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科舉教育(2)

古人參加科舉考試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殿試又稱“廷試”,考場設在宮殿之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是科舉的最高考試形式。殿試錄取之后,朝廷發進士榜,詔告天下。古代,黃色是帝王的象征,進士榜即是用黃紙填寫,表里二層,猶如黃燦燦發光的金子,故稱為金榜。明朝規定,參加殿試的人只分等第而不落選,評卷官會將所有考生的試卷分成三等,著重從中挑選出一甲的三份卷子,其余分等則無關緊要。狀元卷殿試發榜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第一名稱為“傳臚”,賜進士出身。

金榜有名者則高中,用金榜題名喻指進士登第再形象不過了。

為什么把考試中的前三名稱為三甲?

通常我們提到三甲,很自然就想到了前三名或是狀元、榜眼、探花。但是,實際上,在古代,三甲并不是用來指稱前三名的。

用“三甲”排名源于宋朝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甲”乃等級之意,“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明清時期,參加科舉中央級考試(先會試后殿試)的各省舉人考中進士之后被列為“甲榜”,而未中者則列為“乙榜”,由此后來便逐漸引申出“甲第”、“甲科”等概念。科舉考試“殿試”的中榜者,按照試卷的水平分為三等,即三甲。一甲只限于三名,二甲、三甲則各取若干,人數沒有定數。一般來說,從第四名到一百名左右,稱為二甲或第二甲,余者統稱為三甲或第三甲,約200人左右。評卷官會認真挑出一甲中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我們可以統稱三者為一甲或第一甲,但絕不能稱為三甲。

盡管最初的三甲并不是指前三名,但由于種種原因,歷史逐漸演變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習慣把前三名稱為三甲了。

“女狀元”的稱呼是怎么來的?

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婦女從無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當然不會有女狀元產生,直至太平天國開科考選婦女,才有傅善祥考中女狀元一事。但遠在太平天國之前,便已有“女狀元”稱呼流傳了。五代十國時,后蜀邛州有一司戶參軍,名叫黃崇嘏,邛州刺史周庠見他豐采英俊,辦事干練,愛他才貌出眾,要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為妻。黃崇嘏作了一首七律詩,獻給周庠,后四句云:“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堅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愿天速變作男兒。”周庠見詩,大為驚訝,立即把黃崇嘏傳來詢問,才知道她是黃使君的女兒,幼時父母雙亡,因她獻詩時,自稱為“鄉貢進士”,所以世俗便訛為“女狀元”了。

比賽取得第一名為什么叫做“奪魁”?

奪魁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星辰崇拜的魁星崇拜。魁星或稱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隨從之一。魁星崇拜,源于古代對奎宿的崇拜。奎宿屬于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首星。東漢時期,社會上便開始流傳“奎”主文章的說法。另一種說法見于歷史典籍《春秋運斗樞》中,說北斗星中的第一至第四顆星是魁星。由于四星位于北斗星的斗部,四星附近的六顆星為文昌宮,所以民俗中又有“魁星點斗”的說法。由于“奎”與“魁”同音,魁又有“首”、“第一”的意思,所以在科舉考試盛行的時代,魁星崇拜對于參加科考的士子們,就具有了非凡的意義。那些滿懷希望的考生,在臨考之前,大都要花錢請一尊泥塑的小魁星,以祈求金榜題名。后來,又把在一切帶有競爭性的比賽中奪取第一名泛稱為“奪魁”。

學分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實行的?

學校實行學分制在我國古代就有了。據資料記載,早在宋代就實行過學分制。以后各朝代大多也都實行過。不過,當時叫做積分制。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曾把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外舍升內舍和內舍升上舍的升舍考試成績的評定,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后再換算成分。其中操行和學業都是優者為上等;一優一平者為中等;兩種都是平者或一優一否者為下等。三舍考試都實行積分法。

明朝也采用宋神宗時期的辦法,凡國子監的學生都實行積分法,學生積分達到及格者,即可授予相當的官職。國子監按學業程度設為六堂:正義、崇志、廣義、修道、誠心、率性,編其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在高年級中實行學分制,若在一年內積分達到8分即為及格,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前畢業,破格錄用。

清代的國子監編制與明代相同。每月進行一次考試,凡月考列為一等者給1分,列為二等者給0.5分,年終積夠8分者為及格。

民國時期,積分制正式更名為學分制,并更趨于完善。公元1931年,當時的政府頒布了《學分制統一辦法》,通令全國學校一律采用學分制,并規定學生四年需修滿132個學分才準予畢業。

學位制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學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公元1130年,意大利的波倫那大學首次授一位研究古羅馬法的學者以博士學位,不久又出現了碩士的稱號。博士為學位的第一級,碩士為第二級。約13世紀初,法國巴黎大學才首創學士制,作為學位的最低一級。法國最初的學士稱號是大學“錄取學生”的同義詞;但英國的學士學位是作為大學畢業成績良好的一個憑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很多國家建立了學位制度,但在近幾十年學位制度才得到迅速發展和進一步完善。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學位制,嚴格說來是近代才開始建立的,但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已有類似今日學位制的含義。早在6世紀的隋朝,便開始推行直至清末從未間斷過的科舉制,就是一種學位制,只不過,它不同于現代的學位制。

幼兒園是怎么來的?

