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科醫生臨床實踐(第3版)
- 祝墡珠 王永晨 江孫芳主編
- 8310字
- 2025-03-19 15:18:58
第二節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是醫生運用感觀,并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發現陽性體征最基本的檢查方法。常用的器具有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叩診錘、直尺、手電筒、消毒棉簽、壓舌板、標記筆等。
一、一般檢查
1.全身狀態檢查
病房內體格檢查,患者多取仰臥位。醫生站在患者右側,向患者做自我介紹、告知體格檢查注意事項,并表示希望患者予以配合。通過簡短的交流,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增強信任感,并了解患者的應答和言語狀態。首先觀察被檢者發育、營養、體型、面容、表情和體位,再測量并記錄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
2.體溫測量
取體溫計,檢查體溫計內水銀柱是否已甩至35℃以下(使用水銀體溫計時),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特點采用以下3種測溫方法。
(1)口腔測溫:
口表水銀端置于患者舌下部位,閉口3分鐘,取出。
(2)腋下測溫:
先擦干腋窩下汗液,體溫計水銀端放在腋窩深處,緊貼皮膚,屈臂過胸,夾緊,5~10分鐘取出。
(3)直腸測溫:
肛表用油劑潤滑,體溫計水銀端后輕輕插入3~4cm,3分鐘取出;用浸有消毒液的紗布擦凈使用過的體溫計后觀察并記錄讀數。觀察刻度后甩下水銀,將體溫計放入托盤。
3.脈搏測量
檢查脈搏時右手指并攏,以示指、中指和環指的指腹平放在患者右手橈動脈近手腕處,至少計數30秒脈搏搏動次數,算出每分鐘脈搏次數。同時觀察患者呼吸,計數胸廓起伏次數,算出每分鐘呼吸次數。
4.血壓測量
測量右上臂血壓前,必須讓患者在安靜環境下休息5分鐘,檢查血壓計水銀柱液面是否與0刻度平齊。使患者右上肢裸露,伸直并外展約45°,袖帶氣囊膠管避開肱動脈,袖帶緊貼皮膚縛于上臂,下緣距肘彎橫紋上2~3cm,袖帶不宜過緊或過松,一般以能伸進1指為宜。在肘窩肱二頭肌肌腱內側觸及肱動脈搏動,將聽診器置于肱動脈上(不宜將其塞在袖帶下),并使測量點與腋中線處于同一水平。右手以均勻節奏按壓充氣球向氣袖內注氣,待動脈搏動消失后再充氣使水銀面升高約20mmHg,然后緩緩放氣,使水銀柱緩慢下降,以每秒2mm速度為宜。雙眼平視水銀柱平面,聽到的第一個搏動聲為收縮壓;水銀柱繼續下降至聲音突然變低沉,直至消失,此時所示壓力值為舒張壓。同樣的方法測定2次,間歇1分鐘左右,以2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解下袖帶,整理好后放入血壓計盒。向右側傾斜血壓計約45°,使水銀柱內水銀進入水銀槽后關閉開關。
二、頭部
1.頭發及頭顱
注意頭發顏色、疏密度特點。用雙手撥開頭發,觀察頭皮顏色、有無頭屑、癤癰、血腫,以及有無壓痛、包塊、損傷等。檢查頭顱大小、外形和有無異常運動。
2.眼部
(1)外眼檢查:
主要觀察眼瞼和結膜。囑被檢者眼睛下視,用右手示指和拇指捏住左上眼瞼中部的邊緣,輕輕向前牽拉,然后示指向下壓,并與拇指配合將瞼緣向上捻轉,翻轉上眼瞼,觀察眼瞼結膜和穹窿結膜。提起上眼瞼皮膚,使眼瞼翻轉復原。按同樣方法檢查右上眼瞼。用雙手拇指置于下眼瞼中部,囑被檢者向上看,同時向下牽拉瞼緣,觀察下眼瞼結膜、穹窿結膜、球結膜及鞏膜。眼球檢查時注意觀察眼球的外形和運動狀態。
(2)瞳孔檢查:
