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悠長的廳堂,雕梁畫棟。
輕紗窗簾半掩,陽光斑駁地灑在青石地板上,與廳中錯落有致的紅木家具相映成趣,透出一股靜謐而莊嚴的美。
高懸的大燈散發出柔和的光芒,將金碧輝煌的藻井映襯得更加璀璨奪目,宛如夢境中的仙境。
廳堂一角,古樸的屏風上繪著山水花鳥,筆墨間流露出文人雅士的風骨,為這莊嚴之地平添了幾分柔情與雅致。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與窗外偶爾傳來的竹影婆娑聲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這份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好之中。
此時,朱瑾高坐在主位上,下邊各自端坐著的則是張蕤、李振、王彥章以及張歸霸、張歸厚。
朱瑾的草臺班子剛剛搭建起來,真正可以重用的親信并不多。
“主公,屬下按照您的吩咐,總匯亳州、宋州的人口戶數,以及庫房所有之錢糧,秋收上來的賦稅。”
李振上前遞給了朱瑾一道公文,稟告說:“兩州有戶數二十一萬三千余,人口一百二十六萬七千余人。”
“各種粟米、麥米,共計十七萬五千余石。”
“錢,三十萬一千六百緡;黃金,一萬六千五百兩;絲綢,一萬一千八百匹;麻布,三萬六千匹……”
李振對宋州、亳州的一些現狀進行了整體的匯總。
結果,依舊是讓朱瑾感到差強人意的。
要知道大唐有“十望州”,朱瑾現在的地盤就占據了其中之二。
都是膏腴之地。
在大唐朝廷的行政等級制度中,除了京師附近的四州為“四輔”外,其余的州依次為“六雄”、“十望”、“十緊”以及其他上、中、下州。
武德年間三千戶以上為上州,永輝年間兩千戶以上為上州,顯慶年間三千戶以上為上州,開元年間四千戶以上為上州。
上州的數目一直不穩定,這根劃分標準有關。
也跟州的多少和區分方法有關。
唐初分州為上、中、下三等,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州被分為七等:輔、雄、望、緊、上、中、下。
開元年間共有四輔、六雄、十望、十緊、一百九十個上州、二十九個中州、一百八十九個下州。
四個輔州,分別是同州、華州、岐州、蒲州。
這些輔州位于京畿附近,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
六個雄州,指鄭、陜、汴、絳、懷、魏六個州。
這些州因為地理條件優越、人口眾多而被列為“六雄”。
其中,“十望州”是僅次于“六雄”的等級。
這些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各不相同。
例如,宋州在唐朝武德四年改為宋州,人口近百萬,是大唐“十望州”之一。
亳州也是“十望州”之一。
亳州下轄譙、臨渙、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八個縣。
宋州下轄宋城(睢陽)、楚丘、柘城、谷熟、下邑、虞城、寧陵、單父、碭山、襄邑十個縣。
放在大唐鼎盛時期,宋、亳兩個州的人口,怕是不下于一百八十萬。
怎奈何,經過多年的戰亂,人口銳減,不說是十室九空,卻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遠走他鄉了。
朱瑾現在有兩州一十八縣的地盤,坐擁一百余萬的人口,看似勢力雄厚,其實不然。
因為,在他的治下,不知道有多少人還餓著肚子。
朱瑾皺起了眉頭,環顧四周之后,緩聲道:“諸位,中原殘破,民生凋零,我實在是哀民生之多艱。”
“咱們宋州、亳州,都曾經是十望州之一,現在卻不勝往昔了。”
“餓殍遍野,尸體枕籍,讓我等于心何忍?”
“關鍵是民生困頓,官府也收不到多少的賦稅。”
“為之奈何?”
聞聽此言,張蕤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大帥,以老夫之見,當以恢復民生為主。”
“我宋州土特產主要有漆、枲、绤、纻、綿、絁、縠、絹等。”
“宋州到處是好蠶!”
“天下絹分八等,四等以上集中在大河兩岸,大都在汴河與永濟渠之地。”
“宋州一帶絲織業尤為發達,絲織品的品質優良,是朝廷一等絹的主要產區。”
“寧陵縣之地,原為絲綢鼻祖遠古帝王葛天氏的建都地。”
“與睢陽縣一樣,生產的絹帛質量最高,很多列為貢品,位居全國榜首。”
“而襄邑縣更是以織錦聞名,向來有‘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之說,漢代曾在襄邑設立織室,專門為皇室織造服裝用品。”
頓了頓,張蕤沉吟道:“若以絹、錦以及各類絲綢為主業,大力發展的話,數年之內,要恢復宋州的民生,積蓄錢財也無不可。”
張蕤乃是宋州刺史,為官多年,自然是很了解宋州當地的情況。
宋州氣候溫暖濕潤,河流縱橫,桑林廣布,絲織業歷史悠久。
大唐均田制的推行,更使這里傳統的植桑養蠶業迅速發展,紡織業成為不可或缺的副業。
如宋州的柘城縣,有一條長滿柘桑樹的大溝,柘城因此得名。
宋州城南,原有睢水、渙水,兩條河之間桑林繁茂,所產絲織品廣受稱道。
“宋繡”馳名天下。
想要搞錢的話,朱瑾大力發展絲織品行業,是沒錯的。
但,對于張蕤的這番說辭,朱瑾并沒有說話。
張蕤也沒意識到什么問題,繼續道:“亳州的絲織品同樣出色。”
“自安史之亂以來,地方租稅不貢于中央,朝廷便將酒稅作為重要的財政收入。”
“朝廷實行酒曲專賣,征榷酒錢。亳州的酒,頗為出名。”
“另外,毫州為中州門戶,南北交途,東南控淮,西北接豫,渦河為域中之襟帶,上承沙汴,下達山桑,百貨輦來于雍梁,千檣轉輸于淮泗。”
“其水陸之廣袤,固淮西一都會也。”
“亳州盛產藥材,也有良醫。”
“今后亳州不妨大力發展酒業,以及藥材行業。”
“……”
朱瑾仍是沒有說話。
亳州是怎樣的地方,難道他不清楚嗎?
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神農氏,是華夏的農業始祖和醫藥鼻祖。
周武王攻克殷商后,焦(亳州)成為神農氏后人的受封之地。
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躬耕農桑、春種秋收,同時繼承先祖遺志,采集藥草、弘揚醫術,為亳州這塊土地植入了中醫藥基因。
東漢末年,亳州聲名鵲起,主要是因為這里走出兩位名人。
一位是醫界翹楚、全科醫家華佗;
另一位則是曹魏武帝,曹阿瞞。
華佗對亳州人的影響力更大一些。
他不厭其煩地向人們傳授中藥材種植經驗,引導亳州人養成種藥草的習慣,后來民間有了“譙地無閑草”的俗語。
明清時期,亳州成了大型的藥材交易市場,使其贏得了“藥都”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