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風禮俗(1)
- 每天讀點國學(xué)常識全集
- 羅元編著
- 5794字
- 2015-02-06 14:52:32
古時排行的稱謂是怎樣的?
現(xiàn)代人給家中兄弟姐妹排行一般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既簡單又明了。不過古人為兄弟姐妹排行可有講究,他們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出一個名稱,分別以“伯、仲、叔、季”表示?!安本褪抢洗?,也可以用“孟”表示,不過“孟”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字仲尼,他在家就是排行老二。下一輩稱呼上一輩時,如果是父親的哥哥,就叫做伯父,這和我們現(xiàn)代的稱呼是一致的;父親的大弟弟稱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個弟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為季父。不過現(xiàn)在父親的所有弟弟都被稱為叔父了。
《史記·項羽本紀》中“其季父項梁”說的就是項羽最小的叔叔叫項梁。后來,“伯仲”常常連用在一起代指兄弟,有時也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就是說《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百年來誰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呢?
古人是如何起號的?
古人的名字中除了姓、氏、名、字外,還經(jīng)常有個“號”?!疤枴币步袆e稱、別字、別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
古時稱別人的號是為了表示尊敬,自己稱號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那么,古人名字里的“號”又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我們熟知的唐代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宋代蘇軾號東坡居士、辛棄疾號稼軒居士,明代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清代鄭燮號板橋等。
宋以后,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名、字,如蘇東坡、鄭板橋。到了明清時代,人們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自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號不像取姓名那樣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fā)或彰顯使用者的某種審美趣味。別號中常見的“道人”、“山人”、“居士”、“翁”、“叟”之類就是自號者鄙視利祿、看透紅塵的志趣體現(xiàn)。
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即所謂的六個“一”: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足見其審美品位!歐陽修還有個“醉翁”的號,想必大家也會想到他在《醉翁亭記》中抒發(fā)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吧。
當然,也有很多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而已。
在古時什么樣的人稱為“祖”或“宗”呢?
“祖宗”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作為一個詞出現(xiàn)的,指一個家族的上輩,尤其指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漢語中,“祖”和“宗”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祖”最初泛指祖先。在宗法制度下,人們特別看重家族的始祖及歷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血緣和這個人在家族譜系中的地位,所以,歷代貴族掌權(quán)以后,都要為始祖和歷代祖先建立廟宇,這個祖廟也被叫做“祖”。而“宗”就是始祖之后歷代先人的廟。后來,也把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人叫做“祖”,繼承大業(yè)的后來人叫做“宗”了。如從漢代起,帝王的廟號,始帝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白孀凇边B用,指的就是祖先。
“六親”具體包括哪些人?
對于“六親”包括哪些人,歷代有很多種說法,代表性的有三種:一據(jù)《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二據(jù)《左傳》說,以父子、兄弟、姑姊(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為六親;三據(jù)《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guān)系中是最親近的。
不過,后來“六親”也用來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了?!妒酚洝す荜塘袀鳌份d:“上服度則六親固。”唐代張守節(jié)對此做了解釋:“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到了今天,“六親”已經(jīng)泛指親屬了。
古時的叩手禮是怎么來的呢?
這種習(xí)俗是怎么來的呢?這就不免要說到一個典故。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經(jīng)松江,他帶了幾個大臣微服來到一家茶館歇腳。茶房端上幾只碗來,隨后站在數(shù)步遠的地方,拎起大銅壺朝碗里倒茶。只見一條白練從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均勻地沖進碗里。乾隆皇帝看得驚奇,禁不住上前要過銅壺,學(xué)著茶房的樣子,朝其余幾只碗里倒去。
大臣們見皇帝給自己倒茶,嚇得魂都沒了,想跪下叩頭,可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殺身之禍,情急之下,靈機一動,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不停地在桌上叩擊。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問大臣們:“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們齊聲答道:“萬歲給臣等倒茶,萬不敢當,以手指叩桌,乃代叩頭致謝也?!币浴笆帧贝笆住保咄?,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叩手禮是從古代的叩頭禮演變簡化而來的。它代表的是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禮。
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qū)行此禮,每當主人請?zhí)堑共柚H,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
你了解古代的祭禮嗎?
