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文學藝術(1)

何謂“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于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于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并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并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后,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第一,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第二,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第三,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

《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它最后終于被廢棄,應該說是歷史的必然。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何并稱為“三曹”?

“三曹”是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稱,他們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而顯赫于世,故后人合稱“三曹”。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遠見,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寫出了不少揭露社會矛盾,反映離亂現實,氣魄雄偉、慷慨悲壯,被譽為“建安風骨”的詩作,為建安文學奠定了基礎。曹丕在詩歌創作上略遜其父和其弟,但其《燕歌行》則是千古言情名作,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曹植是建安時期的重要作家,詩以五言為主。前期作品多為貴族公子生活的自狀,洋溢著豪邁樂觀精神,后期則多為抒寫胸中郁積不平之作,充滿悲涼凄楚,情調也較沉郁蒼涼。

“魯迅”這一筆名有什么含義?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號豫山,后號豫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使用過100多個筆名,其中“魯迅”一名用得最多。公元1919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魯迅首次使用該筆名,從此,“魯迅”就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名字而載入史冊。魯迅先生曾這樣解釋該筆名的由來:“我所用的筆名也不止一個,‘神飛’、‘唐俟’、‘雪之’、‘風聲’、‘自樹’、‘索土’、‘會飛’、‘迅行’。魯迅就是承‘迅行’而來的,因為那時的《新青年》編輯者不愿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迅行”含有飛奔疾馳、迅速前進之意,既然“魯迅”這一筆名是承“迅行”而來,那么其含義也就顯而易見。“魯迅”中的“魯”有兩個含義,一是魯迅先生的母親姓魯,二是古代的周、魯是同姓之國。

“紅學”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

清代乾隆朝以后,講求“經學”的風氣日盛,許多學者都埋頭研讀經書。據傳,獨有松江人朱昌鼎不肯趨附這種風氣,偏喜歡讀小說,對《紅樓夢》特別精熟。一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他為什么不鉆研“經學”,他回答說:“我也研究‘經學’,不過我的‘經’比別人的少一橫三曲。”(他所說的“經”是繁體“”字)朋友聽后,不明白他的意思,他笑著解釋說:“‘經’字少一橫三曲不是個‘紅’字嗎,我研究的是‘紅學’。”這個笑話竟傳開了,此后,人們稱《紅樓夢》研究為“紅學”。

“紅學”這一名稱的由來自然是帶有一些玩笑的成分。但是“紅學”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問,還是由于《紅樓夢》是一部有著深刻的思想性、高度嫻熟的藝術技巧的鴻篇巨著,為古今中外讀者所喜愛和珍視。

“揚州八怪”怪在何處?

清朝時,揚州不僅是東南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當時揚州出現了一批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畫家,世稱“揚州畫派”或“揚州八怪”。那么,“揚州八怪”具體是哪幾個書畫家呢?他們為何會被冠以“怪”之名呢?

關于“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是具體是指哪八個人,一直眾說紛紜。

有人說“八”只是一個約數,是對當時活躍于揚州地區的畫風相近的一批書畫家的總稱。但是現在美術史上一般還是以清末李玉提出的“八怪”為準,這主要是因為他與“八怪”所處的時代相近而又記載最全。他在《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提出“八怪”為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鮮、黃慎、李方膺、羅聘。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

說法也不一。首先是他們藝術風格上的與眾不同。“揚州八怪”的作品,無論是取材立意,還是構圖用筆,都有鮮明的個性。八怪之首的鄭燮取材多為蘭、竹配上怪石。用行草的筆法,多而不亂,少卻不疏,秀勁蕭爽,充滿生機。題款上用獨有的“六分半書”和富有深意的詩詞,將三者結合成完美的藝術整體,體現了其“趣在法外”、“師其意不在跡象間”的藝術追求。金農用金石碑刻之筆畫墨梅,追求一種生拙、奇古之氣。如《寄人籬下圖》畫短籬之下兩株寒梅,自開自落,孤芳自賞。

