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茶的故事書
  • 張朗
  • 4299字
  • 2025-02-25 09:45:48

我們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可以概括在文化的范疇之內。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來講,茶文化也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說:“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兩個體系,即技術和價值。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屬于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以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心態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那么,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于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于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然而它又并非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與之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如果脫離了茶葉的實際應用,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目前,茶藝界有許多人關于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王玲教授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因此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在西漢時,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把茶當作是一種生活中的飲品了。《史記》載:漢宣帝時代,王褒寫過一篇《僮約》的壓韻文字,其中談到他在寡婦楊惠家中買進一個仆役名叫“便了”,除了炒菜、做飯之外,還須“烹”。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當時王褒在《僮約》所提到的“烹茶”、“武陽買茶”等事,可知漢代時已經開始流行喝茶了。

一:漢末三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東漢名醫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到了三國時期,由于受到前朝茶文化的啟蒙。飲茶就頗為普遍了。據《三國·吳志》韋曜傳:“吳主孫皓飲群臣酒,率以七升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從這件事看來,孫皓把茶賞賜個韋曜,作為酒的代用品,這樣推測的話,“以茶代酒”這句話的由來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二:西晉茶文化的發展。到了西晉,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逐漸開始問世,張載在“登成都樓”一詩中有一句:“芒茶六種清涼冠”。另外孫楚在所做的歌上也曾提到:“茶從巴蜀出”。這不僅說明了揚子江流域是中國茶葉的原產地,而且可斷定中國人喝茶是從四川省的下流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更說明了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后來到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在《晉書》上記載:謝安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溫在宴會的時候,經常利用茶果招待賓客。由此可以認定當時用茶果招待客人,已經是很成型的一個規矩了。

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的發展。到南朝時,由于接近茶葉產地的關系,飲茶變的更加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從南朝歸順的漢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肅的儒者,不喜歡北族風味的羊肉、酪漿,而喜歡鯽魚,口渴的時候就喝一些茗汁(茶),后來漸漸地吃慣了北方的品味。而喝茶的風氣也逐漸的傳播到西北一帶了。

三:在唐代的時候,茶葉已經非常普及了,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奮精神,自然受到大眾的歡迎。“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到玄宗的時候,當時有一個進士,在《對氏見聞記》上說:“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嚴寺之降魔大師普及禪教,當他坐禪時,只喝點茶。于是一般人轉相仿效,都把茶當飲料用;漸成風習。”此后從山東傳到長安,而長安城內開設茶館者,不問道俗,凡是付錢的都能夠飲用。

在唐朝,無論是朝廷的文武百官,還是販夫走卒,茶已經是普遍的飲料了。并且茶稅也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由于茶具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的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

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宋代茶業推動了茶葉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朝的茶,朝廷已經開始國營,并且用茶來控制敵人,不使茶來資敵;同時為了維持財政,因此實施茶葉專賣。

北宋因要防備遼、西夏、金等國的侵略,在邊疆駐扎了很多的軍隊,并且派商人負責運送軍需,做為補償,就特許他們販賣茶葉的特權。這種做法以后卻成為重要的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一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有時還會賜給國外使節。

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豐富多彩,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斗茶風起,帶來了采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五:到了宋元之后,中國人所飲用的茶,固形茶是最流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認為固形茶是奢侈浪費,已經失去茶的真正品味,同時要人民節省勞力,于是禁止末茶(使固形茶成為粉末)而鼓勵人民喝一種連茶葉的煎茶。這一從固形茶到煎茶的大變化,使得中國茶書的根底發生動搖,但隨著煎茶的普及,關于茶的知識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到了后明時期,有茶政這個衙門的設立,正式管理茶市,這種機構稱為“茶司馬”,這是為官家正式設立管理茶政的大組織,可見茶在當時明朝軍事的對外貿易上已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明末清朝時,此時的茶文化就更上一層樓了。這時候已經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也是千姿百態。

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于外者叫做“元體”,兩者相互依存,互為表里,不可分割。

到了清朝,茶葉出口已成為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而且還延續著明朝的傳統,皇帝任命執管茶政的人為“茶司馬”。因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國內地與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需要茶食,國內軍需也需要良馬。所以稱為“茶司馬”。

清代中期,朝廷消除了一切的禁令,允許百姓自由種植茶葉。與此同時,朝廷也在全國各地設立了捐統收和遇卡抽稅以迄于民國的茶政。從此我們能夠看出,茶不僅是皇家需要之物,而且也是人民不可或缺的主要飲料,因此,百姓才將茶視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六:現代茶文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葉的年產量從1949的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余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茶藝館遍及全國各地。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大姚县| 资兴市| 碌曲县| 保定市| 湖州市| 赣榆县| 溧水县| 清河县| 广东省| 永定县| 宁国市| 金华市| 台东县| 沙洋县| 南昌市| 平安县| 南昌市| 温宿县| 上蔡县| 沂南县| 娄烦县| 永和县| 山阴县| 宁乡县| 绍兴市| 延川县| 横山县| 西藏| 金乡县| 大厂| 西乌珠穆沁旗| 外汇| 开封市| 拉孜县| 新河县| 深泽县| 鄂尔多斯市| 延安市| 绿春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