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民風禮俗(2)
- 每天讀點國學常識全集
- 羅元編著
- 4446字
- 2015-02-06 14:52:32
在朱子的《家禮》中,記載了一般人家的笄禮儀式:女子于許嫁之后由母親主持笄禮。提前三天通知賓客,提前一天登門邀請行笄禮的主賓。行禮之日,主婦恭迎女賓入堂,并請主賓為女孩加笄。然后是換衣、祭酒、用字,最后是父親帶去祠堂拜祖先,與長輩見禮,宴請賓客。
全部程序與男子的冠禮相比,少了三加,也沒有與地方長官和鄉紳見面的內容。這是因為女子成年以后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責任有別于男子,她的主要活動范圍都被限制在室內的緣故。所以女子婚后就有了一個別稱叫“內子”。
你了解古時男子的成年禮儀:冠禮嗎?
冠禮也叫成男禮或成丁禮,主要的禮儀形式就是加冠,所以叫冠禮。冠在人的頭上,至高無上,地位最尊,所以古人對冠特別重視。
子路在衛國的一次戰爭中負了重傷,帽纓也被砍斷了,臨死之前他卻說:“君子死,冠不免。”遂結纓而死。可見冠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行冠禮就能使人增添莊重的感覺。行冠禮之前,當事人還是孩子,加冠之后就成了大人,別人就要以成人之禮來相待了,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要符合社會的禮儀規范,所以冠禮被稱為“禮之始”,被列為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之首。
據《禮記·士冠禮》的記載,冠禮是在宗廟里舉行的,由父親或兄長主持儀式。儀式非常隆重而繁瑣,大致有十幾道程序:
先是以占卜,決定加冠的吉日,然后在三天之前預先通知賓客,再在賓客中選定一個負責加冠者,選定之后還要一再地敦請。到了加冠那天,請賓客入廟就位,接受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行禮,接著就開始了加冠。
正式的加冠禮有三次:初加緇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應有的一切責任和權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從此有權參加祭祀了。每加一次冠,賓客都要對受冠者致祝詞;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設酒宴禮賓。這以后加冠青年還要去拜見母親,然后由賓客給他取字,然后再去拜見兄弟等家人,去拜見地方行政長官和鄉里的前輩。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長官以及前輩行禮時,受禮者都要答禮,以示家庭和社會對剛加冠的男性新成員的尊重,并讓他明白今后將要負擔的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最后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和恭送賓客。至此成人的加冠禮才全部結束。由上簡述可知,先秦時的加冠禮是相當繁復的。后來這種儀式逐漸地有所簡化。
加冠禮中文化意味較濃的一個內容是取字。“童子無字”,字是成人的一個標志。《禮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行冠禮取字后,別人一般就不能隨便地直呼其名,而必須稱字了。直呼其名就成了一種很失禮的行為。
加冠既是成人的一個標志,冠也就成了貴族成年男子的重要服飾,該戴冠的場合如果不戴冠,常會被看作是一種非禮的行為。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說齊景公“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一個叫刖跪的守門人竟然“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使“景公慚而不朝”。一個小小的守門人居然敢如此大膽地阻擋景公,不讓他的車馬走出宮門,原因就在景公的披發不冠不合禮,景公自己也感到了理虧。
《史記》中也說到漢武帝有一次因為不冠,望見汲黯來奏事竟躲到了帳中去。這說明戴不戴冠不僅僅是一個禮制問題,還含有對別人是否尊敬的意思在內。《后漢書》說馬援在未做官時,“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表示的就是對寡嫂的敬重和禮貌。
行冠禮的年齡一般在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雖說身體還不太強壯,但已成年,可以行冠禮了。而實際上行冠禮的年齡還常有早于二十歲的。《左傳·襄公九年》:“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禮也。”一個男青年只有行了冠禮之后擇偶婚配,才合乎禮。所以為使未滿二十的男青年生子合禮,就只有提前行冠禮了。
孔穎達在《禮記》的疏文中說,唐代的庶人和士人之子年二十而冠,但卿大夫十五以上就可以行冠禮了,天子、諸侯和天子之子更有早到十二歲就行冠禮的。身份越高的嗣子,行冠禮的年歲就越有可能提前。這種做法其實是為延續宗法社會而采取的一種無奈的變通。
古代一般是怎么稱百姓的呢?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來稱呼普通民眾的詞,除此之外,關于百姓的稱呼還有很多。
黎民,在《禮記·大學》里記載:“以能保我子孫黎民。”與此相近的還有黎庶、黎首、黎元等。
再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詩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與古代百姓所戴頭巾有關,古時候百姓是將頭發挽成髻,包上頭巾,而當時規定百姓只能用黑色頭巾,故稱百姓為黎民。
黔首也是用來稱呼老百姓的,這在戰國時就比較流行。
《呂氏春秋》、《戰國策》、《韓非子》等書中就都出現過“黔首”這個詞。“黔”即“黑”的意思,當時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頭發露在外面,所以被稱為“黔首”。另一種說法也是認為百姓只能用黑色頭巾。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普通人只能穿著麻織的布,質粗而價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稱。百姓又稱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沒有功名的人,如劉禹錫《陋室銘》里就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古人一般什么時候結婚?
