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官政典制(1)

你了解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嗎?

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被稱為中華法系。

中華法系的法律,對于道德所希望的一切事情,都想用刑的力量去強制人民遵循,“出于禮則入于刑”。

當道德范疇的內容隨民生而變的時候,法律思想也隨著道德思想而變,成為中華法系的生命所在。《大戴禮記·盛德》載:“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戰國時李悝集諸國法典所著《法經》六篇,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內容主要是刑事法律。商鞅接受《法經》入相于秦,改法為律;漢代蕭何又參照秦律作“九章律”;三國時期的魏國參酌漢律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大唐貞觀年間撰成唐律十二篇,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完整的法律體系。

其后,宋朝的刑統、元朝的典章、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大同小異。中華法系中刑法與民法不分,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相混,直到清末籌備立憲變法,刑法才獨立出來。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十二月公布的《大清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刑法典,但因清政府的覆滅而未能施行,中華法系從此解體,而以大陸法系為藍本的新刑法開始在中國施行。

為什么把古代的官署稱為“衙門”呢?

我們都知道“衙門”是古代對官署的稱呼。其實它最初是軍事用語,是用來稱謂軍旅營門的。

衙門本作“牙門”。在古代,常常用猛獸鋒利的牙齒象征武力,軍營門外常常放有猛獸的爪、牙。后來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獸牙代替真的猛獸牙齒,還在營中的旗桿頂端裝飾獸牙,懸掛的也是齒形的牙旗。

由此,營門也就被稱為“牙門”了。

大約到了唐代,“牙門”逐漸被移用于官府,“牙門”也被誤傳為“衙門”。

正如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所說:“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音稍訛變,轉而為‘衙’也。”衙門一詞廣泛流行開來。宋以后,“衙門”就徹底取代“牙門”,成為官署的代稱。

古時公堂之上為何要懸掛“明鏡高懸”的匾呢?

古代,很多公堂之上都懸掛著“明鏡高懸”的匾額。這實際上是源于一個典故。

據《西京雜記》載,劉邦攻入秦都咸陽,在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時,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鏡正反兩面都能照人。而且最為奇特的是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被發現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于常人。

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于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很特別,就殺掉誰。

因為此鏡功能奇特,后來人們以“秦鏡高懸”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一詩中寫道:“何辭向物開秦鏡,卻使他人得楚弓。”

后來,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掛起“秦鏡高懸”的匾額。由于人們對“秦鏡”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將“秦鏡”改為“明鏡”,“秦鏡高懸”便演變為“明鏡高懸”了。

你了解“縣令”、“縣長”、“知縣”這些名稱的由來嗎?

先說縣令,秦國的商鞅變法,合并那些小鄉為縣,縣令就是縣的長官。

戰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于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時,縣的行政長官有了大小之分,大縣稱令,小縣稱長。

秦、漢法令規定,人口超過萬戶以上的縣為大縣,不足萬戶的縣為小縣。

到了唐代,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

宋代則經常派遣朝廷官員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亦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果當地駐有戍兵,知縣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

到了明、清兩代,知縣就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了。

清代的“貝勒”是不是官職名稱呢?

“貝勒”在滿語中寫作“beile”,在《金史》中被稱作“孛堇”或“勃極烈”,是部落酋長之意,其復數被稱為“貝子”。

起初,貝勒是一個擁有實權的官職,地位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被稱為“淑勒貝勒”,意為“聰睿的貝勒”。

此外,努爾哈赤也用貝勒稱其子侄。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以后,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被封為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四貝勒,四大貝勒每月一位輪流執政,處理一切國家大事,取代五大臣議政制度。四大貝勒職位可謂一人(努爾哈赤)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到了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定宗室世爵為九等,第三等為多羅貝勒(多羅,滿語,即為國家之意),簡稱貝勒。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定宗室封爵為十四等,第五等為多羅貝勒,亦以此封蒙古貴族。在清朝前期,貝勒領兵出征,享有政治、經濟特權。隨著滿族統治者不斷地學習漢族官制,“貝勒”這一實權稱謂逐漸演變成一個無實權的虛位——爵位名稱。

清代的軍機處主要是負責什么的?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后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于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

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于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于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

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后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

軍機大臣之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奉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宋江人稱“宋押司”,押司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們看《水滸傳》的時候,知道宋江被稱為宋押司,而且發現人們十分敬重他。

那么,宋押司是做什么的?

原來,押司就是衙門里的書吏,也就是書寫文書的人員。他們雖然被正式的士大夫階層看不起,但畢竟屬于官吏階層。而且衙門中的書吏要比官多,他們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也享有免役的特權。

在穿戴上,他們可以穿長衫(雖然只能是黑色),和秀才一樣結一根長長的儒絳衣帶,腳蹬靴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短衫,蹬高幫鞋。

更重要的是,書吏又掌握著一定權力,可以滿足人們的權勢欲望。而且歷代法律都允許書吏在供職一定年限后,經過考核沒有過錯,就可以得到做官的出身。

書吏的收入也是很可觀的。雖然衙門的俸祿很少,但是按照規矩,他們每辦一件稍微涉及錢財的案子,或者是要他們出面的政府事務,都可以從中得到好處,算是手續費,可以拿到自己手里。

因此,在《水滸傳》里,宋江雖然是書吏,卻可以逢人給錢,逢難救濟,得到“及時雨”的美稱。

魯智深人稱“魯提轄”,提轄是負責什么工作的?

