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發展內涵
-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與理論研究
- 王靜靜 李麗娜 鄧燕
- 3395字
- 2025-02-25 16:11:12
一、促進大學生人際和諧與心理和諧
當前,如何實現個人與他人關系的和諧、如何實現團隊的和諧發展,成了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科學領域的不斷拓展,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勤社會化、學分制的深化,卻嚴重地沖擊了大學里班級、寢室等基本團隊形式。這導致了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相對淡薄。因此,加強團隊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團隊教育強調的是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基礎上的團隊協作與配合,從而實現團隊與個體的共贏。
人自身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當前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自身和諧問題主要表現在:理想追求與現實可能的不和諧;認知與行為的不和諧;身體成長與心理發育的不和諧;主觀成長需要與現實擁有條件的不和諧等。為此,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抓住這幾個關鍵要素,認真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系統的心理測試、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和完備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讓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實現成長同步。同時,對學生的學業給以激勵和引導。
二、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
首先,高校要幫助大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克服不正常的競爭心態。競爭的目的是破除平均主義的觀念,以各種利益的差異形成積極進取的動力,使個體、集體、國家的利益得到最大滿足,從而推動個人、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因此,競爭結果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競爭的特質既然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目標與結果不相吻合、競爭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對競爭的后果不具有心理平衡與協調的意識與能力,就容易使競爭造成消極的影響與后果,表現在競爭目標和期望定位及實現過程中產生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急躁情緒和浮躁心理。由于目標和期望實現受阻或難以實現而產生的挫折感、悲觀感和自暴自棄感,對競爭結果的差異性不能正確對待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感、對競爭的恐懼感,以及嫉妒心理、攀比心理和報復心理等,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大量心理問題。這既容易引發人際關系的緊張與惡化,引發不道德行為和不正當的競爭,又無法形成健康的競爭心理。高校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心理咨詢方法,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調適,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力;要通過幫助大學生加強心理平衡與協調意識的培養以及能力的訓練,提高他們自我認識、自我學習、自我調節、自我平衡、自我評價的能力,從而為競爭環境的創設和擴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證。
其次,高校要加強主導性與目的性的引導,為大學生在競爭環境中的發展提供方向保證。目前,意識形態領域的“趨同”論、經濟領域的“唯利”論、價值領域的唯“物”論、道德領域的“自私”論、文化領域的“西化”論、信息領域的“虛擬”論等是競爭環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潮。既然自主性與主導性是競爭環境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在這種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發揮其正確的導向功能。高校必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道德在競爭環境中的價值和必要性。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道德精神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實力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經濟領域的競爭,各種利益的協調,除了行政、法律的手段外,還必須借助于道德的力量。只有當人們具有競爭的道德意識,才會真正明確競爭的目的,正確處理競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高校還要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守法、守紀、守誠、守信、守德,做到公平競爭、以義求利,能夠按照正確的倫理原則指導學習與研究。
最后,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高校應采用滲透性、潛在性、強化性和優化性的教育方式。所謂滲透性、潛在性,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競爭環境中去,由顯性教育的方式轉為隱性教育,寓教于環境,起“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謂強化性,就是在制定競爭原則和競爭規范時,明確公平正義的原則,強調守法、守紀、守誠、守信、守德的規范,制定競爭的基本道德要求,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競爭環境中起引領作用。所謂優化性,就是對競爭環境中的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和風氣加以克服與凈化,將優秀的精神文化、良好的道德風尚融合到競爭環境中,同時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性,使之加強對競爭環境的鑒別力、選擇力和改造力。只有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
三、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近代以來的高等教育是以近代科技為核心內容的,其專業教育指向的是自然世界,是對自然的操縱和利用。究其實質而言,近代高等教育是大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在高等教育中,新的學科和學習內容被引進,數、理、化、工逐漸占據高校講堂的中心。高校作為大工業生產的勞動力培養基地,作為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信息庫和人才庫,對近現代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科學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達的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特征,具體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和原理精神。這些精神正是當代大學生個體發展所必需的,因此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倡導和弘揚的。
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對人的探求和對人世活動的理想、價值追求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人文精神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根本。
高校以培養人才為天職,關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發展是高校存在的意義。高校的人文精神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在不斷的發展演繹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著穩定而豐富的內涵。它體現了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懷,同時又以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形式約束著大學生的行為,顯示著高校不同于其他機構的氣質特征。可以說,高校所弘揚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在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以及建立在這種價值觀基礎上的行為規范。這種人文精神教育在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文明行為養成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切實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物質的因素、技術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在現階段,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質的,有技術的,也有精神的。在生產力和物質文化有了長足發展,高校建設不斷壯大和完善的條件下,大學生精神方面的制約因素顯得越來越突出。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對社會發展認識不足,缺乏理想,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二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還存在一些腐蝕大學生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現實生活中,精神方面的制約因素遠不止這些。這些現象已足以給大學生的發展造成重大危害,甚至使支撐大學生整個世界的精神支柱徹底坍塌。要抵制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精神大廈的腐蝕,必須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強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為大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提供精神支持。
五、培養大學生健康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上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與差異性都在增強。面對這些變化,一些高校觀念滯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只強調主流思想,強調灌輸和威壓,強調整齊劃一,把學生放在了對立的位置上。這種居高臨下的“教育”,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轉變觀念,倡導健康的個性教育,把健康的個性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教育學界普遍認為,個性是在一定的生理與心理素質基礎上,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通過教育對象自身的認識與實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體獨特的身心結構及其表現。如果大學生個性各系統發展均衡、協調,而且都達到了較高的層次水平,知、情、意統一,自我調控能力較強,內心沖突較少,就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并表現出良好的創造性。這種個性就是一種健康的個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一種健康的個性教育,它應當著眼于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形成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結構,即形成一種健康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