在原始氏族社會時期,尤其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曾經盛行過搶婚的風俗。一般是男方糾集一幫人,利用黃昏時刻去搶掠婦女成婚。
《白虎通》說:“婚姻者何謂?昏時行禮,故曰婚。”意思是結婚要在夜間進行,這正是古代搶婚的真實寫照。后來,這種通過搶掠而成婚的風俗就成為了一種儀式,男方依然是在黃昏時到女方家里迎親,女方在黃昏時跟著男方出門。這也便是為什么寫作“昏”的最直接原因了。后來為了與黃昏的“昏”區別開來,就加了一個“女”字旁,寫作“婚”了。
看來我國古代,把結婚的“婚”寫作黃昏的“昏”是有緣由的。直到現代,仍然很盛行夜間迎親的習俗,其實是古代婚俗的遺跡。而搶親的習俗也仍然為一些少數民族沿襲,為婚禮制造了熱烈、緊張而浪漫的氣氛。
“黃花閨女”這種稱呼是怎么來的?
關于這一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在她額頭形成梅花之形,拂之不去。此后壽陽公主便經常將梅花貼在額前,宮人們也紛紛效仿。此后就有所謂梅花妝,簡稱梅妝。這種妝飾傳到宮外后,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或用菊花或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后來逐漸發展成“貼黃花”的習俗。由于這種妝飾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所謂“黃花”,其實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當時的婦女喜歡用黃顏色的粉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的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頭。這種習俗大約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之說。
古人為什么把自己貧賤之時娶的妻子叫“糟糠之妻”呢?
將妻子稱為“糟糠”出自《后漢書·宋弘傳》里記載的一個典故:“(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原來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為她擇一合適夫婿。湖陽公主說:“宋弘氣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官員都不及他。”于是光武帝特意召見宋弘,想探問一下宋弘有無此意,他對宋弘說:“俗語說,人貴了要換掉一批舊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我知道的是,人貴了不可以忘卻貧賤時結交的知己,人富了不可以拋棄貧窮時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讓宋弘娶湖陽公主的念頭。
后來,人們便把與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稱為“糟糠”了。
古人為何把原配夫妻稱為“結發夫妻”呢?
“結發”原是古人成人禮的一部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束發。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就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規定女子在訂婚后出嫁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時也要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然后用黑布將發髻包住,再以簪插定發髻。古代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著到了成年,代表著一個人到了可以結婚成家的年紀了。
到了漢代,“結發”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儀式之一。漢代蘇武有詩云:“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記載:“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
在洞房花燭夜,飲交杯酒之前,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生死相依。古人還有詩總結:“交絲結龍鳳,鏤彩結云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發“結”在一起,有牢固、結合、結伴之意,也寓意著新婚夫婦恩愛纏綿、白頭偕老。
因而“結發”自然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們也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了。在《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里就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
古人常說的“三姑六婆”都是哪些人?
元人陶宗儀在他的筆記《輟耕錄》中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份。具體說,三姑六婆原是古代中國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則是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尼姑和道姑,比較好理解,她們分別是佛教、道教的出家者。卦姑則是專門占卦算命,并以此為營生的女子。六婆中,牙婆是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的人口販子;媒婆是專為人介紹姻親的婦女;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虔婆則是指賊婆或鴇母;藥婆是專賣安胎藥、墮胎藥之類藥品的婦人;穩婆就是專門接生小孩兒的接生婆。六婆雖是各有分工,但一人有時也可以身兼數“婆”。
清代李汝珍在小說《鏡花緣》中曾寫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可見,由于三姑六婆所從事的工作多不是什么正當營生,所以在舊時代的小說文本里,往往給人留下走街串巷、不務正業、搬弄是非、媒介淫惡、唯利是圖、推銷迷信、愚昧無知等等相當惡劣的印象。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曾再三告誡家中婦女,不可與“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來往。
古人為什么在送別親友時要折柳枝相贈?
現在我們在古人的詩詞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提及折柳贈別的事情。那么“折柳贈別”從何而來呢?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
其中的緣故,很多人認為是取“柳”與“留”諧音,友人離去,心中自然戀戀不舍,折柳就是要表達一種希望友人能留下來的愿望。
《詩經·小雅·采薇》里即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古代的君子為什么喜歡佩玉?
我們知道古人大多有佩玉的習慣,而且千百年來,崇玉、藏玉、佩玉的文化傳統一直相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