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膳食智慧:食物、營養與疾病
- 董三白 周琳坤編著
- 1188字
- 2025-03-15 03:44:34
前言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知識的普及,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入。健康的概念不再是“身體無病即健康”了,還包括健康的心理狀態、社交能力與道德風范。醫學觀念也由單純的生物醫學向社會醫學轉變,由片面的、消極的治療醫學向全面的、主動的預防醫學轉變。
在日常飲食中怎樣避免有可能導致疾病和不適的各種因素,有選擇地攝入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我國自古即有藥食同源之說。誠然,藥有藥性,食有食性,藥有相反相畏,食有相克相忌,事雖殊而其理一也。〔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云:“諸物品類,有根性本毒者,有無毒而食物成毒者,有雜合相畏、相惡、相反成毒者,人不戒慎而食之,致傷臟腑之和,亂腸胃之氣,或輕或重,各隨其毒而為害。”又云:“蓋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此皆言食物之間,確有相克相反現象。凡性質、功用相反之食物同食,或降低營養價值,或產生不良作用,損傷腸胃,久而久之往往導致疾病發生。作為健康的人,于日常飲食中,若能留心食物相克現象,分而避之,則營養合理而有利于保持健康。
《金匱要略》云:“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意即食物與病須相宜,方有助于治療,否則可致疾病復發或加重。
本書在預防為主的思想基礎上,重視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飲食平衡、心理平衡等,使讀者對自身健康具有綜合防護的意識。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本書編寫有三個特點。
其一,貫徹中西結合、古為今用的精神。在分析食物與論述疾病中,力求將現代醫學、營養學與中醫學緊密結合。如對每一種食物,既從現代營養學角度敘述其營養成分,又從中醫學角度指出其藥性,俾讀者對相克機制有所了解,以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每一種疾病,不僅從現代醫學角度闡述其病因病理,而且以中醫學觀點說明其病因病機與飲食宜忌要點,俾讀者對疾病的飲食調養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其二,實事求是,切合實際。對取自古籍或來自民間的資料,悉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加以評析,條理清晰,簡明扼要;暫不能解釋者,姑且存疑,留待后來人予以準確判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毫不牽強附會。內容選擇亦以切合實際為原則,凡當代飲食營養中少見之食品與罕見疾病,一般不予列入;對常見疾病,雖傳統醫籍不記載,也廣為收集,認真考證,予以載錄,意在方便讀者,切合實用。
其三,取材新穎,深入淺出。本書編寫過程中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經過認真篩選,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從臨床角度觀之,達到切合實際,確鑿可信,條理分明。
受知識水平所限,本書錯誤、疏漏在所難免,或有一些值得爭議的問題,我們懷著拋磚引玉的愿望,誠摯地希望海內外專家、同道諸君批評指正,以便今后繼續修改,使這本書日臻完善,在人民衛生保健事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編者
2022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