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心健康是學業進步、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很多因素影響身心健康,如不良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學業與事業的壓力、個人的健康知識水平及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等。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類主要的生活內容與生理活動包括吃、喝、拉、撒、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例如攝入增加尿酸的產生或者降低尿酸排泄的食物或飲品(海鮮、肉湯、啤酒等)可引起高尿酸血癥或誘發痛風發作;高鈉飲食與高血壓的發生率顯著正相關;進食粗糙和過燙食物以及進食過快的飲食習慣與食管癌的發生有關;長期過量飲酒與酒精性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有關;晚上喝濃茶、咖啡可能導致失眠;刻意抑制便意是便秘的病因之一;便秘與痔瘡、疝氣的發生有關;危險性行為可能導致感染艾滋病病毒等。
反過來說,如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則可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或對某些疾病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例如,科學的營養計劃、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合理的餐次分配等,對糖尿病具有營養治療作用;減少食鹽用量(減少鈉鹽攝入)、減輕體重、減輕精神壓力,是高血壓的治療性生活方式與干預措施;潔身自好、安全性行為等可有效預防艾滋病的發生等。
以上情況說明,生活講科學,身心方健康;要想生活更科學,就要了解與生活相關的醫學知識。
基于生活習慣、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的密切相關性,筆者提出“生活中的醫學”這一概念。臨床醫學是醫務人員應掌握的專業知識,預防醫學是公共衛生工作者的必讀教材;那么,生活中的醫學應是人人都應知曉的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融合知識,是基礎的、實用的大眾醫學。編寫《生活中的醫學》這一科普著作,正是希望用醫學解釋生活,用醫學指導生活;希望人們用科學的生活方式、積極的生活態度來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希望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除了吃、喝、拉、撒、睡、性等生理活動外,生活中的人文與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健康,例如人生態度、性格特點、情感因素和健康知識水平等。為了促進身心健康,我們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
不同年齡段有各自的健康責任。青中年人,應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愛國奉獻、品行端正、胸懷寬廣、豁達開朗、待人友善、遠離毒品、潔身自好,為自己創造一個陽光的、文明的人文環境。這樣,有利于學業進步、事業成功、心情愉快、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老年人,要適應退休狀態,規劃好退休生活,不斷學習、積極鍛煉身體;適度從事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工作,使退休生活更充實,更能體現人生價值;保持心理上的“年輕”狀態,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從而增進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我國,不論是與性醫學、精神心理醫學、口腔醫學等相關的醫療機構數量,還是從事這些專業的醫務人員數量,都明顯不足。然而,這些疾病對人的危害不亞于其他疾病。在生活中,人們往往關注頭疼、腹痛、發熱等急性病癥,以及各種腫瘤性疾病,而對性相關疾病、心理障礙、口腔疾病等重視度不夠,對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這一點需要人們重新認識并高度關注。
基于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態度、心理因素等與健康密切相關;了解生活現象的醫學原理,把醫學知識應用在健康生活之中,能夠起到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作用;人人都應重視健康,承擔健康責任;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以科學的生活方式增進健康。
關于撰寫《生活中的醫學》這本書的動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作為醫生的社會責任。在幾十年的醫療和教學工作中,筆者深知疾病給患者帶來的身心痛苦、經濟負擔,以及對學業、事業的影響。作為臨床醫生,看門診、做手術,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但服務的患者人數有限;如果能以科普書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識,將會使更多人受益。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艾滋病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近幾年,我國每年有3 000名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病毒,性別以男性為主,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男男同性性行為感染風險最高。作為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的教授,筆者深感學生防病知識的欠缺和對健康的忽視。讓青年學生了解更多性知識及性病防治知識,有望減少艾滋病的發病率,這是醫生和教師的社會責任。這些動因正是筆者座右銘的具體體現:做一名有愛心的臨床醫生,做一名有情懷的醫學教師,做一名有責任心的中國人。
二是對醫學教育和醫學科普工作的熱愛。筆者從醫從教40多年,其中,擔任醫學生大班課講課教師30年。近10年,在業余時間開展公益醫學科普工作,到過軍營、高校、機關、農村、社區、餐廳、家庭。不論是為醫學生講大班課,還是為公眾進行科普講座,付出的是勞動,收獲的是幸福。
三是緊迫感。與其他職業相比,醫生的培養周期更長,要經歷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階段的學業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培訓等畢業后培訓,還要經歷長期的臨床工作實踐。幾十年理論學習和臨床經驗的積累,才能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醫生,這也使醫生的知識和經驗顯得格外珍貴,這些知識和經驗應是全社會的財富。筆者在50歲時即意識到10年后就要退休,應抓緊時間創新技術、診療患者;到了60歲時,即感到用醫學知識服務社會的緊迫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幾十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如不努力回饋社會,增進群眾健康,那將是醫生的遺憾和社會財富的浪費。
還有一個動力就是為了“河醫”歷史文化的傳承。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具有近百年歷史,普及醫學知識、增進人民健康是“河醫”師生的追求和“河醫”文化的體現。在這方面,“河醫”前輩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眼科泰斗張效房老師百歲壽辰慶典上,獻給社會和患者的珍貴禮物是《張效房眼外傷學》。作為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的教師和醫生,編寫醫學科普著作,助力“健康中國”,既是應盡義務,也是文化傳承。
鑒于以上原因,筆者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之余,加班加點,歷時3年,完成了本書稿。這項工作也是對父母“多學本事,服務大眾”之教誨的踐行和對父母的感恩。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為了醫學理論、技術的權威性、可靠性,組織了多位不同專業的醫生,查閱權威雜志與專著、核對大量相關數據,并進行了20余次的討論。這些醫生是孫耀輝、程諾、余起文、王凱、劉琦、張峰、劉旭東、白楊、崔紅磊、喻詩哲、火鐘坤、劉龍、李繼業、史遠斌、孫校炎、王森巖、李洪旭、楊東菁、趙坤、谷玉雷、胡博文、顧洛莎、蔡鑫、吳敏、高潔、于瀟、馬冬、朱耀華、劉磊、任夢瑤、衛仟一、李明昊、宋怡等。在初稿完成后,分別請神經內科、心內科、呼吸科、腎內科、內分泌與代謝科、消化科、精神心理科、小兒科、肝膽胰外科、胃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急診科、婦產科、臨床藥學科等臨床專家對相應內容進行審閱、指導。這些專家是郭文治、李捷、楊磊、陳改云、龐春、史冀華、張翼、時程程、王莉梅、梁紅霞、張二偉、劉瑩、朱長舉、陸旭、周闖、張素琴、李震、安金路、段小飛、翟曉梅、蔡丙杰、王勇飛、杜彬彬等。在此,向為本書的編寫付出辛勤汗水和熱情指導的上述同事和臨床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免疫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營養學及臨床醫學的多個學科,雖然反復討論修改,仍難免存在疏漏和謬誤,敬請讀者給予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2023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