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壽時代 做個健康的人
- 楊秉輝
- 3413字
- 2025-03-15 01:39:48
序言
長壽時代養老人生的思考
錢理群
養老人生的三大原則:三和諧、三寬和順其自然
梁漱溟先生說過,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處理三大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己內心的關系。我(或許還有我們這一代人)恰恰就在處理這三大關系上出了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我們都熱衷于“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還沒完沒了地“與自己斗”,進行所謂的“思想改造”。這七斗八斗,就把人與人的關系,和大自然的關系,以及和自己內心的關系,弄得十分緊張、別扭,實際是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與人生。我和老伴經常感慨說,我們這一輩子實在是活得“太苦太累,太虛太假”了。如果不抓住進入老年這一最后時機,進行彌補,就實在太虧、太窩囊了。這樣,我們的“養老人生”就有了一個目標:要恢復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以及自己內心關系的三大和諧,借以調整、完善我們的人性與人生。于是,我就給自己的養老生活作了這樣的安排:閉門寫作,借以沉潛在歷史與內心的深處,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升華到更廣闊、自由的境界;每天在庭院散步,不僅是鍛煉身體,更是欣賞草木花石、藍天浮云的自然美,而且每天都要有新的發現,用攝影記錄下自己與自然相遇時的瞬間感悟;同時盡量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單純、樸實化。所有這一切的安排,最終要回到自己的內心,追求心靈的寧靜、安詳。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養老人生理想的核心與關鍵。
我因此想起了80年代所倡導的“三寬”,我們的生活與內心都應該“寬松”,對周圍和世界的一切,對自己都要“寬容”,更要以“寬厚”待之。有了這三寬,就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我們的晚年也就進入了一個寬闊、自由的天地。
老年人遇到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難題,自然是如何面對“老、病、死”的問題,這是不必回避的。我自己也是因為老伴的患病、遠行而和老伴一起作了嚴肅與艱難的思考。我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不必消極回避,也不必緊張恐懼,要“看透生死,順其自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應積極治療;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癥,就不必勉強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我們不選擇“好死不如賴活”的傳統哲學,而選擇“賴活不如好死”。我們一輩子都追求人生的意義,這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爭取生命的質量。
隔離中的浮想
2020年疫情突發,并被封閉在養老院里,長期與世隔絕,處于完全無助的狀態。對此,我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萬萬沒有想到,老了老了還會遇到這樣一場“大災大難”:國家、世界的災難,也是我們自己的災難。開始時真像生了一場大病,恐懼、無奈、焦慮、不安。
但八十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絕不能為這樣的焦慮所支配、壓倒,一定要跳出來。于是,就冷靜下來思考。疫情災難讓我終于看清,自己此后余生將面臨一個歷史大變動,以至動蕩的年代,一切都還只是開始。想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或者我們這一代的“養老人生”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所謂“養老”,就是要取得生活、生命的穩定和安詳。那么,如何“在時代的紛亂和個人的穩定之間,構成一種矛盾與張力”,怎樣“在動蕩的年代,獲得一份精神的充裕和從容”,就是“養老人生”的一大課題及難題,一旦處理好了,就會成為人生一大藝術和創造。這本身就很有誘惑力。
我想起了中國現代作家沈從文的一句話:要“在變動中求不變”。還想起被魯迅譽為“中國最杰出的現代詩人”的馮至,他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中尋求不變的本質,在一切化為烏有的時代尋求不能化為烏有的永恒,終于有了兩大發現:一是“千年不變的古老中國土地上延續的日常生活”,二是“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樹的姿態,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面含有永恒的無限的美”。想到這里,我突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次疫情災難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疫情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壞、干擾、打擊,以及普通人的堅守。正是這一次自然瘟疫肆虐,促使我們懂得并且開始思考平日見怪不怪的日常生活對人自身的意義,不可或缺的永恒價值,由此獲得“一切都要過去,生活仍將繼續”的信念。