其次是他們在藝術審美上標新立異。明末清初中國畫壇被保守泥古之風籠罩,畫風纖弱病態,缺乏生氣。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揚州八怪”以“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的創新精神出現。

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不死守臨摹古法。倡導“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們作畫不拘常規,肆意涂寫,并以一個“亂”字來表露他們的叛逆精神。金農曾言:“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正是由于“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愿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因而別稱之為“怪”。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愿常人夸。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笑我板橋怪。”

“揚州八怪”以“怪”名世,是因為他們打破了當時畫壇的僵化風氣,給中國繪畫帶來了新的生機。他們繪畫作品數量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影響了一大批書畫家,如后來的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

誰用“青眼”和“白眼”分別來表示對人的賞識和厭惡?

其實,這“青眼”與“白眼”所涉及的典故和“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有關。《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講的是阮籍的母親逝世后,有不少名士前來吊唁。來客中有個名叫嵇喜的,官位和名氣都不小,阮籍卻圓瞪著一雙白眼看著他。嵇喜見此狀況,只好不高興地走了;等到嵇喜的弟弟嵇康來吊唁時,阮籍馬上迎了上去,“青眼有加”。生性曠達桀驁的阮籍常常以眼睛當道具,用“青眼”或“白眼”看人,表達喜惡,完全不委屈自己的感情。他討厭的人,即使是來向自己表示友好的,也給白眼,但若是自己喜歡的人,就用青眼。

阮籍厭惡嵇喜而喜歡嵇康,原因在于嵇康和他一樣,都是直率曠達的性情中人。

后來,人們就用“青眼有加”或者“青睞”來表示對人的賞識或者喜愛,用“白眼”表示對人的厭惡。比如,北宋詩人黃庭堅《登快閣》詩云:“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為美酒橫。”魯迅《哀范君三首》之一:“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其中愛恨好惡之意,亦表露無遺。

史書為何又稱為“汗青”?

南宋詩人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里的“汗青”,就是史書的意思。史書為何又稱為“汗青”呢?這與我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古代在紙張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用于書寫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簡,書寫前,要先將竹、木簡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這個程序就稱為“汗青”。烘干后的竹、木簡,既容易書寫又不易生蟲。后來,人們用書寫材料代稱書寫結果,就用“汗青”來代稱史書了。平時人們在將要做完一件事情時,往往說要“殺青”了,這也和古代書寫用的竹、木簡有關。古代著書,每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草稿往往先寫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較光滑,需要修改時,很容易將原來的字跡擦掉。待定稿后,再寫在加工好的竹、木簡上。“殺”字的意思是削、刮,所以后來人們習慣稱著作定稿為殺青。

“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分別指誰?

說到“劉羅鍋”(劉墉),一定是家喻戶曉,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勤政、廉潔”,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其事跡廣為流傳。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劉墉除了在政治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與同時代的書法家王文治齊名,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

劉墉勤奮好學、師古不泥。其書法擅長行書、小楷,初學董其昌和趙孟,因而珠圓玉潤;中年以后受到蘇東坡等人書法的影響,形成了雄健堂皇、鏗鏘挺拔的書法風格;晚年以后,劉墉學習顏真卿,對碑學也多有涉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敦厚寬博、貌豐骨勁、味重神藏的藝術特色。或謂劉墉書“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清稗類鈔》之九《劉文清書自成一家》)。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故人稱之為“濃墨宰相”。

王文治,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探花,以書法稱名于世。與劉墉、翁方綱、梁同書并稱“清四家”。王文治早年受到褚遂良、笪重光、董其昌的影響,再加上其潛心禪理,形成了婉約飄逸、勻凈嫵媚的風格特征,作字喜用淡墨,以表現其疏朗秀潤的神韻,故被世人稱為“淡墨探花”。

為什么說“笑不露齒”而不說“笑不露牙”?