首先觀察雙側瞳孔是否等大、等圓。然后進行瞳孔功能活動的測驗及對光反射檢查,取手電筒,聚光圈后檢查對光反射:先查左瞳孔,手電光由外向內移動,直接照射瞳孔,并觀察左瞳孔是否縮小;移開光源后,用手隔開雙眼,再次用手電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觀察右瞳孔的動態反應;用同樣的方法檢查右瞳孔的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瞳孔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常見于昏迷患者。聚合反射檢查囑被檢者注視1m以外的示指,然后將示指較快地向鼻梁方向移動至距眼球約20cm處,觀察兩側瞳孔變化,正常人此時可見雙眼內聚,瞳孔縮小;動眼神經損害者,聚合反射會消失。
3.鼻部
(1)鼻外形:
觀察鼻部皮膚狀態和外形。左手拇指將鼻尖上推,借助手電光觀察鼻前庭和鼻腔。檢查者用手指壓閉一側鼻翼,囑被檢者呼吸,以判斷通氣狀態;以同樣方法檢查另一側。
(2)鼻竇:
檢查額竇、篩竇和上頜竇有無壓痛。將雙手固定于患者的兩顳側,將拇指置于眶上緣內側同時向后按壓,詢問有無壓痛、兩側有無差別;將手下移,先用右拇指置于被檢者左側鼻根部與眼內眥之間,向后內方按壓,詢問有無壓痛;接著用左手拇指壓右側鼻根部與眼內眥之間,向后內方按壓,詢問有無壓痛。再將兩手下移,拇指置于顴部,同時向后按壓,詢問有無疼痛,兩側有無差別。
4.口
(1)口唇及口腔黏膜:
觀察口唇色澤,以及有無皰疹、口角糜爛等。取手電筒和消毒壓舌板,觀察口腔黏膜、牙齒、牙齦;輕輕壓迫牙齦,注意有無出血和溢膿。
(2)咽部及扁桃體:
囑患者張大口并發“ā”音,手持壓舌板的后1/3,在舌前2/3與舌后1/3交界處迅速下壓,借助手電筒的光觀察軟腭、軟腭弓、懸雍垂、扁桃體和咽后壁,注意有無黏膜充血、紅腫、淋巴濾泡增生,如果扁桃體增大,則須分度。
(3)舌:
許多局部或全身疾病均可使舌的感覺、運動與形態發生變化,通過觀察舌質及舌苔情況可為診斷提供重要臨床依據。舌的運動異常,如震顫可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偏斜可見于舌下神經麻痹。
三、頸部
1.頸部外形
解開衣領,充分暴露頸部。觀察頸部皮膚,確認有無頸靜脈怒張、頸動脈異常搏動和頸靜脈搏動,以先左后右的順序觀察;觀察甲狀腺大小和對稱性。
2.頸部淋巴結
檢查者雙手指尖在頸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緣和胸鎖乳突肌后緣觸診;翻掌,用雙手指尖在頸前三角區,先沿胸鎖乳突肌前緣觸診;然后讓被檢者頭稍低向左側,檢查者左手扶住頭部,右手指尖分別觸摸下頜下及頦下淋巴結;同法觸摸右側下頜下淋巴結。囑被檢者頭部稍前屈,用雙手指尖在鎖骨上窩內由淺部逐漸觸摸至鎖骨后深部,檢查鎖骨上淋巴結。若觸摸到淋巴結,應注意部位、大小、數目、硬度、壓痛、活動度,并且確認有無粘連,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瘢痕、瘺管等。
3.甲狀腺
雙手觸診法檢查甲狀腺,右手拇指在胸骨上切跡處向上觸摸并確認甲狀腺峽部在氣管前有無增厚,囑被檢者做吞咽動作,判斷有無腫大或腫塊;然后用左手拇指在甲狀軟骨下氣管右側向對側輕推,右手示指、中指和環指在左胸鎖乳突肌后緣,右手拇指在氣管旁,使甲狀腺左葉在此四指之間,以拇指滑動觸摸來確定甲狀腺的輪廓大小及表面情況,確認有無腫塊和震顫;囑被檢者吞咽,腫大的甲狀腺可隨吞咽運動上下移動;同法檢查甲狀腺右葉。如果有甲狀腺腫大,則將聽診器放在腫大的甲狀腺上,注意確認有無連續性靜脈“翁鳴音”或收縮期動脈雜音;若甲狀腺無腫大,則無須聽診。
四、胸部
1.視診
解開衣服,充分暴露前胸部。視診皮膚,觀察呼吸運動是否均衡,節律是否規整,兩側是否對稱;肋間隙寬度,胸壁靜脈有無曲張。觀察并比較胸廓的前后徑與左右徑,注意胸廓外形的異常改變,如桶狀胸、佝僂病胸或局部隆起。視診兩側乳房對稱性和乳房皮膚有無異常,乳頭的位置、大小和對稱性,男性有無乳房增生。
2.觸診
(1)胸壁及乳房觸診:
用手掌前部分別觸壓胸廓左右上、中、下三部位,檢查有無皮下氣腫,并詢問被檢者有無胸壁壓痛。雙手按壓胸廓兩側,檢查胸廓的彈性。用拇指按壓胸骨柄及胸骨體的中、下部,詢問被檢者有無壓痛。女性則常規觸診乳房,先查健側,后查患側。雙側乳房檢查順序均從外上象限開始,左側按順時針方向檢查,右側則是按逆時針方向檢查,由淺入深觸診,最后觸診乳頭。檢查者的手指和手掌平置在乳房上,用指腹輕輕施加壓力,旋轉滑動觸診,一般以能觸及肋骨而不引起疼痛為度,注意乳房有無紅、腫、熱、痛和包塊。觸診乳暈和乳頭,則用拇指和示指同時輕壓乳頭兩側對應部位,注意有無硬結和分泌物。