祭祀鬼神的禮儀,又稱吉禮。儒家信奉鬼神的存在,祭祀的對象很多,大致有天神、地、人鬼三類。其名目繁多,國家專門設(shè)有禮官,掌管祭祀方面的禮儀。古人對鬼神之祭非常重視,除了軍事就以祭神為頭等大事了。在儒家五禮(吉禮、兇禮、軍禮、嘉禮、賓禮)中,吉禮排首位,從中亦可見其重要性。祭祀時,向鬼神奉獻的祭品可以為牲畜也清朝時期的祭禮可能是人。
到春秋之后,殺人祭神的風俗漸絕,但祭祀的重要地位并沒有改變。至于祭祀的功用,《禮記·祭統(tǒng)》說:“能見事鬼神之道,能見君臣之義,能見父子之倫,能見貴賤之等,能見親疏之殺,能見爵賞之施,能見夫婦之別,能見政事之均,能見長幼之序,能見上下之際。”認為祭祀有十種功能。換言之,祭神祈福的宗教儀式,是能夠體現(xiàn)人倫關(guān)系的方方面面的。
因為百姓信奉鬼神以祭鬼神的形式作道德教化的基礎(chǔ),百姓不但誠惶誠恐,而且會深信不疑,在無形之中被儒家道德潛移默化。《禮記·祭統(tǒng)》云:“祭者,教之本也。”教,教化義。所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么古代帝王要封禪?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禮。封禪的對象是特定的,專指泰山。在泰山上筑壇祭天叫封,在泰山南梁父山辟場祭地叫禪。為什么封禪的一定是泰山呢?因為在古人心中,泰山居于中國之中,有眾神群居,是神山、通天之山。
在《后漢書·烏桓傳》中甚至有“中國人死后魂歸泰山”的說法,從中可見泰山在國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另外,君主在天下一統(tǒng)之時登封泰山,可以彰顯奉天承運;在天下太平時封禪,可以向天帝匯報凡間文治武功的盛況。無論哪一歷代帝王泰山封禪的御道條,都代表著無上的榮耀。因此歷朝歷代,不乏蠢蠢欲動想登頂泰山者。當然,封禪泰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根據(jù)儒家的通行說法,自古以來,只有受命帝王(神授君權(quán))或蓋世英主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漢書·郊祀志》載,春秋時,齊桓公稱霸,會諸侯于蔡丘打算封禪泰山。管仲聽后,歷數(shù)上古以來登封泰山的帝王,婉言規(guī)勸。齊桓公知道自己資格還不夠,只好作罷。到了西漢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群臣紛紛勸進。司馬相如臨死前留下的遺文就是《封禪文》。后來漢武帝聽方士說,封禪泰山可以成仙上天,于是欣然登山。成行之際,舉國狂歡,當作盛大的節(jié)日。太史令司馬談因抱病在身,不能前往,竟引為終生憾事,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感嘆不已。封禪的意義可見一斑。
在漢武帝之后,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君主進行過這一儀式,如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古時的“齋”和“戒”是一回事嗎?
古人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誠。嚴格說來,齋和戒是兩回事?!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nèi)室,要求清心潔身、思想集中?!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不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定心靜慮。
齋戒時有飲食方面的禁忌?!墩撜Z·鄉(xiāng)黨》云:“齋必變食?!奔匆淖冿嬍?。雖有改變,但并非禁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韭等,這些氣味被認為是對神靈的不敬。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漢前,齋戒祭祀期間要三餐食肉,學(xué)者朱駿聲考證認為,這是為了保證人在齋戒期內(nèi)有充沛的體力完成祭祀。東漢后,受佛教影響,人們開始食素,忌辛成了忌葷。
到后來,隨著佛教的盛行,齋戒期的規(guī)定更加細致繁瑣,如“八關(guān)齋戒”中有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涂飾、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過午不食等等。所有種種,都是為了表達對祭祀的無比虔誠。
古時“避席”是什么意思?
先秦時沒有凳子,那時的座位就是一張坐席。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晏子避席而對曰:‘……君雖有賜,可以使嬰倍其托乎?’再拜而辭。”晏子不愿意背棄自己的結(jié)發(fā)之妻,也不想接受齊景公想把愛女嫁給自己的想法,但又不能過于直接地拒絕,于是就用了這種謙卑的跪姿來表達自己的婉拒之意。
在交際場合或雙方談話的時候,有時為表謙卑或?qū)﹂L者的敬意,常有離開坐席俯伏在地面上的動作出現(xiàn),這個動作就叫避席。
古代的初生禮是什么樣的?
生育是古人非常關(guān)心的一件大事。家中添丁進口后,要遵照禮俗進行慶賀。
嬰兒初生的第一項禮儀活動便是報喜,向親戚朋友鄰居以及宗祠報喜。由于重男輕女的宗法觀念的影響,早在先秦時就有了弄璋、弄瓦之說。
璋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玉器,代表男孩,預(yù)示所生的男孩長大后能執(zhí)玉器為王侯,所以生男孩就叫弄璋之喜;瓦是古代女子紡織用的紡磚,代表女孩,所以生女孩又叫弄瓦之喜。
《禮記·內(nèi)則》說:“子生,男子設(shè)弧于門左,女子設(shè)于門右。”弧是弓,弓是武士的象征,代表男性;是佩巾,代表女性。
在報喜的同時,還要在門口張掛嬰兒誕生的標志,以在一定范圍內(nèi)起到報喜的作用,同時防止不知情者貿(mào)然闖入,提醒一些特殊人物如孕婦、服孝者等自行回避。這個標志還是一個能說明性別的象征物。
你了解古代的三朝禮嗎?