老年人的生活自有特點,它是一種“休閑生活”。而“休閑生活”的意義,正是在這次疫情中被發現,引發思考與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那里,人的休閑是終身的,而不是指一個短暫的時段,是“真、善、美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前提之一”。亞里士多德還把“休閑”與“幸福”聯系起來,認為休閑是維持幸福的前提。在我的感覺里,這就把我們養老院的休閑生活一下子“照亮”了:這是一個“充實精神家園,豐富內心生活,追求生命意義,提升人生境界,踐行人生智慧,達到自我完善”的大好時機,是自我生命的最佳階段。因此,要提倡“健康的休閑生活”,其中有兩個關鍵,一是追求養老休閑生活的“創造性,多樣性,個性化”,二是突出和強調“興趣”。每個人完全可以按照“興之所至”,或唱歌、聽音樂;或跳舞、打拳、游泳;或作手工勞動、田間耕作;或看書、看電影;或閉門寫作……,自由自在地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其實,這也是對人的潛能的發揮,人生、人性的調整。在我看來,人的欲望,人生旨趣,自我期待從來就是多面的,體現了人性的豐富性,人的生命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但在現實人生里,實現的只是極少部分,我們活得十分被動,經常處于受壓抑的狀態,甚至陰差陽錯走了與自己期待不同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們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總會覺得有許多遺憾。我們當然不可能“重走人生路”,但借這樣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養老休閑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調整和彌補,卻是可以的。這也算是我這樣的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晚年生活的最后一個理想吧。
而且還有一個理想的生命狀態,就是“和自然對話”,追求另一種生命的永恒。“大自然”也是我們這一代匆忙人生中不幸被錯過了的“友人”。不能善待大自然更是我們最大的歷史錯誤和終生遺憾。這一次病疫災難就是一次無情的“報復”,它以最尖銳的形式向每一個國家、民族,也向我們每一個人提出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它真正關系到我們的“未來”。它也給我們的養老人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生命課題:如何從大自然那里吸取晚年生命的滋養與樂趣。醒悟到這一點,我每天在園子里的散步,就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我不僅要在大自然環境下鍛煉身體,更要以嬰兒的心態與眼光,去重新發現大自然之美。我最喜歡的,就是仰望藍天,“那么一種透亮的、飽滿的、仿佛要溢出的、讓你沉醉、刻骨銘心的‘藍’!”還有對“寂靜之美”的感悟:“它無聲,卻并非停滯,自有生命的流動:樹葉在微風中伸展,花蕊在吸取陽光,草叢間飛蟲在舞動,更有人的思想的跳躍。”因此,每次散步回來,我的心就沉靜下來,并且有一種“新生”的感覺。
我更沉浸在第三種“永恒”之中,這就是歷史的永恒。這是我最為傾心、投入的:通過自己的思想史、精神史的研究與寫作,潛入現實與歷史的深處,自己也就超越了現實的時空,進入無限廣闊的空間,永恒的時間,這其間的自由和樂趣,不足與外人道,只有獨自享受:這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最好歸宿。
這樣,我就從日常生活、大自然和歷史這三大永恒里,找到了養老生活的新動力、新目標,內心變得踏實而從容,進入了生命的沉思狀態。
養老本身是一項事業
還有一個領域,值得有興趣、有能力的老人去開拓、創造,甚至成為自己的“新職業”,這就是“養老業”。養老本身就是一種“事業”:它不僅是經營,更是知識和文化。在今天這個“知識經濟,知識社會”就更是如此。在養老院初建規模以后,就應該把創立“養老科學”提到議事日程上,它包括了養老經濟學、養老管理學、養老社會學、養老倫理學、養老心理學、養老醫學、養老音樂、養老文學、養老運動學、養老哲學等等極為廣闊的領域。它當然需要有一支專業隊伍,但我們這些老年人,也應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也可以算是“志愿者”吧。而且我們也自有優勢:不僅有切實的體會,實際的要求,而且我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更是建立多學科的養老學所急需的知識財富。在這方面,還有許多組織工作要做。我們自己也可以在不同程度參與創建養老學中獲得生命的新意義、新價值。
楊秉輝教授的新著《長壽時代 做個健康的人》,是養老醫學、養老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可算是養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吧。這本書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處世能力三個方面論述了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話題,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性。因此,我很樂意以我對養老人生的思考,作為這本書的代序。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