(2)胸廓擴張度:
檢查前胸廓擴張度,兩手掌及伸展的手指置于胸廓下面的前側部,左、右拇指分別沿兩側肋緣指向劍突,兩拇指間距約2cm;囑被檢者做深呼吸動作,比較兩手的動度是否一致。若一側胸廓擴張度受限,見于大量胸腔積液、氣胸、肺不張等。
(3)語音震顫:
將雙手掌置于被檢者胸部的對稱位置,囑其以同等強度發“yi”長音,并雙手做一次交換,以排除兩手感覺的誤差。檢查上、中、下三部位,比較兩側相應部位語音震顫的異同,注意有無增強或減弱。
(4)胸膜摩擦感:
雙手掌置于被檢者胸廓下側部,囑其深吸氣,觸診有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覺,該征象常于胸廓的下側部觸及,多見于急性胸膜炎。
3.叩診檢查
胸部叩診音分布,以胸骨角為標志,確定肋間隙。板指(左手中指的第二指節)與肋骨平行,由第1肋間至第4肋間,按由外向內、自上而下、兩側對照的原則叩診。注意叩診音改變及板指的震動感。肺下界叩診,按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線順序叩三條線。被檢者平靜呼吸,檢查者板指貼于肋間隙,自上而下,由清音叩到實音時為肺下界,數肋間隙并做記錄。
4.聽診
聽診的順序一般由肺尖開始,自上而下,前胸部沿鎖骨中線和腋前線聽診;側胸部沿腋中線和腋后線聽診;背部沿肩胛線聽診,上、中、下部左右對稱部位進行對比,比較兩側的呼吸音有無異常變化,是否有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干、濕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必要時囑被檢者做深吸氣動作。
五、心臟
1.視診
檢查者下蹲,以切線方向觀察心前區是否隆起、觀察心尖沖動的位置、強弱和范圍及心前區有無異常搏動。
2.觸診
手掌置于心前區,注意心尖沖動的位置、有無震顫。示指和中指并攏,用指腹確定心尖沖動的位置、范圍,同時確認是否彌散、有無抬舉性搏動,確定是否有心前區異常搏動(包括劍突下搏動)。用手掌在心底部和胸骨左緣第3、4肋間觸診,注意有無震顫及心包摩擦感。必要時用手掌尺側(小魚際)確定震顫的具體位置,判定是收縮期還是舒張期出現。
3.叩診
心臟叩診先叩左界,從心尖沖動最強點外2~3cm處開始,沿肋間由外向內叩;叩診音由清變濁時,翻轉板指,在板指中點用標記筆做標記;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間。叩右界則先沿右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音由清變濁時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間(一般為第4肋間)由外向內叩出濁音界,上移一個肋間,于第2、3肋間由外向內叩出濁音界,并分別做標記。然后標出前正中線和左鎖骨中線,用直尺測量左右心濁音界各標記點距前正中線的垂直距離,以及左鎖骨中線與前正中線間的距離,并記錄。
4.聽診
心臟聽診應先將聽診器置于心尖沖動最強的部位,即二尖瓣區(又稱心尖區);聽診心率(每分鐘心搏次數)、心律(心臟跳動的節律)、心音(強度改變、心音分裂、額外心音)、雜音。然后依次在肺動脈瓣區(胸骨左緣第2肋間)、主動脈瓣區(胸骨右緣第2肋間)、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胸骨左緣第3肋間)、三尖瓣區(胸骨左緣第4、5肋間)聽診。注意心音強度比較,如主動脈瓣區第二心音(A2)與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P2)的強度比較,以及心音分裂與呼吸的關系。若聽到雜音,應認真辨別其最響的部位、時期、性質、傳導、強度,以及其與體位、呼吸、運動的關系。在胸骨左緣第3、4肋間聽診心包摩擦音。
六、背部
1.背部胸廓擴張度
