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文學藝術(2)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訣,在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兇為何,偏要干一干、試一試、碰一碰的意思。這里有個戰國故事:當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與張儀主張的連橫事秦針鋒相對,蘇秦遍游六國,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游說抗秦,齊宣王慨嘆齊國的兵力不足,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計算了一下,每戶按三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雄兵,抗秦的兵源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若再加上別處兵源,力量就更加強大。”蘇秦的這種算法,顯然是如意算盤,因為臨淄城不可能每戶都能達到出三個男子當兵,這里有各種情況,有的是鰥寡孤獨,有的有女無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殘,所謂臨淄二十一萬雄兵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在歷史上,謂三七相乘之積為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緯家、陰陽家的用語說法。《漢書》載路溫舒祖父就說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太平天國發布《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矯運告終”的話。后來,人們把三七二十一作為譏喻的貶義詞相傳,并在含意上有所擴展,成了不顧背景和前提、不認清形勢局面、不顧條件與可能、不問是非曲直、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事物發展的過程與后果,一味胡干蠻干愣大頭的同義語。

但是,此說也不盡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時也要作褒義詞使用。如形容某人辦事有魄力,有辦法,不怕困難,不管三七二十一,總要把事情做好。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贊頌某人有謀略,不怕風險,敢于承擔責任,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的優良工作作風。

說話不算數為什么叫“食言”?

生活中“食言”一般比喻說話不算數、不講信用。這里面還有一個典故。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武伯,說話一貫無信,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次,魯哀公在五梧舉行宴會,孟武伯照例參加,有個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這郭重長得很肥胖,平時頗受哀公寵信,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譏辱。這次孟武伯借著向哀公敬酒的機會,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東西這樣肥胖啊?”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于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于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形容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若表示堅決履行諾言,說話一定算數,即為“決不食言”。

“領袖”為什么成了領導人的稱謂?

所謂“領袖”,就是指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古代衣領有三種,即交領、直領、方領;袖子有兩種,即大袖、窄袖。而領口和袖口這兩個部位因為與皮膚直接接觸摩擦,容易起毛破損,所以古人在制作衣服時,領口和袖口都是單獨用料的,并鑲以金邊。因此在人們眼中,這兩處是既高貴又醒目。

另外,古人穿衣服很講究衣領與袖口的式樣大小,設計考究的領口和袖口,穿戴給人一種堂堂正正的印象。在古人的眼中,領子和袖子既突出醒目,又莊重嚴謹,具有表率的作用,所以便產生了“領袖”一詞。

“領袖”一詞最早見于《晉書·魏舒傳》,魏舒為國家鞠躬盡瘁,深受晉文帝器重,文帝每次朝會坐罷,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后來,“領袖”一般是指正在進行或曾經進行某項較有影響力活動的最高領導人,如“太平天國起義軍領袖洪秀全”、“革命領袖孫中山”、“偉大領袖毛澤東”等等。

我國古代真的有“香妃”嗎?

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公元1937年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

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刻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來,考古學家最終確認此墓就是乾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

后據學者考證,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后裔,稱和卓氏。公元1758年,大將軍兆惠率領清軍進攻大小和卓的叛軍時,獲得大勝。后來,在圖爾都等人的協助下,清軍終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軍,容妃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哥哥等人進京的。

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宮中封為“和貴人”。和卓氏入宮后,很得乾隆的寵愛,很快就被冊封為容妃。容妃進宮以后,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容妃在乾隆宮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經在各妃中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容妃并不是傳說中的香妃,比如她們的出身不同,史書上也沒有關于容妃身上有香味的記載,等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你知道音樂“1~7”的由來嗎?

“哆來咪發梭拉西”是舶來品。在我國古代,記述音樂是采用宮商角徵羽五音記法。

在11世紀的歐洲,當時教會里唱贊美詩,只有“一、二、三、四、五、六”這六個音。后來,意大利僧侶音樂家歸多把圣樂的一首贊美詩每行歌詞的第一音依次排列起來,剛好是“六個音階”,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詞的第一個音階“烏來咪發梭拉”來代表六聲音階。不久,七聲音節問世,才把原來棄掉的那些贊美詩最后一句“圣約翰”幾個字的第一音字母拼起來,成為第七個音名“七”,發音為“西”。到了17世紀,意大利音樂家布隆契認為第一音名“烏”不響亮,提出換用“哆”音,他的意見為許多音樂家所接受,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正式成為今天的唱法。

你知道古代的“胡旋舞”是什么樣的嗎?

胡旋舞,即踏球游戲,是唐代一種女子游戲。

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云:“今樂人又有踏球之戲,做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宋王讜《唐語林》等也有關于踏球的記述。不過,唐代女子踏球游戲的形態,唐人王邕《內人踏球賦》描繪得最為詳盡:“球以行于道,嬪以立于身”、“雖進退而有據”,球循著事先鋪設的道進退,不是任意滾動的。進行踏球表演的宮女們“下則雷風之宛轉”、“上則神仙之結束”,大球滾動如風行雷鳴,可見其踏球技藝頗高。

那么,踏球之戲源于何?

