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鉤沉:中國古史新考
- 李揚眉編
- 2307字
- 2025-03-04 17:55:10
赤壁古戰場考辯
1978年12月15日,《光明日報·史學》專欄發表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吳應壽同志的來稿摘編《也談赤壁在何處》。吳應壽同志認為:赤壁之戰的戰線長,赤壁與烏林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很遠;孫劉聯軍兵力弱,只能遠離曹軍在夏口、大小軍山一帶設防,不可能隔江相峙。吳應壽同志根據《水經注》記載,認為赤壁古戰場在武昌西南的赤磯山。我想根據這些提出的問題答復如次:
關于戰線問題。就此戰爭的戰線而論,確實是很長的,曹軍揮戈南下,攻新野,破樊城,克襄陽;殲滅劉備弱軍于長坂;逼劉綜投降于江陵;又沿江東下,直達烏林。孫劉聯軍出柴桑,進樊口,會夏口,抵赤壁,其戰線足有兩千余里。整個戰爭的始末是從曹操南下開始,曹操引殘兵逃回許昌而結束。因此,戰線的長短是不能單方面從赤壁與烏林之間的距離來看的。
關于是否兩軍隔江相峙問題。吳應壽同志說:“周瑜、黃蓋大軍自赤壁溯江而上,破曹操于烏林”,因此,赤壁在下游,烏林在上游。它們之間的距離有二百余里。
《三國志》的編撰者陳壽,西晉人,生于三國時代的蜀漢,他對赤壁之戰應該說是了如指掌,他說:“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這里清楚地說明了周瑜、程普大軍在夏口與劉備會合后,逆水而上,與曹操相遇于赤壁,初交一戰,曹操敗退,引次江北的烏林,周瑜等在南岸與曹操隔江相峙。
《資治通鑒》說:“進,與曹操遇于赤壁”,“瑜等在南岸”?!度龂尽愤€說:“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傳》)這說明兩軍在赤壁、烏林相峙后,并沒有移動,黃蓋獻策,焚曹操舟船就在此。這里尤其不可忽視的還有“然觀”二字,這正好說明一江之隔才能觀,要是兩百里之遙就是現代用望遠鏡也是難觀清的。
《三國志》還說:黃蓋詐降時,“東南風急”,今蒲圻赤壁與烏林地形恰好相適應,吳軍從赤壁出發,恰好順著東南風,燒到赤壁對岸偏西北的烏林。如果赤壁在遠離烏林兩百里的下游,那么東南風起后,吳軍再會舟楫,兩百里也得四十個小時,曹軍的探馬就會發現吳軍詐降虛實,況且根據江水東北流向是順不著東南風的。
關于兵力強弱問題。吳應壽同志說:“劉備和孫權由于兵力弱,對強大的曹軍只能采取守勢?!睆臄盗可险f:曹軍多于孫劉軍數倍,但曹軍存在著傳染疾病,不會舟楫和采用連環船戰術的致命弱點,它的強大只能是像一支飛到了盡頭的箭,連一層很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孫劉方面正因為軍力單薄,才結成聯盟,尋機速戰,怎么能遠離曹操而游弋待殲呢?
關于《水經注》及其他資料記載問題。《水經注》說:“江水左經百人山南、右經赤壁山北。”《水經注》中的江左,都是指江北而言,因此,百人山非江南的武昌縣。關于赤壁山與百人山的確切位置,我不免將《水經注》中從湘水至夏口的流經地點簡介一下。《水經注》說:“江水右會湘水”之后,流經“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今岳陽縣城陵磯),“江水左經白螺山南”(今監利白螺山),“又江水左經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今洪湖烏林)。接著《水經注》介紹了起源于豫章艾縣流經金城(今崇陽縣金城)蒲圻由陸口入江的陸水。再就是介紹百人山、赤壁山,這里清楚地說明兩山是隔江相望的,并且江之下游又接著介紹了軍山、沌口等處(在今漢陽縣),又江南有涂水,“水出金山”(今武昌縣金水河)。根據《水經注》的這些記載,它與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這樣看來,百人山就是今洪湖縣烏林東的黃蓬山,這里百里平原,唯有此山,由九十九個小山頭組成,加江右赤壁山。民間傳說:秦始皇趕山塞海,趕九十九山于江北,鞭子斷了,剩一山留江右。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根據《水經注》提供的線索,黃蓬山就是百人山,與赤壁山遙遙相望。就是吳應壽同志所說的赤磯山,此山也不在武昌縣西南,《一統志》說:“江夏縣東南七十里,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磯,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處也?!?/p>
關于確定“赤壁之戰”古戰場在今蒲圻的赤壁,自唐朝以來,已作定論,唐李吉甫著有《元和郡縣圖志》,其記載說:“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操舟船敗走處?!边@個記載是符合今天的事實的,今蒲圻縣城離赤壁山剛好八十華里。
唐章懷太子李賢在為《后漢書》作的注說:“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縣?!?/p>
《明史·地理志》說:“赤壁……北岸對烏林,西北濱大江,有陸水流入焉,曰陸口,曰蒲圻口?!?/p>
《圖經》說:“赤壁,在嘉魚西,蓋嘉魚當日原屬蒲圻,赤壁一戰,實為蒲圻有兵之始?!?/p>
《湖北通志》載宋人謝壘山云:“予自江夏沂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長尺余,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兵處無疑。”另外,《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湖廣通志》《蒲圻縣志》《嘉魚縣志》等地理著作和方志都明確記載了古戰場赤壁就在今天的蒲圻縣西北江濱,與烏林隔江相峙。
更能說明古戰場赤壁的是它有大量的出土文物,這些出土文物中,屬赤壁之戰的鐵制兵器:戈、矛、刀、劍、戟、鏃達一千多件。赤壁對岸的烏林出土有三國時代的銅馬蹬一個,印有“建安八年”的大硯臺一個;今赤壁還出土三國時代東吳的錢幣:大泉當千、大泉五百,東漢晚期的剪輪五銖。
現存當年的戰爭遺跡還有蒲圻城和大平城。皆為當年吳軍屯糧草之處,土筑城墻尚存。兩城糧草則通過陸水、大潘水出黃蓋湖、柳湖和長江。從當時地理環境來看,長江無堤防,南岸的黃蓋湖、柳湖、陸水與長江連成一片,唯有赤壁山延伸到江心,橫斷江流,有封鎖長江之勢,實為古今戰略要地。
(原載《文史哲》197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