囑被檢者坐起,雙手抱膝,暴露背部,視診皮膚。醫生雙拇指在第10后肋水平,對稱性地將手掌放在背部兩側,雙拇指間距約2cm,雙手向脊柱方向推擠,使皮膚松弛至雙手大拇指掌側緣平行;然后囑被檢者做深呼吸動作,比較雙手的動度是否一致。
2.背部語音震顫
檢查者兩手掌置肩胛下區對稱部位,囑被檢者發“yi”音,然后兩手交換,囑被檢者以相等強度重復發“yi”音,比較兩側語音震顫是否對稱。
3.背部叩診
肩胛間區脊柱兩側上下共4個部位,左右腋后線、肩胛線上下共4點,先左后右。比較叩診音的分布是否正常。
4.肺下界的移動范圍
囑被檢者上臂自然下垂貼于胸側壁,檢查者握其肘,稍做內收外展動作,另一只手觸摸肩胛下角,在上臂自然下垂時確定肩胛下角位置,通過此角的垂線為肩胛線。沿肩胛線自上而下,叩出平靜呼吸時的肺下界;囑被檢者深吸氣后屏氣,迅速沿左肩胛線自上而下叩至濁音區,翻轉板指,在其中點做一標記;患者恢復平靜呼吸后,再囑其深呼氣后屏氣,迅速沿左肩胛線自上而下叩出濁音區,翻轉板指,再做標記,囑被檢者恢復正常呼吸;數肋間,用直尺測量兩個標記間的距離,即肺下界移動范圍。再叩右肩胛線處肺下界及深吸氣、深呼氣末的肺下界,數肋間,測量右肺下界移動范圍并做記錄。
5.背部聽診
聽診肩胛間區脊柱兩側、上下共4個部位,左右腋后線、肩胛線上下共4點,注意雙側對稱部位的呼吸音是否異常,有無干、濕啰音。囑被檢者以相同的聲音強度發“yi”長音,在肩胛間區脊柱兩側和肩胛下區左、右共4點對比兩側語音共振有無增強或減弱。
6.腎區叩擊痛
用雙拇指按壓背部第12肋與脊柱夾角的頂點(即肋脊點)和第12肋與腰肌外緣的夾角頂點(即肋腰點),同時詢問被檢者有無疼痛。用左手掌平放在左肋脊角處,右手握拳用輕到中等的力量叩擊左手背,詢問有無疼痛,即腎區叩擊痛;然后檢查右側有無叩擊痛。
7.脊柱檢查
囑被檢者前后、左右活動頸部及腰部,觀察脊柱的活動度,確認有無活動受限。檢查者用手指沿脊柱的棘突以適當的壓力從上向下劃,判斷脊柱有無側彎。檢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逐個按壓脊柱棘突及椎旁肌肉直至骶部,詢問有無壓痛。叩擊痛檢查先用間接叩擊法,囑被檢者坐正,將左手掌置于被檢者頭頂部,右手半握拳叩擊左手背,觀察被檢者有無疼痛,疼痛部位多提示病變位置。然后用叩診錘直接叩擊胸椎和腰椎體的棘突,詢問有無叩擊痛,如有壓痛或叩擊痛,則以第7頸椎棘突為骨性標志,計數病變椎體位置。
七、腹部
1.視診
囑被檢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檢查者蹲下平視腹部確認外形是否平坦。視診腹部皮膚,確認是否存在呼吸運動或有無異常,有無腹壁靜脈曲張、胃腸型或蠕動波等。
2.聽診
右下腹聽診腸鳴音(1分鐘)。在臍部和臍上兩側聽診有無血管雜音。鑒于腹部觸診和叩診可能影響腸鳴音的活躍程度,可根據專科情況,腹部檢查改為視、聽、觸、叩的順序進行。
3.觸診
(1)腹壁緊張度及基本觸診手法:
囑被檢者屈膝并稍分開,以使腹肌松弛。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感受腹肌緊張度,并使患者適應片刻。
1)首先輕柔地進行腹部淺觸診,先觸診未訴病痛的部位,一般自左下腹開始滑行觸診,然后沿逆時針方向移動,同時觀察被檢者的反應及表情。注意腹壁的緊張度、抵抗感、表淺的壓痛、包塊、搏動和腹壁上的腫物。
2)然后進行深觸診,左手與右手重疊,以并攏的手指末端逐漸加壓觸摸深部臟器;同淺觸診一樣,一般自左下腹開始,按逆時針方向進行。
如果觸及腫物或包塊,須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態、質地、壓痛、搏動、移動度及與腹壁的關系。
(2)臟器觸診:
雙手觸診法檢查肝臟。囑被檢者張口,檢查者用左手拇指置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以限制右下胸擴張,增加膈下移的幅度。右手四指并攏,掌指關節伸直,與肋緣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髂窩,患者呼氣時手指沿右鎖骨中線壓向腹深部,吸氣時手指向前迎觸下移的肝緣。如此反復進行,手指逐漸向肋緣滑行移動,直至觸及肝緣或肋緣;注意吸氣時手指上抬的速度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