據段安節《俳優》載:“有夷部樂,即有扶南、高麗、高昌、驃國、龜茲、康國、疏勒,西涼、安國……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圓球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于球子上,其妙如此也。”其中,“骨鹿”點出球的滾動聲音,而“胡旋”一語雙關,既道出旋轉之舞態,又指明來自何方。

因此,踏球又被稱為“胡旋舞”。踏球在當時是一種娛樂性很強的游戲,不過到后來逐漸雜技化了,雜技“踩大球”大概就來源于古代這種踏球游戲。

我國最早的戲曲雛形是什么?

“東海黃公”,為漢代“百戲”節目之一。據《西京雜記》記載,“東海黃公”的故事情節大致如下:

從前,東海地方有一黃姓老頭,年輕時很有法術,能夠制服蛇虎。他身邊常備一把赤金刀,以紅綢束發,可以立興云霧,能使平地化為山河。及至年老,氣力衰憊,且飲酒過度,從此就不能再行其法術了。

秦朝末年,東海地方忽出現白虎,黃公就帶了赤金刀想去把白虎制伏,不料法術失靈,遂為白虎所害。

當時,陜西關中一帶的人民,將這個故事編成角抵戲演出,后被漢武帝引進宮廷,經過加工,作為“百戲”節目,并以招待“四方來賓”。

正如《西京雜記》所云:“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東海黃公”,是漢時典型的角抵奇戲,但它在表現人虎搏斗時,不像一般的角抵戲那樣,由兩個演員上場競技,以強弱決定輸贏,而是以表演故事的姿態出現。

在表演上既有吞刀、吐火及立興云霧等幻術,又有人與虎斗的角力,使各種藝術熔于一爐,并塑造了黃公這個有戲劇性的人物,這就說明當時的“百戲”技藝,已借故事的情節,由單純趨向復雜,使形式服從于內容,所以有學者認為:“后世戲劇,是于此發端,確有直接淵源。”

戲曲中“生、旦、凈、末、丑”的角色名稱是怎么來的?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1)生行,簡稱“生”。明代文學家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如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都是說的男子。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戴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嗓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旦角全為女性。為什么舞臺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等,“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等)。“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而“旦”即“姐”之訛也即代表女子。

(3)凈行,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并不干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丑行,簡稱“丑”。劇中丑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天下第一行書”、“天下第二行書”是什么作品?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禊帖》等。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在紹興蘭亭“修禊”。會上人皆賦詩,王羲之寫下了這篇優美的序文。傳世法帖共28行、324字,筆法、結構、章法都很完美,被視為是王羲之書法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得意之作。趙孟《閣帖跋》說“右軍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因此,王羲之的書法得到人們普遍喜愛和推崇。唐太宗更是以帝王之力,確立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王氏書法也同樣被歷代書家所推崇。

關于《蘭亭序》的真偽,歷來說法不一。清末廣東順德書家李文田《定武(蘭亭跋)》斷言“文尚難信,何有于字”,認為晉人的書法不應脫離漢魏隸書的樊籠,認為《蘭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所書,應為后人之偽作。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上發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指出《蘭亭序》不僅從書法上來講有問題,就是從文章內容上來講也有問題,斥《蘭亭序》為偽作。此后,啟功、李長路、章士釗、高二適等名家都對《蘭亭序》的真偽問題進行了公開論辯,這就是著名的“蘭亭論辯”。

至今,由《蘭亭序》引發的疑案仍然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但是不論如何,《蘭亭序》的書法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曾命歐陽詢、馮承素、褚遂良等鉤摹《蘭亭序》,分賜近臣。相傳真跡被唐太宗殉葬昭陵(一說被武則天殉葬乾陵)。傳世至今的《蘭亭序》均為臨本或摹本,有“定武本”、“神龍本”等。

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被稱為“三大行書”。按時間排序,顏真卿《祭侄文稿》名列第二,故稱“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全文共234字。《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安史之亂中英勇就義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顏真卿、顏杲卿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英勇就義。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尸骨,并揮淚寫下了這篇祭文。

此帖為草稿,字跡倉促,涂抹刪補之處甚多,本無意于書法。然而不求工而自工,無意于佳乃佳。此作中,顏真卿將悲憤之情流淌于筆端,充滿了對親人的哀悼和對叛賊的仇恨。元代張敬晏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跋曰:“《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

為什么把鄭板橋的字稱為“六分半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浦江县| 连江县| 叙永县| 龙泉市| 宜兴市| 南充市| 仲巴县| 滦南县| 昔阳县| 五台县| 循化| 巴楚县| 巩义市| 辉县市| 巫溪县| 惠东县| 聂拉木县| 绥滨县| 高碑店市| 建湖县| 东方市| 胶南市| 武冈市| 夏邑县| 滨海县| 双流县| 石门县| 黔江区| 册亨县| 华坪县| 平谷区| 黑山县| 类乌齐县| 岑溪市| 望城县| 甘德县| 宁都县| 尖扎县| 乌审旗|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