。’”

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稱名不言孝,身沒而已。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于祭也。”

【注釋】

①無爵而居:沒有官爵而居住在本國。

②望墓而為壇:遙望父母的墓地而筑起土壇。庶子無爵,不得就宗子之廟而祭。

③以時祭:按照春夏秋冬四時祭祀。

④稱名不言孝:在致辭時只稱“子某”,而不能稱“孝子某”,與宗子相區別。

⑤身沒而已:直到庶子死亡為止。

⑥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⑦以此:按此禮節進行祭祀。

⑧若義:似有義理可循。

⑨不首其義:不以祭義為首要根據。

⑩誣:妄。

【譯文】

曾子問孔子:“宗子到了他國,庶子沒有官爵而居本國,可以祭祀先祖嗎?”孔子回答說:“可以祭呀!”曾子又問:“請問如何祭呢?”孔子說:“遙望先祖墓地,筑起土壇,按春夏秋冬四時來祭。如果宗子已死,庶子就先告于先祖墳墓,然后在自己家中祭祀。宗子已死,庶子在祭祖時稱宗子之名不得加‘孝’字,這個規矩一直守到庶子死為止。子游那伙人中有身為庶子而祭先祖的,用的就是這個禮節,這是有義理可尋的。現在有些庶子祭祀不以義理為主,因此是妄祭。”

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祭殤必厭,蓋弗成也。祭成喪而無尸,是殤之也。”

【注釋】

①尸:古代祭祀時代表先祖神靈接受祭祀的人。

②厭祭:不用尸的祭祀叫作厭祭。

③成喪者:成年死去的人。

④孫:死者之孫。

⑤同姓:同姓的孫輩。

⑥殤(shāng):未成年而死者。

⑦弗成:死者尚未成年。

⑧殤之:把成年死去的人當作未成年而死的人。

【譯文】

曾子問孔子:“祭祀時非得有尸不可嗎?像不用尸的厭祭那樣也可以嗎?”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須以死者的孫輩充當。親孫子如果幼小,可以讓人抱著充當尸。如果沒有親孫子,可以挑選一個同姓的孫輩充當尸。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厭祭,因為他們還沒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無尸,那等于把他們當作未成年而死來看待了。”

孔子曰:“有陰厭,有陽厭。”曾子問曰:“殤不祔祭,何謂陰厭、陽厭?”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殤不舉,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是謂陰厭。凡殤與無后者?,祭于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于東房?,是謂陽厭。”

【注釋】

①陰厭:在室中陰暗之處祭祀,稱為陰厭。

②陽厭:在室中明亮之處祭祀,稱為陽厭。

③祔祭:鄭玄說,“祔”讀為“備”。備祭,完備的祭禮。

④為殤而死:未成年而死。

⑤弗為后:不能作為他的后嗣。

⑥吉祭:指祔祭。

⑦特牲:一頭小豬。

⑧不舉:沒有佐食者舉肺和脊遞給尸的禮儀。

⑨無肵(qí)俎:沒有主持人將盛放牲體心舌的幾案獻給尸的禮儀。肵俎,古代祭祀時盛放牲體心舌的器物。

⑩玄酒:清水。

?告利成:祝向神主報告供養完畢。利,猶養。告祭時的供養。

?無后者:沒有后嗣的死者。

?室之白:廟室中西北角明亮的地方。

?尊:同“樽”,酒樽。

【譯文】

孔子說:“厭祭有兩種,一是在室中陰暗之處祭祀的陰厭,一是在室中明亮之處祭祀的陽厭。”曾子問道:“祭未成年死者的禮數不必完備,什么叫陰厭、陽厭?”孔子回答說:“宗子未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做他的后嗣的。在舉行吉祭時,用一頭小豬作犧牲,沒有佐食者舉肺和脊遞給尸的禮儀,也沒有主持人將盛放牲體心舌的幾案獻給尸的禮儀,沒有清水,最后也沒有祝向神主報告供養完畢,這就叫陰厭。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無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擺設在室內西北角明亮的地方,把酒樽設在東房,這就叫陽厭。”

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云。”