公元1802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蘇格蘭辦了一間實驗社會改革的大紡織廠,并為工人2~6歲的孩子開辦了“性格形成新學園”。這就是最早的幼兒園。

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幼兒園是由德國教育家弗雷德里克·弗洛伯爾創辦的。弗洛伯爾(公元1782~1852年)生于德國圖林根地區。那時,在德國只有少數富裕人家的孩子才能享受教育的權利,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幾乎終日待在家里。

面對不公平現狀,公元1837年,弗洛伯爾在德國布蘭肯堡大膽地招收了一批兒童,成立了世界第一個教育學齡前兒童的組織。在這個組織里,弗洛伯爾既不對孩子們進行單調的操練,更不體罰。他們經常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有時他們一起在花園或室內勞動。

他注重培養孩子們手工勞作的技能和集體活動的能力。他還教孩子們演奏樂器,講授體育活動的知識,包括各種做游戲的方法。

在多年的實驗后,弗洛伯爾正式將這一組織命名為兒童花園,即幼兒園。他之所以以此命名,是因為他想讓孩子們像花草樹木那樣,在人們的精心澆灌和培育下茁壯成長。

他的這種想法受到人們的歡迎。后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紛紛采用了這個名稱。

英語則用“kindergarden”一詞來表示幼兒園。

我國古代有大學嗎?

太學就是古代的大學。據《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我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太學的設置。《漢書·賈山傳》記載,西漢初期,賈山曾上書漢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學,修先王之道”的主張。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4年),經公孫弘建議,設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復其身,并通過考試委以官祿,這樣便產生了博士弟子課試的制度。由于這些人的學習之地稱之為太學,故他們又叫太學生。博士弟子入仕所經由之考試稱之為射策,分為甲乙兩科,凡受業弟子“一歲輒課”,能通一藝以上即可以授官。特別優秀者則被破格錄用,不合要求者“輒罷之”。后來太學的規模不斷擴大,漢昭帝時期僅有100人,漢宣帝時期,也才有200人,漢元帝時期則增至1000多人,到漢成帝末年則增加到3000人。東漢的太學設置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當時建有長十丈、廣三丈的內外講堂。漢順帝時期又進一步擴建,當時的太學有240房、1850室。漢質帝時期,太學生最多時達3萬多名。魏晉以后,由于長期戰亂,學校時興時廢。而當時的士大夫也大都消極避世,潛心于黃老之學,學校已經名存實亡。晉咸寧年間,又興太學,每每是國子學與太學并立。唐朝以后的歷代封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設置太學,作為傳授儒家經典的高等學府。

你了解“師范”一詞的由來嗎?

師范即學習的榜樣,“師范”一詞是如何得來的呢?溯其源,“師”的名稱,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負責教育奴隸主貴族子弟的人,統稱之為“師保”,由有德望、有學問的長者充任。而“師”字最早的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以后,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揚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首次將“師”和“范”聯系起來看,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書:“君學咸師范,縉紳歸慕。”《文心雕龍·才略》云“相如好書,師范屈宋”。“師范”已作為一個詞組而出現了。

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的是哪所學校?

巴黎大學最初附屬于巴黎圣母院,公元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學”稱號,與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并稱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又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

巴黎大學的前身是索邦神學院,公元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學”一名。

13世紀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其中許多來自歐洲的鄰國。在很長時間里,巴黎大學同教皇和國王都有特殊關系。巴黎大學原址坐落在巴黎市第五區,是個知識密集的地區。文化名城巴黎正是因為有了巴黎大學才名揚四海。

古代的“博士”與現在的“博士”有何不同?

“博士”一詞在我國是比碩士高一級的學位,很多人都以為它是舶來品,其實并非如此。博士一詞不僅是中國本土產物,而且歷史悠久。

博士,最早稱“五經博士”,是學官名,源于戰國。徐慎《五經異義》記載:“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秦及漢初,博士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由此看來,在學問高深這一點上,古今的博士倒沒有什么區別。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詩》、《書》、《易》、《禮》、《春秋》每經只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后來,研究五經的學者人數逐漸增至十四家,到東漢光武帝,改設五經十四博士。

算起來,“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是一種說法,唐代,設置有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隋唐之前,博士采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著名的漢儒董仲舒便因學識淵博被舉為博士。

古代還把專門精通某一種職業的人稱之為“博士”,如“醫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精于禮儀的人稱太常博士,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等。后來產生了“茶博士”的稱呼,套用博士這一職銜稱呼茶樓、茶館內沏茶跑堂的堂倌。中國古典小說如《水滸傳》、“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關于“茶博士”的描寫。

直到近代,博士才和學位掛鉤,而其官職之意卻已經消失殆盡。

你知道常用數學符號的由來嗎?

“+”、“-”號誕生在德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時候,德國有個叫魏德曼的數學家,他非常勤奮,整天廢寢忘食地計算。

當時,還沒有什么現成的符號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的意思。好!‘-’,你就叫減號吧!”從此以后,“+”、“-”號就被他帶到了世界上。

“=”的名字叫“等號”,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雷科特創造出來的。當年他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字相等的情況,又無法標記,就決心創造一個符號。

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的了”。于是,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并給它取名為“等號”。

“×”號和“÷”號分別叫“乘號”和“除號”。乘號是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發明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辦呢?他就把加號斜過來寫,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算法,并給它取名叫“乘號”。

“÷”號誕生在瑞士。當時,學者哈納在演算中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算法,并取名為“除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兰坪| 滁州市| 九江市| 新和县| 徐州市| 武鸣县| 乌审旗| 太湖县| 富锦市| 襄樊市| 蓝田县| 年辖:市辖区| 山东省| 黎城县| 阿瓦提县| 齐齐哈尔市| 获嘉县| 上栗县| 陇南市| 文登市| 元氏县| 凌云县| 金坛市| 湟中县| 南和县| 同心县| 凤冈县| 龙井市| 水城县| 逊克县| 大渡口区| 宜宾县| 新乡市| 宁强县| 古蔺县| 永安市| 革吉县| 南通市| 上蔡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