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茶的傳播

  • 茶的故事書
  • 張朗
  • 2582字
  • 2025-02-25 09:45:48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且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有著卓越的貢獻,這是世界公認毋庸置疑的。這主要在于:我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這種植物的國家,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與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

這一說法,已經得到現在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的時候,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

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的飲茶用具;從后一句我們能夠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秦漢時期,長江中游的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左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日益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相當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左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了。南渡西晉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

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特別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方向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

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就更加明顯了。

到了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朮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較為普遍,但北方飲者還比較少。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

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前所未有的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的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

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種茶之風盛起,山無遺土,業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極大的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相差不多的局面。

宋代: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為迅速的發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上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比較暖和,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會做到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

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后,茶區基本穩定下來,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制法和各茶類的興衰演變上。茶葉向國外的傳播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

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約于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后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于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后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后葉開始有明顯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并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于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1780年印度于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

至19世紀后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產、出口、與消費大國。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復于1780年試種,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的創匯大國。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286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出口到國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温宿县| 临漳县| 富裕县| 安化县| 体育| 巫溪县| 连州市| 高密市| 潮安县| 广州市| 临泽县| 太原市| 孝义市| 含山县| 沁阳市| 冕宁县| 玉林市| 株洲县| 荔波县| 永平县| 儋州市| 平和县| 栾川县| 开原市| 那曲县| 湘阴县| 缙云县| 甘洛县| 阿克| 江西省| 吐鲁番市| 临夏市| 肥城市| 渭源县| 郓城县| 威信县| 梅河口市| 定结县| 拉孜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