【注釋】

①葬引至于堩(gèng):葬引,牽引靈柩。堩,道路。王念孫說,“至”上脫“既”字。

②助葬:幫助他人送葬。巷黨:鄉里。

③就道右:靈車停在道路右邊。

④止哭以聽變:停止哭泣,等待天象變化。聽,等待,等候。

⑤明反:日食結束,太陽恢復光明。

⑥反葬:送葬回來。

⑦柩不可以反:靈車不能往回拉。

⑧不知其已之遲數(shuò):不知道日食停止是慢還是快。已,止。此指日食停止。數,通“速”。

⑨豈如行:還不如繼續拉靈車前行。

⑩見日而行:看到日出就前行。

?逮日:趕在太陽落山之前。逮,及。舍奠:停下來祭奠遷廟神主。

?使:出使。

?柩不早出:靈車不要太早出發。

?不暮宿:不要太晚才住宿。

?見星而行:出行時看到天上星星,指星夜趕路。

?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只有犯罪之人亡命奔逃,以及孝子為父母奔喪,才會夜里趕路。

?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如果日全食,那么白天如同黑夜,可以看到天上星星。這句話意思是說,日食的時候,天上可能會有星星出現,如果此時繼續拉靈柩前行,就形同罪人和為父母奔喪的人了。

?不以人之親痁(diàn)患:不讓別人父母接近危險。人之親,指他人的亡親。痁,王引之說,“痁”讀為“阽(diàn)”。阽,接近危險。

【譯文】

曾子問孔子:“靈車已經牽引上路,這時忽然發生日食,喪禮有什么變化嗎?還是沒有變化呢?”孔子回答說:“從前,我跟隨老聃在鄉里幫助他人送葬,靈車已經上路,這時突然發生日食。老聃說:‘孔丘!讓靈車停下,靠著路的右邊,都不要哭泣,等待天象變化。’等日食結束,太陽恢復光明,靈車又繼續前行。老聃說:‘這是禮的要求。’送葬返回后,我問老聃說:‘靈車是不能往回拉的。發生日食,誰也不知道日食停止是慢還是快,那還不如繼續拉靈車前行呢。’老聃說:‘諸侯去朝見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陽尚未落山就停宿祭奠遷廟神主。大夫出使,也是日出而行,太陽未落就停下住宿。靈車不要出發太早,也不要太晚才住宿。披星戴月趕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為父母奔喪的人吧。日食的時候,有時天空一片黑暗,怎么知道天空會不會出現星星呢?況且君子行禮,不能讓別人父母接近危險。’我是從老聃那里聽到這番話的。”

曾子問曰:“為君使而卒于舍,禮曰:公館復,私館不復。凡所使之國,有司所授舍,則公館已,何謂私館不復也?”孔子曰:“善乎問之也!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為,曰公館。公館復,此之謂也。”

【注釋】

①為君使:作為國君的使臣。卒于舍:死在外國客舍。

②公館復:死在外國為使臣修建的公館可以招魂。復,招魂。

③私館:指私人家里。

④有司:指出使之國負責接待的官員。授舍:安排館舍。

⑤公所為:外國指定居住的家宅。

【譯文】

曾子問孔子:“作為國君的使臣出使他國,死于外國館舍,禮書說:死在公館的使臣可以招魂,死在私人家宅的使臣就不招魂。凡是使者出使他國,出使之國負責接待的官員總是要為使臣安排館舍,這就可以看作是公館,那么所謂‘死在私人家宅的使臣就不招魂’怎么解釋呢?”孔子回答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住在外國卿、大夫、士的家里叫作私館。外國為使臣建造的館舍與外國指定使臣居住的家宅都叫公館。所謂‘死在公館的使臣可以招魂”,說的就是這些情況。”

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涂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注釋】

