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學藝術(3)
- 中國人應知的文化常識
- 辛偉偉
- 5290字
- 2015-02-04 11:21:11
作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鄭板橋,他不僅作畫獨到,就是他的書法也前無古人。在他生前論述的字“怪”興許有貶意,因為他并不拘泥祖宗之法,而是在創作上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在后人心目中,這個“怪”當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個人風格,的的確確是創新,學他的人稱之“板橋體”,他自稱“六分半書”。
為什么有這樣一個怪名稱呢?鄭板橋自言,以黃山谷為本,融篆、隸、真、行、草五體,計六分,最后的“半”分是以顏真卿《爭座位》落款,故曰“六分半書”。
香港書譜出版社與廣東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刊印了梁披云主編的《中國書法大辭典》(分上、下兩冊),頗受海內外學人所推崇,為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常用之參考書。該書上冊,48頁有“六分半書”辭條釋之為:“清鄭板橋所創書體。鄭為‘揚州八怪’之一,初學黃山谷,后參以八分之波磔、篆書之結構、行草之用筆,熔會一爐,自稱‘六分半書’。其體頗多鄭氏蘭竹筆者,章法不拘成法,倚正、大小、寬窄、疏密,錯落有致,十分生動。”這一段文字,頗得“板橋體”的要領,可謂之畫龍點睛,字的源流,風格特征盡在其中。
悉心讀板橋書法,對他亦篆、亦隸、亦楷、亦行又不為某一書體所局限,以他畫蘭竹的筆法而書之,熔化篆、隸、行而得其統一和諧之致。成了板橋一家之法、一家之體。為什么偏偏取名六分半呢?因為古人稱漢代隸書為“八分”。既然板橋體中有隸書筆意又不完全是隸書,在當時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難免有些微詞,于是鄭自言:“板橋書法漢八分雜入楷、行、草,以顏魯公《爭座位》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再讀《墨林今話》:“板橋書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極瘦硬之致,亦間以畫法行之。”看來,他生前對其書法有些聞言碎語,歿后學人還是有公允的評價。民國十七年上海合眾圖書館出版了葉衍蘭、葉恭綽合編的《清代學者象傳合集》為板橋體作了說明,“曲為別致,以隸、楷、行三體相參,圓潤古秀”。此書1986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可見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已是中國書法的一個流派,且為學術界所公認。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是馳名中外的稀世珍品。自此名畫問世以來,人們一般都認為其表現的是清明節上墳的情景。但這種認識后來被推翻了,有人以下面這些證據為由指出這應是秋季的景色:河岸兩邊小販擺攤的桌子上,放著切開的西瓜,虹橋的兩岸有幾處攤子上也放著瓜塊,這種情景在北方的清明節是不可能出現的;畫中有十多個人都帶著扇子,清明時節按說是用不著扇子的;畫中有幾個孩子光著上身在街頭嬉戲,如果真是清明時節,那時還不會有這種情況;打谷場上的碾谷用具,預示著秋收就要到來了。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這幅畫所描繪的應該是秋天的景色,而不是清明時節的景色。
如今這種看法已經得到公認。然而有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描繪的不是清明時節的景色,為什么叫做“清明上河圖”呢?原來“清明”二字還有太平盛世的意思,如《后漢書》上就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這樣的話,這里的“清明”就是太平盛世的意思。“上河”也不是說的清明時節上墳,一般認為這里的“上河”應該是趕集的意思。
為什么古希臘雕塑都是裸體藝術?