通過《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章,我們知道了經略府的提轄官魯智深。那么提轄是一個什么樣的官職,它有著什么樣的權力呢?

提轄首先是一種指揮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主要掌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事務。

二是事務官,宋朝時,在左藏庫(儲藏皇家金銀錢帛)、文思院(掌管制造宮廷所用的金銀器物等奢侈品)、雜買務雜賣場(掌采辦宮廷、官府雜物)、榷貨務都茶場(掌管茶、鹽、香、礬等物品的專賣)四處均設立了提轄官。

此外,還設立了督催檢查綱運的提轄官。北宋末年為了應付日益突出的財政危機,官府就在各地尋找礦產,開采鑄錢,在各地設置了五路坑冶提轄措置專司,如提轄措置京東路坑冶司、河東路提轄措置坑冶錢監司、提轄措置河北路坑冶鑄錢司等。

但是提轄官并非是宋朝才有,如遼朝就設置有四類提轄官:

一是為了護衛斡魯朵、皇帝陵寢和后妃宮帳,設立宮衛提轄官,如有戰事,他們要奉命出征;二是在路一級行政單位也設置了提轄官,高于州刺史,主要掌管番漢相涉及抓捕盜賊的事情;三是在貴族的領地頭下州也設置了提轄官,主要掌管頭下州的錢帛賦稅;四就是職位不高、擁有多項任務的一般的提轄官,這類提轄官數量很多。

為什么古時稱官員的工資為“俸祿”或“薪俸”?

現代人的勞動報酬叫做工資,古代官員也發工資,但往往以“俸祿”和“薪俸”這樣的字眼代替,這樣的叫法其實是來自工資的最初發放形式。

“祿”最初的意義是上天所賜給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來的神,他們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給人間賜福的神。當他們把土地、奴隸等賜予大臣、親戚時,這些東西就是“祿”。而且當時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祿”,其他小官吏或平民百姓只能得到糊口的糧食。

所以說“祿”是分封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內部按等級對土地、民眾的分配。

“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發展的產物。

早期的“俸”是按照賢能程度、功勞大小的標準以糧食的形式發放的,有時也將糧食折合成錢發放。可見,“俸”與“祿”最初的性質是不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俸祿也常常作為一個詞使用,泛指朝廷發給的錢銀或糧食。

“薪”的本義是柴草。“薪”和“水”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常結合在一起使用,指的就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采集柴草、儲備飲水的活動。古代的官府除了給官員發“俸”外,也經常以各種名目發些生活費,稱為“薪”。

據史料記載,發“薪”的形式也不一樣,有時是發柴草,有時也折合成錢銀,“薪俸”也就成為一個詞了。直到今天,我們口語中還經常以“發薪水”代替發工資。

古代退休官員的待遇是怎樣的?

對于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問題,歷朝歷代都比較重視。

政治待遇上,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

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后,仍恩準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經濟待遇上,退休后會優厚對待。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

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干脆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起來。

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后,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執行。

古代會有人因為俸祿低而辭官嗎?

因為薪水低而辭職,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古人也會辭職,但卻不是因為俸祿低。大體來說,他們辭職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回避權力斗爭。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大夫范蠡。他在輔助越王勾踐興邦復國之后,為了避免功高震主,為自己招來災禍,便辭官退休攜西施遁入五湖。

第二個,當官當膩了。《世說新語·識鑒》有記載:晉朝有一位大司馬張翰,一日,秋風乍起,他觸景生情思念家鄉吳地的特產菰菜、莼羹、鱸魚膾,回到府上自言自語地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圖個快快樂樂,又何必為了官名而別鄉數千里,還要備受羈絆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時,他向天子遞了一份辭職申請,回家去了。

第三個,客觀條件造成的。如體弱多病,難當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慣例要回家守孝三年。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有些人是守孝三年后繼續回去當官,這也是大多數朝代的制度所允許的。如宋朝的蘇洵父子,清朝的劉墉、紀曉嵐,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繼續當官的經歷。但也有很多人是從此金盆洗手,自得其樂了。

為什么用“烏紗帽”來指代官職?

我們有時會看到反映官場百態的古裝電視劇,戲劇中當了官叫做“戴了烏紗帽”,被革職的稱“摘去烏紗帽”。可是,為什么烏紗帽被用來作為當官的代稱呢?

在早期的中國,并沒有“帽”這種稱呼,《儀禮》中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東晉成帝時,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制成的帽子,叫做“烏紗帽”。后來,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半透明帽子,也叫烏紗帽。當時,這種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而且無論官民貧富都可以戴,但這種帽子還未成為官職的象征。

在《通典·禮十二》上記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烏紗帽,并且成了官職高低的分別。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隋朝文武官員的服飾有四種,而烏紗帽上的玉飾則顯示官職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級官員,玉飾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佩戴玉飾了。

不過,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并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如此一來,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軟翅便會隨之擺動,皇上居高臨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泾川县| 黄骅市| 宁阳县| 怀仁县| 禄丰县| 乌拉特前旗| 潍坊市| 遂川县| 宝应县| 四川省| 桐柏县| 昌宁县| 佛坪县| 桦甸市| 苍山县| 寻甸| 乐安县| 会同县| 加查县| 儋州市| 青铜峡市| 建瓯市| 全椒县| 滨海县| 凤阳县| 大丰市| 抚松县| 涟水县| 金平| 鄯善县| 郯城县| 民权县| 左权县| 昌都县| 杭锦后旗| 津南区| 册亨县| 稻城县| 新建县|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