①下殤:指八到十一歲死去的孩子。土周:即夏代的堲(jí)周制度,挖個土坑,燒土為磚砌在棺的四周,相傳是夏代埋葬死者的方式,周人用來埋葬下殤。

②園:園圃。

③輿:抬,扛。機:用木頭和繩子編成的床。

④涂:道路。邇:近。

⑤史佚:又作冊逸、尹佚、尹逸,為西周初年著名史官。

⑥召(shào)公:西周初年重臣,姬姓,名奭,周人滅商后被封于燕國。

⑦棺斂:入殮裝棺。斂,通“殮”。宮中:指史佚家里。

⑧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后臨朝攝政。

⑨用棺:用棺材。衣:衣殮。棺:裝棺。

【譯文】

曾子問道:“八到十一歲的孩子死后,用燒制的磚圍住棺,葬在園子里,把尸體放在用木頭和繩子編成的床上抬去下葬,這是由于路近的緣故。如今墓地都比較遠,應該怎樣葬埋八到十一歲的亡童呢?”孔子答道:“我聽老聃說過,從前史佚有個兒子死了,年齡也是在八到十一歲之間,墓地較遠。召公對史佚說:‘你怎么不先在家里將孩子尸體入殮裝棺?’史佚說:‘我怎么敢呢?’召公對周公講了此事,周公說:‘這有什么不可以?’史佚就按照召公所說的做了。埋葬八到十一歲的亡童,在家先入殮裝棺,是從史佚開始的。”

曾子問曰:“卿大夫將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齊衰內喪,則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館以待事,禮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驅。”

【注釋】

①為尸于公:在國君祭祀中充當尸。

②受宿:經過兩次齋戒。宿,宿戒。古代舉行重大禮儀之前齋戒兩次,第二次齋戒在事前三日舉行。

③內喪:指卿大夫自家喪事。

④出:離開家。

⑤事:指國君的祭祀。

⑥弁:穿著弁服。冕:穿著冕服。

⑦下之:下車致敬。

⑧式:通“軾”,憑軾,表示回禮。

⑨前驅:在前清道開路的人。

【譯文】

曾子問道:“卿大夫將在國君的祭祀中充當尸,已經兩次齋戒了,這時突然有自家齊衰之親去世,應該怎么辦?”孔子回答說:“要離開家里,住在國君的公館里等待祭祀,這樣做才符合禮。”孔子又說:“尸出門時,或穿弁服,或穿冕服,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車致敬,為尸者也要憑軾回禮。尸出行時,一定要有在前清道開路的人。”

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與?初有司與?”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喪,既殯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子夏曰:“金革之事無辟也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注釋】

①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名列孔門十哲,精通禮樂典章制度。

②卒哭:按照禮制,父母死后三月而葬,自葬日開始,在三次虞祭之后,舉行百日祭,百日祭又稱卒哭祭。

③金革之事:指戰爭。金,兵器。革,盔甲。辟:逃避。

④初有司:當初有關官員的規定。

⑤致事:猶致仕,退職。

⑥《記》:解釋經典的文獻。

⑦不奪人之親:不剝奪人們愛親人的感情。

⑧魯公伯禽:周公之子。周公受封魯國,但因為需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所以周公沒有到魯國就封,而是讓伯禽代替自己就封,伯禽因此成為魯國第一任君主。有為為之:有特殊原因才這樣做。當時徐國侵犯魯國,伯禽在舉行卒哭祭之后,率兵出征。

⑨從其利:參加戰爭來謀私利。

⑩弗知:不知道。孔子是以“弗知”來表達不贊成的態度。

【譯文】

子夏問孔子:“孝子為父母服三年之喪,舉行卒哭祭之后,就不能拒絕戰爭的征召,這是禮規呢?還是當初有關官員的規定呢?”孔子回答說:“夏代是在父母入殯之后就退職守喪,殷代是在父母下葬之后就退職守喪。《記》上說:‘君子不剝奪人們愛親人的感情,孝子本人也不可剝奪自己愛親的感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子夏又問道:“不能拒絕戰爭的征召,是不合禮的嗎?”孔子回答說:“我聽老聃說過,從前魯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出兵征伐,那是有特殊原因而為之。現在有人在三年之喪期間為了私利而從事戰爭,我就不能理解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喀喇| 杭锦旗| 南汇区| 常州市| 榆树市| 鄢陵县| 宁远县| 古丈县| 太保市| 承德市| 阿克苏市| 库车县| 贵阳市| 大石桥市| 宁河县| 阳高县| 镇雄县| 虎林市| 芮城县| 淅川县| 玛纳斯县| 平罗县| 长海县| 邵东县| 中西区| 祁东县| 莱西市| 阿合奇县| 密云县| 五大连池市| 维西| 乌拉特后旗| 宜君县| 彝良县| 博爱县| 永兴县| 石首市| 双峰县| 阳东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