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療愈:肌筋膜觸發點精準療法圖解
- 譚樹生 黃強民主編
- 992字
- 2025-03-18 19:52:46
第四節 診斷條件
對肌筋膜觸發點的正確診斷是有效治療的關鍵,這與臨床醫師對肌筋膜觸發點知識的掌握以及臨床實踐經驗密切相關,臨床醫師需要細心詢問病史和仔細檢查患者,準確找到關鍵的和/或原發的觸發點是治療最重要的環節。但是,還需要排除疼痛是否來自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病變,如:非肌筋膜的疼痛(皮膚和瘢痕痛、骨膜痛)、骨骼系統疾病、神經疾病、內臟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性疼痛。如果患者患有以上疾病,作為臨床醫師要特別注意,不要因治療疼痛而延誤對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觸發點的診斷常根據下列標準:①明確的酸痛點,但要注意的是牽涉痛常可掩蓋疼痛點的位置;一旦患者發生不能準確快速地找到壓痛點或找不到壓痛點時,作為臨床醫師就必須考慮,這可能是牽涉痛的位置。②明確的觸壓痛點,要根據疼痛的識別程度(患者能準確認知)判定。③結節樣拉緊帶(包括酸痛點)。④觸壓和針刺有牽涉痛和局部抽搐反應常是肌筋膜觸發點準確定位的征象。如果能夠準確地診斷,治療效果會相當明顯。目前對肌筋膜觸發點的診斷都以主觀診斷為主,其主觀診斷的標準如下。
(1)病史:突然發作的肌肉過用或跟隨發作的短時期的疼痛;反復和慢性過用受累肌肉而引起的肌痛;不明原因的肌痛;有既往的疼痛史和損傷史。
(2)有明確的肌肉觸痛點/酸痛點,痛點周圍常可觸及痛性拉緊的帶狀或條索狀結構或結節。
(3)肌肉上的壓痛點(觸發點)伴有特征性的遠處牽涉痛。
(4)受累肌肉的運動和牽張范圍受限,肌力稍變弱。
(5)快速觸診和針刺痛點(觸發點)可引發局部顫搐。
(6)壓力和針刺痛點(觸發點)可引發疼痛和牽涉痛。
(7)睡眠不足時加重,而且也常伴有失眠和易醒、頭暈、頭痛、眩暈以及健忘等癥狀。
但對于運動較多的人來說上述表現并不明顯,這些人主要發生運動性疼痛,癥狀為不能發力、發力時疼痛或發軟,需要診斷者更仔細地觀察和檢查。當然,客觀診斷標準應該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超聲檢查、肌電圖和肌張力檢查。
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案例分析發現,許多肌筋膜觸發點常有疼痛部位的一個關鍵觸發點,伴隨一些稍遠處或更遠處的關聯觸發點;這些關聯觸發點常有自己的二級關聯觸發點。所以,作為一個仔細和認真的診斷者必須注意到這些特性,以免漏掉該被治療的觸發點。
臨床可使用體育界常用的評估工具—選擇性功能動作評估(SFMA),通過整體動作模式評估及分層分解動作評估,可以對觸發點有整體上的考慮,避免漏掉相關部位觸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