在歐洲文化發展史上,古希臘羅馬時代是雕塑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而裸體雕塑似乎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主流,幾乎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裸露的女子和男子。人們在欣賞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時候,不由對其裸體雕塑之風產生了好奇。同時這個問題曾困擾了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智者、學者和專家、研究者,他們的觀點又各不相同。時至今日,這種爭論仍在繼續。
有一種說法,認為古希臘的裸體藝術源于原始社會的裸體風俗。農業社會之前的原始人,對男女外生殖器的表達較為突出。如太平洋諸島、南洋群島和非洲的原始人,都刻意裝飾和顯示自己的外生殖器。這種以性為主的裸體美,是由于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賜物、生命與歡樂的源泉。在歐洲,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文化里,就出現了法國魯塞爾洞的浮雕裸女和奧地利委連多爾夫的圓雕裸女。這些作品都夸張女性的乳房,這是同原始生產力落后、人們渴望生產力旺盛離不開的。在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刻作品中,對裸體有了進一步的刻畫。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裸體藝術則達到了一個高潮,如著名的斷臂維納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個杰作。
古往今來,大多數人認為古希臘人雕塑采取裸體的形式,和當時戰爭的頻繁與體育競技的盛行緊密相關。大約在三千年前,愛琴海一帶出現了無數城邦,由于各個城邦都想占有其他城邦,因此當時的公民只有這個職責,就是公共事務和戰爭。為了培養懂政治、會打仗的公民,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教育。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對話錄》、丹納的《藝術哲學》都說:那時戰爭全憑肉搏,因此每個士兵都得鍛煉好身體,愈強壯愈矯健愈好。青年人大半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把赤露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軟,目的是要練成一個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而沒有一種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希臘教育更成功的了。這便是希臘的特殊教育。戰爭帶來了體育的盛行,古希臘是一個體育大出風頭的時代。當時,幾乎沒有一個自由民不經過練身場的訓練,而運動不高明的人,則被人看不起。在當時運動會上,人們并不以裸體為恥,青年男女為了顯示自己健美的體魄,常常把衣服脫光。斯巴達的女青年參加運動會,也常常是全裸的。對于運動會上的優勝者,人們都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姑娘會向他獻上鮮花桂冠,詩人為他作詩,雕塑家為他塑像。羅丹還說道:“希臘人這種特有的風氣產生了特殊的觀念。在他們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頭腦或者說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矯健、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基于這種思想,裸體雕塑自然地成了當時的藝術主流。從藝術規律來看,雕塑為三維空間藝術,有實感,最能表現力量。而那些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和他們健美的肌體都可成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特兒。
“馬踏飛燕”是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品?
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發現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從墓中挖掘出大量的銅鑄車馬。在這些銅馬中,有件最有價值的青銅奔馬,令人嘆為觀止。這件青銅奔馬昂首長嘶,神速飛奔,四蹄靈活地舒展著,其中一只蹄子踏在一只飛鳥的身上。人們根據這件雕塑的造型把它稱為“馬踏飛燕”。近幾年有些專家考證認為,雕塑中的這個飛燕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而馬是神馬,是“天馬”。這更為這件雕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這件作品的意境變得更加深遠,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
這件作品從構思到造型都非常特別,是舉世罕見的。它的構造非常精巧,雖然整個雕塑的支點只是一個蹄子,但蜷起的蹄子和飛揚的尾巴,以及它那優美的姿勢都讓人感到這件作品重心是平衡的,雖然讓人覺得動感很強,但絕對沒有不穩定的感覺。
飛燕作為雕塑的支點,處理得十分恰當。這件雕塑的鑄造工藝也是非常值得稱贊的。
早在東漢時期,古代的勞動人民、能工巧匠們能夠鑄造出如此精巧、如此優美的藝術作品,實在是令人不勝感慨。
電影名城“好萊塢”這一名稱是如何得來的?
好萊塢是當今聞名于世的電影名城,聚集了諸多電影公司,年產故事片數量極大,幾乎控制了西方影片市場。但鮮為人知的是,它的奠基人卻是與電影毫無關系的兩個人。
一百多年前,一對年紀相差30歲的老夫少妻來到加利福尼亞州郊游,男的叫哈韋爾·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達。考克斯為前妻的去世而悲傷,在旅游散心時,在火車上與戴依達一見鐘情并結為伉儷。嬌妻戴依達一眼看上了一塊長滿無花果樹的地方,提出要在這里定居。考克斯二話沒說,掏出300美元當即買下這塊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諾斯州,故鄉的家里是一塊冬青樹環抱的莊園,出于對家鄉的懷念,她不顧這片土地只生長無花果樹的現實,硬將它命名為“冬青樹林”,即好萊塢(HollWood)。就這樣,大名鼎鼎的好萊塢便在公元1887年2月悄然誕生了。16年后,當這里變為城市的時候,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贊同以“冬青樹林”作為市名。
好萊塢陽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氣候溫和適宜,地理位置優越,是進行電影創作的理想環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從影人員。公元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一位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建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制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從此以后,電影業在此地迅速而蓬勃地發展起來。后來,好萊塢終于變成了世人皆知的電影王國。
相聲中的說、學、逗、唱分別指的是什么?