現代漢語中“齒”和“牙”同義,但我們經常用的成語,如“笑不露齒”、“唇亡齒寒”、“唇齒相依”等,表示牙齒的意義都用“齒”而不用“牙”。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牙”和“齒”原始意義(即本義)是有明顯區別的。“齒”的甲骨文字形作“”,像張口露齒之形。顯然,所露之齒是唇后的門牙。所以,齒的本義是“門牙”;而“牙”,《說文》說解為“牡齒也”。牡齒就是大牙,即人們常說的后槽牙。顯然,“笑不露齒”、“唇亡齒寒”、“唇齒相依”,指的是門牙,用的是“齒”的本義。

隨著語言的發展,“齒”、“牙”組合為并列式合成詞“牙齒”,“齒”、“牙”的意義所指逐漸混同,“牙膏”、“牙刷”、“拔牙”、“鑲牙”以及“健齒”、“齲齒”中的“牙”或“齒”,不再只指后槽牙或門牙,而是包括所有的“牙”和“齒”。

“二百五”以前是用來罵人的嗎?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名叫蘇秦,他曾身掛六國的相印,是幾朝的元老,可是卻不知為什么突然被人殺害了。

齊王得知蘇秦被害后十分震怒,他下決心要捉拿兇手,為蘇秦報仇,可是他的手下多方偵捕都沒有什么結果,齊王十分焦急。忽然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計策。他吩咐左右把蘇秦的頭從尸體上割了下來,把它懸掛在城門上,然后在下面貼了一道懸賞榜,榜上寫道:蘇秦是一個內奸,殺了他是為我們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除奸的壯士前來領賞。

榜文一上墻,馬上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親手所殺,請求賜賞。齊王接見了這四條漢子,笑著說道:“你們可不許冒充啊!”這四個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并異口同聲地說:“請大王明查!”齊王點了點頭,大聲說道:“你們四位是真正的‘勇士’啊!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呢?”四個人齊聲答道:“每人二百五。”齊王這時“啪”地一聲,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后來,人們就把那些腦子缺根弦的糊涂蟲稱為“二百五”了。

為什么用“替罪羊”來比喻代人受過?

“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世界各地都習慣于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但有趣的是,在咱們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注:新鐘鑄成,宰殺牲畜,取血涂鐘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栗的樣子,于是就下令用羊替換牛來祭鐘。從此以后,“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詞匯就流傳開來了。

為什么稱女英雄為“巾幗英雄”?

關于“巾幗”是指婦女,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領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于渭南。由于諸葛亮遠道而來,利于急戰,司馬懿采取了相持戰術。諸葛亮深知,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而發動強攻,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發飾,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將,竟不敢來戰。如果他領兵出戰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來戰,干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再用脂粉化妝,證明他是個一般婦女!司馬懿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把“巾幗”看作是婦女的代稱了,而婦女中的英雄豪杰,自然地就叫做“巾幗英雄”了。

然而,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杰為“巾幗英雄”,后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為什么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呢?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好學多問,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溫和,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干什么啊?”盛溫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門買東西。”朱熹不解地問:“買‘東西’?這是什么意思?為何不買‘南北’?”盛溫和并沒有直接解答,他笑著回敬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會豁然開朗了。”朱熹獨自思忖,“東”即“木”,“西”為“金”,“南”屬“火”,“北”乃“水”……突然他如夢初醒,原來盛溫和是用了詼諧的語言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當然不對了,籃子里怎么可以裝水和火呢?從此,“東西”就成為了物品的代名詞直至今天。

其實,“買東西”一詞,自古就有。在東漢時朝,洛陽和長安是兩座商業繁華的城市,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民間有人到東京、西京購貨,即稱“買東”、“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于是買“東西”一詞就流傳開來了。

為什么要說“不管三七二十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扶风县| 宜兰市| 交口县| 扎兰屯市| 枣阳市| 潜山县| 长乐市| 周口市| 沧州市| 塔城市| 唐海县| 双辽市| 长武县| 和田县| 安福县| 阿克陶县| 白朗县| 珠海市| 正安县| 贡觉县| 剑河县| 巨野县| 土默特左旗| 子长县| 怀安县| 郑州市| 荆州市| 万山特区| 南川市| 凤冈县| 土默特右旗| 正定县| 咸阳市| 资中县| 辰溪县| 运城市| 都安| 塘沽区| 衡东县|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