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
- (德)赫爾曼·柯恩
- 2095字
- 2025-03-04 18:06:30
中譯本序
本書的作者赫爾曼·柯恩(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1842年誕生于柯斯維希(Coswig)。由于父親是一位希伯來語教師兼當地猶太會堂的領唱,柯恩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希伯來語言和文化的傳統教育,幼時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他在成年后處理希伯來原始資料時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中學畢業之后,柯恩進入了布雷斯勞拉比神學院接受正統的拉比教育。但是后來他放棄了成為一名拉比的初衷,轉攻哲學,輾轉求學于布雷斯勞大學、柏林大學和哈勒大學,最后于1865年獲得了博士學位。1873年,在時任馬堡大學教授的朗格(F. A. Lange)力邀之下,柯恩進入馬堡大學擔任講師,并于三年后升任教授,直到1912年退休。柯恩在馬堡大學的學術生涯可謂如日中天,他一手創立了新康德主義的馬堡學派,并作為其領袖而享譽德國哲學界。在此期間,柯恩一方面致力于對康德的再解讀工作,出版了《康德的經驗理論》(Kants Theorie die Erfahrung, 1871, 1885)、《康德對倫理學的論證》(Kants Begruendung der Ethik, 1877)和《康德對美學的論證》(Kants Begruendung der Aesthetik, 1889)等著作;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于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出版了《純粹認識的邏輯》(Logik der reinen Erkenntnis, 1902)、《純粹意志的倫理學》(Die Ethik des reinen Willens, 1904)和《純粹感受的美學》(Die Aesthetik des reinen Gefuehls, 1912)等。從馬堡大學退休之后,柯恩遷居柏林,任教于柏林猶太科學院,這使得他能夠集中精力再次投身于猶太思想的研究。一直到他1918年去世,柯恩筆耕不輟,除了散見于報刊上的單篇論文外,還出版了《哲學體系中的宗教概念》(Der Bergriff der Riligion im System der Philosophie, 1915),以及逝世后才出版的本書。本書作為柯恩最后的著作,不僅如英文本譯者所說的那樣“堪稱是其最成熟的著作”,而且也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就是說,柯恩將其前期的哲學思想融入了其猶太思想之中,哲學的理性和宗教的熱忱彼此交織,造就了這一猶太哲學史上的偉大著作。
關于本書的內容,英文、德文版序言和施特勞斯的序言中已經多次提及,故不再贅述,在此僅對本書的標題略說幾句。本書中文本的標題《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Die Religion der Vernunft aus den Quellen des Judentums [Religion of Reason out of the Sources of Judaism])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譯,因為除了“理性宗教”“猶太教”的概念之外,“源于”的概念也令人頗費思量。縱觀本書的全部內容,柯恩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猶太教資源的:一方面是很容易理解的作為“資料”的猶太教資源,包括文獻、思想等;另一方面是相當抽象的作為“初始原理”“第一原理”“原型”等意義上的猶太教資源,這種資源并不直接產生豐富的內容,毋寧說是內容的規范。這種意義大致相當于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中的先天的部分,它先于、不依賴于內容,而又能賦予內容以普遍必然性。在本書中,柯恩在兩種意義上交替使用猶太教資源,我們隨處能見到信手拈來、如數家珍的猶太資源的引用和時隱時現的康德哲學基本原則、思路的嫻熟應用,充分說明了他對猶太資源和康德哲學的已入化境的掌握。
此外還需要交代一下本書翻譯中的若干技術性細節。一是關于注釋。本書譯自西蒙·開普蘭(Simon Kaplan)的英文譯本,英譯者所加注釋一律在最后標以“英譯者”,中譯者所加注釋則在最后標以“中譯者”。中譯者所加注釋大致可以分成資料性的和解說性的兩類,前者主要是對原文中提及的人物、著作等的注釋;后者主要是對原文中語焉不詳或較難理解的地方加以簡單的解說。當然,后者就不像前者那樣“硬”,見仁見智,讀者可以自行斟酌。此外,本書原來有引文、人物索引,中譯本采取了對引文和人物直接加注的方式,不再單獨列出。二是關于原本文字。本書涉及英文、德文、希伯來文以及部分拉丁文,中譯本采取了變通的辦法,在一般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不單獨注出原文,但重要的概念甚至句子則附上原文,以方便讀者的理解。
本書的翻譯,仔細想來,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當時的客觀條件較差,國內遍尋原文不見。無奈之下譯者只能求助于剛剛興起的互聯網絡,通過電子郵件向國外的猶太哲學專家、猶太文化研究機構求助,經過幾番大海撈針式的嘗試之后,終于有一位美國教授答應無償贈給譯者一套英文譯本,并給譯者來信說不希望中國的學者因為資料的匱乏而無法進行研究工作,時至今日,當時的欣喜和感動依然歷歷在目。但由于種種原因,當時只譯出了本書的前四章,未曾出版就被譯者束之高閣,變成了僅供自己參考的資料。此后十余年間,譯者學習、工作多有變動,但是一直從事猶太哲學方面尤其是柯恩思想的研究工作,將本書完整翻譯過來的想法也一直縈繞心頭,并終于在2008年底重新開始翻譯,其結果就是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四十余萬字的中文譯本,就譯者所知,這也是柯恩著作的第一個全本中文譯本,無論如何,也算了卻了譯者十余年來的一樁心愿。
中譯本的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山東大學猶太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早在十余年前譯者仍在求學之時,傅老師就關愛有加,將譯者引入了猶太哲學的殿堂。此后十余年間,無論是做學生還是后來工作,譯者一直得到傅老師始終如一的關懷,譯者對此一直感懷在心。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還得到了山東大學的譚鑫田教授、劉杰教授、傅永軍教授,山東師范大學的崔永杰教授的幫助,山東大學出版社的黃福武先生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也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譯者水平有限,譯文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孫增霖
2012年6月于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