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我未壯,壯則有變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140字
- 2025-04-01 07:00:00
看畫面中的情形,伏壽那會已經是皇后,而皇后宮中的侍女,居然會被餓死……
劉協的心情頗為沉重。
原以為未來的日子,至少能安穩的做好傀儡罷。但他這傀儡,顯然不是那么好當的,期間要面對兵荒馬亂,經歷顛沛流離,品嘗饑餓困頓,感受生離死別。
他也曾想審視一下阿蘋。阿蘋是他的得力侍女,從其結局中,必然能看到他自己后來的一些境遇。
然而經過一番深思,劉協放棄了這個打算。
每個人只能審視一次,機會非常難得。
他現在審視阿蘋,其結局大概和伏壽身邊侍女差不多,沒什么太大的參考的價值。
倒不如再等等,等自己做出什么決定性的舉措之后,再通過她的結局來推導,確定自己的那些舉措是否有所成效。
這天和伏壽在廊下賞花,有侍女近前奉上蜜餞,劉協見這侍女乃是初次見到,自己的能力也過了三天冷卻期,于是又認真審視了一番。
水紋畫面里,他看見這侍女站在一片土崖邊上,懷中緊緊抱著一只布袋;在她的身前,赫然便是伏壽,居然也親自執著勞務,把幾匹縑布捧在手中。
隨后,畫面顯示出一片混亂,有個頂盔著甲的將軍,命令一名官吏趁亂來到侍女身邊,劈手搶奪這侍女懷中的布袋。
侍女不肯,此人便抽出佩劍,似乎要刺向這侍女,但劍尖的方向,卻隱隱指向伏壽。
附近的另一名朝臣,顯然看出了一些不對,奮力擠到侍女、伏壽身邊,呵斥持劍的官吏。官吏一邊爭辯著,一邊從伏壽手中奪下縑布。
這大不敬的行為,惹得朝臣極為不滿,抽劍喝令官吏,對方卻直接和他動起手來。
兩人交劍之間,不慎刺中那侍女的脖頸。侍女當即倒下,而畫面也漸漸模糊,隱約可見伏壽的衣襟上,似乎被侍女的頸血浸染出一片鮮紅……
劉協回過神來,只覺得心中紛亂。例行的疲憊之外,又有對伏壽、侍女的憐惜,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廊下對坐的伏壽,見他突然神思不屬,似乎頗為疲累,連忙問候他道:
“陛下可是累了么?既如此,不如暫在妾身這偏殿歇息下?以后進學結束,也不妨多加歇息,無須前來陪伴妾身。”
“無妨。像前些時日那樣,稍躺一下就好。”劉協閉著眼睛,側身臥下,把頭枕在伏壽的懷間。
頭頸的觸感一片溫軟,又有少女的清新體香撲鼻而來,耳邊還有廊下靈渠的水聲,讓劉協的精神大受撫慰,心里逐漸寧靜。
唇舌間微微一甜,是伏壽拈了一枚蜜餞,喂進了他的口中。
要是能一直這樣也不錯……劉協想。
然而,很快有腳步聲匆匆而來,宦者尖利的聲音,打破了這難得的安逸:“稟報陛下,有侍中、長水校尉常洽前來求見!”
常洽?這位侍中,不是前日才結束上一旬的當值嗎,怎么突然來求見呢?
但無論如何,侍中乃是天子近臣,肯定是需要接見的。
劉協忍住心中尚存的疲累,擺手吩咐這宦者:“朕知道了,即刻御東配殿。”
吩咐完這一句,他有些戀戀不舍的坐起身來,向伏壽致意道:“本想在你這多圖一會安逸,奈何要見常侍中。”
“陛下且自去罷,”伏壽很體貼的應道,“常侍中年高德劭,可不好怠慢了。”
常洽出身江原常氏,與成都趙氏都是蜀郡望族,世為婚姻。之前西遷之時,他以侍中兼長水校尉,率兵護衛天子乘輿,是伏壽最為熟悉和信任的中朝重臣之一。
劉協點了點頭,經永巷、掖門回到前殿的后寢溫室,更衣之后,由宦者方生引導至東配殿。
見禮完畢,常洽向劉協說道:“陛下,老臣此來,是向陛下辭行的。”
“常侍中是要外放了么?”劉協大為驚訝,“以您的年紀,如何還能外放地方?王司徒掌尚書臺,當為朝廷體恤長者才是。”
“老臣謝陛下體恤,”常洽連忙下拜道,“此次出外,并非尚書臺的意思,而是太師的安排。”
他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劉協。
原來,最近益州牧劉焉擅殺州中豪強十余人,惹得不少本地出身的官員大為不滿。
和其他各州相比,益州要獨立封閉得多,本地豪強勢力更甚。尤其是南中一帶,因蠻族勢力強大,往往須以本地人才能鎮撫,是以三戶法執行得并不嚴格,多有當地之人在州內擔任守令。
劉焉殺掉的豪強中,就有臨邛長李權等多人為這等背景,本意是在州內立下威刑,卻沒想到卻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抵制。擔任犍為太守的蜀郡人任岐,已經率先起兵。
董卓收到消息之后,即以前太尉趙謙復為車騎將軍,調略益州,以圖把益州納入朝廷掌控之中,增加自身的實力。
常洽出身益州蜀郡大族,又是車騎將軍趙謙的婦翁,因而奉命前往益州,聯絡任岐,并游說同為蜀郡人的校尉賈龍等,一同驅逐劉焉。
“賈龍曾平定益州黃巾賊,并迎劉焉入益州就任,以校尉統領州郡兵,在州中聲望頗高。此次劉焉擅殺豪強,可謂倒行逆施,賈龍的一些戚屬亦在其中,說服其為朝廷舉兵不難。”
常洽微微喘了口氣,繼續為劉協解釋道:
“車騎將軍已聚兵兩萬余,只待賈龍反正,即可兵進益州……又有議郎種劭為益州刺史,與車騎將軍同領大軍,一旦劉焉勢敗,即可代掌州事。”
劉協微微頷首。
劉焉這個名字,他自然會有印象,乃是最早割據益州之人。很顯然,朝廷現在已經看清了此人的意圖,因而才施以調略和討伐。
這董卓,也還為朝廷做了些正事的。
然而,劉協很清楚的記得,劉焉并未被趕出益州,死后還有其子劉璋繼續割據,直到被劉備取代。
也就是說,朝廷這次收復益州的行動,并沒有取得成功……
望向常洽頭上武弁貂蟬冠中垂下的幾縷白發,劉協心中頗有些不忍。
這樣年過七十的老臣,千里迢迢跨越秦嶺前往益州,該有多幸苦啊!而遭到失敗之后,他還能順利逃回長安么?
只恨那賊臣劉焉居心叵測,身為宗室重臣,居然陰圖割據,首先敗壞了時局。
等自己有了能耐,豈容他壽終正寢?必要讓他得到其應有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