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食同源物質詮釋
- 黃璐琦 陳敏主編
- 2843字
- 2025-03-14 21:09:25
第二節 藥食同源本草源流
一、先秦時期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藥書籍眾多,其中與“藥食同源”理論相關的帛書有《卻谷食氣》《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等。書中所載養生方法多數可“以食治之”或“以食養”。不難看出,“藥食同源”理論已初見端倪。《黃帝內經》是該時期最重要的醫學著作,對后世醫家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黃帝內經》在“藥食同源”方面確定了原則和使用方法,對于藥、食的配伍,對五臟的影響及作用等方面均有論述,對于藥膳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載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并強調“人以五谷為本”。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與藥食同源相關的書籍有《呂氏春秋·本味篇》《淮南子》等,其中東漢末期《神農本草經》名聲最大,記載365種藥,包括木、米、獸、谷、草、魚、禽、果等,分成上、中、下三品,為“藥食同源”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時期人們非常重視“食養”之道,宮廷興食一種以大棗、胡桃仁為餡的藥膳酵面蒸餅。雖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沒有明確提及“藥食同源”理論,但它和大多數醫籍一樣都離不開“防微杜漸”“未病先防”的養生思想,為“藥食同源”理論的深入人心做了鋪墊。雷敩的《雷公炮炙論》、虞悰的《食珍錄》、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陶隱居集》《集金丹黃白方》、劉休的《食方》、崔浩的《食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均涉及養生理論。
四、隋、唐、宋時期
隋朝太醫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詳細闡述了“養生方導引法”和“養生方”,繼承和發揚了《黃帝內經》的“藥食同源”思想,把食療、食治的措施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食療養生書籍,“藥食同源”理論和實踐得到極大的發展。唐早期蘇敬等編撰的《新修本草》,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認定為重量級巨著。其中《備急千金要方》在食療、食養、藥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孟詵的《食療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膳學專著,它集古代“藥食同源”理論之大成,為“藥食同源”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孟詵也被譽為食療學的鼻祖。陳仕良的《食性本草》、鄭樵所著《食鑒》、陳直所著的首部老年養生書《養老奉親書》、婁居中所著的《食治通說》、蒲虔貫的《保生要錄》都對藥膳食療起到傳承與引領的作用。其中《保生要錄》的作者蒲虔貫根據五味能入五臟,五臟同時旺于四時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首次提出了四時的飲食五味要求:“四時無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傷所旺之臟也。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氣。”其認為“旺盛不傷,旺氣增益,飲食合度,寒溫得益,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在食膳發展史上有著一定的意義。而宋徽宗下旨編寫的《圣濟總錄》中記載了205個食療保健方,適用于29種病證,其尤為突出的是在藥膳的制作方法和類型方面有所創新,不僅有餅、羹、粥,還有面、散、酒、汁、飲、煎等的烹制方法的記載。王燾的《外臺秘要》、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及孟鉞的《東京夢華錄》也通過自己的方式詮釋著“藥食同源”。
五、元、明、清時期
元代是以蒙古族為主要統治者的朝代,元代醫學在遼、西夏、金等醫學基礎上融入了蒙醫,大量蒙醫思想的融入加速了中醫學的創新,與此同時藥膳文化也大放光彩,如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總結了古人保健養生的經驗以及烹飪技術,提出食養、食療須以“春食麥”“夏食綠”“秋食麻”“冬食栗”四時為宜的理論,并根據元代皇帝食療的需求精心設計了“生地黃雞”“木瓜湯”“良姜粥”“山藥面”“渴忒餅兒”“葛根羹”“姜黃腿子”“五味子湯”等藥膳方劑,可謂是藥膳學的百科全書。朱震亨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論》《金匱鉤玄》《醫學發明》《局方發揮》等,其研發的“參麥團魚”“沙參麥冬燉豬肘”“玉竹心子”均屬于典型的滋陰藥膳方。
明代是繼唐宋之后又一文化盛世,此時名醫藥家們留下大批的著作,如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及《養生食忌·養生導引法》均有多個版本行于當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最為璀璨的明珠,其包含諸多養生保健內容,以中醫五行學說為核心,以五味發揮五行學說,被認為是集前朝養、療本草之大成,是前人“藥食同源”理論和實踐的總結,李時珍在該基礎上衍生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力地證實了中醫“藥食同源”理論。張介賓著有《類經》《景岳全書》,其中《景岳全書》中的養生思想以“治形保精”與“滋養陽氣”為主,張景岳本人創制的“天麻魚頭”“人參生脈雞湯”“附片羊肉湯”“歸芪雞湯”等都是著名的食療方,至今仍在使用。明代還有鮑山的《野菜博錄》、姚可成的《救荒野譜補遺》、王磐的《野草譜》、屠本峻的《野菜箋》、周履靖的《茹草編》等著作,這些著作對“藥食同源”均有指導價值。《救荒本草》《普濟方》中的養生部分即為對明代以前“藥食同源”理論的整理。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朝代,清宮廷的御膳多為藥膳或營養之品,尤其是慈禧太后更為注重養生和藥膳、食療的發展。清代中醫藥與養生的文獻史料極多,有尤乘的《食治秘方》,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龍柏的《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文晨的《食物》《常用藥物》《本草飲食譜》,何克諫的《增補食物本草備考》,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章穆的《調疾飲食辨》,袁枚的《隨園食單》,費伯雄的《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食養療法》,顧仲的《養小錄》,李化楠、李調元父子合著的《醒園錄》。其中龍柏的《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首次以脈區分藥物,以脈的浮、沉、遲、數為綱,先言脈理,因脈言癥,因癥制藥,再對藥食之性味、歸經、主治、功能一一分考,對于臨床施膳有重要指導意義。而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對每類食材多先解釋名稱,后闡述其功效、性味、宜忌、單方效方甚至是詳細制法,同時比較產地優劣。
六、民國以來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引入,“藥食同源”的理論知識得到了拓展;與此同時,大多數著作融入了現代醫學知識,如張若霞的《食物治病新書》、程國樹的《傷寒食養療法》、沈仲圭與楊志一合編的《食物療病常識》、丁福保的《食物療病法》、上官語塵的《食物常識》、朱仁康的《家庭食物療法》、秦伯未的《飲食指南》、陸觀豹的《食用本草學》等,均對中醫食養、食療及藥膳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中醫藥的發展十分重視,從事中醫藥教學的部分學者與教授編寫了藥膳、食療類的著作,如葉橘泉1973年所著的《食物中藥與便方》對“藥食兼用”的食物與中藥作了全面詳細的功能介紹,并一一列出適應的藥膳配方,為原衛生部擬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做出貢獻。葉錦先1976年所著的《實用食物療法》對中醫藥膳食療的教學起到了最為直接的指導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有關“藥食同源”的作品相繼問世,為養生學科帶來了新的理論知識,例如翁維健教授1982年所著的《食補與食療》,彭銘泉教授1985年所著的《中國藥膳學》,孟仲法教授1987年所著的《中國食療學》,譚興貴教授、謝夢洲教授分別主編的《中醫藥膳學》等,為“藥食同源”理論與藥膳學科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