如果肋下觸及肝臟,必要時宜在右鎖骨中線叩出肝上界并測量肝臟的上下徑,以排除肝臟下移。然后在前正中線觸診肝臟,一般從臍部開始,自下而上滑行移動,與呼吸運動配合,測量肝緣與劍突根部間的距離。觸及肝臟后除測量肝臟的大小外,還應注意質地、表面狀態、邊緣位置、壓痛、搏動感等。肝大者應進行肝頸靜脈回流征檢查,即用手掌壓迫右上腹,觀察頸靜脈,如出現明顯頸靜脈怒張,則為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
脾臟雙手觸診法,左手掌置于被檢者左腰部第9~11肋處,試從后向前托起脾臟,右手掌平放于腹壁,與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一般從臍部開始,雙手配合,隨呼吸運動深部滑行向肋弓方向以觸診脾臟,直至觸及脾緣或左肋緣。觸診不滿意時,可囑被檢者取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使腹部皮膚松弛,再做觸診。若出現脾大,則測量甲乙線、甲丙線和丁戊線;除大小外,還應注意脾臟的質地、表面情況、有無壓痛及摩擦感等。
(3)壓痛、反跳痛:
當檢查者用手觸診腹部出現壓痛后,用并攏的2~3個手指壓于原處片刻,使壓痛感覺趨于穩定,然后迅速將手抬起,若此時患者感覺腹痛驟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稱為反跳痛,如位于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界處的麥氏點(McBurney點)壓痛提示有闌尾病變。
墨菲征(Murphy sign)檢查:囑被檢者取仰臥位,雙腿屈起稍分開,以左手掌平放于被檢者右季肋區下部,以拇指指腹鉤壓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其余四指與肋骨交叉,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同時注意被檢者的面部表情,詢問有無疼痛,若因疼痛而突然中止吸氣動作,則為墨菲征陽性。雙手拇指依次深壓兩側肋弓第10肋下緣偏內(即季肋點)、臍水平腹直肌外緣(上輸尿管點)和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緣(中輸尿管點),注意有無壓痛。
(4)肝區叩痛:
檢查肝區叩擊痛,用左手掌平放在右季肋區,右手握拳用輕到中等力量叩擊左手背,詢問叩擊時有無疼痛。
(5)其他:
雙手觸摸兩側腹股溝淋巴結,比較兩側股動脈的搏動是否存在,搏動強度是否一致,并將聽診器置于股動脈搏動處,聽診有無射槍音;稍加用力,注意有無Duroziez雙重雜音。取棉簽分別沿肋弓、臍水平、腹股溝,由外向內輕劃刺激腹壁,先左后右,左右對比,檢查上、中、下腹壁反射是否引出。
4.叩診
腹部叩診音的分布檢查同淺觸診,從左下腹開始,以逆時針方向叩診,確認有無異常的濁音或實音。移動性濁音的叩診先從臍部開始,沿臍水平向左側方向移動。當叩診音由鼓音變為濁音時,板指位置固定,囑被檢者取右側臥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診該處,聽取音調是否變為鼓音。然后向右側移動叩診,板指移動不便時可改變指尖方向,繼續叩診直達濁音區。叩診板指固定位置,囑被檢者向左側翻身180°聽取叩診音變化。若出現濁音區隨體位移動而變動的現象,則為移動性濁音陽性。
八、四肢與神經反射檢查
1.上肢
蓋好被子,視診上肢皮膚、關節、手指及指甲。檢查上臂內側肘上3~4cm處皮膚彈性。觸診左滑車上淋巴結時,用左手扶托被檢查者左前臂,并屈肘約90°,以右手小指固定在被檢者的肱骨內上髁,示指、中指及環指并攏,在其上2~3cm處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之間的肌溝中,縱行、橫行滑動觸摸滑車上淋巴結;同法檢查右上臂皮膚彈性和右滑車上淋巴結。比較雙側橈動脈搏動是否一致,有無交替脈;囑被檢者深吸氣,檢查有無奇脈;左手指掌側緊握被檢者右手腕橈動脈處,將被檢者前臂抬高過頭,感受被檢者橈動脈的搏動,判斷有無水沖脈。用手指輕壓被檢者指甲末端,觀察有無紅白交替現象,即毛細血管征。