“說、學、逗、唱”是相聲中經常提到的術語,以此代指相聲演員的四種基本藝術手段。
說:最基本的一種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實則繁難。相聲里的“說”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說”,是經過藝術加工之后的“說”,指敘說笑話和打燈謎、繞口令等,要求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字正腔圓,頓挫遲疾,總之,一切要富于美感。相聲中常常提到的“貫口”、“倒口”等等,都屬于“說”的范疇。所以“說”是一種基本功,聽演員的“說”,既要聽臺詞,也要聽聲音;既重視形式,也重視內容。
學:仿學其他藝術形式,豐富自身的表演。“學”既要學得像,更要學得俏,也就是說討巧最重要。比如摹仿各地方言,學唱各種地方戲、曲藝、流行歌曲,仿學各種買賣的吆喝,以及摹仿各種鳥獸叫聲等口技技巧等。
逗:指表演,抖包袱兒,它是四種技巧的核心,有提綱挈領之功效。相聲中的捧逗雙方互相抓哏逗笑,充分體現相聲的功能。
唱:原指唱太平歌詞。因為太平歌詞是相聲演員必須掌握的一種表演形式,它是傳統相聲藝術的一部分。后來也指演員編唱滑稽可笑的臺詞,用各種曲調演唱,或將某些戲曲唱詞、曲調夸張演唱并引人發笑。
很多相聲都偏重運用其中一兩種手段,比如《八大改行》和《戲劇與方言》偏重于“學”和“唱”,《八扇屏》和《打燈謎》以“說”、“逗”為主。演員也往往以其善于運用某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你知道評書中的“開臉兒”指的是什么嗎?
人物的外貌描寫,包括面貌、穿著打扮及外在特征等,在評書中有一個專門稱謂——“開臉兒”。在評書中,一個人物出場時,說書人往往要對其相貌進行或細致或扼要的描述,向聽眾勾畫出其外在模樣的基礎形象,以收先聲奪人之勢。傳統的開臉兒句式常用程序化的貫口或詩詞賦贊,比如傳統評書中常見的女將開臉兒:
觀看這女將,貌美又年輕。柳眉彎又細,杏眼水靈靈。
膽鼻櫻桃口,牙齒白如銀。頭戴朝鳳冠,朱纓罩頂門。
金簪壓雙鬢,斜插雉雞翎。懸搭虎豹尾,鎧甲穿在身。
衲襖紅似火,寶鏡透光明。背插四桿旗,虎皮繡花裙。
寶弓雕翎箭,青鋒佩在身。跨匹銀鬃馬,花槍系紅纓。
兩腳踏鞍鐙,輕輕楊柳身。名門巾幗女,上陣好精神。
而現代評書中的開臉兒本著推陳出新的精神,在句式和語言內容上都有新的探索。比如下面這個江姐的開臉兒:
朝天門碼頭左側第六根燈柱旁,此乃鬧市中僻靜之處,立著一位女同志,但見她:身穿油綠緞背凈面絲毛葛長旗袍,高領口是黑緞子滾邊,盤龍桃形扣下別著赤金鑲嵌殷紅寶石蝴蝶扣花,腳蹬半高跟、小牛皮淺口皮鞋,擦得光鑒照人。頭上包了一條豆沙凈面玻璃紗頭巾,額前露出一簇電燙卷發,恰似一朵梨花覆蓋在額前。左肩斜挎長帶人造革小方包,上綴氧黃桃形搭扣。雙手斜插在大衣外口袋之中。端莊的儀表,安詳中透著機警;寧靜的目光,似遠眺而不失警惕。雍容而不俗,華貴而無嬌,恰似冰霜中的紅梅,猶如暴雨中的白蓮。
你了解山東快書嗎?
傳統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是山東快書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曲目,主要塑造了武松嫉惡如仇、見義勇為、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全書主要由《東岳廟》、《景陽岡》、《陽谷縣》、《十字坡》、《石家莊》、《鬧當鋪》、《孟州堂》、《安平寨》、《鬧南監》、《快活林》、《調虎計》、《飛云浦》、《鴛鴦樓》、《張家店》、《蜈蚣嶺》、《白虎莊》、《二龍山》等若干中篇連綴而成,故事情節緊張,人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明快,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銅板(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史書為何又稱為“汗青”?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
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傳統曲目《武松傳》,包括《東岳廟》、《景陽崗》、《獅子樓》、《十字坡》等十二個回目,可以分回獨立演唱,也可以連貫起來表演。此外,還有《大鬧馬家店》、《魯達除霸》、《李逵奪魚》等。小段書帽則有《小兩口抬水》等。現代書目,抗日戰爭期間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戰岱崮山》等;建國后又有《一車高粱米》、《抓俘虜》、《三只雞》、《偵察兵》等。
由于山東快書具有靈活簡便、易演易編的特點,通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