新生兒誕生之初,雖有報喜等禮俗,但都不能觸及嬰兒。一般要到第三天才舉行一個正式的禮儀來對新生命的誕生表示慶賀。屆時親朋好友帶著賀禮來道喜,主人則設(shè)宴款待。這一天還要對新生兒舉行幾種儀式:
一是對臍帶和囟門做禮儀性的處理,俗稱落臍炙囟。二是象征性的開奶和開葷。先是抹幾滴黃連湯在嬰兒的嘴上,邊抹邊說:“三朝吃得黃連苦,來日天天吃蜜糖。”然后蘸一些用肥肉、狀元糕和酒、魚、糖等食品制成的湯水在嬰兒的唇上,也是邊蘸邊唱:“吃了肉,長得胖;吃了糕,長得高;吃了酒,福祿壽;吃了糖和魚,日日有富余。”最后讓嬰兒嘗一口從別人那里要來的乳汁。
三是三朝禮中最典型的洗三,也叫洗三朝。即用槐枝和中草藥煮成的湯水給嬰兒沐浴,并邊沐浴邊唱祝詞:“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毕赐旰笥媒锊聊X門和身體的重要關(guān)節(jié),以使孩子健壯;還要用新布蘸清茶水擦嬰兒的牙床,讓他放聲大哭,以此為吉兆,俗稱“響盆”;最后還要用大蔥打三下,以使他聰明伶俐等。
古代的滿月禮是什么樣的?
滿月禮很隆重熱鬧。生子滿月值得慶賀,產(chǎn)婦出月也該紀念。嬰兒滿月后許多禁忌就隨著解除了,所以主人要請親朋好友來喝滿月酒。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小兒滿月時,主家在盆中燒了香湯,親友就撒錢在湯中,稱“添盆”。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饋贈儀式。滿月時還有剃胎發(fā)、出門游走等儀俗。剃胎發(fā)是滿月禮中的一項重要儀俗,多由舅舅主持,是母系社會人際關(guān)系的某種遺留。剃頭時額頂要留“聰明發(fā)”,腦后要蓄“撐根發(fā)”,眉毛則要全部剃光。剃下的頭發(fā)還要收藏好。這種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滿月游走也叫滿月逛街,是一種為嬰兒祈求吉祥的活動。
據(jù)《東京夢華錄》載,宋代在滿月禮落胎發(fā)之后,便“抱牙兒入他人房”,一般是由外婆或舅舅抱去禮節(jié)性地小住,謂之移窠或挪窩。目的是讓嬰兒能象征性地見見世面,以便將來能有出息、有膽識,成為一個精明能干的人。
古時的百日禮是什么樣的?
百日也叫百畔,《東京夢華錄》說:“生子百日置會,謂之?!?
,嬰兒周歲之謂也。又稱百歲,明沈榜《宛署雜記》說:“一百日,曰嬰兒百歲。”所以過百日也叫過百歲。
百有圓滿、完全等意義,所以百日禮多在“百”字上做文章,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百家衣和百家鎖了。
百家衣是一種集鄰里各色碎布連綴而成的服飾,狀如僧衲。是為嬰兒祈壽而做,據(jù)說能托百家之福消災(zāi)避難。
百家鎖也是一種集百家之金銀打制而成,或由多家人家合送的象征物。鎖上多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祝福吉祥的文字或圖案,也叫長命鎖。
你了解古時的周歲禮嗎?
周歲既是誕生禮的總結(jié),也是壽禮(生日禮)的開始,所以一般慶祝時都比較隆重。所送的禮品多為衣服鞋帽,其中鞋子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此時孩子已能蹣跚行走了。
舊時以送虎頭鞋為最多,因為據(jù)說穿上虎頭鞋后,小孩就能壯膽避邪、安全成長了。
周歲禮中流行最普遍的是抓周,也叫拈周或試周等。父母以各色象征物擺放在孩子的面前,隨其抓取,以此來預(yù)測他的志趣、前途和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yè)等。一般以文房四寶代表讀書為文,以算盤戥秤代表經(jīng)商貿(mào)易,以珍寶玩具代表貪婪玩耍,以炊具碗筷表示主持家務(wù),以刀尺針線表示女工,以首飾花朵表示喜好打扮,等等。這種習(xí)俗在南北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盛行于今。
小說和傳記中多有記載。賈寶玉抓了脂粉和釵環(huán),賈政便罵他將來必為酒色之徒;楊絳說錢鐘書抓了一本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很高興,因此取名為“鐘書”。
你了解古時女子的成年禮儀:笄禮嗎?
女子行笄禮的年齡要早于男子。
《禮記·內(nèi)則》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十五歲在女子為“及笄”之年,已經(jīng)成年可以出嫁了。
《儀禮·士昏禮》說:“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迸拥搅耸鍤q就可以出嫁了,但之前要先給她舉行笄禮,并像男子一樣也給她取個字。如果十五歲還沒有許嫁呢?鄭玄說:“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奔薏怀鋈サ墓媚铮钸t二十歲也要行笄禮的。
笄是一種盤頭發(fā)用的簪子。所謂笄禮,就是將頭發(fā)挽起來,用笄簪上。在古代,無論男女,幼年時的頭發(fā)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只是扎成兩束垂在腦后,稱“總角”。成年之后,頭發(fā)就要精心收拾了。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但由于重男輕女的緣故,有關(guān)笄禮記載比較少見,舉行時也遠不如冠禮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