囑被檢者活動上肢,觀察有無運動功能障礙或異常。右手置于被檢者上臂內側,囑被檢者做屈肘動作;右手置于被檢者前臂外側,囑其做伸肘運動,觀察肌肉克服阻力的力量,即肌力是否正常;相同方法測試右前臂肌力,并與左側進行比較。囑被檢者雙手緊握檢查者示指、中指和環指,檢查者用力回抽,以比較雙側握力。
2.下肢
暴露下肢,視診雙下肢皮膚、靜脈、關節、踝部及趾甲。囑被檢者屈膝,觸摸腘窩淋巴結,觸壓脛骨前緣內側有無凹陷性水腫,先查左下肢,后查右下肢。雙手同時觸摸兩側第1、2趾骨間足背動脈,并進行比較。
囑被檢者活動下肢,觀察有無運動功能障礙。用手握住小腿下部,囑被檢者做屈腿動作;用手置于被檢者脛骨下方并施加壓力,囑被檢者對抗阻力做伸膝動作,檢查肌力并進行兩側對比。
3.神經反射檢查
用左手在腘窩處托起下肢,使髖、膝關節稍屈,然后用叩診錘叩擊髕骨下方的股四頭肌肌腱,觀察小腿伸展動作,先查左側后查右側膝反射。使被檢者髖、膝關節稍屈,下肢取外旋外展位,用左手使足掌背屈成過伸位,然后以叩診錘叩擊跟腱,觀察足向跖面屈曲運動;同樣方法檢查右側跟腱反射。
以左手托被檢者屈曲的肘部,將大拇指置于肱二頭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診錘叩擊拇指指甲,觀察前臂的屈曲動作,即肱二頭肌反射。用叩診錘直接叩擊鷹嘴突上方的肱三頭肌肌腱,觀察前臂的伸展運動,為肱三頭肌反射。使被檢查者腕部橈側面向上,并使腕關節自然下垂,用叩診錘叩擊橈骨莖突上方,觀察前臂前旋、屈肘動作,為橈骨膜反射。
檢查者左手握住被檢者腕關節上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夾持被檢者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處于過伸位,然后以拇指迅速彈刮患者中指指甲,如果其余四指有輕微的掌屈動作,則為霍夫曼征(Hoffmann sign)陽性,以同樣的方法檢查右側。用手托住被檢者左踝部,用叩診錘柄或鈍竹簽沿足底外側緣,由后向前劃至小趾掌關節處再轉向趾側,正常表現為足趾跖屈,為巴賓斯基征(Babinski sign)陰性。用拇指和示指或示指和中指沿被檢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陽性表現為趾緩緩背伸,其他四趾呈扇形展開,稱奧本海姆征(Oppenheim sign)陽性。將膝部稍抬起,右手拇指及其他四指捏壓腓腸肌,陽性表現同巴賓斯基征和奧本海姆征,稱戈登征(Gordon sign)。均先查左側后查右側。
先使被檢者一側髖、膝關節屈曲成直角,左手置于膝關節上,右手置踝部并抬高小腿,克尼格征(Kernig sign)陽性者伸膝受限伴有疼痛,而且對側膝關節屈曲;先查左側后右側。檢查完畢,整理好被檢者衣被及檢查器具,感謝被檢者的配合,并道別。
(于德華)
-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實用醫療輻射防護
- 現代衛生化學(第3版)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外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案例分析(第2輯)
- 針灸醫籍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實用辨證論治程式通論:第2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生理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教程
- 婦產科手冊(第2版)
- 循證醫學(第3版)
- 兒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口腔修復體制作·技能操作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